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列岛五畿七道,朝廷和幕府最看重的自然是近畿一带,所谓畿内近国是也。畿内指的是山城、大和、河内、和泉、摄津五国。近国指的是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近江、美浓八国。这一地区山河形胜,是国家统治的重心,换成中文语境就是“据中原者得天下”或是“先入关中者王之”。
近畿诸国拟人化一下,其重中之重的命根子大概就是旧都奈良所在的大和国了。
日本飞鸟、奈良时代,都城设置在奈良盆地的平城京。此地长据拥立大和朝廷的贵族豪门,是王朝的基本盘所在。世家大族再到一般权贵,占据了不输王宫内裏的盛大宅邸以及庄园别墅。出入金犊幰,兄弟侍中郎,门阀勾结,侵害王权。也正因此,桓武天皇弃置平城京,移都平安京,迫使这些豪族势力离开根据地,这才迎来乐土万年春的平安时代。
门阀是被强制迁离,势力根基可还留在奈良生根发芽。白河法皇曾有一句名言:“贺茂川之水,双六的赌局和山法师,天下间唯有这三件事不如我意。”这里的山法师指的就是南都奈良各大寺社的武装僧兵。
平安的朝堂当中,一言以决天下的是以天皇外戚自居的藤原氏。奈良的山门里面,万法归宗的自然就是藤原氏的氏寺兴福寺。摄关藤原控制了大和朝廷的现在世,奈良兴福寺则控制了藤原氏的过去世与未来世。哎呀呀,身前身后事茫茫,却厌仙家日月长。今日与君除万恨,原来奈良是仙乡。
兴福寺的前身是藤原氏老祖宗藤原镰足的夫人镜王女创建的山阶寺。迁都藤原京,藤原不比等将山阶寺迁到厩坂。和铜三年(710),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在奈良修造春日佛堂,自厩坂迁移释迦三尊像,取意“兴国家之福”,起名兴福寺。养老四年(720),兴福寺成为官寺,受到藤原氏和朝廷两方面的影响与支持。
白河法皇首开院政,藤原摄关家自觉权柄倒持,不能自安,于是安排子弟出家,就任兴福寺的别当,试图借助南都的僧兵势力掀起嗷诉来对抗治天之君的大义名分。每遇不满,大和尚们便抬着神舆气势汹汹冲入皇宫大内,借着神佛的身份压制王权。
尔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法皇被这群武装大和尚纠缠得不行,招来源平的武士给自己撑腰。一来二去,原本皇家贵戚之间内部矛盾演变成为武士阶层主导之血与沙的无尽搏杀。治承三年(1179),平清盛发动宫廷政变,囚禁后白河法皇。兴福寺的僧兵恍然大悟,体会到自己与朝权贵族一体两面的身份禁制,当即竖起大旗反对平家,复兴皇室。结果平重衡讨伐南都,山门丛林尽数化为齑粉。
平家败走坛浦,源氏创设幕府。别当信圆奔走呼告,兴福寺得以重建,并且因着反平的渊源,幕府在大和国不设守护,借兴福寺来统治大和。镰仓初期,摄关家分裂,近卫控制一乘院,九条控制大乘院,子弟分别送入院家修法。天皇与摄关家担任院主的院家称作“门迹”,兴福寺众多院家、坊舍皆以一乘院和大乘院为尊,形成两门迹体制。
两门体制内部,摄关出身的称作贵种,其他贵族出身称作良家。僧侣里面专事学问的称作学侣,中层管理阶层称作六方,人数最为众多的下级僧侣则被称作众徒。这些武装众徒仗势欺人,以武犯禁,实底里与关东的武士别无二致。
两门迹的一乘院和大乘院不改初心,持续争权夺利,各自拉拢众徒势力为己张目,结果名为僧侣实为武士的众徒阶层猛龙过江,再复雄起,割据为王。兴福寺门迹的政令只能局限于一隅之地。
