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学程一 借助古诗,引入故事情境
1.出示古诗《乞巧》,引导学生诵读,简单了解诗意。
2.这首诗中藏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板书课题:牛郎织女)
3.出示图片,牛郎和织女本是宇宙中两颗明亮的恒星,同属于二十八星宿中的“牛宿”,我们的祖先在地面观察星空,发现带状的银河正好将这两颗星星隔开,据此产生了奇特的想象,牛郎织女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4.到了现代,叶圣陶先生在前人口头流传的基础上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整理和改写,于是就有了我们课文中的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的故事非常长,为了方便同学们阅读和学习,课本将它们分为《牛郎织女(一)》和《牛郎织女(二)》两个部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故事的前半部分。(补充板书)齐读课题。
学程二 检查预习,梳理故事内容
1.检查预习。
①指名认读,正音。“嫂、梭”平舌音;“筛”翘舌音;“罕”第二声,在词语“稀罕”中读轻声。
②结合字典中的解释读准多音字“落”:
表示“丢下、遗漏”的意思时读là,可组词“丢三落四”;
表示“下降、停留”等意思时读luò,可组词“降落、落叶”;
用于一些口语词语时读lào,可组词“落枕、落不是”。
本课句中读là,多音字要“据义定音”。
①指名认读,正音。
②交流易错字“嫂、婚、妻”:区分结构和“女”的不同写法;“嫂”右
上竖出头,“妻”右上竖不出头。
①筛子:(结合图片)一种可以把细东西漏下去,粗的留下的有孔器具。
②稀罕:认为稀奇而喜爱。
③眼中钉:比喻心目中最憎恶的人。
2.梳理内容。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民间故事是一代人说给一代人听的,要讲好一个民间故事,首先要把握它的主要内容,清楚主要情节。
(2)导学单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完成“流程图”。
(4)交流反馈,学生各抒己见,补充完善。
预设:我发现课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古时候、一年一年过去、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时”,事情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我又发现故事是围绕主人公“牛郎”展开的,所以我按时间顺序,以牛郎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绘制了流程图。
出示流程图:
(5)小结:牛郎从一开始的凄苦可怜,到后来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获得了幸福,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反映了古时候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6)引导学生将故事情节串联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程三 巧搭支架,指导创造性复述
1.了解了故事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牛郎。牛郎,他真的姓牛吗?(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名字的来历)
2.原来他的名字是因牛而得。由此可见,老牛是牛郎最好的伙伴,最亲密的朋友。那么,他是怎么照顾老牛的呢?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自然段。
3.学生反馈。(出示第三自然段)
(1)牛郎照顾牛,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周到。
(2)请你大声读一读,想一想是怎样的周到呢?(引导学生动笔在课文中圈一圈,找到牛郎为牛做的事情,出示下图)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