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响的标准,在于音乐的演绎
某次音响展中,喇叭设计师Andrew Jones在TAD展房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瑞典的某个音响聚会请来了几位音乐家演出,两位录音师以完全相同的麦克风对这些音乐演出进行录音。其中A录音师使用五支麦克风,对乐器做近距离麦克风收音,用计算机进行收录。演出完毕后,他把档案带回录音室进行编辑与混音。B录音师则走最简单的路线:以两支麦克风在较远的距离,不做任何混音,直接进到模拟盘带录音机收录,马上在旁边的音响室进行聆听。
现场不能作为标准
一样的演出、一样的音响设备,所以两种收录听起来应该很接近啰?完全相反,这两个录音听起来就像是两个不同的演出,而且,两者听起来都跟刚刚进行的现场音乐演...
某次音响展中,喇叭设计师Andrew Jones在TAD展房讲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实验:瑞典的某个音响聚会请来了几位音乐家演出,两位录音师以完全相同的麦克风对这些音乐演出进行录音。其中A录音师使用五支麦克风,对乐器做近距离麦克风收音,用计算机进行收录。演出完毕后,他把档案带回录音室进行编辑与混音。B录音师则走最简单的路线:以两支麦克风在较远的距离,不做任何混音,直接进到模拟盘带录音机收录,马上在旁边的音响室进行聆听。
现场不能作为标准
一样的演出、一样的音响设备,所以两种收录听起来应该很接近啰?完全相反,这两个录音听起来就像是两个不同的演出,而且,两者听起来都跟刚刚进行的现场音乐演出不同。Andrew Jones马上播放了近距离麦克风,以及计算机编辑混音的版本;的确,那听起来一点都不会让人想到是在舞台上的现场演出。
对于那些认为音响系统就是要重现现场的音响迷来说,这无疑是个噩耗。如果连参与现场的人,都不觉得两位一流录音师收录的声音像是现场;如果两个一流录音师针对同一个演出收录的声音,听起来都如此截然不同;那么,音响的标准到底在哪里?Andrew Jones的看法是:标准只有录音师才知道,因此像TAD这般,与录音师合作密切的音响厂商,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标准,进而做出最接近标准的真实声音。
卡拉扬也大量更动录音平衡
但我觉得事情不只是这么单纯。录音师百百种,大多数的录音师并不使用Hi-End音响作为鉴听的工具。那么,是否我们都去买录音师的音响器材,就会有最接近标准的结果呢?我听过不少录音室用的器材,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某些Hi-End音响器材,的确是抱持着一个更崇高的声音目标来设计制造,也因此他们的价格极其高昂,高昂到录音工作人员都无法购入使用的程度。这些天价器材的设计者并不是录音工作者,他们又怎么会知道声音的标准在哪里呢?
顶尖的录音工作者都知道,声音回放只是个幻象。他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幻象如现场音乐般,达到感动聆听者之目的。看过卡拉扬的纪录片《第二人生》(The Second Life),片中清楚记录他擅自更动各个声部平衡,以达到他心目中音乐该有的样子的过程。在卡拉扬后期的唱片中,唱片可说是他的另外一种演出,经由混音器的调整,卡拉扬让唱片聆听者达到如同聆听现场音乐般的感动。你说这是错误的后制干预吗?但是我们在现场时,眼睛与耳朵同时作用,会让我们脑中自动去接收、强调某些乐器的声音。在家中聆听唱片时,由于缺乏了视觉上的强调,因此用混音器适度地强调某些乐器的声音强度,就更能让聆听者感受到如现场聆赏音乐般的感动。
也有不少乐评家批评卡拉扬这般制作唱片,根本就有作弊之嫌。但是,卡老的唱片横扫市场,一般忠实收录的管弦乐唱片都难达到这般成就,是否也证明了适度的后制调整,反而更能让大家领略音乐的神妙之处呢?
标准存在于所有唱片内
至于什么是标准?我认为标准就像老子口中的道。「道可道,非常道」,标准就像道,道存在于万物之间,而音响的标准就存在于每张唱片之间,若是标准可以很容易的被领略出来,那音响之路就不会这么崎岖,让许多人深受其苦了。
我自己的心得是:音响的标准,就在于音乐的演绎。要知道,除了音响界流行的发烧唱片外,任何唱片之所以会被发行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制作团队觉得这个演出实在是非常棒,听了会让人产生音乐上的心领神会。换句话说,如果听大部分的好音乐会觉得没有任何感动,那就代表音响偏离标准已经很遥远了。音响迷当中,不乏那些觉得高级音响只该播放发烧片来展现其音效超卓者,视一般商业音乐发行如无物,就我看来都是走火入魔。
坦白说,要坚持这个标准并不容易。发烧片有如音响毒品,其音效刺激很容易让音响迷们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很快就沦入上瘾阶段,再也无法回到一般的唱片中。但也如同毒品,发烧片对我们的身心灵并无帮助,反而让我们远离那些真正的好音乐,感官上达成满足、心灵上永远空虚。
音效容易音乐难
相反地,一般的唱片没有刺激的音效,但却有感人的音乐。能够不靠音效刺激而单以音乐美感打动人,必定是更优秀的系统。请想想我们去音乐厅欣赏音乐演出的内容,是什么真正打动了我们?是刺激的音效?还是音乐的美感?如果我们能被现场音乐的美感动,那么我们应该也能被音响回放的音乐之美感动,那就是「如临现场」的最高境界了。
但会不会,能够表现音乐美感的系统,在音效展现上就不如别人?不会,我的经验是,音效是较简单的事情,一般音响系统多半能展现夸张的音效,但是音乐表现则需要深刻的调整才能达成。但是,在那些能够重现音乐之美的音响系统中,如果播放纯粹展示音效的唱片,我们会马上发现这些唱片中的音乐内涵之贫乏与空虚。久而久之,自然远离这些音响毒品,让音响世界只留在那些伟大音乐的美好中。
以前读过本专栏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曾提出「演出」才是真正的标准。能够更帮助你领略各种音乐演出高妙之处的音响系统,一定是那个「比较接近标准」的音响系统。请记得,世上没有百分之百正确的音响系统。但我们应该朝着「更能真切演绎音乐」这个目标前进,因为那个是已经被收录在唱片内,千古不变的标准。
来自muzikair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中国音响网
你会清理音箱的喇叭单元么?
