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广东人。居住成长的环境类似于小广东,周围都是广东同乡。6岁丧父后妈妈去了一个同样来自广东的大户人家做女佣。这家人就是张家,也就是她第一个男人张达民的家。尽管家境清寒,妈妈还是把阮玲玉送去读书,先念了一年多私塾,后来送去崇德女校。崇德女校是一个面向广东同乡的基督教教会学校。学生大都为周边家境较好的广东同乡的子女,在校内师生们日常都说粤语,包括外教。阮玲玉9-16岁都在这所学校,从小学上到初二肄业。阮玲玉一直是在广东话环境长大,上海话也熟练,但国语并不好。
和一般人的印象不同,阮玲玉实际上受到了较为良好的教育。崇德女校是教授英文的。在阮玲玉自杀后,《联华画报》出了一期纪念特辑,内有一篇《忆阮锁记》提到作者曾在虹口公园游泳池看到阮玲玉和殷明珠(早期电影女明星)和外国人用外语交流,才知道阮玲玉也是会说外语的。阮玲玉也曾用Lily Yuen的英文名给影迷照片签名。
电影《阮玲玉》的开头是在一个澡堂里,联华影业的几位主要人物商量着要让阮玲玉转变戏路一炮打响。联华影业是讲述阮玲玉故事必须提到的。阮玲玉16岁出道,25岁自杀。从影10年,最后6年都在联华。而在联华的这6年,是她事业的高峰。
联华影业是一个广东人为主体的公司。老板罗明佑,黎民伟都是广东人,大量工作人员也是广东同乡。所以在里面说粤语也很普遍。在这点上,电影《阮玲玉》粤沪夹杂的对白方式,其实相当写实。
【这是影片开头,中间披着毛巾面向左侧的,就是罗明佑。光着膀子,和他对视的,是黎民伟】
黎民伟更是中国影史的著名人物。曾经扛着摄像机跟随孙中山北伐,一路拍记录片。目前留存的孙中山影片,及所有北伐的实况影片资料,都出自他的手。后面有一场戏,联华员工在场上打篮球,因为九一八事变(1931年)爆发,有学生冲进来要求一起罢工抗议,黎民伟出来后大家称呼他为革命家。因为他确实就是跟着北伐一路走来的革命家
【上图中黎民伟左侧的就是罗明佑,他右边露脸的这位,就是后来被称为电影皇帝,曾和阮玲玉荧幕情侣搭档的金焰】
在开头澡堂的那场戏里,一开始背对观众梳头,后来探头靠在门上听老板和导演们对话的,就是这位金焰。在孙瑜导演描述完《野草闲花》的剧情构思后,金焰插话道“这么好的戏,阮玲玉不演我来演”。然后就被孙瑜导演赶走,让他还是去外面转转吧。这段其实也是写实。金焰是朝鲜人,流亡在上海。最初在厂里就是打杂,据说吃住在厂里,什么都干,一个月只有一块钱的零用。但后来因为身材高大,形象健康帅气,成为颇受欢迎的男星。
孙瑜导演是留学回国的,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的电影专业。片中饰演孙导的正是他的儿子孙栋光,难怪这么像。
【剧中的孙瑜和真实的孙瑜】
在电影《阮玲玉》中,除了孙瑜由其儿子扮演,还有一位历史人物也是由自己的儿子扮演。那就是在《新女性》——那场张曼玉在病床上喊着“我要活”然后死去的戏——中和阮玲玉里合作的男演员,郑君里。由他的儿子郑大里扮演。
【阮玲玉左手边穿西装打领带扶着他的男士,就是郑君里】
【郑君里和阮玲玉】
郑不仅是演员,也是知名导演和电影理论家。那本著名的《演员的自我修养》他是两位翻译者之一。郑君里夫妇是江..青早年极亲密的朋友。郑是江和唐纳的证婚人。江是郑结婚时的伴娘。因为这个关系,文革开始后江指使人抄家搜走所有过往的照片信件,并最终将郑迫害致死。
同样在建国后被迫害致死的,还有和郑君里阮玲玉一起在《新女性》中合作的蔡楚生导演。
蔡楚生也是广东人,小时候家里让学做生意,但在汕头碰到拍电影的,迷上了这个行当。弃商从影,开始只能在片场做杂工跑腿场记,几乎所有的行当都做过了,后来被同为广东人的导演郑正秋赏识提拔,获得做导演的机会。后来他执导的《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和郑君里共同执导)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连映和票房纪录。电影《阮玲玉》里蔡楚生出场时,被聂耳叫做“粉红色导演”。刘嘉玲饰演的黎莉莉向阮玲玉介绍了这个称呼的由来。这个被聂耳批评他为“粉红色导演”然后两人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是历史真实。蔡楚生也那之后也变得更加“进步”,思想上更靠近共产党和左翼文化。
聂耳在电影《阮玲玉》里出场次数不少。1933年,共产党决定开展左翼电影运动,让大批共产党的文化人士进入电影界,从事电影创作和批评,推动左翼电影的发展。当时聂耳田汉都已经入党。影片中阮玲玉从香港回来,一进办公室,同事们正在跟着聂耳嘿呦嘿呦的唱。那哼唱的就是《大路歌》——电影《大路》的主题曲。后来聂耳在电通公司的电影《风云儿女》里创作了日后成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在阮玲玉自杀身亡的同一年,聂耳也在日本意外溺水而亡,那一年阮玲玉25岁,聂耳23岁。
这一场齐唱大路歌的戏非常有意思。《大路》是一部抗日主题,讲述筑路工人的电影。当时抗日是社会重要的话题,可以说是主旋律。尤其在联华这种偏进步偏左翼的群体中。在这场戏中,所有人都在唱,但阮玲玉始终没有开口加入。我认为,这是关锦鹏在暗示阮玲玉对政治的疏离感。她就不是一个热衷时事的人。同样没有开口的另一位,是导演费穆。他和着打拍子,但没有唱,和阮玲玉有一个眼神交流和点头致意。在这个场景里,只有他们两人没开口,应该不是偶然的。费穆也同样是被认为和政治保持距离的人,“诗人导演”,更偏传统的知识分子。在相对激进的革命者看来,费穆就有些偏保守了。可能在关锦鹏看来,费穆和阮玲玉,更“中性”,距离政治理念更远,是更纯粹的艺术家,是气质上更类似的人。
这种疏离感,在影片前段也有暗示。在打篮球那场戏中,人群在篮球场上为了国事议论纷纷,此时,化好妆的阮玲玉从人群背后走了出来。在画面上,我们可以直接的感受到她和人群的距离,同时她做着村姑的扮相(为了拍《桃花泣血记》),这个服装和周围人群立刻形成了对比。我同样认为,这是一个精心策划的画面,用于暗示阮玲玉对时政的冷感。
费穆在49年去了香港,解放后也动了念头想回大陆继续工作。不过当年在执导《狼山喋血记》的时候,得罪了蓝苹,当时蓝苹想要给自己的角色加戏,被费穆拒了。于是他回国的想法受到了打击,51年突发心脏病在香港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