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寻找阮玲玉之一——虚构与现实
东土夏洛克 2023-02-27

电影非常明显的分成两条线穿插进行,一个是阮玲玉传记故事本身(以彩色画面展示),另一个是以黑白画面呈现的演员导演访谈(探讨人物,阐述理解和观点)。如果类比脂砚斋批红楼梦,彩色的故事部分就是故事正文,黑白部分是夹在正文行间的批注。它起到了类似脂批的效果,在红楼梦里,红楼梦故事本身是一个部分,脂批本身又隐隐约约带出了一个“创作红楼梦“的故事(主人公是曹雪芹及其亲友),两者各有各的魅力,结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种更有回味余地的艺术魅力。

电影里“真实”的一面是老电影原片,故人采访记录,导演演员访谈,这些是“现实”,是黑白。电影讲述的故事,是“虚构”,是“假”,表现为彩色。真与假,现实与虚构,黑白与彩色,形成了一种对比和对照。虚实两条线是交错分开的,但在开头和结尾又是故意融合的。影片开头的张曼玉访谈,是彩色的,然后很快转为黑白。在这之后,虚和实的界限分明的。访谈记录就是访谈记录,电影情节就是电影情节,黑白彩色交替进行,泾渭分明。直到影片结尾,导演刻意打破了这个界限。最后一场戏阮玲玉的葬礼,演员的表演和拍摄现场的情景,没有区分,比如费穆在遗体旁的念白,吴永刚默哀镜头完毕后和导演对话,张曼玉扮演遗体憋气的镜头和拍摄过程,等等。最后再从张曼玉扮演的遗体直接切换到阮玲玉遗体历史照片。此时观众处于一个更加上帝的视角,张曼玉(以及整个剧组)在扮演阮玲玉,我们同时看到了三样东西:曾经的历史(真照片),历史的影子(电影重现的历史),历史的影子的影子(电影重现历史这件事情留下的记录,也就是拍摄过程的记录)。仿佛连环的镜子,同一个影像多重的反射。显然这里导演是敏感的感觉到了“自己”,‘我们’今天在讲述、寻找、再现过去的电影人,但‘我们’何尝不也是画中人镜中人梦中人。所以最后的一场戏,虽然有“现实”的成分,但这些现实不再用黑白来呈现,而是用【彩色】——此时虚构与现实已经完成了融合,不可分割。带来的韵味,耐人寻味。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