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本赏析3——故事情节装配篇(中)

写在前面:一个普通的电影及戏剧爱好者,自学《剧本》一书,将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案例,做系列的案例分析读书笔记。理性探讨,观点仅代表个人,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a.主题分析篇:https://www.lofter.com/lpost/30941867_1c69d1ce0 

b.故事情节装配【开端】篇:https://www.lofter.com/lpost/30941867_1c6ac610c

参考书籍:《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与商业运作》【美】理查德•沃尔特 著  杨劲桦  译

(下文缩略写做《剧本》,分析中将大量引用书中描述和文字)

今天我们将继续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情节装配的【中间】篇,结构参考如下——

(文字约4500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放心,干货满满的硬核8分钟~)

 

【中间】

开端部分的结束:一切看起来都合情合理、正确、自然恰当。然后,画面一闪,所有事件都要变得荒诞与不合理。进入中间部分,这是复杂的戏剧情节才开始全面展开。

几乎公认的,一部剧本最难创作的部分就在于中间,因为它的篇幅最长,是故事真正的主干。不同的人对同一部电影“开端/中间/结尾”的划分都存在差异,我个人对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片长110分钟)的划分是这样的:

【开端】:“电影第一个镜头,混元珠出现,太乙旁白开始”到“片名字幕合着主旋律音乐出现”(时长:不到10分钟);

【中间】:“太乙真人哼歌,骑猪“酒驾”到“哪吒再次被乾坤圈套住,醒来后踩着风火轮离开”(时长:70分钟左右);

【结尾】:“敖丙身份暴露”到“哪吒对着观众得意一笑的定格镜头”(时长:大约30分钟)。

开端:中间:结尾时长比例接近为:1:7:3,非常合理。

 

  1. 波折与逆转:冲突,情景元素饱满。

如果在【开端】结束的地方展开了故事最基础的冲突,那么【中间】部分就是去把冲突的情节创作得更加复杂丰满,使用包括波折与逆转、障碍和纷乱的元素等。某种意义上说,观众是奔着波折与逆转来的,如果一部商品片缺乏节奏,没有起伏,平淡如水,那么它可能无法满足普通观众的渴望。

每部电影的主角与TA的目标之间,都需要被设置重重障碍,每个麻烦的目的就是阻挠主角向目标前进,这种“退却”会被看作“逆转”,放缓故事的进程,分出多条线索丰富剧情,让情节生动起来,这正是电影动人和难以琢磨的特质。在这个过程中,主角自己以及周围的人,甚至观众自己,将共同经历与成长。

 

 

《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开端】处介绍完“混元珠、魔丸、灵珠”后,迎来的第一个大逆转就是哪吒投错胎,成了“魔丸”,敖丙却变成了灵珠,这时他们还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他们被命运错位锁定了。这个逆转出现,才有后面“逆天改命”的种种波折冲突,也可以说大前提。每个情节都有各自相对应的【开端/中间/结尾】,“投错胎”的【开端】就是太乙真人“酒驾”,承接他前面贱兮兮的登场风格,这才会被申公豹抓住弱点,正中下怀,师兄弟二人也由明争转为暗斗。个人认为的第二个波折,是李靖骗哪吒他就是“灵珠”(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李靖,说起谎来也是镇定自若),之后哪吒开始学习“斩妖除魔”,貌似向“改掉魔丸恶性”进了一步,但实际是个“坑”,像个不稳定的炸弹,到申公豹告知他真正身世后,被“引爆”,哪吒入魔失去意识开始暴走。之后“换命符”的揭晓与存在,令剧情再次反转,哪吒在经历波折阻挠后,重新回到他“对抗命运”的终极目标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故事链闭环。

 

 

当然,在整个故事链上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承载了非常多反转与矛盾冲突的重任,饺子选择交给敖丙来完成。这一版的改编,让敖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命运选择了他,他在摇摆不定、优柔寡断、黑化决绝、奋不顾身的重重反转中,在信念被一次次打破又重建的过程中,完成他个人的成长,也助力主角哪吒的成长与对抗命运的终极目标。哪吒与敖丙,性格一热一冷,饺子把他们写成了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两条故事线被紧紧绑定在一起。观众在层层嵌套,又环环相扣的波折与逆转中,感受酣畅淋漓,收获满满感动。

 

另外,逆转的手法还可以有效地帮助编剧应对“可预见性”,这个类似双刃剑的问题。

 

2. 可预见性:“一定程度的”。

可能有人会问,你前面不是说,观众就是想看“波折与逆转”吗?需要出乎意料吗?怎么又要“可预见性”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二者就像一个阴阳太极,一枚硬币的两面,是相伴而生的。尽管聪明的编剧在事件发生前不想透露剧情,但为了让观众流畅地追随故事发展,一定程度的可预见性是有用的——甚至是必要的。这是一个权衡“度”的问题:太大的可预见,观众会觉得索然无味;太少,往往情节就开始脱离地心引力,各种“放飞”,观众会觉得被愚弄,被嘲讽,甚至感到愤怒(好多剧“烂尾”、“崩坏了”就有一部分这个原因)。

