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象:天佑
班级:四3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天佑都是个优秀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作业字迹漂亮。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如果不是和妈妈的交流,老师们都无法想象,这样一个让人翘大拇指的男孩子,是只“小蜗牛”。
来自天佑妈妈的描述:
放学回到家,他先发会呆。然后吃东西,吃晚饭。作业大部分在延时服务已经完成,剩下的应该也不多。但是,从他打开作业本,拿好笔、橡皮、直尺,至少需要30分钟!
好不容易开始写作业了。他的笔总不在动,我在旁边看得急死了,忍不住去催。他看看我,写了几行字。然后我去干点什么。回来,一个字也没有多写,旁边是一本课外书。好吧,看书是好事,我忍着。建议他把作业写完,再看。他说作业一点儿,马上写完。
最终,等确定作业写完,已经晚上10点了。天,就那么丁点作业!
这孩子家里学校可完全两个样!为什么会呈现如此不同的样态呢?
我们和妈妈一起分析,认为是家庭教育环境不当。当孩子出现磨蹭现象时,没有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有时候家长自身做事不遵守时间规则,无形中也影响了孩子。“在他写作业时,有时会拿吃的给他,或者让他做什么,干扰了孩子。”妈妈反思。
后续补给
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都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列个表,贴在墙上,预测完成时间。同时各自把自己的小心愿写好,互相分享后放在小袋子里。完成一项打钩,并记录时间。按照计划完成的,可以满足小心愿。为了增加激励性,先于计划完成的,还能要求对方完成一件事情。
孩子和妈妈都认为提议不错,就开始实施。第一天,妈妈胜利,要求天佑扫了个地。第二天,还是妈妈胜利,但是天佑只比妈妈慢了一会。第三天,打成平手。爸爸买了个西瓜奖励他们。第四天,天佑胜出,得意洋洋地让妈妈唱了首歌。第五天,还是天佑胜出,要求去看场电影。
现在,天佑在家拖延症也基本没了,“小蜗牛”拯救计划告一段落,但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这份协议一直保存着,一直进行着。
“互相陪伴,互相看到对方,一切就不一样了。”天佑和爸爸妈妈感慨。
来自郭健红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