南北朝时期,京都的武家与吉野的南朝南北对峙。大和这边高市郡的越智氏从属南朝,添下郡的筒井氏党附北朝,两方呼朋唤友,各自为战。兴福寺一再下令停战,两边只当是耳旁风。
越智氏起初占尽上风,结果六代将军足利义教意外上位以后,与之争位的弟弟大觉寺义昭逃奔越智家避难。幕府因此决定插手战局,扶植筒井对抗越智。永享十年(1438),得到大力支援的筒井氏击败越智,确立在大和国说一不二的霸主地位。昔日为尊的兴福寺门迹只能眼睁睁看着门下众徒倒反天罡,以下犯上。
嘉吉之乱,将军犬死。筒井失掉背后的保护伞,沦为众矢之的。越智氏得到喘息之机,联合古市氏再生波澜。等到应仁之乱爆发,筒井站队东军,越智立足西军,双方借着”公义“的由头大打出手,佛国大和如堕无间地狱,几成一片废墟。
末了京都收束战乱,大和这里也分出了输赢。筒井被打成残废,越智与古市扬眉吐气,大获全胜。可惜共患难易,同富贵难,没过几年古市自觉被越智压制,心生不满,想要拉拢管领细川政元手下头号爪牙赤泽朝经来给自己站台助威。
这天底下的事啊,自家闹别扭总有转圜的余地,把外敌牵扯进来可就失智。古市能做初一,别个就能做到十五,叫赤泽朝经欺负得不行的大和领主于是求告于河内的畠山氏。列强干涉,大和局势宛如一锅热粥,闹腾腾没有个消停。
畠山义尧手下有员干将木泽长政倒戈到了细川晴元阵营,畠山率领大和领主攻击木泽长政的饭盛城。木泽联络本愿寺的门徒,一举击溃畠山义尧,反攻大和。原本的派阀攻讦又演变成兴福寺与本愿寺的宗教战争。
天文十一年(1542),木泽长政败死于气吞龙象的三好长庆,大和国落到了继起的筒井顺昭手里。筒井顺昭得到兴福寺和管领细川氏两方的支持,接连击败越智为首诸领主。眼见大业将成,筒井顺昭于天文十九年(1550)中道崩殂,将兴复重任交给了年幼的独子筒井顺庆。
(筒井顺昭)
至此,本文主人公终于得以出场。站在他面前的,则是三好长庆麾下的极恶之人,松永久秀。
三好长庆的故事我之前写过,《生生不息,下剋上的始作俑者》。我总觉得三好长庆才是最符合日本审美趣味的悲剧英雄,野望、荣华到最后的枯槁,大河剧没有拿他做主角简直说不过去。
三好原是四国岛阿波国细川氏的家臣,长庆的父亲元长作为拥王者拥立细川晴元入主幕府,问鼎管领。元长与晴元反目之后被杀,三好长庆昂藏而起,讨伐同族三好政长,放逐细川晴元,迎立将军足利义辉,将京畿的花花世界握于掌中。
松永久秀是三好长庆身边的文臣,追随长庆转战河内、摄津、大和、山城诸国。永禄二年(1559)松永奉令侵攻大和,修筑信贵山城作为居城,之后又迁移至多闻山城。凭借压制大和的功绩,松永久秀与三好长庆的嫡子义兴一道被列入室町幕府的相伴众,授官从四位下弹正少弼。大和这边原本的领主筒井顺庆因为幼弱,由叔父筒井顺政主政,面对咄咄逼人的三好势力,只能委曲求全,退避三舍。
永禄七年(1564),三好长庆病逝,嫡子义兴先亡,由养子三好义继继位,家中实权落入松永久秀掌握。筒井这边叔父顺政同年过世,十六岁的筒井顺庆开始独立面对残酷世界之真实纲领。
强人长庆死后,三好政权动摇,足利将军独断幕政,为松永久秀所忌惮。永禄八年(1565)五月十九日,松永联合三好三人众(三好长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弑杀剑豪将军足利义辉,是为永禄大逆。十一月十八日,松永久秀攻打筒井城,筒井顺庆不能敌,败走至位于河内边境的布施城,几乎被驱逐出大和国。执掌家中权力刚刚一年的筒井顺庆本以为鲜衣怒马、负气少年的自己拿到的是爽文文本,平白跌一跤才恍然开悟手里面其实是一套虐主文的剧本。