 

 

恰到好处,观众就可以感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乐趣,在“猜到”与“没猜到”之间,充分享受微妙的平衡。正如我在【开端】部分提及的:元始天尊台词是“灵珠降生,就叫他哪吒”,接着片头字幕却是“魔童降世”,细心的观众立马就能感知,后面投错胎成了顺理成章;甚至更早,天尊让太乙执行任务,申公豹那落寞的眼神,我们就知道,肯定是这家伙搞事情(但我们猜到他是“反派”,却没曾想他背负成见的痛苦,这便是高明之处);敖丙成为灵珠,破壳而出时,我们明白他与哪吒必定相遇,必有一战,但没料到他们是那样的“邂逅”(具体分析详见后段【巧合】章节),以至于“相爱相杀”(其实我和好多朋友都聊过,大家受到79版的影响,总担心美少年敖丙会被抽龙筋,全程都好紧张,结果饺子就是不按套路来);之后,李靖太乙说要教哪吒改掉魔丸恶性,部分观众的反应跟殷夫人一样的,“有必要吗?”(因为根据《封神演义》》原著,哪吒是得死一回,才有红莲重生,大家倒是有心理建设),结果到最后给出了“换命”,这种父慈子孝的东方式深情改编,李靖一句“他是我儿”哭倒一片,把人设整个180度大调整。而且这种“可预见性”,还会因观众观影经历与积累,产生不同的体验。比如开场“魔丸”&“灵珠”本为“混元珠”一体的设定,我个人就隐约感觉到有合体的可能,所以到了共赴天雷,他俩真的“牵手”时,我既感动,又有“啊咧,看,我猜到了耶”的小得意。但即使你没有这样的意识和第六感,也完全可以享受这个过程中的惊喜,二者的乐趣并不矛盾,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剧本》一书中,举了个特别生动形象的例子:

影片中的可预见性与制作意外效果,就像我们进入一个未知的房间。你沿着走廊往前走,完全不知道背后有人跳出来,和已经知道有人会跳出来相比,哪个更令人害怕?表面上,是前者,因为没时间准备。但真实情况恰恰相反,你已经知道有人隐藏着,躲在某个角落,你会神经紧绷,肌肉锁紧,随时推测隐藏的人从哪个地方窜出来。他一旦出现,这种可预见性造成的效果可能会更加剧烈,你喊的比谁都大声,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们去玩的万圣节鬼屋,就是这么个看似矛盾,但妙趣横生的设定哦~

 

3. 巧合:原则上只能发生一次(处处依赖巧合是偷懒的写作)。

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可以由巧合引发,或者由巧合解决。除此之外,人们有理由看到一个精巧构思的故事,观众厌恶处处依赖巧合,他们看得出来那是在偷懒。如果观众仅仅只能容忍一次巧合的出现,那么编剧应该把它设计得很重要。

《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是遵循着这个原则,通篇有且仅有一个巧合——哪吒与敖丙的海边“致命邂逅”。也就是申公豹口中的“冤家路窄”,因为这不在原有双方的设计范围内,且成为推动整个情节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正如前面提到的“可预见性”,观众能够想到,灵珠和魔丸一定会碰上,关键是怎么整?于是饺子设计了“巧合”:

 

 

哪吒急于证明自己已经学会了“降妖除魔”,偷出图追击海夜叉,却因缺乏实战经验而被摆了一道。这时让敖丙出场,两人互相看不顺眼,然后不打不相识,共同联手擒住夜叉。之后顺理成章,通过小妹手里的毽子,共同玩耍,再来敖丙赠送海螺,成为朋友。但我觉得这段“巧合”里,最棒的设计,并不完全在于“从小到大,除了娘之外,你是第一个陪我踢毽子的人,所以我很激动”,真正走心的,是敖丙乃见证了哪吒“斩妖除魔,替天行道”的行为,且第一个公开认可他的人(“多谢救命之恩,也多谢你救了这个小姑娘”),当时就连哪吒父母、师父,都还没有给予他认可,包括之后村民依旧误会攻击他,导致哪吒暴走。这种情感震荡与对比,足够强烈,强烈到他以为海夜叉误会已经澄清,大家要来庆祝生辰,我要第一时间告诉你敖丙,强烈到令哪吒之后可以说出“就你不能不来”,“你是我唯一的朋友”,因为设计的足够完整夯实,同时也为之后敖丙要救李靖、殷夫人,又被发现身份,无奈黑化,埋下伏笔,可谓环环相扣,严丝合缝。

 

 

