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時候我們都誤以為過往的傷痛已經隨著時間被治癒,因為我們很少再想起某件具體的事,或是回憶起某個具體的細節或感受。大部分的時間裡,我們似乎都被潛意識驅動著去迴避傷痛,直到某個看似無關的事務或衝突再次將我們捲入那股相同的痛苦感受中。
無論是針對情緒障礙或人際關係不良,又或是個人成長的心理諮詢,在本質上便是療癒過往的傷痛,通過溫柔地清理那些已經發炎的傷口,重新上藥的過程。無論以何種方式,以哪種步調,身處於這個過程中的人在當下是無法明確的知道這個傷口是否已經重新癒合,是否長出了新肉。那我們如何才能知曉呢?
除了順其自然的等待它再次出現外,似乎我們別無他法。這就正如我們有一顆蟲牙,如果沒有定期看牙醫,或許我們只能在它有所作妖的時候才能發現它。平日裡它不作妖的時候,我們幾乎是遺忘掉它。我們當然知道它的存在,可它並沒有讓我們疼,對我們來說也就能拖就拖,無傷大雅。
有過蟲牙的人很清楚的知道,它讓你疼的時候,你就得疼,但你並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疼。如果你疼的日子久了,你大約也能知道應該要避免什麼才能讓它“安然無恙”地待著不作妖。這就如同童年時期在我們心靈上留下過創傷的未完成事件,那些未能感受到的愛與被愛、關懷與包容、鼓勵與認可以及被重視感,都在潛意識裡埋下信任危機、被遺棄感、不安全感、無價值感以及低自尊感,甚至會在潛意識深處為自己貼上不被愛、不值得被愛、不被重視、沒用、無價值等等的標籤。
幼年時期的我們需要依賴著原生或重要他人才能生存,當我們體驗到痛苦或感到受傷時,我們會自動地選擇更具“適應性”的解釋來說服自己,並把那些真實的痛苦的感受通通鎖進潛意識的小黑屋裡。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的痛苦減少了。只是我們忘了,被扔進小黑屋的痛苦一直都在,它隨著時間以及被我們不斷扔進去的“養分”(我們不願面對的情緒感受)持續餵養著。直到某個時刻,它幻化成張牙舞爪的醜惡面孔將我們跩入黑暗中。這就好比潘朵拉的盒子,盒子裡裝著無數的災禍,一旦被打開便極具摧毀力。但我們別忘了,盒子裡還留有希望。
過往的創傷究竟是上帝的試煉還是毫無價值的苦難經歷,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算是成長了?每個人對它都有自己的想法,也許在某一刻你認為自己悟透了某個道理,你認為自己是成長了。也許是在某一個哀莫大於心死的時刻,你認為自己成長了。
成長與成熟或許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前者指心智、靈魂,後者指更具創造力和適應性的防禦機制和應對模式。前者是無形無相的,後者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形的。無論是有形或無形,兩者必然不可分割。一個人所言所行,如何定義自己、定義他人,如何感受世界,有怎樣的三觀格局,取決於他的心智水平。
一個人的心智水平是無法假裝的,它會透過你的所言所行,透過你的防禦機制、應對模式、自動化思維、能量場等等方面,悄無聲息地展露於外。若是你的假裝成功矇騙了他人,那這其中不外乎兩個原因。一種情況是,你騙的是與你同一個心智層的人亦或比你更底心智層的人。另一種情況則是,你是上帝安排到對方生命中的一次試煉。一個人如何看待試煉,能從中收穫什麼,也都取決於他的心智水平。
心智水平越高,越是能夠在混亂中看見潘朵拉盒子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