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军事地理:秦对六国战争中的函谷关和豫西通道(下)
秦盟科普君 2019-04-20

【接上】

在秦对六国近百年的征服战争中,受形势变化的影响,函谷关及豫西通道的战略地位曾有过重大变化,前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前314年秦完全占领函谷地区到公元前270年范雎拜相、献远交近攻之策是第一阶段。在此期间,秦对六国的进攻和防御皆以函谷关、豫西通道为主要作战方向,分别采取了下列步骤:

  1. 逐步蚕食,占领通道西段。秦国得到函谷地区后花费很大力量来打通崤山南北二途,进占豫西通道的西段。崤山一带地形险峻,通行不便;当年秦国千里袭郑,就是回师至此遭到晋国伏击而全军覆没的。如不夺取,东进仍会受阻。公元前308年,秦动用倾国之师,围攻“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27)的韩国重镇宜阳,历时五月才将其攻克,从此控制了崤山南路。北路也将边境推进到渑池,并在新安谷口“筑垒当大道”(28),屯兵驻守,遗址名为“白起垒”。

  2. 与韩国结盟,暂不进占通道东段。秦在当时对六国阵营并不具有优势,苏秦曾说:“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并力为一,西面而攻秦,秦破必矣”(29)。六国当中,齐在威王、宣王时期国家强盛,马陵之战打败魏国后成为中原霸主,实力与秦相侔。齐湣王曾南灭“五千乘之劲宋”,声震天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并两度主持合纵伐秦,迫使秦国割地求和。秦国君臣审时度势,看清自己的力量尚不足以单独打败齐国,更不用说与六国合纵对抗,因此釆取了“连横”的策略,一方面蚕食进攻韩、魏的领土,迫使它们屈服;另一方面通过部分退地、结盟修好等外交手段来换取它们的支持,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使韩、魏在政治、军事上成为自己的附庸,促成以齐为首的合纵联盟分化瓦解。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苏秦考》中曾说:“秦之外交,常主折齐之羽翼,散齐之朋从,使转而投于我。”在“连横”思想的指导下,这一阶段秦国不急于灭掉两周、进占豫西通道东段。由于韩、魏倒向秦国阵营,“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30),特别是韩国对秦“出则为捍蔽,入则为席荐”(31);秦国以向周、韩假道的方式获得了豫西通道东段的通行权。此后,秦多次越韩、魏而攻齐,夺城占地。齐欲伐秦却屡被韩、魏阻拦,无法兵进函谷。

    在此期间,韩、魏与秦的关系虽有反复变化,但秦联合诸侯以孤立、削弱齐国的战略方针始终未变,终于在公元前284年促成五国联军伐齐,大获全胜。齐被燕军灭亡后虽然复国,实力明显衰落,不再是秦的劲敌了。而秦通过对齐作战,夺取了中原许多城邑,包括东方最富庶的商业都市——陶,还占领了韩国迫近豫西通道东段出口的重镇管邑,形势非常有利。

  3. 大举攻魏。齐国破败之后,秦便开始全面出击,先后攻取赵国的蔺、祁、离石和包括楚都郢城在内的江汉平原,但是主攻方向仍放在豫东。公元前283年至公元前273年间,秦军多次伐魏,三围大梁,企图一举灭掉魏国,把自己在齐地的城邑和豫西通道相接,隔断燕、赵与韩、楚的联系。“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则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叮朝也”(32)。然而这几次进攻都没有达到灭魏的战略目的,领兵的秦相穰侯魏冉“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33)。

公元前270年,范雎在秦拜相,献远交近攻之策,使秦对六国的作战方略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出兵豫东的主攻方向,把晋南豫北通道作为主要进军路线,夺取和巩固沿途的三晋城市,以赵国作为首要的打击对象。表现如下:

  1. 秦从公元前269年发动阏与之战开始,随后又举行了上党之战、邯郸之围等等,这一系列大规模战役主要是与赵国交锋。

  2. 从《史记》中《秦本纪》、《六国年表》、诸侯《世家》的记载来看,第二阶段(公元前269~221年)秦国发动的进攻多数集中在河东——河内方向,大约30次左右;而豫西——豫东方向和南阳方向仅各有数次。

