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最近懒癌一下以及推片
最近要收集一些关于战争的素材,奇兵会缓更虽然我懂你们想看撕x是?但是剧情还要接着滚,妈蛋要把他们弄进城里还无伤的话难度挺大= =那我们就半残好了(泥垢)
这里贴一个bbc的纪录片,叫做《1066中土大战》,对1066年的英国历史感兴趣的孩子们可以去看,不过好像有点少儿不宜的样子(你走)
讲述中世纪时代1066年,影响英格兰岛以及英国命运的三场战役,分别是富尔福战役、斯坦福桥战役、黑斯廷斯战役。前两场战役浓缩成一集,以《北欧国王列传》和《盎格鲁撒克逊传》为史料来描绘英格兰农夫们对抗北方海盗维京人的入侵,后半部分则以《黑斯廷斯之战》为史料讲述跨越整个英格兰全境...
最近要收集一些关于战争的素材,奇兵会缓更虽然我懂你们想看撕x是?但是剧情还要接着滚,妈蛋要把他们弄进城里还无伤的话难度挺大= =那我们就半残好了(泥垢)
这里贴一个bbc的纪录片,叫做《1066中土大战》,对1066年的英国历史感兴趣的孩子们可以去看,不过好像有点少儿不宜的样子(你走)
讲述中世纪时代1066年,影响英格兰岛以及英国命运的三场战役,分别是富尔福战役、斯坦福桥战役、黑斯廷斯战役。前两场战役浓缩成一集,以《北欧国王列传》和《盎格鲁撒克逊传》为史料来描绘英格兰农夫们对抗北方海盗维京人的入侵,后半部分则以《黑斯廷斯之战》为史料讲述跨越整个英格兰全境回到南方故乡的农夫们为了保护家园反抗威廉公爵带领的诺曼人的征服。全篇以类似电影的形式还原历史,采取小人物视角,旁白略带抒情,用史料为线索引入,虽然战争场面并非壮观,但画面的美感和人物对话以及歌曲的气氛烘托都很好,尤其是那首《中土世界》把那种决一死战的悲壮气氛燃到最高,所以最后国王哈罗德被诺曼人的乱刀砍死,他的子民被诺曼人威廉一世统治,由此,征服者威廉的诺曼王朝拉开了序幕。
最后,留个歌词:
中土世界 this middle earth
中土世界 this middle earth
分崩离析decline and falls
分崩离析decline and falls
战争摧毁中土one hath war destroyed
游子亡命天涯borne on their journey
飞翼跨越海空one the fowl hath borne o'er deepest oceans
离人命丧狼吻one the hoar-wolf death has separated
入土方得安生one in an earth-grave a man hath hidden
创世之主遗弃the maker of men laid this shire to waste
仙境杳无人迹till the old works of giants looked desolate
谁若见此废墟and he who has seen these noble ruins
临终黯然自诘at the end of his dark life asks himself
战马勇将安在?where is horse?where is man?
时光一去不返our time has passed
仿佛从未来临as if it had not been
《粉色普鲁士》读书摘要
长年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异性恋主导的男权社会。上世纪60年代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无论在历史或是文学领域,曾经被忽视的女性们重新受到关注。由此运动衍生的同性恋运动同样呼吁社会的关注。是的,从将同性恋当作家常便饭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以来,这一现象从未消失,只是到了近代被当作禁忌而被主流忽视了。
以下的读书摘要所基于的文章,实则将一直都普遍存在于普鲁士历史的同性恋现象挖掘出来,期望不再被异性恋主导的社会忽视。
都说英国是腐国,这样的盛名起先是来自世纪之交的“王尔德大审判”,而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成为近代同性恋运动的大神。其实在那个年代,也发生了另外一起闻名欧洲的同性恋案件...