[图片]
无论要进行哪一种清洁,首先你需要准备以下用品:1. 两块柔软的高质量超细纤维布2. 一罐压缩空气
step 1 摘下手上所有的饰品
很多人都有佩戴首饰或者手表等饰物的习惯,但这些尖锐硬物很可能会在擦拭的过程中直接对箱体产生磕碰或是刮痕,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请尽量先取下它们。
step 2 使用压缩空气吹扫音箱
用压缩空气吹扫整个音箱箱体,轻柔去除可能进入箱体的微小尘埃。不要小看这些微小颗粒,它们比你想象中更容易划伤漆面。其它一些沾附物,比如粗砂...
无论要进行哪一种清洁,首先你需要准备以下用品:1. 两块柔软的高质量超细纤维布2. 一罐压缩空气
step 1 摘下手上所有的饰品
很多人都有佩戴首饰或者手表等饰物的习惯,但这些尖锐硬物很可能会在擦拭的过程中直接对箱体产生磕碰或是刮痕,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请尽量先取下它们。
step 2 使用压缩空气吹扫音箱
用压缩空气吹扫整个音箱箱体,轻柔去除可能进入箱体的微小尘埃。不要小看这些微小颗粒,它们比你想象中更容易划伤漆面。其它一些沾附物,比如粗砂,粉末甚至柔软的花瓣都可能会损伤箱体。因此开始擦拭之前,将这些东西吹走有助于避免箱体的意外损坏。
step 3 两块超细纤维布: 一块沾水后拧干,一块保持干燥
将其中一块清洁布浸泡于温水中,之后充分拧干,另一块清洁布无需沾湿。请确保使用的清洁布没有折痕和线的针脚。
step 4 用拧干的布轻轻擦拭音箱箱体
将充分拧干的超细纤维布折迭好,缓慢轻柔地擦拭整个音箱箱体,切记不要擦拭和碰触高音单体。
step 5 使用干布再次擦拭
接下来,使用干燥的超细纤维布重复上一步骤,仍然缓慢轻柔擦拭箱体的每个部分。
Step 6: 请勿触摸高音单体!
这一点非常重要,切记不要触碰。
按照上述方法清洁扬声器的箱体后,你可能会在扬声器箱体表面发现些许刮痕,应当如何处理呢?尽管使用抛光工具和汽车抛光用品进行抛光的方法很常见,但这样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扬声器。
二、清洁高音单体
扬声器的箱体清洁完成,扬声器的丝质软半球高音单体该如何清洁?方法其实很简单:用气吹轻轻吹一吹。
在清理之前,首先需要再次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触碰丝质软半球高音单体。丝质软半球高音单体异常脆弱,在进行清洁工作时,你可能忍不住想用吸尘器或除尘布清洁扬声器,这样做非常危险,极有可能弄巧成拙,损坏扬声器。
那么,你应当如何清洁凹陷的软半球高音单体?丹拿的客户经理给出了专业的指导意见:如果扬声器在播放音乐时,如果有灰尘散落在高音单元上,你可以置之不理。但如果你确实不喜欢高音单体元沾上灰尘,最佳方式是用气吹轻轻吹一吹。软半球高音单体上的细微灰尘,其实对音质几乎没有影响。尽管采用吹的方式听上去很奇怪,但这是迄今为止最安全的清洁方法。
三、清洁低音单体
与丝质软半球高音单体相比,中音和低音单体更为皮实。你可以使用干燥的超细柔软纤维布进行清洁。如果低音单体沾上了更为顽固的污渍,你还可用充分拧干的湿布进行清除,然后再用干布轻轻擦拭,这样就能顺利完成清洁。
看完以上专业的介绍后,你是不是对于扬声器的维护有了新的理解?的确,扬声器的清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用户付出相当的细心和耐心,并根据各类扬声器单体的不同特性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在日常生活中,用户也需要注意保护扬声器免受意外伤害,这样才能让扬声器以最好的状态为我们播放最美的旋律。
唢呐朋克——郭雅志
〇。
银 河 系 第 一 唢 呐 手
彼时郭雅志已是国际上享有声誉的管乐大家——
日内瓦论坛评论: “他是舞台上的焦点,令人印象深刻”;
波士顿电台称他为: 中国的的刘易斯.阿姆斯特朗。
2012年是郭雅志生涯的第二个拐点,先是荣获香港“2012年度艺术家奖”,接着凭借自己在香港投资房地产获得的收益,以及苦学3年的英语,时年46岁的郭雅志得以远赴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继续学习深造爵士乐,2015年获艺术家文凭(Artistic Diploma)。
而且其实你 七大姑八大姨都听过郭雅志演奏的曲子,且不说《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从1988年至1998年十年间每年春晚的唢呐音乐就都由郭雅志来演奏。
以上还只是履历的罗列,下面咱就正经唠扯唠扯,一个学院派,一个正规乐团的管乐首席,他怎么就是一朋克了?