  3. 在《史记·秦本纪》关于秦军作战斩首级数的记载,第二阶段河东——河内方向的战斗杀敌数目达到六十余万,而其它方向不过十万,表明这个地区的交战异常激烈,秦军和六国方面的军队主力往往会在那里对阵。

秦军主攻方向改变的原因,据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

  1. 大梁城池坚固,魏又调集境内全部兵力拼死抵挡,使秦难以速胜。须贾就对魏冉说:“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34)。再者,秦灭魏“以绝从(纵)亲之要(腰)”(35)的战略意图被六国识破,“秦攻梁者,是示天下要断山东之脊也,是山东首尾皆救中身之时也”(36)。大梁三次被围,燕、赵、韩等诸侯纷纷来救,使秦未能得手。

  2. 此时齐、楚新遭国破,抱残守缺,已无力与秦争雄;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和整顿内政,壮大了力量,北灭中山,屡挫齐、魏,如纵横家所言:“当今之世,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37)赵国成为合纵中心和策源地,是新的抗秦中坚。“夫赵氏聚士卒,养从(纵)徒,欲赘天下之兵,明秦不弱”(38)。“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39)。所以范雎向秦昭王指出原来的战略部署有误,兵出豫西通道,越韩、魏而攻齐,“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之则害于”(40)。伐魏围梁也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41);事实上,赵国才是秦征服山东的最大障碍,“应侯谓秦王曰:王得宛、叶、蓝田、阳夏,断河内,因梁、郑,所以未王者,赵未服也”(42)。应该改变战略方针,把赵国当做进攻的主要目标。

    赵国的统治中心邯郸地区在冀南平原,秦军如走豫西通道出荥阳北上攻赵,需要连续渡过济水、黄河、漳水三条河流,多有不便;而且进军的侧翼是敌对的魏国,粮草、兵员的补给线要穿过韩境,也有后顾之忧。韩非曾说:“夫韩虽臣于秦,未尝不为秦病;今若有卒病之事,韩不可信也”(43)。秦王也说韩国:“不因信盟,唯便是从。韩之在我,心腹之疾”(44)。因此秦不愿走豫西通道伐赵,像张仪说过的那样,“然而秦不敢举兵甲而伐赵者,何也?畏韩、魏之议其后也。然则韩、魏,赵之南蔽也”(45)。

    秦国伐赵的主攻路线是走晋南豫北通道,“秦举安邑而塞女戟,韩之太原绝;下轵道、南阳、高,伐魏绝韩,包二周,即赵自消烁矣”(46)。女戟在太行西,此处的南阳是指晋之南阳——修武地区,轵道和修武南阳皆属魏,故曰“伐魏绝韩”,然后再由河内出师北攻邯郸。河东的汾城(今山西临汾)被秦当做关中至河内用兵的中转站,伐赵的先头部队、后续部队经过汾城到前线,增援部队也在此屯集待命,前方部队后撤时亦回到这里休整。公元前257年邯郸战役时,秦“益发军汾城旁”(47)。胡三省注《资治通鉴》卷5曰:“汾城,即河东临汾县城也,去邯郸尚远。秦盖屯兵于此,为王龁声援。”后来秦军失利,“攻邯郸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48)。由于这条通道的人员、物资交通流量显著增大,从临晋渡河的困难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公元前257年,秦初作河桥”(49)。《史记正义》载:“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这项措施大大提高了晋南豫北通道的运输能力。

    通道东端的河內原属卫地,战国时入魏,是赵、魏、齐三国交界之处。秦占领河内,在黄河以北建立一个楔入中原的桥头堡,截断赵、燕与韩、魏、楚国的联系。东边陈兵迫近齐境,使齐不敢加入合纵联盟。有识之士曾评论夺取这个地段的重要性:“秦下甲攻卫、阳晋,必大关天下之匈(胸)(50)。《史记索隐》曰:“夫以常山为天下脊,则此卫及阳晋当天下胸,盖其地是秦、晋、齐楚之交道也。以言秦兵占据阳晋,是大关天下胸,则他国不敢动也。”

