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26 日,被誉为 "园林之城" 的苏州迎来了一场聚焦世界遗产保护的国际盛会。清晨的狮子林,假山叠翠、曲水环绕,在薄雾中更显古韵悠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 2025"亚太地区世界遗产青年营造师" 国际交流活动,在此举行庄重的颁证仪式。作为苏州市园林局首次在亚太地区颁发的古建筑保护领域国际证书,这场仪式不仅是对青年专业能力的认可,更标志着苏州在世界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开启了全新篇章。
狮子林的古庭院里,来自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尼泊尔、马来西亚、越南、蒙古等 8 个亚太国家的青年营造师与中国高校专家学者共计 100 余人相聚一堂。他们身着各具特色的服饰 —— 印度的刺绣长衫、乌兹别克斯坦的丝绸长袍、中国的中式立领,与园林中的古亭、花窗、假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在欢迎辞中表示:"苏州拥有 2500 年建城史,9 处世界文化遗产园林是城市最珍贵的名片。今天,我们以 ' 城园共生 ' 的营造智慧为纽带,为亚太青年搭建创新实践平台,期待通过交流碰撞出保护与发展的新火花。"
聚焦核心主题:多元案例展现保护创新路径
此次交流活动以 "保护、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为主题,18 个来自亚太地区的优秀案例成为研讨的核心内容。在狮子林涵碧山房内,各国代表轮流上台,通过图文演示、视频展示和实物模型,分享各自在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沿实践。印度团队带来的阿格拉古堡数字化保护项目备受关注,他们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古堡的每一处雕刻、每一面墙体进行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化记录,建立起完整的 "数字孪生" 模型。"这些数据不仅能为文物修复提供精准参考,更能让后人通过虚拟技术领略古建筑的魅力。" 印度国家遗产委员会青年工程师阿米特・库马尔介绍道。
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历史城区更新案例,则展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在修复中亚传统民居 "亚依万" 时,当地青年团队保留了标志性的穹顶结构和精美的手绘壁画,同时引入节能玻璃、地暖系统等现代设施,使百年老宅在延续文化基因的同时,满足了当代居住需求。"我们既要守护历史的 ' 形',更要留住生活的 ' 魂'。" 乌兹别克斯坦青年营造师阿丽娜・伊斯梅洛娃的发言,引发了在场者对 "活态保护" 的深入思考。
中国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 "微更新" 实践,成为传统街区活化的典范。项目团队在修缮明清古宅时采用 "可逆性改造" 技术,通过可拆卸的钢结构支撑、可复原的传统材料铺装,在保留 "水陆并行、河街相邻" 历史格局的基础上,引入文创店铺、非遗工坊等新业态。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建国点评道:"这种 ' 小尺度、渐进式 ' 的更新模式,让老街区既保持了历史肌理,又焕发了新的生机,为全球历史街区保护提供了中国经验。"
首颁国际证书:青年力量获国际认可
下午三时,颁证仪式在狮子林燕誉堂前举行,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代表山田美穗子女士亲手将烫金证书颁发给首批 12 位 "亚太地区世界遗产青年营造师"。证书设计独具匠心,封面以苏州园林花窗为底纹,中央印有亚太地区地图,边缘装饰着榫卯结构图案,象征着区域合作与传统技艺的结合。"青年营造师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未来之星," 山田美穗子在致辞中表示,"你们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证明了传统营造技艺在当代社会的无限可能。"
来自苏州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青年代表张晨阳接过证书时难掩激动:"苏州园林的保护离不开一代代工匠的坚守,也需要融入现代科技与国际视野。这份证书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 —— 我们将把苏州的经验带到亚太地区,让 ' 城园共生 ' 的智慧惠及更多城市。" 新加坡青年营造师林佑安则分享了该国在高密度城市中保护历史建筑的经验,希望与苏州在古建筑数字化保护、城市更新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
多维展览互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交融