既然提到了毽子,我就多说两句。这个道具设计的真好,它是小哪吒第一次收到除父母以外,其他人送的礼物和邀约(回忆中,偷偷溜出去,被一个小姑娘一个毽子打到头上,“一起玩吗”,结果还没玩上,Q弹的小肚肚就被人扔鸡蛋···),所以他特别喜欢踢毽子。后来他在海边救下的小女孩,也是邀了他踢毽子,所以他才会那么高兴。后来,除父母之外,他第一个邀请踢毽子的对象,就是敖丙,他唯一的朋友。这其实就是情感的传承。到最后,他认为自己要独立去扛天劫,会万劫不复的时候,他对父亲最后说的话也是,“唯一的遗憾,还是没有和您踢过毽子”,所以在他心目中,踢毽子就是他真正内心情感的外化。

 

 

 

4. 大低潮:一个深感不安、恐惧、可怕的时刻,好像一切无法挽回。

几乎每一个电影在【中间】部分的结束环节,都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障碍,这不是巧合,而是不出所料。就好像观众在情节发展到这个关节点时,情绪流速需要放缓,这往往顺应了观众的精力变化。节奏欠佳的剧本从一开始就全力冲刺,往往会加剧观众的疲劳感。就像马拉松运动员控制不好节奏,故事到4/5处时,容易失去动力。

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个特殊时刻,编剧反而要在低潮中创作一个最低点,一个深感不安、恐惧、可怕的时刻,好像一切无法挽回。这个低沉的时刻,就是之后高潮的预备,为结尾部分储能。

所以,大家能感知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大低潮,在哪里吗?

 

 

 没错,根据我前面对整部电影【开端】、【中间】、【结尾】的定位切分,“大低潮”的时刻,就是“入魔后的哪吒,再次被乾坤圈套住,醒来后踩着风火轮离开”。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画面左侧,哪吒踏着风火轮离开,右侧被打掉的火尖枪矗立着,混天绫缠绕其上,随风轻轻飘动,仿佛目送哪吒离去,但更是等待着主人回归(之后哪吒“王者归来”时,特别给了火尖枪一秒回到掌中,混天绫绕身摇曳的画面,两组镜头一前一后,我真的是爱死这种呼应了!!!)。而后画面一切,是李靖老父亲望着儿子离去的背影,满眼都是无以名状的担忧(当然,看过电影的朋友都已经知晓,李靖当时是明白自己命不久矣,这可能是能看儿子的最后一眼。如今回想这个眼神,真是百感交集),这也是他之后揭晓敖丙身份的行为动机,临死前最想查清儿子当年被掉包为魔丸一事的真相,这为之后结尾部分开始的黑化、反转、高潮,层层铺垫,顺利完成过渡与衔接。

 

 

所以,好的“大低潮”设计,既是剧本【中间】部分的结束,也是【结尾】段落的开端,但不能是最后时刻凭空杜撰或者附加的,它必须由流畅的故事情节自然发出而来。整个电影剧本有【开端/中间/结尾】,每段情节场景,也有【开端/中间/结尾】。就哪吒的“大低潮”来说,为了“哪吒飞身离去”这个情绪最低点,最早的铺垫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夫人提起“生辰宴”(也是整个后半段故事的铺垫与转折)。而“大低潮”段落的【开端】,便是申公豹潜入哪吒房内,告知身世;【中间】是哪吒在宴席上,脱离乾坤圈,入魔失去意识,与李靖发生争执。而后敖丙动恻隐之心,请救哪吒父母,自然推动申公豹说出全片第二经典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当然后面是要推翻的,这是由电影主题决定了,但这个设计和台词本身,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描摹与刻画,却非常精彩,今后的“对白篇”和“角色设计篇”会详细分析);【结尾】就是敖丙拖住入魔的哪吒,让太乙启动乾坤圈,再次锁住哪吒,后者清醒后愤愤离去(这里我觉得全开乾坤圈也不是完全没有意识,只是魔性占了上风,至少可能存有少量记忆,知道自己干了什么,才会愤而出走)。

 

P.S.      理查德•沃尔特先生在这本《剧本》里,提到——“大低潮”在结尾的开始处,大约是电影放映到第80分钟左右(以片长2小时,即120分钟为基准),这时候,主人公距离他的目标最为遥远。根据我前面的分析,哪吒踏着风火轮离开时,恰好就是电影80分钟前面一些(《哪吒之魔童降世》全片110分钟。具体时间等下线之后我一定更新最精确的时间点),我滴个乖乖哦!我严重怀疑饺子是看过《剧本》这本书嘞,来自医学生的严谨,哈哈哈哈哈啊哈哈,嗝!!!!!!

 

待续······(下回我们将探讨故事情节装配篇(下),【结尾】篇)

 

 

 

推荐文章
评论(0)
分享到
转载我的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