一。
摇 滚 与 爵 士
郭雅志《1987唢呐歌曲》,1987
中国最早探索这对组合的音乐人,是崔健,而在郭雅志早期的专辑《1987唢呐歌曲》中,便有一首唢呐版的《一无所有》。唢呐是火与土的交合,八十年代,萌芽的中国火,和你相爱相杀的黄土地。 用唢呐演绎《一无所有》,合适。
假假條乐队于2016年发布的首张专辑《时代在召唤》
假假條主唱刘与操是郭雅志在伯克利读书时的同学,当时二十岁的与操拿着自己第一张专辑《时代在召唤》的小样找到了郭雅志,希望郭老师可以帮自己录制专辑中的唢呐部分。郭雅志欣然应允,于是便有了《盲山》中泣鬼神的《怀乡曲》唢呐独奏。
后来这张专辑获得虾米音乐2016年度专辑第一名。
那一年的榜单里,第二名是 草东没有派对,第五十名是 周杰伦。
有人说郭雅志的眼光真毒,没有因为当时假假條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乐队而忽略了与操的才华;也有人说《时代在召唤》这张专辑固然博采众长又自成一派,但如果少了郭雅志的唢呐,它会失色不少。我认为两种说法不矛盾。
郭雅志将假假條乐队请到中央音乐学院演出
(从左至右:郭雅志,贝斯手宇飞,与操,鼓手福荣)
理想主义者总是被指为倨傲的、不知天高地厚而好高骛远的,殊不知他们恰恰是最谦逊的。 对音乐谦逊的音乐人,才能创造新的声音。
去年的广州爵士音乐节
郭雅志与美国伯克利明星爵士乐队的演出海报
郭雅志和他在伯克利的同学组成了一支“郭雅志与美国伯克利明星爵士乐队”,郭雅志在乐队里吹奏中国管乐。你想想,外国人平时听的都是萨克斯、小号和爱尔兰风笛,突然听到唢呐,肯定会受到所谓的“文化震惊”。这是唢呐特殊音色的优越性,也是占了东方主义的便宜——西方人对东方事物的猎奇心。
但郭雅志不一样,他的音乐是跳出民族套子依旧优秀的作品,同那些用民族元素装点门面的音乐简直云泥之别。看看他的队友们是怎么评价他的:
前些日子我预先听到了郭雅志老师将于十月底发布的新专辑《龙在吟》,这张专辑融合了爵士乐,时尚、丰富且富有野心。专辑的制作人、词曲写作者吴懿铖先生在创作手札里写下的这段话,非常地令人动容:
(...)不禁联想,早在隋唐时期中原汉族的音乐就和西域的音乐做过一次亲密的融合,以唢呐、二胡为代表的乐器传入中土,燕乐二十八调也成了宫廷正宗, 为何现在人们提到中国音乐却只剩五音, 为何汉室的音乐就不可以是舞蹈性或建立在律动之上的,为何千百年来我们的音乐只能做诗歌的点缀或文字的附庸?
这张专辑,我想带听众们一起去感受和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才是中国音乐原本的样貌 ?未必忠于“传统”,却可能更接近“传统”;分明是现代的电声乐编制,却可能更好地和远古对话;丝路啊丝路,你曾带给我们的绝美, 难道依然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吗?
(...)慢慢地,我发觉所谓的“东方意境”其实在哪儿的音乐里都有,我发觉印度人和日本人做的音乐有时比中国更“中国”。或许,“音乐无国界”真的不止是一句说辞。(...) 至少我们可以拥有先人的胸襟吧 。
“依然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吗?”
“至少我们可以拥有前人的胸襟吧。”
说得多么好。
郭雅志新专辑(台版封面)
二。
港 乐 和 迪 斯 科
郭雅志的身影也闪现在香港流行乐坛中。他多次被黄耀明、李克勤及刘美君邀请到演唱会做独奏嘉宾。
2008年,李克勤在香港红馆举行一连11场《你的克勤演奏厅演唱会》,专门邀请了郭雅志做现场乐手。
2012年4月19-22日,郭雅志作为特邀嘉宾参演达明一派在红磡体育馆的演唱会。
郭雅志与黄耀明
郭雅志《戏剧唢呐迪斯科》,1988
1.它的生存和发展紧紧地和民俗结合在一起。2.它的“恩主”是社会各阶层中文化层次最低的农民及城镇市民。
3.操此业的唢呐艺人在过去更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不但一般人看不 起,就连笙管乐艺人也对他们嗤之以鼻。至于唢呐艺人中的乐户,那就更惨了,死了连祖坟也进不了。
4.有关唢呐的历史文献极少。
5.以口传为主。
说到唢呐,不要再只想到红白事了
他怎么就做到了呢?
不仅是因为他吹奏功夫了得,更因为他对唢呐的改良使得这一切新的组合变得可能。
三。
民 乐 界 的 爱 迪 生
想象着嵇康临刑前不是弹奏一曲《广陵散》,而是吹奏一支中气冲天的唢呐曲,那么大概率就不会有“《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一说了,因为只要你在现场听过,你就绝对忘不了这首曲子。
甚至如果你熟悉的某首歌被改编成了唢呐版,你很可能会忘记这首曲子原来的模样。比如前些天登上微博热搜的话题“唢呐版柯南主题曲”
人说:“死笙活笛没良心的唢呐”,意思是笙的演奏有时不灵活,笛子比较灵活,但唢呐就太疯了,声响常常压制其他的乐器。“乐器界的流氓”并非浪得虚名,唢呐确实是一大杀器。
在说活芯唢呐之前,我们先说说唢呐。
关于唢呐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器考》中认为唢呐发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随着回教的东流传入中国、印度等地。学界多沿用此说法。
第二种说法,以周菁葆1984年所撰《唢呐考》一文为代表,该文介绍了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的唢呐,并提出唢呐起源于新疆。
唢呐的起源不能确定,但确定的是,全世界各地的唢呐构造大同小异——哨、芯子、杆、碗口。
而郭雅志对唢呐的改良就在芯子这个部分。
传统唢呐只能吹一个调,并且在种种方面已经显得落后。郭雅志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唢呐适应现代需求,不能光吹民间小调啊。就像钢琴没有了黑键就只能弹C调了,太单调。
在录制尹相杰和于文华的《纤夫的爱》时,郭雅志发现这唢呐吹不了降E调啊,他捣鼓了半天,最后临时动了动唢呐的芯子,把D调降到了降E调。
这次录制给了他启发,他发现自己可以在唢呐芯子上进行改良。于是他花了两个晚上把唢呐活芯的图纸画出来,并于1992年2月2日在北京通过了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组织的技术鉴定。
唢呐活芯是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唢呐铜芯,用来辅助传统唢呐演奏半音及转调。有了活芯后的唢呐,是杀器中的杀器,只要演奏者技术水平足够,它便能够适应乐曲中密集的转调,还能在华彩乐段中施展神通,不会被传统唢呐的构造限制住。
江南笛王赵松庭称赞唢呐活芯“东西小、思路巧,改革很成功!”
