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日本刀入门知识4:看点
雪洞vivian 2018-04-24

前文:定义和制作方法分类各部分名称

本文中没有特别标明出处的图片全是来自渡边妙子女士的《日本刀的教科书》一书。

四,看点

日本刀作为代表日本的美术品被广为鉴赏,这里会比较详细地介绍构建日本刀之美的要素。日本刀的鉴赏有一套详细描述各种细微特征的专业术语,了解了这些用语之后在读介绍文时就能大致勾勒出刀的样子。这里提到的大多是基础分类,会有些特例不会说到。

日本刀的鉴赏要点大致分下来有五点:整体姿态(形状),刃文,地铁,刀身雕刻和铭

下面来分开说。

1,刀姿

刀反的弧度和锋的大小等根据时代不同会有很大区别,刀身的宽幅和长度的平衡感也很重要。另外,在立体的镐造结构中,镐的高度和幅度和棟形状的微妙差别,会给人豪壮或纤细的印象。藏在柄中生锈的茎也因鑢目和形状的不同颇有个性。以镐造为代表的日本刀的形状被称为“造込”(tsukurikomi,即刀横截面的形状)。

1)反

一般我们会使用“反高”和“反浅”来描述反的深浅。反的位置通常可以反应刀的年代。

太刀(和打刀)的反大致分为三类:腰反,轮反(中反)和先反:

  • 反最高的点靠近茎的姿态被称为“腰反”,是平安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初期的太刀的通常姿态。图片中以三条的刀姿为代表(平安时代)。

  • 反最高的点位于上身正中的姿态称为“轮反”,又称中反或鸟居反,多见于镰仓时代。图上为来国光的刀姿(镰仓后期)。

  • 靠近切先的反被称为“先反”,常见于镰仓后期(战国时代)及之后。

(日本刀的反)

此外还有一些几乎无反的刀或是经历过磨上刀姿改变的刀。


另外,短刀也是带反的:

  • 最常见的是“内反”:呈直线状的短刀仅在前端略微朝着刃的方向弯曲(和一般反的弯曲方向相反),图右。

  • 南北朝之后身幅较宽的短刀通常带先反,呈现出缓和的弓形,图左。

  • 中间的是比较特别的,相州贞宗(镰仓时代)的短刀姿:茎带反。

(短刀的反)


2)棟和造込(rù)

棟是指刀背,通常会有三种形状:三棟(真之棟),庵棟(行之棟)和丸棟(草之棟),图为正视图和断面图。


除了“镐造”这一中造込之外,还有其他几种,其中平造在短刀中十分常见。图上面五个是常见造込,而下面三个是特殊造込。


3)锋(切先)

在还是直刀时代时,日本刀的锋多是小且呈直线状的。随着反的出现,锋也开始呈现曲线状。

  • 从直线状过度到曲线状的锋被称作“魳锋”,还留有直刀锋的特征、ふくら(fukura)呈直线。

  • 平安到镰仓初期的锋长度在2~3cm,被称为“小锋”

  • 进入到镰仓时代,太刀的身幅增宽变得豪壮的同时,锋也增长至3~4cm,被称为“中锋”。

  • 小锋和中锋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的锋被称为“猪首锋”。其长度和小锋差不多,但由于刀身增宽而带来了不同的印象。之后锋也随着身幅增宽而相应延长,镰仓末期中锋成为主流。

  • 在这之后的南北朝由于大太刀的流行,超过5cm的“大锋”也随之出现。

南北朝之后,为了刀整体的平衡和呼应当时的流行,可以看到各种大小的锋。

(不同时代锋的变迁)

锋的弧度被称为ふくら(fukura),相对饱满地称作“张”(虚线1),相对瘪一点的称作“枯”(实线)。锋上的刃文被称作“帽子”(或鋩子)。技术高超的刀工,帽子会有一个小而圆润的折返(一般称作“小丸”)。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帽子。

(ふくら)

(各种帽子)

2,刃文

鉴赏刃文时要将白色的刃的那一部分对着光,观察组成刃文的铁的颗粒以及反射出来的光泽。刃文最能体现刀工个性的部位。刃文在镰仓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流派和刀工的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彩的刃文就像书画一样被创造出来。不仅是表面性的形状,构成刃文的铁颗粒的聚集流动,大小以及颗粒的圆润与否都是鉴赏的对象。


1)分类

刃文大致分为两类:直刃和乱刃

顾名思义,直刃就是整体呈直线形的刃文,具体分下来还有细直刃,中直刃和广直刃等。


而和直刃相对的,弯曲状的刃文则是乱刃。除了直刃外的刃文基本都包含在乱刃里。下面简略说一下乱刃的分类。

  • 湾(のたれ)是像缓和的海浪一样的曲线,有深浅的区别。(图1右2)

  • 互目:像是围棋子连续摆放呈现出的曲线,也有图中(图1左2)所示的具体细分。

  • 丁子:因为形似丁香的果实而得名,具体分法如图中所示(图1左1)。

  • 小乱:整体比较像直刃呈直线状,但细看会有小的互目和小足等刃文的走向,山城传的刀工(比如粟田口)中比较常见。(图2)

图1

图2 来源:鹿沼市 刀剣用語解説 图片来源(要梯子)

