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的文章中,我曾略微提及这样一个观点:人应当相信自己的直觉。不久前,与朋友的一场畅谈,又让这个话题浮出水面,我们围绕它展开了一场深入探讨。
交谈间,我们逐渐达成共识:面对诸多事情,无需反复试探,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若感觉不对劲,那往往就真的存在问题。然而,讨论过程中,我心中也泛起一丝疑惑:直觉真的百分百准确吗?万一凭借直觉做出的判断有误,岂不是会冤枉他人,还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朋友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般点醒了我。他说,相信直觉并非因其准确率极高,而是它能迅速给予我们警醒与预防。经此点拨,我恍然大悟,随即投入时间去深入研究直觉这一奇妙现象。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愈发觉得直觉有趣非凡,它背后所蕴藏的人类奥秘,堪称伟大。
我们人类的判断逻辑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认知效率,二是进化本能。或许有人会问,在对事物做出判断时,究竟该依赖本能还是认知呢?在我看来,并非必须二者选其一,关键在于谁先发挥作用。由此,也就进一步延伸出 “有些事不用试探,不对劲就是不对劲” 这一观点。
那么,直觉究竟是什么呢?不少人认为直觉等同于本能,实则不然。在我们的判断逻辑 —— 认知效率与进化本能之中,都有直觉的身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与慢》里,提出了一个与直觉类似却又别具角度的观点:人拥有系统 1 和系统 2。系统 1 反应快速、自动化,而系统 2 则较为缓慢,需要付出努力。当面临潜在风险时,系统 1 会率先启动,激发出人的快速直觉,度过这一阶段后,系统 2 才会开始运作,进行理性分析。由此可见,正如朋友所言,直觉恰似一种预警机制,助力我们在复杂环境中迅速做出反应。若单纯将直觉归结为本能,实则带有一定偏见,因为直觉之中,同样包含着经验与认知。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与熟悉的朋友交谈时,如果对方突然以一种陌生的口吻说话,你定会瞬间察觉异样。这难道仅仅是本能使然吗?实则不然,这源于在长期相处过程中,你已然熟知对方的交流模式,一旦出现异常,便能敏锐感知,这恰恰体现了经验在直觉中的作用。
那么,直觉的本能属性究竟是什么呢?严谨来讲,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想象一下,你正悠然躺在草丛之中,突然不远处传来细碎声响,你会立刻警觉起来,一跃而起观察四周,担心是否存在危险。这种反应机制,源自远古人类对生存威胁的判断,比如对野兽和自然灾害的规避需求。历经千万年的演变,这种本能已深深烙印在我们的基因之中。
简单了解了直觉的本质后,不禁要问,在当今这个高度依赖大数据的信息科技时代,人类的直觉还有何用处呢?其最大的用处就体现在 “突现属性” 上。尤其是在面对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情或人际关系时,这种突现属性的作用愈发显著。概括而言,就是 “身体会比意识更加容易感知异常”。
比如,在黑暗中感觉被人跟踪,即便尚未看清人影,却会莫名紧张,肌肉不自觉紧绷,仿佛背后有双眼睛在注视自己,这便是身体在向你传递危险信号;走进一个满是人的房间,你会在瞬间莫名察觉到某种气息,要么感觉气场相投,要么浑身不自在,这是身体与环境实时交互的体现;与某人相处时,你会直接观察现象本身,当感觉不对劲时,是未经意识加工的原始感知触发了本质直观,这是身体借由感知带来的敏锐反馈。诸如此类,皆是个人系统深处发出的信号。我们应当相信并尊重这些信号,善于加以利用,它们看似神秘莫测,实则并不玄虚,反而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要知道,我们的第一感知无比重要,它是对事物的初始判断,甚至可能是最为精准的,因为它未经任何加工与重塑,完全源自纯粹的直觉感受。这种感受或许是无意识的,却也是最为直观的。
若尝试剖析直觉背后的心理机制,“薄片撷取理论” 这一概念饶有趣味。它是人类大脑所具备的独特能力,即便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也能迅速做出判断。这并非偶然习得的技能,而是与生俱来的本领。曾有一项实验,让一群人观看一段仅 2 秒钟的影片,并猜测影片中人物的关系,最终结果显示,准确率竟高达 70%。这背后,是无意识的模式匹配与内隐学习系统的双激活在起作用。
我们在感知世间万物时,哪怕只是匆匆一瞥,大脑都会记录下来,并存储在适应性无意识机制里。它能够在毫秒级别处理大量信息,诸如肢体语言、语调变化等等,使得我们在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能够快速对应并做出判断。与此同时,在长期与人、事打交道的过程中,所有的经历都会在大脑中积累起庞大的数据库。并且,通过调用原始片段和切片对比,形成我们认知的原型。这些模式以非语言和非信号的形式存在于我们的认知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个的薄片。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就会与原本大脑中的原型进行相似性匹配。这一切,其实都是认知资源的优先分配。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为何说 “不对劲就是不对劲”,这就是非语言信号的超敏感知,是原型偏差的预警作用,是直觉与认知共同带来的优先感知顺序下,薄片撷取在帮我们做判断。
最后,坦白讲,即便我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依然看得一知半解,心中困惑未解。因为,我们或多或少已经习惯了一件事:反直觉。这已然成为很多人的一种思维惯性。就像在面对一些人或事时,明明感觉不对劲,但还是忍不住去找各种理由,试图试探,或者反驳自己的直觉。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给自己制造一些障眼法,尤其是面对自己在意的人或事,哪怕已经察觉到气场不合,或者感觉对方十分奇怪,也要千方百计找到理由为对方辩解。
虽然,很多时候最终的结果都证明自己的直觉是对的,对方确实不对劲,但我们总是在被迫知晓结果时,才庆幸自己的直觉准确无误。却常常忽略了一点:其实直觉早就已经向我们发出信号了。又或者,像开篇时我对朋友观点的疑惑,我们总是担心自己的直觉不够准确,害怕自己是杞人忧天,想得太过糟糕。
但实际上,无论是直觉还是认知,其核心并非在于判断对错。而是给我们一个提醒,它可能是预警,可能是危险的提示,可能是不舒服的前兆,也可能是任何我们尚未意识到的潜意识。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压制它,而是顺着它的提醒,去继续认真观察。
退一步讲,如果你实在怀疑自己的直觉,要做的是确认,而非试探。试探和确认,看似相似,实则是两码事,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就像前文提到的在草丛里听到声响的例子,赶紧爬起来进行观察和确认是否有危险。有时的确有危险,有时可能虚惊一场,但你不能因为没有危险,就觉得自己的警觉是错误的。反而应该庆幸,幸亏站起来看了一下,这下心里踏实了。
它或许对应了两句话。第一句:直觉是前兆,细节是答案。第二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在生活的诸多场景中,不妨多相信自己的直觉,它就像一位默默守护我们的智慧伙伴,或许能引领我们避开许多潜在的风险与麻烦,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多一份敏锐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