唢呐大师胡海泉也说:“……既能保留传统的演奏风格又能吹奏十二平均律的乐曲,这就是他改革最成功之所在。”
而不仅仅是唢呐,郭雅志还对其他中国传统管乐器进行了改良,例如“多管葫芦丝”,大大延伸了葫芦丝的音域,并增加了复调和和声功能。
郭雅志在《天天向上》中吹奏多管葫芦丝
郭雅志可以说是为民乐事业真真正正地立了功。
四。
未 来
电影《百鸟朝凤》剧照
不仅是唢呐,整个中国民乐都面临这个问题。
上述问题你可能嫌大了,那么下面是一些个具体的关切——
如果说郭雅志的音乐实践和乐器改良是唢呐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滥觞,那么下一步怎么走?既然有了这么多唢呐和摇滚乐结合的案例,唢呐是否可以成为摇滚乐的编制?如果是的话,电声唢呐有无可能?
这些问题无解,因为一部分人瞧不上咱们这些下九流的东西,没心思解,一部分人巴不得看看热闹,一部分人不希望你找到解,因为群众的无知就是他们的饭碗。最后剩下一部分人,是一边做事一边摸索的,理想主义者——没错,在很多情境下,它的同义词是:朋克。
可喜的是,刘与操和郭雅志已经在研发电声唢呐了,这两位朋克,一老一小,又要联合起来搞事情了。
话聊到了这份儿上,你也看出我为什么佩服郭雅志了,他做过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继续做下去的事情,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本身能做的至高贡献——丰富声音的可能性,并让民族音乐与时代发生化学反应。
他绝不是一位被圈养的音乐家,一门儿心思只知道给自己的老祖宗磕头上香,传宗接代,一问流行文化的事儿就傻眼,还觉着流行文化不入流。
有位老人家说过,“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少人觉得这话十分中二,我却以为很赤子,应当被纳入一个年轻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的自我教育之中。而郭雅志便是榜样之一。
音质不好总失真?教你几招轻松搞定!
一、谐波失真
这种失真是由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引起的,信号通过这些元件后,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谐波)...
失真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在幅度比例关系、相位关系及波形形状产生变化的现象。音频功放的失真分为电失真和声失真两大类。电失真是由电路引起的,声失真是由还音器件扬声器引起的。电失真的类型有: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声失真主要是交流接口失真。按性质分,有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
一、谐波失真
这种失真是由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引起的,信号通过这些元件后,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谐波),这些新的频率分量对原信号形成干扰,这种失真的特点是输入信号的波形与输出信号波形形状不一致,即波形发生了畸变。
降低谐波失真的办法主要有:
减少互调失真的方法:
A、瞬态互调失真
B、转换速率过低引起的失真
改善方法有:1、减少电路的输出阻抗。2、选择合适的扬声器,使阻尼系数更趋合理。3、减少电源内阻。
钢琴大师每天练琴多长时间
有句话说
不怕比你有天赋的人
只怕有天赋的人比你还努力
那些被称为大师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励志故事,每个人都经历过漫长的刻苦练习的时间。他们的每天的练琴时间有多长呢?
贝多芬童年时,严厉的父亲在要求他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以上,即使在寒冬也不例外。贝多芬成名之后他仍像小学生一样在学习,并努力地提高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后世流传着他苦学的佳话:贝多芬身旁放一盆凉水,他不时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干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他的十指不停地运动,就发热了,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快蘸光了,地板上也洒满了水,水慢...
有句话说
不怕比你有天赋的人
只怕有天赋的人比你还努力
那些被称为大师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励志故事,每个人都经历过漫长的刻苦练习的时间。他们的每天的练琴时间有多长呢?
贝多芬童年时,严厉的父亲在要求他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以上,即使在寒冬也不例外。贝多芬成名之后他仍像小学生一样在学习,并努力地提高他的钢琴演奏技巧。后世流传着他苦学的佳话:贝多芬身旁放一盆凉水,他不时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干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他的十指不停地运动,就发热了,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快蘸光了,地板上也洒满了水,水慢慢地流到楼下,听得入神的妇们人当她们衣裙被打湿时,才发觉漏下来的水,她们大惊小怪的叫喊:“屋顶漏雨了!