永禄十年(1567)二月,松永久秀与三好三人众翻脸。后者陈兵奈良,布阵东大寺,威胁多闻城。松永久秀于十月十日突袭三人众的阵地,纵火焚烧,千载闻名的东大寺大佛殿就此付之一炬,化为泡影。
永禄十一年(1568)九月七日,时年三十五岁的织田信长拥戴足利义昭,动身上洛。二十六日,信长占据京都,而后继续西进摄津,击退三好三人众,摄津领主池田胜正交付人质,以示臣服。织田信长留驻芥川城,畿内大小领主纷纷前来觐见,呈送珍玩,讨取欢心,其中就有松永久秀的身影。
松永久秀为了傍上信长的大腿,不惜血本献上秘藏的茶具九十九茄子。信长把玩之下,很是欢喜,无视将军义昭的反对意见,不但赦免松永,还认可其对大和一国的支配,派出细川藤孝与佐久间信盛率领的两万军队,协助松永久秀扫荡大和,清理不臣。
织田信长优容松永久秀,倒不是因为区区一枚器物,主要还是看重松永的利用价值。信长的“天下布武”主旨是要安定畿内,打造一个稳定发展的国内新秩序,借以构建自身政权的统治合法性。这方面松永久秀能起到的作用显然是远远大于筒井顺庆这样的在地领主。主不在乎世人背负的罪孽,主只看重魂灵在天秤上的称重。
之前松永与三人众反目期间,筒井顺庆依仗地利人和,卷土重来,又拿回居城筒井城。结果织田信长将反抗松永的地方势力一概定性为幕府和将军的敌人,重拳出击。筒井顺庆被迫第二次舍弃居城,一路逃亡到宇陀郡唯唯诺诺,苟延残喘。
筒井顺庆想明白单凭自家一族之力是没有办法抗衡背靠幕府的松永久秀,于是联络到了昔日主君兴福寺。永禄十二年(1569)十二月九日,筒井众以及兴福寺僧兵约五百人进占大和国十市城。松永久秀闻讯,派兵进剿,却被筒井的重臣井户良弘路阻于井户城。松永蹉跎城下,元龟元年(1570)三月二十七日方才攻陷井户城。
之后松永久秀转战郡山城,自六月十四日连轴战至二十六日,城池岿然不动。此时畿内的局势又有大变故,六月二十八日姊川战役爆发,织田信长联合德川家康击退越前朝仓和江北浅井的进攻,颇有损失。三好三人众趁机自阿波起兵,大举进攻河内。九月石山本愿寺的势力加入三好阵营,与织田信长正式敌对,揭开十年石山征战的序幕。信长如堕围网,左支右拙,大感狼狈。
松永久秀作为堂口的小弟,危急关头自当舍身报效,率领主力前往河内对阵三人众的部队,大和这边不免有心无力。筒井顺庆展开反攻,在多闻城附近的辰市村筑起城砦,直接威胁松永的主城。
松永久秀大惊,回师整备部队攻打辰市城。元龟二年(1571)八月四日,奔波疲痹的松永军与以逸待劳的筒井军恶战一场,结果松永久秀溃败,斩首五百,负伤也是五百。《多闻院日记》记载称:城州一生中前所未有之大败也。这里的城州指的就是任职山城守的松永久秀。
是役结束,筒井顺庆从斩获的首级当中挑选两百四十枚报送织田信长,通告战胜讯息。你不是认可松永久秀压制京畿的个人价值么,这许多头颅便可明确其能力有限,不名一文。来来往往张张狂狂好比过江之鲫,够实力稳坐大和钓鱼台的还得是我这地头的蛇。
(筒井松永之争战)
元龟三年(1572)十月,武田信玄自甲斐出兵,同年十二月在三方原击溃德川家康,继续西进。足利义昭眼见畿内的本愿寺,北陆的朝仓浅井,东国的甲信武田铁壁合围,四面包抄,分明是优势在我,得道多助。将军于是在次年二月下定决心,公然挑战织田信长,又是一出御谋反的戏码。
