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功臣局”——韩信与卫青的成败之处
有邦信、彻青(刘卫)微CP向慎入
下面说的其实并不严谨,不,是非常不严谨,很多都是我的个人主观臆断与猜测,逻辑也不清楚,就当快乐瞎扯胡乱分析娱乐一下
懒得贴那么多史料全凭记忆反正各位看过史记都懂得(对我就是这么懒)
让我们通过与卫青的对比分析来看看为什么邦信的结局一定是大BE
1.性格问题。韩信的为人处世是贵族作风,有教养,重感情,好面子,十分高傲,这个从淮阴侯列传中许多故事里都可看出,就不一一列举了;而卫青是私生子,寄人篱下遭尽冷落,原本的身份又在奴籍里,甚至连算命的说他以后成为贵人他都不信,他是温柔内敛的,他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却把所有的剑芒都收入剑鞘之中,韩信则是少年将军锋芒毕露了...
有邦信、彻青(刘卫)微CP向慎入
下面说的其实并不严谨,不,是非常不严谨,很多都是我的个人主观臆断与猜测,逻辑也不清楚,就当快乐瞎扯胡乱分析娱乐一下
懒得贴那么多史料全凭记忆反正各位看过史记都懂得(对我就是这么懒)
让我们通过与卫青的对比分析来看看为什么邦信的结局一定是大BE
1.性格问题。韩信的为人处世是贵族作风,有教养,重感情,好面子,十分高傲,这个从淮阴侯列传中许多故事里都可看出,就不一一列举了;而卫青是私生子,寄人篱下遭尽冷落,原本的身份又在奴籍里,甚至连算命的说他以后成为贵人他都不信,他是温柔内敛的,他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却把所有的剑芒都收入剑鞘之中,韩信则是少年将军锋芒毕露了。卫青小心谨慎,对待各种关系和事都会经过全面的考虑,包括从刘彻角度,从他自己角度,从大局角度,他小心翼翼地维系各方平衡;韩信却不会,他无法做到委屈求全,也无法做到刻意去博取君主的信任与欢心。
2.对皇帝的态度。对于韩信来说,他年轻而有才华,是他在刘邦危难之时选择了刘邦,他还差点跑路不干了,换个地他一样可以发展不过是速度慢些;而我们看看卫青,是刘彻给他解除奴籍又一手栽培了他,虽然说这两位对于韩信与卫青来说都是知遇之恩但我觉得还是有不同的,这也就造成了他们俩对待皇帝的态度不同,当然性格与下面分析的其他方面也影响了这点。卫青对皇帝是绝对的服从,他把自己的身段放的很低,“皇帝的臣子”这个身份对他来说永远排在第一位;而韩信可以对着刘邦直接说出“你没项羽厉害”“多多益善”类似的话来,你仔细想想换成卫青敢不敢正面刚对刘彻说“你带兵不行,我比你好一万倍”(虽然这是事实哈哈哈哈哈)态度的不同使得皇帝对其人想法会有不同,哪一位皇帝能忍像信信这样毫不犹豫说“你十万我多多益善”的臣子呢(我主观地臆断一下,虽然当时刘邦是笑着回答的而且韩信用“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圆过去了,其实他心里还是会有不快的吧)
3.行动不同。韩信对刘邦是完全不设防的,可以说就算他清楚的知道苍黄钟室良弓藏的下场(“虽死不易”“我固当亨”)也从头到尾没有丝毫的反抗(我个人赞同韩信诬反论),更何况刘邦和吕后本来就想要他死;而卫青则是和刘彻一起采取各种行动两人积极配合,小心维系着平衡避免功臣惨死终极定律(刘彻很多行为在外界看起来是冷落削权,其实对大将军反而是一种保护),虽然刘彻中途可能也有过疑心,但无论怎么说还是搞成功了。(我总觉得刘彻和卫青之间有一种无言的默契感,这就是传说中的CP灵犀一点通吗)
4.关系势力。汉高祖是开国需要排挤异姓王培养刘姓势力,韩信对他而言失去了绝大部分利用价值,还反而成了一个隐性危险,自然是时时刻刻想着除掉了;汉武帝则需要卫青这个没有根基自己一手培养的新外戚牵制诸侯王以及旧势力,还要保刘据太子之位的稳定,而等卫青权势过大有功高盖主的迹象时,霍去病的出现又使得权力分配重新走向平衡,于是就相较其他君臣组而言愉快HE了(吧)。
5.时代格局。楚汉相争时,很多人物都保留了先秦所谓“士人精神”,士为知己者死,韩信和刘邦其实是雇佣关系,在韩信看来他成为刘邦的大将军是一种平等契约:我为你打天下,你给我施展才华的空间和爵位封地。这在战时当然没有多大问题,但当战争将结束、天下统一后再抱有这样想法的韩信显然是为时代所淘汰的、缺乏政治敏感度的,要知道,封建时期是君主拥有整个天下土地的支配权与占有权,而不是臣子。他无法忍受闲置,他是属于战场与荣光的,知道刘邦“畏恶其能”的他明白自己没有再建功立业、向刘邦证明自己才华的机会的可能于是“日夜怨望,局常鞅鞅”,相比较之下张良、周勃的功成身退才是善终最佳选择。而汉武时期中央集权已逐渐稳定,礼法等也制定得比较完备,大一统环境下“君为臣纲”思想对卫青影响深远。
最后多说几句,我认为无论是韩信对刘邦,还是卫青对刘彻,都保持着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的忠诚,这点真是玻璃渣和糖搅拌,然而你还要很痛心地吞下去并赞叹一句真甜。同时,我也被两位将军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没有说谁更好或者贬低谁怎么样,只是做个不严谨的比较,欢迎指正讨论。在我心里他们都是西汉夜空中无比明亮的星星,可以耀了苍穹。
好了我感觉说了一大堆废话不好意思,感谢看到这里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