李斯特曾拜车尔尼为师,从那时开始他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去上课,他每天琴不离手,练习4-5小时,虽然他当时的钢琴技巧已经十分娴熟,但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他仍然从基本功练起,三度、六度、八度、指法练习、震音、华彩段是他每天必须的练习,他的技巧和表现力当时无人可比,他被后人称为“钢琴之王”。
马克西姆
1990年战争爆发,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和他的老师不怕恶劣的环境。虽被困在地窖八天,但仍每天练琴七小时,并在战火中举行音乐会。他最终获赢得札格拉布音乐比赛钢琴大奖和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第一名。
傅聪
江定仙
殷承宗
殷承宗说:“虽然我现在的头衔是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教授,但我弹琴的手却从来没有停下过。我每天至少要练习5、6个小时,遇到演出,要增加到8个小时以上”。
郎朗
郎朗说:“小时候我很喜欢看足球赛,但是练琴是我每天的主要任务,每次球赛看到一半,我就得去练琴”。郎朗经常光着精湿的脊梁练习,他每天早晨六点钟开始练琴,而且非常准时一分一秒都不差,以致有些邻居每天上班不用看表,听郎朗的琴声一响他们就起来了。后来他去日本仙台参加柴可夫斯基年轻音乐家国际比赛,比赛期间,他抓紧点滴时间刻苦练琴,中午休息时也不离开琴房,有时实在累了,就往地板上一躺,稍微小睡一会儿,最终他以优秀的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李云迪
李云迪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练琴十分自觉、刻苦,不管困难再多,电视魅力再大,每天晚上7点,他都会准时练琴,而且一分不差,他平均每天练习5、6个小时以上。去波兰参赛前,每天练习都在8个小时以上。
孔祥东
孔祥东说:“没有付出便没有得到,进入艺术的门槛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全身心浸透不可能体会到艺术,掌握艺术的诀窍。付出是不断的付出,不是今天能弹几首曲子永远能弹,不是这么回事。还是需要不断付出。在中学时代我最多练琴18个半小时”。
鲍蕙荞
1961年是鲍蕙荞钢琴生涯十分重要的一年,她准备参加第二届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钢琴比赛的国内选拔。从选拔到正式参赛只有半年多时间,要准备一共三轮的比赛曲目,对鲍蕙荞来说实在是够紧迫的。当时新年刚过,正是一年最寒冷的季节。她的琴房是间平房,每天要自己生火,练琴时常常忘了添煤,炉火灭了又得重来。夏季来临,房子小又不透风,每天都是汗如雨下,浑身又长满了痱子,夏练三伏冬练九寒。鲍蕙荞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为国争光。她最终获得第二届乔治·埃奈斯库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
刘诗昆
1956年9月,刘诗昆和顾圣婴代表我国艺术家一起前往莫斯科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这个赛事当时是被公认为水准最高、难度最大的钢琴大赛,为了赢得时间,并不受外境干扰,刘诗昆买了十多斤面包、香肠,他把自己关在琴房里,在键盘上每天拼命地练习16、17小时,饿了就用生柠檬加糖水泡面包吃。经过艰苦的训练,比赛时,刘诗昆在莫斯科交响乐团的配合下,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赢得了评委和同行的热烈掌声,一举夺得第二名。
许忠
陈萨
陈萨说:“十多年前,我在重庆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学生。只是每两个礼拜,都在妈妈的带领下,坐火车去成都跟但昭义老师上课,必须承认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刚开始学琴的历程总是艰苦的。关于练琴时间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不同的阶段总有不同的重点,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会很不同。不管怎样,我现在保证每天3、4个小时的练习。”
周广仁
周广仁老师和一位师傅搬一架钢琴,遭受了断指的意外事故,在医师的精心治疗后逐步恢复,他说:“我开始练琴的时候,我是套着橡皮手套。就像医生用的薄手套,里面前面垫了一点棉花。这样我在钢琴上弹的时候,不是直接碰到硬的东西,所以慢慢就开始活动......,到现在还疼的,这么敲还要疼的,但是现在的疼是带麻的疼,不是像刺心的疼,所以无所谓。我现在已经照样弹琴”。一年零两天之后,周广仁老师“重返舞台音乐会”在北京大学礼堂举行。看到这里,是不是发现自己的练琴时间比起大师们,简直是望尘莫及?吃不了苦中苦,又怎么成为人上人!从现在开始努力起来,有一天你也有属于自己的励志故事!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钢琴幼稚园
最入门!新手该买什么耳机?
「聆听音乐」这件事情,从小到大出现在您周遭,包括巷口垃圾车、百货公司晚安曲、现正热映的电影都是音乐的另一种形式。随着 3C 电子产品的进步愈来愈快,聆听音乐愈发简单了,YouTube、Spotify、广播与 CD 都能播放音乐,念书时听些轻音乐沉淀心灵,通勤时听些流行乐,上班时听点贝多芬,需清醒时候听点 EDM (Electronic Dance Music),只要一台手机或计算机,想听什么音乐就听什么!
这时顾虑旁人的观感,不得不用耳机听音乐,当您将关键词「耳机」键入 Google 搜索引擎,结果却是 Yahoo 奇摩拍卖、PChome 购物平台等等,顿时满心问号:「...
「聆听音乐」这件事情,从小到大出现在您周遭,包括巷口垃圾车、百货公司晚安曲、现正热映的电影都是音乐的另一种形式。随着 3C 电子产品的进步愈来愈快,聆听音乐愈发简单了,YouTube、Spotify、广播与 CD 都能播放音乐,念书时听些轻音乐沉淀心灵,通勤时听些流行乐,上班时听点贝多芬,需清醒时候听点 EDM (Electronic Dance Music),只要一台手机或计算机,想听什么音乐就听什么!
这时顾虑旁人的观感,不得不用耳机听音乐,当您将关键词「耳机」键入 Google 搜索引擎,结果却是 Yahoo 奇摩拍卖、PChome 购物平台等等,顿时满心问号:「哪来这么多耳机?到底该怎么选择?」
也许您认为白牌耳机听音乐就好,为何要特别挑选耳机?诚如每件物品都有存在意义,买好耳机并非奢侈的行为,而是一种嗜好,更是一种学习,学着全新角度鉴赏音乐,习得理解影音产品的设计和内涵。别忘了!购买耳机的初衷是享受音乐乐趣,而非无止尽的升级烦恼。
如果愿意升级高质量的影音系统,该如何挑选呢?我们推荐在 HEAD4 影音频道搜寻相关文章,或脸书相关社团、巴哈姆特影音视听版、AndAudio、PTT Headphone 版面询问,或私讯耳机、影音有研究的专家们,想立刻知道进阶的影音知识,直接往下浏览,全部准备给您啦!
预算先决原则:请设定价位范围,多试听几次后再入手,虽然听音乐有益心灵健康,但别当剁手党,为了购买高价的影音设备,吃上几个月的泡面度日,更何况现在的泡面很贵。
现场试听原则:每个人的主观喜好都不同,网络信息仅供参考,请您到现场试听,建议购买前听听看,免得选到需求不符的耳机。
平常心原则:每副耳机各有特色和优缺点,老话一句:「一分钱一分货。」当商品价格愈高,相对边际效应愈低,耳机影音产品更是如此。请平常心看待一切,见到天花乱坠的宣传术语,入手后没有想象中那般好,既伤荷包又伤心啊!
