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日本刀入门知识1-定义和制/作方法 日本刀入门知识2:分类 日本刀入门知识3: 各部分名称 日本刀入门知识4:看点 日本刀入门知识5:历史变迁1 日本刀入门知识6:历史变迁2 日本刀入门知识7:有名的刀剑产地1 日本刀入门知识8:有名的刀剑产地2 日本刀的入门知识9:日本刀的拵(cún)
为了让大家对刀装具的位置有个概念,这里先放一张打刀拵的图作为例子,文中提到的刀装具都用马克笔标记了(不过鎺因为被收在鞘里所以这张图看不见,之后会专门说的)
(来源:上图:《【図説】日本刀事典》卷头彩页)
镡(护手)是装在鞘和柄之间的,用于保护手的装具,多为金属制。按照大的分类可以将镡分为太刀用和打刀/腰刀用两种,两者的茎柜(茎通过这个孔)是上下颠倒的。从古坟时代的环头太刀开始,镡就作为刀装的一部分开始使用了,放眼全世界的刀剑,绝大多数都是配有镡的。而日本刀的镡的一大特征是较大以及扁平的形状,再加上将镡作为独立的鉴赏对象这一点。这个倾向从太刀镡开始,到了室町时代的打刀镡已经非常显著了。虽然三所物(目贯、小柄、笄)和缘头也可以单独鉴赏,但镡的大小和形状不仅可以从工艺层面展现精湛的技巧,而且使得从绘画层面表现世界观成为可能,由此喜好镡的人也非常多。
镡的原料大体可以分为铁和铜的合金(山铜、素铜、赤铜、四分一和真鍮等)。 室町时代之前的太刀拵除了铁板或金铜制的之外,还有一种名为练革镡的,将数枚皮革用漆粘合在一起,再将金属覆盖在上面(补足强度或装饰用)的镡也很普遍。
铜合金的解释:
山铜:古代杂质含量较多的铜,和素铜相比色泽没有那么好,但别有风味;
素铜:几乎没有杂质的铜,呈赤褐色;
赤铜:铜和少量金的合金,呈黑色,所以也被叫作“乌金”,最高级的赤铜的颜色宛如浸湿了的乌鸦羽毛一般;
四分一:又称“胧银”,是铜和银以四比一的比例混合制成的合金,呈现出一种灰色;
真鍮(tóu):即黄铜,是铜和亚铅的合金,因为颜色类似黄金所以备受欢迎。
室町时代以后,在重视实用性的坚固的铁镡上做出各种各样镂空的造型的“透镡”也十分盛行。最初可能是擅长处理铁的刀工或者甲胄师们作为业余爱好开始制作的。先开始是为了减轻铁镡的重量而在铁面上刻出朴素的形状,之后越来具有技巧性,开始将事物或风景设计成镡的形状。有像影画一样将纹样的部分剜掉的影透,和将纹样以外的铁面挖掉的地透。
各种透镡(来源:《日本刀的教科书》)
室町时代的京都、尾张等地作为镡的有名产地开始兴起,室町时代末期在京都出现了一个名为正阿弥的专业制作镡的匠人集团。尾张的信家和京都的金家是作为镡的制作者留名史册的最初期的名工。进入桃山和江户时代之后,镡作为工艺美术品这点一下子就被增强了。除了透镡之外,还有用凿子将纹样以阴刻或是阳刻的方式刻在镡上、将其他金属焊接在镡上、镀金镀银来增加色彩、采用七宝*等多种多样的技法被使用。同时也诞生了很多有名的工匠,现在存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带有作者铭。随着分工化的进行,底稿由画师绘制的、宛如绘画一般的镡也出现了。这些精致的装饰用镡多是用比铁更容易处理的、漆黑的高品质赤铜制作的。
七宝:佛教七宝,指其中珍宝引,又称七珍。不同的佛经有不同的说法,其中般若经中所说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和玛瑙(百度百科)
目贯是用来确立柄最重要的位置的、被工艺品化了的金具(金属配件)。在室町时代初期之前,目贯都还是用于固定柄和茎的目钉两端的留金(图钉的头那种感觉)。之后就渐渐地具有装饰性,然后和目钉分开成为了另外的金具,表里一组,装在柄上目钉下方(靠近头的的那方)。目贯不仅为拵画龙点睛,还能使握柄时更具安定感。目贯的材料有山铜、纯金、赤铜或镀了金银的赤铜等。在仅仅3厘米左右的小小目贯上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称其为世界顶尖的精密金属工艺似乎也不为过。装剑金具中规格最高,而且是纯粹装饰品这点来说,以龙或者狮子为首的人物、动物、植物和器物等各种各样的风物以自由的方式呈现。
