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黄鹤楼
【序:崔颢题诗,李白搁笔,黄鹤楼因之名垂青史。愚慕名而往,既望不见“汉阳之树、鹦鹉沙洲”,亦领略不到“孤帆远影”之辽阔意境。或许已时过境迁,或因愚缺乏诗人胸襟,只见嘈杂人海、熙攘车流,江水滔滔依旧。深愧于己常常为米折腰,绝不敢仰天大笑,觍为诗一首以为自省。然而,毕竟在诗仙搁笔之地,颇有班门弄斧、关前耍刀之嫌,是以久久不敢示人。近来琐事繁多,身心疲惫,沐浴后略觉清爽,又经反复推敲自揣已脱鄙陋,今且自娱解乏,倘有污尊目,尚请轻唾。】
文章风骨已绝传,
搁笔何曾辱谪仙。
江汉合流沉古冢,
清浊不辨鹤不还。
【释义】
文章风骨:文人之骨气,窃以为文章风骨自魏晋以后渐衰,“魏晋文辞多隽士,隋......
【序:崔颢题诗,李白搁笔,黄鹤楼因之名垂青史。愚慕名而往,既望不见“汉阳之树、鹦鹉沙洲”,亦领略不到“孤帆远影”之辽阔意境。或许已时过境迁,或因愚缺乏诗人胸襟,只见嘈杂人海、熙攘车流,江水滔滔依旧。深愧于己常常为米折腰,绝不敢仰天大笑,觍为诗一首以为自省。然而,毕竟在诗仙搁笔之地,颇有班门弄斧、关前耍刀之嫌,是以久久不敢示人。近来琐事繁多,身心疲惫,沐浴后略觉清爽,又经反复推敲自揣已脱鄙陋,今且自娱解乏,倘有污尊目,尚请轻唾。】
文章风骨已绝传,
搁笔何曾辱谪仙。
江汉合流沉古冢,
清浊不辨鹤不还。
【释义】
文章风骨:文人之骨气,窃以为文章风骨自魏晋以后渐衰,“魏晋文辞多隽士,隋唐半是蓬蒿人”。
搁笔:诗仙李白在黄鹤楼见崔颢题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极为叹服,搁笔罢诗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千年以来推为文人惺惺相惜之典范,今黄鹤楼前有搁笔亭纪念。
何曾辱谪仙:李白虽自谦不及崔颢,然其多次登临黄鹤楼饯别友人并赋诗多首,其中《送孟浩然之广陵》最为脍炙人口,绝不输于崔颢之诗,此中更见太白风流之中蕴风骨,与今文人相轻或互相吹捧的卑劣行径形成强烈反差。
江汉合流:黄鹤楼处长江、汉江二水合流,中有沙洲名“鹦鹉洲”。曾经因鹦鹉洲阻隔使二水合流处泾渭分明。
沉古冢:“鹦鹉洲”因东汉名士祢衡《鹦鹉赋》而得名。祢衡少有才名,为人狂放,曾裸身击鼓骂曹,后为黄祖所杀,葬于鹦鹉洲畔。鹦鹉洲经年受水流冲刷,于明清年间渐渐沉没江中,祢衡古冢亦沉,仅余墓碑另立于汉阳新洲。此处喻文章风骨之沉沦。
清浊不辨:鹦鹉洲沉没后,汉水入江无阻隔,迅速融入滚滚长江,是以难辨清浊。
鹤不还:风骨绝传、清浊不辨,文章大家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再难现于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