第一件事情是列好您的实际用途,念书或走路通勤、看电影或打电动、听串流音乐或玩电子音乐等,不同用途所需的功能都不一;举例来说,如果使用到通话(麦克风)、蓝牙功能及运动必备的防汗水特性,选择会少很多。
第二件事情是您聆听的音乐类型,前文提到个人喜好不同,网络信息仅供参考,可能上网搜寻数据时,发现有开箱、试听等分享,可是文章测试的音乐列表都跟您不一样怎么办?请举例常听的音乐类型。如果不知道分类,可提供您最熟悉的专辑乐曲,让大家更好判断;虽然热心助人推坑的网友未必会写心得,但他们愿意提供建议和分享,视乎音乐类型,听流行和古典取向的耳机挑选有着极大不同。
第三件事情是您的搭配器材,通常称之为「讯源」、「播放器」,以手机、计算机、随身听为大宗,因为不同品牌讯源的设计区别,对耳机的驱动性各异,不外乎手机聆听的音量过小,甚至连接计算机时,不播放音乐会有底噪等。
第四件事情是喜好的耳机样式,譬如不喜欢入耳式的异物感、耳塞式卡住耳朵、耳挂式夹耳和漏音、耳罩式容易闷热等,排除不合需求的耳机类型,从音质、功能、易用性着手挑选,肯定能找到心仪的耳机。
随着耳机历史演进,发展出不同的耳机类型,每种特性不一,无法要求样样达标,譬如开放式耳罩想重现两声道喇叭的低频气势,系谋抠宁欸代志(台语),或是不漏音的耳塞式耳机,可能需要巨人般的耳道(笑)。
如何选择耳机的问题,答案是……没有绝对准则,曾看过河滨路跑团,竟然有跑者配戴耳罩式耳机,所以适合您的使用情况和舒适度最重要。一般而言,移动范围广,建议购买耳塞式、入耳式和耳挂式耳机,如果定点聆听居多,推荐选择耳罩式耳机;下文将介绍耳机的类型与基本特性,帮助您找出适合的款式。
耳塞式耳机
Sennheiser MX985
由于耳塞式的结构设计简单,将发声单体贴近耳道,配戴时服贴内耳廓,但不深入耳道内,造成配戴稳固性有限,且隔音能力较差。常见耳塞式耳机附赠海绵套来提升舒适度,或者耳挂式的配件强化稳固度,使得配戴感因人而异,对于不喜爱侵入感的买家,无疑是轻便好携带的耳机类型。
耳道式/入耳式耳机
Astell&Kern AK T8iE MKII
入耳式/耳道式是近年发展最快、讨论度热度最高的耳机类型。受益于微型化单体,入耳式/耳道式耳机提供轻巧体积、良好气密性及优异的声音表现,在低频区段的表现有着绝佳优势。入耳式耳机配戴时,出音导管会深入耳道内,套上硅胶、泡棉等材质的耳塞套,准能提供优异的隔音能力,让入耳式成为随身耳机的大宗,此外,提供更换线材的设计亦是主因。
耳挂式耳机
Audio-Technica ATH-EW9
刚接触 Hi-Fi 的新手玩家,可能较少接触耳挂式耳机,随着微型化技术的改良后,逐渐从市场淡出。耳挂式耳机的结构特殊,运用近似眼镜架的小挂勾,勾住耳后来固定配戴,容易有耳挂束住的感觉,较耳罩式、贴耳式耳机来得轻巧,可惜隔音性能偏弱。
贴耳式耳机
ONKYO H500M
贴耳式耳机几乎是「小一号」的全罩式耳机,耳垫直接压在耳朵外缘,长时间配戴不如全罩式耳机舒适,却拥有轻巧的体积和折迭式设计(部分型号),无论收纳、携带都很方便。限于密闭性、有限的声学结构空间,声音往往会有妥协,如何在音质和便携性取得平衡,相当考验设计者的功力。
全罩式耳机
SONY MDR-Z1R
常见全罩式耳机的耳垫设计成圆型或椭圆形,完全罩住耳朵,轻轻服贴于脸部,配戴舒适度优于贴耳式耳机,腔体空间更有充裕,采用大口径单体和完善的声学结构,成为多数品牌表现极致音质的耳机类型,可惜体积相对较大、重量较重,导致携带性较差,适合室内定点环境使用。
封闭式耳机
Sennheiser HD 820
封闭式耳机采用全封闭的结构,可提供良好的隔音能力,大多数的封闭式耳机具备调节气孔,尽管不会产生漏音,却容易感到闷塞。
半开放式耳机
beyerdynamic T1 2nd Generation
半开放式耳机具备封闭式和开放式的优缺点,以网罩、档板调节空气进出,针对振膜和声学结构进行调整,拥有相当程度的隔音能力,声音较封闭式耳机来得开阔。
开放式耳机
Audio-Technica ATH-ADX5000
开放式耳机的内部及侧面只有极少阻隔,几乎能听见外界的声音,造成严重的漏音现象。然而,得益于开放式结构,不易产生闷热感,听感较宽松自然,营造少许的左右声道互馈效果,但极低频段的性能会有所局限。
绝大多数的耳机店都有试听服务,但不是店家贩卖的耳机均提供试听,因此推荐知名的耳机店家购买更有保障,有问题或耳机损坏时,店家可以代为收送。如果您喜欢网购分期,大部分店家都有经营网拍,只须注意非正规店家或水货容易遇到保固问题,而且网络拍卖常有超低价的假货流窜,别轻易尝试得好!
