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兰可琪:纯干货!小学低年级阅读理解考察的重点,建议收藏
兰可琪 2021-12-11

阅读要有广度,重在对孩子的兴趣和知识面的培养;阅读理解要有深度,重在对孩子理解能力的考察,是需要刷题的。


今天我们先聊聊,小学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理解,我们最需要搞清楚的两个话题,“文”和“题”:


#“文”是指“考哪一类文体”

#“题”则是“考哪一类题目”


01

 “文”的重点:叙事文(记叙文)


先给结论,小学现代文阅读理解,最重要的是叙事文,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叙文。


 什么是叙事文?

叙事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人物和事件为主的一种文体。主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人物、环境、情节是叙事性作品的三个要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除了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其实也都被算到了“叙事文”里了。


举几个例子:


写人——《黄继光》、《画家和牧童》

写事——《惊弓之鸟》、《可贵的沉默》

写景——《春雨的色彩》、《美丽的小兴安岭》

状物——《翠鸟》、《荷叶圆圆》



 为什么说“叙事文”是小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考察的重点呢?


首先,在2019年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关于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中,就明确提到过对各种文体阅读的要求。



除开诗歌,小学阶段现代文阅读其实就只有两类,“叙事性作品”和“说明性文章”,但是“叙事性作品”,即叙事文阅读的要求,无论是考试的频度和难度,都远远要高于说明文。


其次,小学教材中课文,叙事文的占比要高很多。我找了六年级上册的课本目录给大家看看,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都是叙事文。


 状物类的“叙事文”和“说明文”有什么区别呢?


很多孩子学到小学高年级容易对这个问题产生混淆,既然咱们说的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阅读理解”,那就还是要从课标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叙事文的阅读要求,课标要求重点是要“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简而言之,是要有“情”。比如下面这篇小学六年级课文《竹节人》,看似在写物品,其实就是在借“物”抒情


那课标对“说明文”的要求呢,是要“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也就是要提取文章中的“信息”或者知识,而且要知道文章是怎么传递出信息的。比如下面这篇小学六年级课文《故宫博物院》就是典型的说明文。它并没有以故宫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文章让孩子了解了很多故宫相关的知识。

小结:

状物类的“叙事文” 是借“物”抒情,而“说明文”重在传递、讲解“物”的相关信息。



02

“题”的重点:每个阶段不一样


说完了“文”,那“题”的重点是什么呢?


由于不同年级阶段,孩子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不同的。受小半语文老师的指点,我还是到小学课标中去寻找答案。


在2019年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除了语文课程有“总目标”,还把小学教育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了层层递进的“阶段目标”。


我在这里列出了课标中关于“阅读理解“的3个阶段目标。



1-2年级——语言学习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节选自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


这个阶段,阅读理解的重点落在了“语言学习”


理性方面,孩子要逐步学会掌握“中文”这门语言工具,理解字词、行文的逻辑,尝试应用语言去交流;感性方面,孩子要开始感受语言的美感。


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对阅读理解可以说是初接触,练习和考察的难度都相对较低。比如,小学二年级课本中,《曹冲称象》这一课的课后题。


两个问题,第一问在课文原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为什么办法好,其实是在鼓励孩子应用语言表达。第二问是通过对关键词句排序,概括原文的内容。两个问题,都是着力在“语言学习”上,对理解的要求不高。


我们再来看考题,下面是2道典型的二年级阅读理解题。


虽然题目形式不太一样,但考点主要是三类:


① 了解文章的分段、分句

② 从原文中找到要求的词语

③ 在原文中找到特定的句子


考察的重点依然在“语言学习”。


小结:

1-2年级的阅读理解题,主要是要把原文看仔细,积累词汇,积累语言的常用表达方式是主要的考察点。



3-4年级——读懂内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节选自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


和1-2年级对比,可以看出,3-4年级的阅读要求,更多的落在了文章“主要内容”上。也就是对文章大意要能掌握理解。


比如,四年级上的语文教材课后题中,关于“复述”课文内容的题目就多了些。

考试题目中呢,我翻了翻小半最近的语文练习题,随机抽一道给大家看看。


这道题的几问,从给文章选题目、找中心句、给文章分段,到最后的总结寓言的道理,其实都是要求对文章总体大意能理解到位。


小结:

3-4年级的阅读理解题,重点是能把文章读懂,分析、总结出大意。


有时候,我们找不准方向的时候,还是需要回归课标、教材,无论平时练习还是考试,题目的内容都是基于它们而展开的千变万化。


有了正确的方向,孩子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