笄和小柄是打刀拵和腰刀拵的附属品,两者都兼具实用性。武士们可以用笄来整理发型,而小柄则是便携小刀(如果看了活击的话应该对药研用小柄割开伤者衣服这一场景有印象)。 江户时代之后也渐渐变得形式化了(更着重装饰作用)。鞘的表里各有一条裂缝状的插口(即柜),表侧装笄,里侧装小柄。根据拵的不同有单侧带柜的,也有无柜的。另外,为了不使镡接触到小柄或笄的前端,镡上这个部分会有一个小孔。小柄笄的材料古时有山金,规格高一点有赤铜或者纯金,其他还有铁、银、四分一等材料。拵上可以看见的细长的部分会使用金银进行各种别出心裁地立体的创作。和目贯一样,狮子和俱利伽罗龙的纹样为最高规格,之后会讲到的后藤家对此非常得心应手。独具匠心的目贯、笄和小柄的三点一套被称作“三所物”。
小柄和笄各个部分的具体名称,下面是三所物的一个例子,一对俱利伽罗龙的金具就是目贯。(图片来源:《日本刀的教科书》)
俱利伽罗龙文三所物 铭 纹乘真 光守(花押)江户时代 佐野美术馆
目贯是在金上采用容雕(没有背景,直接将材料雕刻成图像本身的技法)的技法,小柄和笄是赤铜鱼子地(底,图中深色的部分)上施以俱利伽罗龙的据文象嵌(一种立体雕刻的技法),里侧有由后藤家十四代桂乘光守刻下的,三代乘真的极铭。
缘头是指分别嵌在柄两端的“缘”和“头”,缘是挨着镡的那一端,头则是柄头那一端。这两个金具也非常小,比起看它们更多时候还是会看拵全体的状态,特别是头,有很多都是由仅上了一层漆的动物犄角制作,不过也留有缘上刻铭的精巧作品。这些大多数都是缘和头相互呼应设计,也有不少刻有家纹等和三所物配套的纹样。
说到这些让拵披上色彩的金具类的代表作家,就有从仕于足利义政,被称为“装剑具金工之祖”的后藤祐乘开始,一直到幕末都作为金工师为幕府制作装剑具的后藤家。据称后藤祐乘为始祖的纯金目贯,从信长秀吉开始作为战国大名荣华的象征,然而由于它们非常小,很多都在动乱的战国时代丢失了。后藤家的金具作为大名之间的礼物备受珍重,后藤家也在做鉴定,发行折纸的工作。江户时代,从事金工的专业工匠们也会制作金具,和镡一样。幕末时为幕府工作的后藤家的高品格金具被称为“家雕”,与之相对,元禄时代据传是从后藤家出来的横谷宗珉为祖,活跃在市井的金工师们设计的自由豁达的金具被称为“町雕”。
图片来源:《日本刀的教科书》
右 鸡图缘头 铭 石黑政明(花押) 江户时代 佐野美术馆
胧银石目地上使用各色金属用高雕象嵌刻出的鸡。石黑政明是住在江户的,以擅长华丽的装饰性高雕色绘风格闻名的名工。
左 道成寺图缘头 铭 大森英房(花押) 江户时代 佐野美术馆
作品题材取自因能剧或歌舞伎曲目闻名的“道成寺”(安珍清姬传说)。头是赤铜地(底)上用高雕色绘刻上了经过夸张的缠着蛇尾的龙头造型的钟,缘则是据文象嵌的山伏姿态的安珍像。作者是活跃在江户的町雕雕金师。
鎺是日本刀附属的金具中,作用最为重要的金具。鎺被镶嵌在刀身和茎的交接处,起到将刀身固定在鞘中,以及防止刀身从鞘中滑落的作用。 有鎺支撑着刀身,才使得日本刀能够横向佩戴在腰间。这种用鎺固定拵的构造和“弯刀”、“镐造”一样,都是日本刀独有的,从古坟时代的直刀就开始使用了。有“解开鲤口(鯉口を切る)” 这个说法,鲤口就是鞘口,为了刀能够快速出鞘,拔刀前会将一小部分鎺拔出来。
为了能够完全贴合刀身,鎺都是一个一个专门定制的。制作鎺的工匠被称作白金师。现在推测古时候的鎺都是刀匠用铁制作的,然而鎺也算是消耗品,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鎺几乎都是江户时代之后制作的。材料除了金、银、纯铜外,还有包裹一层金银薄板的材料(金着,银着)、镀金等。鎺大致分为一重鎺和二重鎺,本来太刀是装一重鎺,经历过磨上的刀装二重鎺,但是现在则是根据持有者的自身喜好装配各种各样的鎺。
本来会被收进鞘中的鎺是重实用轻装饰的,但进入刀剑被收进白鞘被当作赠答品而备受重视的安土桃山时代时,纯金或者台付二重鎺(在短刀的名品中比较多见)等精致华丽的鎺也被制作了出来。以纯金鎺为特征的桃山时代的名金工师埋忠明寿,直到现在的一些大名家传来的刀剑中还能看见他的技艺。在博物馆展示的刀身中多数都是带鎺的,一般都会非常显眼。
(来源:《日本刀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