活动现场同步推出的 "亚太遗产青年创新案例展",成为中外来宾了解区域遗产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展览以苏州园林 "移步换景" 的理念设计展陈空间,首展区的巨型屏幕循环播放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名录,18 个优秀案例通过图文展板、实物模型、互动视频等形式立体呈现。新加坡 "黑胶唱片工厂改造计划" 将工业遗产转化为集展览、演出、办公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越南会安古镇震后修复中使用的传统糯米灰浆与现代抗震技术对比展示,蒙古草原毡房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案,均吸引了大量关注。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展区的 "榫卯技艺活态演示"。来自苏州的青年工匠现场搭建微缩版亭阁,仅凭凿刀、墨斗、刨子等传统工具,将数十块木料通过燕尾榫、穿斗榫、管脚榫精准拼接,无需一钉一铆便矗立起稳固的木质结构。围观的蒙古代表巴雅尔惊叹道:"虽然我们的传统是毡房营造,但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和结构美学的追求是共通的。" 一旁的古琴演奏与榫卯木雕展示区,更是让各国来宾亲身感受了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 古琴弦音袅袅,木雕工匠刀下生花,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中 "技" 与 "艺" 的完美结合。
延续交流成果:开启遗产传播新维度
活动特别设置了 2024 年首届 "让文化遗产 ' 活' 起来" 微视频获奖作品赏析环节。当缅甸青年拍摄的《蒲甘佛塔修复日记》在园林水幕上播放时,修复师们用棕榈叶调制灰浆、细致修补佛塔裂缝的画面,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遗产保护中的人文温度。新加坡团队制作的动画短片《鱼尾狮的前世今生》,则以数字技术解构城市地标,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鱼尾狮雕像从历史到现代的演变,体现了青年群体对遗产传播的创新思考。
随后,第二届微视频全球征集活动正式启动,新一季主题定为 "遗产新生:传统技艺的当代叙事"。主办方特别增设 "青年导演扶持计划",为入选作品提供苏州园林实地拍摄机会、古建专家指导以及后期制作支持。苏州市园林局宣传处处长李薇表示:"我们希望借助短视频的传播力,让文化遗产保护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生活,让更多年轻人成为遗产故事的讲述者和传承者。" 这一举措得到了各国代表的积极响应,印度青年导演阿米尔当场表示将以泰姬陵与苏州园林的对话为主题创作短片,展现不同文明遗产的共通价值。
苏州经验输出:构建遗产保护命运共同体
活动期间,主办方组织各国代表实地考察了苏州古典园林与历史街区。在拙政园,来宾们漫步于亭台楼阁之间,亲身感受 "借景"" 对景 "等造园手法如何实现园林与城市的和谐共生;在平江路,他们走进正在修缮的清代民居,观摩工匠们运用传统砖细、漆艺技艺修复古建筑的全过程。越南文化遗产局代表阮氏清玄在考察时感慨:" 苏州的保护不是孤立地修复建筑,而是将整个城市视为一个有机的遗产系统,这种 ' 系统性保护 ' 理念对发展中国家的古城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亚太青年遗产保护苏州倡议》正式发布,倡议建立 "青年营造师定期互访机制"" 区域技术共享平台 ""传统技艺数字化数据库" 等合作框架,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同。作为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重要传承地,苏州宣布将在 2025 年建成亚太地区首个古建技艺实训基地,2026 年启动 "一带一路" 青年营造师研修计划,2028 年举办首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山田美穗子高度评价道:"苏州正从遗产保护的 ' 实践高地 ' 转变为 ' 理念输出地 ',为全球城市提供了文化遗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对话未来:青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暮色降临,狮子林的灯笼亮起,中外青年围坐在假山流水旁继续交流。来自印度的数字工程师向中国工匠请教榫卯结构的力学原理,乌兹别克斯坦的建筑师与苏州规划院团队探讨古城风貌保护的具体策略,马来西亚的学生志愿者则在记录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生态智慧。正如活动闭幕致辞中所说:"当恒河的数字技术遇见长江的园林智慧,当中亚的穹顶美学对话东南亚的斗拱艺术,文化遗产保护便拥有了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从古代伍子胥 "相土尝水" 营建阖闾大城,到今日与世界共话遗产保护,苏州始终在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中寻找平衡。此次国际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验共享,更通过青年群体的创新实践,为世界遗产保护注入了新动能。当首批 "亚太地区世界遗产青年营造师" 带着苏州的园林记忆与国际视野踏上归途,他们带走的是证书,留下的是希望 —— 关于传统技艺如何在当代重生,关于不同文明如何携手守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希望。
这场在千年园林里的对话,是终点,更是起点。苏州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亚太青年以创新进取的精神,为遗产保护注入了青春力量。正如狮子林内 "真趣" 匾额所蕴含的深意,文化遗产保护的真谛,在于让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对话,让青年力量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当保护与创新的种子在亚太地区生根发芽,人类文明的瑰宝定能在时代变迁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构建多元包容的世界文化图景贡献坚实力量。
来源:https://su.tiancebbs.cn/news/4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