请参考「预算先决」原则,诚心建议做好功课,不要带坏朋友同行。当您提领好预设购买的金额,即便不带提款卡、信用卡或支票,仍然被损友推荐更贵的耳机,这种行为就是「推坑」。
提醒您把握好预算额度,设定败家门坎,真正到店家试听时,最好自备「防毒棉片」,口误!应该说是清洁棉片,好维护个人卫生习惯,任何不懂的问题可以询问店家,使用器材时请小心轻放,毕竟试听器材是店家无偿提供,请尊重其他聆听者,切勿大声喧哗或嘻笑打闹。
MY IEM
购买耳机时,有三件事非常重要;第一件是试听,第二件是试听,第三件依然是试听,请秉持「未听过耳机不要购买」的原则,食物难吃可以谢绝光顾,衣服穿起来有问题可以退换货,汽车购买前可以试开,耳机商品更需要试听。
第一次试听,先筛选网络推荐的耳机型号,刚开始会有些印象,譬如低频多、人声比较突出或是乐器慷慨激昂,接着选出 3~5 款候选名单,建议保留低频/人声/乐器三种取向。第二次试听,从上次筛选的几款耳机来挑选,最令您最难忘的 1~2 款及最耐听、最舒适的耳机型号,建议聆听最熟悉的曲子,才能符合真实的使用情景。最后一次试听建议待上一段时间,好好体验耳机的配戴舒适度,建议至少聆听 30 分钟以上。
此外,入耳式耳机常有单体过大或出音导管过粗等问题,初次配戴可能没问题,时间一久才会有显著感受。耳罩式耳机有夹头、压耳或压眼镜等问题,直到配戴 30 分钟后才会浮现,不建议连续聆听超过 60 分钟,大约 30~60 分钟后休息,好保养您的听力。
当您试听完,决定哪款耳机后,直接付款取货吧!店家贩卖商品会有保固卡和发票,建议现场开封检验,确认是行货,而且耳机功能正常,配件完好无损等。
Burn In 通称为 Run In,针对物理特性组件进行煲机/熟化,因为耳机振膜(悬边)具有物理特性,经过煲机让振膜(悬边)达到熟化的状态,令声音达到当初设计的水平,但耳机由于振膜材质和大小不同,熟成的时间会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平衡电枢耳机的煲机时间小于动圈式耳机,不必经过长时间的 Burn In,即可达到稳定状态。
网络藏有大量的相关信息,直接在 Google 搜寻关键词,或者各大网站、Facebook 影音社团询问,请注意版规格式,很大机率有热心网友回复您。笔者表示:「摔坑愈久,愈容易发现更多新天地。」为您荷包安全着想,避免小朋友大量出走。
不免俗提到,购买耳机最重要是预算,再来讲究舒适,最后才是音质,请大家量力而为,祝福大家挑选到理想耳机,我们下次再会!
来自head4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中国音响网
有一种“优雅”叫长笛
长笛(Flute)是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形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所以被归为木管组乐器,但是现在的长笛基本都是金属材质的了。
长笛的起源
关于早期长笛的历史是鲜为人知的,但是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认为长笛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起源于中亚(另一说起源于中国),根据手持方式的不同分为横笛和竖笛。第一次有关横笛的史料记载来自一幅公元前 200 多年的图画,但它最终在 12 世纪的德国才逐渐变得常用起来,这时的长笛主要是用于军乐队。
▲中国五代十国期间画家顾闳中作品...
长笛(Flute)是现代管弦乐和室内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外形是一根开有数个音孔的圆柱型长管。早期的长笛是乌木或者椰木制,所以被归为木管组乐器,但是现在的长笛基本都是金属材质的了。
长笛的起源
关于早期长笛的历史是鲜为人知的,但是大多数的历史学家都认为长笛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起源于中亚(另一说起源于中国),根据手持方式的不同分为横笛和竖笛。第一次有关横笛的史料记载来自一幅公元前 200 多年的图画,但它最终在 12 世纪的德国才逐渐变得常用起来,这时的长笛主要是用于军乐队。
▲中国五代十国期间画家顾闳中作品
▲2009 年出土的石器时代时期(35000 年前)长笛
早期的长笛只有音孔而没有按键,直到17 世纪末巴洛克长笛出现。此时的长笛是木制的,有七个音孔,最后一个音孔有按键,由右小指控制,最主要的是它的结构由原先的整支管改进为三部分(笛头、笛身、笛尾),这种改变使音色和音域大为改进。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两个连接处接缝的长短来达到调整音准的目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改进,才使得长笛逐渐成为乐队中一种常用的乐器而迅速发展井普及。
巴洛克长笛
1847 年,一个名为波姆的德国长笛演奏家兼金匠重新设计了长笛,这一设计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长笛的每个音孔位置被更加准确地排列,这使得每个音符的音质更加统一。而后,他为音键加了一个机械装置,我们将其称为“波姆体系”,这也被广泛应用到其他的木管乐器中。波姆对长笛的这一改进使长笛的发音更容易,各管区音色更统一,操作也更灵活、方便,并且被保持到现在。
今天,长笛被广泛地使用于管乐队、交响乐队、室内乐队、木管五重奏甚至爵士乐队。制作长笛的金属可以是纯银或银含金,甚至可以是金或铂金。
长笛家族
01
短笛
一种小型乐器,比长笛高一个八度。
长笛家族中最小的乐器,比长笛高一个八度音阶,因其在进行曲“永远的星条旗”中的独奏而闻名。
02
长笛
它是大多数笛手使用的标准乐器。
C调标准长笛是大多数笛手的主要乐器。它能用来演奏优美的抒情独奏,是最受欢迎的管乐器之一。
03
中音长笛
一种大型G调长笛,音色柔美圆润。
这是一种大型G调长笛,在许多法国管弦乐曲及长笛合奏曲中都可以听到,它的音色柔美圆润。
04
低音长笛
C调大型乐器,比长笛低一个八度。
它是一种C调乐器,比标准长笛的音阶低一个八度。它丰富了长笛合奏曲的音色,在现代作品中也不鲜见。
长笛演奏者有时候也会换吹短笛、中音长笛或者低音长笛。短笛比长笛高八度音,中音长笛的音色更加深邃甜美,低音长笛的管长130厘米,比长笛低八度音。各种笛子音域都有所不同。
长笛是一个很棒的乐器。因为它是借着呼吸,借着人类最深沉的“气”的流动而发声,它的发声方法最符合自然,它发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活生生地存在于人的身体和整个宇宙中。
——20世纪法国作曲家安德烈·若利韦
可见,若利韦赋予长笛极高的灵性,也有着让音乐贴近人性的情感需求。
长笛低音域浑厚饱满
中音域悠扬
能很好地使长笛清秀的特质与乐曲内容有机结合
高音域高亢尖锐穿透力强
往往用于表现自然风光
作为作曲家最宠爱的乐器之一
长笛的戏份简直不要太多……
推荐曲目:
▼巴赫的长笛奏鸣曲系列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
本文转自公众号上丨音乐之友
混音时你的耳朵应该注意的事
「该怎么听一个混音」、「怎么样的环境下去混音」、「聆听音乐的方式」这类的相关文章,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很多,但在此士昕想统整这些知识,用较好了解的语气来说明并且尽量找寻更帮助了解的左证(阅读这篇文章最好是搭配我每个段落所增加的辅助阅读文章!)因此这篇文章所涵盖的范围也蛮广的,连带的连隔音装潢、监听摆放等都提及到了,之后会将各分类都各自写更细节的文章,希望今天的文章大略提及一下能够更让各位读者喜欢并更了解声音喔!
