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日本刀入门知识5:历史变迁1
雪洞vivian 2018-05-01

前文:定义和制作方法, 分类各部分名称看点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列一个时间轴方便对照,因为前后的年代不会提到就从平安时代开始,明治为止:

  • 平安时代:794~1192 (中唐—南宋初期)

  • 镰仓时代:1192~1334(南宋—元朝后期)

  • 南北朝时代:1335~1392(元)

  • 室町时代:1393~1573(元—明中后期)

  •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明)

  • 江户时代:1603~1867(明后期—清中期)

  • 明治时代:1867~1912(清)

(注:我们时常听到过读到的战国时代是指的室町时代末期到安土桃山时代这一段时间)

五,历史变迁

日本刀特有的姿态成型于平安时代后期,也就是武士阶层初露头角的11世纪末12世纪初。在之后的镰仓时代迎来了现代也无法超越的美术性和技术性的全盛期;经历动荡的南北朝后,在室町时代成为中(明)日贸易的主要输出品。日本刀在战国时代作为武器被大量生产造就了第二次兴盛,经历秀吉刀狩之后的江户时代成为武士的象征。虽然在幕末时有复古的征兆,但明治初年的废刀令将日本刀和武士的历史一同终结。日本刀也在二战后彻底成为观赏或收藏用的美术品。

现在按照打造时间将日本刀分为了:

  • 上古刀:反还没有成型的直刀时代;

  • 古刀:反成型之后(平安时代末期)到进入江江户时代前的庆长元年(1596)。

  • 新刀:庆长年间到江户后期的明和元年(1764)。

  • 新新刀:元和元年到明治九年(1876)的废刀令前。

  • 现代刀:废刀令之后一直到现在。

在这些时间节点,日本刀从材料,制作方式到社会意义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改变。

日本刀的历史和日本政|治史,尤其是由武家统治的时期(幕府)有非常深的关联。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相应的日本刀也随之出现,下面会分时代简要介绍一些代表性的刀工和名作。(注:一些古刀的刀工年代太过久远,刀工年代到谱系传承可能会有不同说法。这里暂时只列举以《日本刀的教科书》中采用的年代,之后我再去翻翻别的书看是否需要补充。另外,这个系列还算是面向刀剑乱舞玩家的,所以除开以后一定会实装的,例如天下五剑之外,其他的刀派和刀工会提的很少。


1,平安时代(794~1192)

流传至今的平安时代的日本刀几乎都是太刀。平安时代的太刀多为前端变窄,锋(切先)小巧,腰反极高的姿态。当时大多数太刀的刃文和地文并没有发展完全。长年累月地研磨使得能留住往时姿态的太刀十分稀少。

这个时代在刀上刻铭的刀工很少,其中一位是以最古刀工闻名的伯耆国的安纲。以源赖光斩酒吞童子时所用刀闻名的国宝名物童子切为首,平安时代的刀工中安纲作刀留有铭的比较多。

宗近被认为是与安纲同时代(十一世纪末)的著名刀工。又称“三条”的原因被认为是曾住在京都三条的原因。在稻荷明神的帮助下为一条天皇打造宝刀小狐丸一事被写进谣曲《小锻冶》广为传唱。现存的在铭作非常少,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国宝名物三日月宗近。据传为宗近之子或孙子的刀工有吉家,兼永,国永,有成等。

备前刀是现存平安时代的刀剑中数量最多的。平安时代到镰仓时代初期的备前刀被称为古备前,代表刀工有友成,正恒,信房,包平,行秀等。因为现存的古备前的太刀相较其他同时期太刀数量很多,作风也很多样。除了典型的姿态之外,还有前端不变细的,切先较大的,反较浅的等等。这些日本刀展现了从十世纪末的古作到十二世纪后半的接近镰仓时代太刀的作品是如何渐进变化的。另外,镰仓时代之后的备前刀以匂出来为特征,但古备前的匂出来并不完全,以细致的沸为特征。古备前的太刀中最为著名的是国宝名物大包平

