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YING YING 的推荐 simple6666.lofter.com
lemoon

身为英伦控,家里关于英国和伦敦的各类书籍也买过不少,最近为准备下半年的英国之旅,更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收集。因为将是二度深游,所以名目繁多的旅行资讯类书籍决定暂放一边,等制定具体行程时再看。

这几日读朱自清先生的《伦敦杂记》(Kindle上有免费版),大师笔下三十年代的伦敦,现在读起来也是非常有趣味。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吃的》。

茶饭店里可以吃到一种甜烧饼(muffin)和窝儿饼(crumpet)。甜烧饼仿佛我们的火烧,但是没馅儿,软软的,略有甜味,好像掺了米粉做的。窝儿饼面上有好些小窝窝儿,像蜂房,比较地薄,也像掺了米粉。这两样大约都是法国来的;但甜烧饼来的早,至少两百年前就有了。厨师多...

身为英伦控,家里关于英国和伦敦的各类书籍也买过不少,最近为准备下半年的英国之旅,更是开始了新一轮的收集。因为将是二度深游,所以名目繁多的旅行资讯类书籍决定暂放一边,等制定具体行程时再看。

这几日读朱自清先生的《伦敦杂记》(Kindle上有免费版),大师笔下三十年代的伦敦,现在读起来也是非常有趣味。比如其中一篇关于《吃的》。

茶饭店里可以吃到一种甜烧饼(muffin)和窝儿饼(crumpet)。甜烧饼仿佛我们的火烧,但是没馅儿,软软的,略有甜味,好像掺了米粉做的。窝儿饼面上有好些小窝窝儿,像蜂房,比较地薄,也像掺了米粉。这两样大约都是法国来的;但甜烧饼来的早,至少两百年前就有了。厨师多住在祝来巷(Drury Lane),就是那著名的戏园子的地方;从前用盘子顶在头上卖,手里摇着铃子。那时节人家都爱吃,买了来,多多抹上黄油,在客厅或饭厅壁炉上烤得热辣辣的,让油都浸进去,一口咬下来,要不沾到两边口角上。这种偷闲的生活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后来的窝儿饼浸油更容易,更香,又不太厚,太软,有嚼劲些,样式也波俏;人们渐渐地喜欢它,就少买那甜烧饼了。一位女士看了这种光景,心下难过;便写信给《泰晤士报》,为甜烧饼抱不平。《泰晤士报》特地做了一篇小社论,劝人吃甜烧饼以存古风;但对于那位女士所说的窝儿饼的坏话,却宁愿存而不论,大约那论者也是爱吃窝儿饼的。

大半夜,光是打这段文字就已觉得饥肠辘辘。那句「劝人吃甜烧饼以存古风」更是令我忍俊不禁。书中为甜烧饼所标记的 muffin 我想应该是 English muffin ,跟我们现在蛋糕店里常见的玛芬蛋糕不是一种东西。

《伦敦画记》《爱丁堡画记》则是昨天刚刚在《听水读钞》里读到后,即刻下单购买的。一样写于三四十年代,但最早是蒋彝先生用英文写给外国人看的,一个中国人眼中的英国。现在的中文版反而是译作。还没细读,相信不会失望。

有一种说法是:

可口可樂早期在中國的譯名作「蝌蝌啃蠟」,但因銷路不佳,後改名為「可口可樂」。此中文譯名出自蔣彝教授。此譯名被普遍認為是最經典的譯名之一。

这段来自维基百科的材料被广泛引用,传为佳话,似乎已是公认的事实。

不过近日又见另一种说法,「可口可乐」的译者是「上海老克勒」查理林(中文名林秉森)的爸爸,有「中国广告之父」美誉的林振彬。加上似乎没有查到蒋彝先生本人叙述过这段旧事,所以在这里先存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