岂料甲信赤备怒火燎原一般的攻势因为信玄病故而轻易退潮,织田信长长风破浪横渡琵琶湖,攻破槙岛城,室町幕府黯然消亡。松永久秀毕竟是幕臣的身份,追随将军出兵摄津。等到三好义继招致佐久间信盛攻打,破城而亡,松永久秀大感惶恐,向信长献出多闻山城和众多家宝以求降伏。织田信长赦免了松永的叛卖,将其归入佐久间信盛的麾下,持续围困石山本愿寺。
天正五年(1577)八月,上杉谦信挥师南下,攻破能登七尾城,大有上洛勤王的气势。松永久秀自觉信长气数已尽,据守信贵山城再度谋反。孰料上杉谦信四十九年一睡梦,一杯浊酒荣华尽,和武田信玄一样在出师前夕噶掉了。松永久秀又一次赌输了全部筹码。
十月十日,织田信忠的军团包围信贵山城,松永久秀点燃火药,与天下知名的茶器平蜘蛛釜一同偕亡。筒井顺庆先前已叫明智光秀斡旋引荐从属织田阵营,彼时正在信忠的旗下,望见一生夙敌就此烟消云散,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歌川贞秀所作《官军大胜利》,图中描绘了松永久秀之子松永小次郎手执久秀的首级,将刀插入自己的喉咙纵身跳入火焰的壮烈之举。)
松永久秀死后,畿内政治态势呈现真空,筒井顺庆成为织田信长可以倚重的势力之一。信长原本派遣塙直政担任大和国守护主持局势,天王寺战役塙直政战死,筒井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天正八年(1580年)石山本愿寺降伏,筒井顺庆被提拔为大和的代官,距离守护地位只有一步之遥。
明智光秀主持畿内军团,筒井自然也就成为光秀的配属,受其差遣。天正十年(1582)六月二日凌晨,明智军突袭京都本能寺,信长父子死难。羽柴秀吉千里返还,于六月十三日抵达山城国,预备逐鹿天下。
事变之初明智光秀安排筒井顺庆进军河内,解决织田信孝、丹羽长秀率领的四国讨伐军。筒井出兵不久便返身回到大和,再没有动静。明智光秀于六月十一日派遣藤田传五到郡山城质询筒井,却不得其门而入,只能悻悻于归。
羽柴秀吉与明智光秀决战山崎的关键时刻,筒井顺庆安居大和闭门不出,坐视恩主光秀身死名灭,消湮无形。
筒井顺庆与松永久秀在大和这蜗牛角一生鏖战,争夺的无非是一族安身的立命之地。等到羽柴和明智这种国主级别的天下人之战,筒井所见,仿佛两位神佛化身天地,与天一样高大,与地一样宽广,是为法天象地一般的大神通。
两强相争,恰如佛灭之日。若没有改换天日的能力,或许敬而远之是尘世俗人至不坏的选择。最不济的,就是被其中一方定性成决定性赋能者,打上败者的烙印,再没有摆脱的可能。
羽柴秀吉攫取天下,筒井顺庆正式得到大和国的支配权。筒井氏自一介众徒取代主君兴福寺,翻身成为守护,这其实也是战国乱世下剋上的具象表现之一。天正十二年(1584)八月十三日筒井顺庆病逝于大和郡山城,年仅三十六岁。
(筒井顺庆)
顺庆死后,养子筒井定次继位。天正十三年(1585)闰八月十八日,筒井定次被秀吉传唤至近江坂本,得到转封伊贺的命令。第二天回到大和,二十三日为准备进入伊贺而上洛,二十四日便带领国人迁入伊贺。随后羽柴秀长率领五千人的军队入主大和郡山城,将留下来的武士尽数驱赶。
诸侍一人不落,全被赶出其所熟居的乡里,或浪迹于山野或缠绵于女人,疲惫不堪,悲叹不已。——《多闻院日记》
筒井顺庆一生悬命,最终还是镜花水月皆成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