  3. 豫西通道附近多是丘陵山地,土狭民贫,物产匮乏。如张仪所言:“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即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51)。大军通过时沿途的补给相当困难。晋南地区则比较富庶,“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52)。此时大部分已被秦军占领,运输线亦很安全。长平之战后,“秦尽韩、魏上党,则地与国都邦属而城挈者七百里”(53)。通道东端的河内地区经济也很发达,秦国可以利用当地的人员、粮草补给前线,减轻关中后方的沉重压力。如《史记·白起列传》载长平之战中,“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正义》曰:“(河内)时已属秦,故发其兵。”

  4. 从道路的通达性来看,要是只有一条路线能够到达进攻的目的地,敌军可以集中兵力抗击,防御比较容易,如堵塞就无法通行。要是在交通干线之外还有几条支线可以到达,那就影响不大,对攻方比较有利。晋南豫北通道在这方面具有优越性,秦军如占领山西中南部,即能够兵出河内,又能够利用横穿太行山脉的几条路径作为进军邯郸的辅助路线。轵道以北,还有羊肠、壶口、阏与、井陉等孔道可行。占有优势的秦国能采取两路分兵的办法,来分散赵国的防御力量。范雎向秦王提出的战略设想之就是用进占上党的军队越过太行,夺取赵都以北的东阳来威胁邯郸。“弛上党在一而已,以临东阳,则邯郸口中虱也”(54)。最后秦国灭赵,在公元前233年至公元前229年三次进攻,都是用一支军队自河内北攻邯郸,另一支军队从上党等地直下井陉,对赵实行夹击。豫西通道在这方面就相形见绌了,它的东段出口只有成皋、荥阳一线,因为成皋以北是黄河,以南多为纵向山岭,岗峦连绵不绝,难以逾越通行。

鉴于以上原因,秦国改变了战略,将军队主力部署在河东、河内,与赵国交战。秦国也企图占领豫西通道东段,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49年灭两周,夺取韩国的荥阳、成皋,建立了三川郡。但随即被信陵君率诸侯联军打败,兵退函谷关内,不敢出战;沿途据点纷纷丢弃,连秦在中原黄河以南的许多城市(如陶、管等)也被魏国攻占,可以说在这个作战方向遭到惨败。而秦置豫西、豫东的挫折于不顾,坚持在黄河以北用兵的主攻战略,逐步占据了赵之晋阳、上党以及河内的漳水流域,使邯郸孤立无掇。终于在公元前228年灭亡赵国,然后北上灭燕,南渡黄河攻占魏都大梁。在此期间,函谷关以及豫西通道方向未见到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韩都新郑虽然在通道东端出口近旁,但秦却是由内史腾率兵从南阳郡东出方城,再北上灭韩的。

秦国对战略进攻方向和行军路线的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其结果是成功的,它保证了秦统一中国战争的顺利完成。


注释:

(29)(37)(45)《战国策·赵策二》

(52)《汉书·地理志》。

(39)(40)(41)《战国策·秦策三》

(35)《战国策·秦策四》。

(30)《战国策·魏策一》

(27)《战国策·东周策》。

(50)(51)《史记·张仪列传》。

(44)(53)《战国策·赵策一》

(31)(38)(43)《韩非子·存韩》。

(25)(26)《春秋大事表》。

(28)《水经注·谷水》。

(32)(33)《韩非子·初见秦》。

(34)《战国策·魏策三》

(36)《战国策·魏策四》。

(42)(54)《韩非子·内储说上》。

(46)《战国策·赵策四》。

(47)(48)(49)《史记·秦本纪》昭王50年。


推荐文章
评论(0)
联系我们|招贤纳士|移动客户端|风格模板|官方博客|侵权投诉 Reporting Infringements|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 0571-89852053|涉企举报专区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86号 浙ICP备16011220号-1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60599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浙网文[2022]1208-054号 自营经营者信息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网站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2220015号 网信算备330108093980204230011号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