长年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异性恋主导的男权社会。上世纪60年代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无论在历史或是文学领域,曾经被忽视的女性们重新受到关注。由此运动衍生的同性恋运动同样呼吁社会的关注。是的,从将同性恋当作家常便饭的古希腊罗马时代以来,这一现象从未消失,只是到了近代被当作禁忌而被主流忽视了。
以下的读书摘要所基于的文章,实则将一直都普遍存在于普鲁士历史的同性恋现象挖掘出来,期望不再被异性恋主导的社会忽视。
都说英国是腐国,这样的盛名起先是来自世纪之交的“王尔德大审判”,而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成为近代同性恋运动的大神。其实在那个年代,也发生了另外一起闻名欧洲的同性恋案件,那就是普鲁士的欧伦堡大审判。文中有些敏感词汇已被替换。
仍然是来自同一本书。
《普鲁士--扭曲的观点》第六章《粉色普鲁士》读书摘要
普鲁士军人从小被教育远离女性、着重培养自身男子气概,这反倒成了滋生同性恋行为的温床,甚至在一战前的宫廷中存在许多男同性恋。
普鲁士和德意志刑罚第175条规定男同性恋(不含女同性恋)将会被判入牢。但实际上很难证明一个人是同性恋,特别是双方自愿的情况下,除非有一方是被迫的,从而指控另一方。
当时一位叫做特里斯科夫(Tresckow)的警官虽然是异性恋,已经对身边的同性恋现象司空见惯:在普鲁士贵族间同性恋如此盛行,是因为近亲结婚导致对异性没有新鲜感。不单是贵族,一些从事比较女性职业的平民也存在不少同性恋。
特里斯科夫认为1890至1922年期间,男同性恋人数不断增长。基于军队虐待乡村花季少年的现象,Albrecht王子要求特里斯科夫派警察严查波茨坦的同性恋酒吧。其中一个落网的圈子领头人是名叫Hedemann von Oppen的贵族,由于其阴柔的外貌得名“小玫瑰”。
另一位Charles王子也下令重整军纪,派人搜查了柏林的澡堂,抓获了不少贵族同性恋,包括普鲁士王子Frederick Albert。
威廉二世皇帝的一位亲信Friedrich Alfred Krupp在意大利期间的一系列行为使他上了当地的报纸:Krupp到处勾引年轻男孩。
在欧伦堡案件之前,先介绍一下欧伦堡(Eulenburg)家族的背景:他们自15世纪起就从萨克森定居于东普鲁士,有一座叫Liebenberg的城堡,在那里,威廉二世和不少贵族友人经常进行社交活动。
菲利普·欧伦堡(Philipp Eulenburg)生于1847年。在1871年,年仅24岁的他遇到了还是王子的12岁的威廉。1880年代,欧伦堡常常唱歌给小王子,他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后来威廉当上皇帝,常常去Liebenberg和欧伦堡的朋友们聚会。聚会上都是艺术形式的活动,但真正让他们关系如此亲密的,恐怕只有同性恋。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有过sex,还是说只限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欧伦堡曾在维也纳呆过一段时间,当时最亲密的人是正在和妻子离婚的Kuno Moltke。Kuno妻子亲眼目睹她的丈夫捡起并亲吻欧伦堡落下的手帕的情景。Moltke于1891年写给好友的信中也提到过自己对欧伦堡的爱恋:“我好想要菲丽妮……我一定要见她。”信中菲利普·欧伦堡被想象成了女性,这是同性恋中的坎普行为(camp,男子故意扮成娘娘腔)。
Liebenberg圈子中的Wendelstadt和Georg Huelsen等人也被证实是同性恋。
皇帝本人也很喜欢看男子们穿成女性的样子。有一次晚宴,军事内阁长官Huelsen-Haeseler身穿芭蕾舞裙优雅地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但没想到第一支舞刚结束,他就倒地而死了。
皇帝虽然喜欢维也纳妓女,他更喜欢和男子们在一起,因为妻子让他厌烦。哈登(Maximilian Harden)说皇帝曾和欧伦堡的渔夫朋友Ernst及其秘书Kistler有过sex。一位德国学者甚至称皇帝为“壁橱女王”。
犹太记者哈登谋划铲除危害政治的人们,于是收集了不少证据,连续三次在报纸上发表指控欧伦堡等人同性恋行为的文章。六个月后,被属下蒙在鼓里的皇帝才得知此事,赶紧让警察递上同性恋名单。
涉嫌同性恋的有欧伦堡、Hohenau和Moltke,就连总理侄子也逃脱不了干系。
这个宫廷丑闻让军队变得人心惶惶,波茨坦和柏林的指挥官们常常咨询警察要如何让军人们摆脱嫌疑,因为晚上去提尔公园卖身的军人实在是太多了。难道腓特烈·威廉一世组建起来的普鲁士军队在和平年代就是靠这个挣外快吗?谁叫受过良好教育的男子那么好卖呢。客人不光是饥饿的叫兽们和公误员们:某天晚上,Bethmann-Hollweg部长巡查时遇到一个要向他提供服务的夜间警卫,前者生气的拒绝了。
在过去,帅气的男子可以通过外表得到女性领导者的青睐,而如今,特里斯科夫遇到一个被派去巴黎的新任德国军队大使:“这是我见过最阴柔的男人……成何体统!”
审判前,警察搜过欧伦堡的家,发现许多他在莱比锡购买的同性恋书籍。1907年6月6日,第一场审判正式开始,前来听审的人潮盛况犹如最受欢迎的戏剧上演。受审人Moltke被前妻控告说他是“一个女人般的男人,具有不正常的性反应。”1908年1月3日,迫于普鲁士政府的压力,Moltke被判决无罪。
然而哈登绝不善罢甘休,将一纸状书递交慕尼黑法院,因为在那里普鲁士无法干涉。哈登收买了许多证人,其中一个叫Ernst的渔夫证实说1883-1884年间,年仅17岁的他被来巴伐利亚湖边度假的欧伦堡鞭打,迫使上船陪伴他们的考察。“我们做了肮脏的事情!”他说。
6月27日,欧伦堡被宣出席慕尼黑法庭;7月17日,不堪压力的他再次病倒。审判最后不了了之。
这场宫廷丑闻让德国成为欧洲的笑柄。皇帝叹息从前和自己狂欢作乐的友人们,但更悲哀的是这个事件损害了容克贵族一贯良好的名声。
欧伦堡Philipp Eulenburg
威廉二世小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