其他被认为是平安时代末期的刀工有备中青江的守次,因大典太知名的筑后三池的光世等。


2,镰仓时代(1192~1334)

镰仓时代诞生了最初的武家政权,是日本刀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以幕府所在的镰仓(相州)为首,加之京都备前等地,刀剑的产地也向诸国扩展。太刀的姿态从高反优美的细身变得豪壮。这里将镰仓时代细分为初期(从幕府成立到1221年的承久之乱),中期(到1281年的弘安之乱前后)和末期分别描述。


  • 初期(1192~1221)

镰仓初期的太刀继承了平安时代的姿态。这个时代的后鸟羽天皇(1180~1239)喜好刀剑,招聘刀工实行每月轮换的“御番锻冶”,令他们在院内锻造太刀。被选中的刀工有京都的粟田口国安、国友,备前的福冈一文字则宗、延房、宗吉、助宗,备中的青江贞次、恒次等。这些刀工所在的流派—粟田口派、备前福冈一文字派备中青江派即是镰仓时代初期的代表流派。进入镰仓时代之后,流派之间作风的差别就变得非常明显。另外,俱利伽罗龙以及不动明王等刀身雕刻最早的例子也是出现在这个时候。


  • 中期(1221~1281)

承久之乱是日本镰仓时代承久3年后鸟羽上皇为打倒镰仓幕府,举兵讨幕,却失败遭到镇压的兵乱(这句话来自wiki)。

承久之乱后由掌权的北条氏真正意义上地开启了武家政治。与当时质朴刚健的风气相对应,刀剑的技术性和美观性更进一步。太刀姿朝着身幅增宽,反往上移的趋势发展,以及一眼就能判断刀剑流派的,多种多样的刃文在此时诞生。这个变化和镰仓幕府最大的危机——两次元日战争有很大关系。不仅是武士用于警备的太刀,根据推测,朝廷幕府以及全日本的神社佛阁都对用于加持祈祷的太刀产生了大量需求。京都中除了国吉、吉光、国纲等粟田口派之外,来派也开始兴起,像国行、国俊、来国俊等都打造了地刃鲜明,美丽又强力的太刀或短刀。备前中除了因华丽的丁子文而风靡一时的一文字派(助真、吉房等)外,全国上下最大的流派——长船派也开始兴起。由备前长船派的始祖光忠加上二代长光构筑起了大工房。备前邻近的备中青江也是很大的刀剑产地,这个时期的刀工有包次、康次、为次、守利等。镰仓时代中期,粟田口国纲应北条时赖之召来到镰仓,之后备前的三郎国宗、一文字助真也同样被召到镰仓,据说这便是镰仓锻冶的源头。镰仓锻冶实质上的始祖为新藤五国光,和粟田口吉光一样擅长直刃的短刀。其强沸的风格被推测为和粟田口派有关联。国光的弟子有国广、行光、则重、正宗等。相州镰仓锻冶的作风——优质的铁加上沸激烈变化的刃文,仿佛像是为了告知世人此时的天下已完全属于武家一般——成为了镰仓时代新的美意识的代表。


  • 后期(1281~1334)

镰仓时代后期,为了抵御当时的蒙古,太刀变得更加豪壮,短刀的身幅也开始变宽。就在这时相州出现了名为正宗的天才。正宗将软硬的地铁组合在一起,使得地景和被称作金筋的沸有意识地,更加美丽地展现出来成为可能,并且开创了“湾文”。正宗之子贞宗也留存了很多继承了正宗作风的名刀。他们作风的流行也对其他地区产生了影响。然而随着镰仓幕府的灭亡,镰仓锻冶也开始向其他诸国移动或者衰退了。

镰仓时代末期到南北朝时代其他国家代表性的刀工有备前吉纲一文字助光备前长船景光、兼光等。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