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刃文之外,还有一种叫皆烧的刃文(图1右1)。刀的整体都分布有网状的刃文,仿佛没有经过置土处理便直接烧込一般。这种刃文只有在南北朝时期的相州物中能看到。(其代表刀工中就有长谷部国重)


2)沸和匂(xiōng)

这是日本刀的解说中一定会出现的专业术语。是指的构成刃文与地铁界限(刃缘)的铁粒子。能够直接被肉眼看到的大粒子被称为“沸”,而比较细小、很难用肉眼直接看到的被称为“匂”。构成刃纹的形状,在光照下最为闪耀的便是刃缘了。沸和匂中一颗一颗的粒子反射光线熠熠生辉。这个光辉的好坏可以用来判断日本刀的优劣。

钢在经过烧入(淬火)之后,会形成一种叫马氏体的非常坚硬的物质,以及另一种叫屈氏体的硬度仅次于马氏体的物质。刃文就是由马氏体和屈氏体混合形成的。由于这两种组织硬度的差距,研磨之后刀的表面会产生细微的凹凸,沸和匂也就浮现了出来。沸和匂在显微镜下会有粒子粗细的不同,但这两者都是由马氏体的小颗粒组成的。几乎所有的刀的刃缘都是由沸和匂共同组成的,沸比较多被称为“沸出来”,而匂比较多则是“匂出来”。沸出来的刀的刃缘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而匂出来的刀的刀缘则似朦胧的霞雾一般。如果沸或匂非常清晰明显,一般会用“沸/匂很深”来形容。总的来说,沸出来的刀要更多一些,但镰仓时代以后的备前刀以匂出来为特征。将沸出来运用得最为出色的,是以正宗为始的镰仓时代的镰仓刀工。沸和匂在刃文中聚合,会形成一定的纹样,而其中有显著特征的就被取上了名字。

(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力~)

和沸相关的词汇:

  • 金筋:刃文中的强沸连接在一起的纹样;稻妻则是长一点的金筋;

  • 砂流:沸组成的像被海浪冲刷之后的沙滩一样的带状连线;

  • 地沸:地的部分中看到的沸状的颗粒

  • 荒沸、苁沸:沸并没有沿着刃缘均等地分布,而是一大团沸聚在一起,或是零乱地分布在刀身上,形成类似斑状的纹样。多数时候是被当所欠缺点的。

和沸、匂相关的词汇

  • 足:丁子或互目刃中谷的部分可以看见的刃文中伸出来的纹样,朝着切先方向延伸的足被称为“逆足”;

  • 叶:和足是一样的,只是叶并没有和刃文的谷连接在一起。

刃文中的名称

3,地铁

地铁是刀上看起来比较暗的部分。通过复杂的锻炼,铁的纹理会呈现出各种样式。另外,据说最高级的日本刀的铁带有澄澈的蓝色。

铁表面的纹理(地文)一般会被比作树的纹理,像板目文,柾(jiù)目文,杢(jié)目文等,另外也会说是“~肌”。此外,尤其特异的地文会被取名,如月山一派独具的波浪状的“绫衫肌”。

来源:魅力|刀剣博物館 来源网站(要梯子)

4,刀身雕刻

很多日本刀的刀身上会有雕刻。最常见的雕刻为“樋(tōng)”。一般来说是指在镐地上挖出的棒状凹槽,称“棒樋”,作用是减轻刀的重量但不损伤其强度。棒樋有不同的收尾方式,图中列举了三种(右123)。以及还有一些其他的樋例如二筋樋(左2)或添樋等(左1)。

短刀由于本身就属于轻型刀所以用于减重的樋很少见到,但是相对地,带有宗教意义的雕刻就比较常见。比较普遍的样式是表侧刻梵字和素剑,里侧则是护摩箸。梵字多数为代表不动明王的カーン(kan),素剑和三钴柄剑是不动明王的手持法器。除此之外还有俱利伽罗龙也很常见。

随着时代的发展,刀身雕物也变得越来越华丽精细。

(一些刀身雕刻的例子)

4,茎(铭)

茎是可以直接手持的部分,和上身不同年代久了茎通常会生锈。

按照是否经过改造,茎大致分为四种:

  • 生茎:锻造完成后就没有改动过的茎。

  • 区送:将区的位置向上移动,刃长会缩短。

  • 磨上:茎的一部分被截去。

  • 大磨上:生茎全部被截去,将原本上身的一部分改造成茎。

茎上为了固定刀身和柄而打的孔叫目钉孔,茎被改动或为了配合不同的拵,留有复数孔的情况很多。


鑢目:

鑢目也是有不同的刻法,可以显示各个流派的个性,其作用使茎难以从鞘中拔出。到了江户时代还出现了有美观要求的化妆鑢。


铭:

刻在茎上的铭展示了刀的作者,制作时期或是持有人等各种经历的贵重资料。除了通常的铭之外,还有金象嵌铭,朱铭,折返铭以及额铭等其他样式。图中列举了八种不同的铭。

图片可能有点难辨认,从右至左依次是:

刀工铭,年纪(时间),为铭/所持铭,额铭,折返铭,金象嵌铭,朱铭,裁断铭。


形状:

茎有不同的形状,这里列举了振袖形,舟形,鲫鱼腹形和锥子股形(从右到左)四种比较特别的形状。(普通型可以参考茎的分类那张图)


推荐文章
评论(3)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