The Sensation of The Hearing in Mixing
混音时你的耳朵该注意的事
音乐家贝多芬于耳聋以后一样可以继续从事作曲...
「该怎么听一个混音」、「怎么样的环境下去混音」、「聆听音乐的方式」这类的相关文章,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很多,但在此士昕想统整这些知识,用较好了解的语气来说明并且尽量找寻更帮助了解的左证(阅读这篇文章最好是搭配我每个段落所增加的辅助阅读文章!)因此这篇文章所涵盖的范围也蛮广的,连带的连隔音装潢、监听摆放等都提及到了,之后会将各分类都各自写更细节的文章,希望今天的文章大略提及一下能够更让各位读者喜欢并更了解声音喔!
The Sensation of The Hearing in Mixing
混音时你的耳朵该注意的事
音乐家贝多芬于耳聋以后一样可以继续从事作曲,甚至于从他 28 岁开始耳聋后创作更是成为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然而在声音工程即便处理声音时有许多工具,像是频谱、各种不一样的 Meter 表头、身体感应来「感受」音乐等方式,但最终我们还是必须处理出一个「好听」的声音给听众,因此从事声音行业,耳朵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这篇文章的内容就是在讲解,在声音工作当中,怎么样能够 听到一个正确的声音?怎么样又 能够帮助我们以较短的时间听出较大的效益?又或者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平常 该怎么让我们的「工具」可以保养与发挥到最大的效益?这些都不难,但它们却都拥有着非常重要也非常深的学问,当真正要来解释它们时,又真的有点困难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不在大音量环境下混音
「大声的音乐,听起来永远都比较棒。」这句讨厌的话,你不得不说,它的确造成声音工程当中的一个原因与环节。
那是因为人类耳朵的生理反应,对于大声的声音容易错觉性的感受到更多的中频率与高频率声音。
士昕曾经与一个 DJ 在聊到小小的播放音乐小技巧,拨放音乐技巧是维持 -5dB 音量的拨放(以每一首歌的平均音量都是一样的状态之下。)直到最后一首或两首歌时再回复到原始音量。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容易感受到音乐正面的散场心理反应,知道演出的结束,更容易珍惜与感伤,更容易喜欢整场演出的表演。
这个做法有点像是早期总是会在演出的最后放晚安曲的感觉(哈哈)但这毕竟牵扯到心理学的反应,信不信,就随每个人的想法了。
太大声了!小声一点!
让我们回到话题来,现今时代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别参加 Loudness war(结束大音量人人有责!一定要了解的 Loudness war 音量战争。)而让我们来看看声音工程的历史,因为声音工程的环环相扣,有许多次的 Loudness war 悲剧都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来自于在混音时就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
举一个最有名的例子,知名的金属乐团- Metallica 金属制品的 Death Magnetic 专辑,这张专辑是一个造成了声音工程上一个非常争议的案子。明显的吵杂过于大声的平均音量,伴随着超级破音的电吉他,这就叫做金属吗?不!这张专辑可是让许多人直言:「这根本就是史上最烂的 Mastering 母带后期制作成品!」
由于这张专辑的后制可是由美国知名的 Starling Sound Studio 当中知名的 Ted Jensen 所制作(他是我个人最爱的 Mastering engineer,台湾可是非常多主流音乐的专辑都是送至这录音室处理母带的!)当时 Ted 跳出来捍卫自己的名声说:「这张专辑的错误完全不干我的事!当母带送到我手上时就都已经失真了!」
Metallica 金属制品的 Death Magnetic 专辑
而在声音工程或者是唱片制作当中,以最基本的流程来说,通常为:Creating 创作 - Recording 录音 - Editing 剪辑 - Mixing 混音 - Mastering 母带后期制作 - Tableting 压片;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在 Mastering 关卡当中就已经遇见了完全失真的声音档了,那真的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在 Mixing 甚至于 Recording 那关被搞砸了! Ted Jensen 的母带后期制作经验在全世界的音乐圈可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这个问题与这个事件反而让大家更加关注起声音工程当中的每个环节录音、混音、母带后期制作都有可能造成 Loudness war 的可能性。
因此事实上,这个标题为 不在大音量的环境下混音,也许有人会将它称之为使用小音量来混音,但这也不太对,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在不同混音阶段时,尝试切换不一样的拨放音量,藉此来检查声音在不同音压所表现出来的声音水平。
我自己个人的混音习惯是控制在一般对话音量大小下去做混音( Mixing 阶段真正该注意的,真的也不是音量,是清晰度与声音的表现。)而加上我们上方推断的心理学概念,当你的混音在一般声音大小听起来就已经不错了,那当你转大音量时照理说会听起来非常的棒!因此下次混音时,试着不要一直摧你的音量吧,一定会让你的作品耳目一新喔!
正确的聆听环境
一个聆听环境,非常容易影响残响值与频率表现,这往往会是一个空间无形中欺骗了你耳朵的关键。
举例来说,当你的监听设置在角落或者是离墙面非常的近,声音就特别容易引起低频的共振与共鸣,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所听到的声音其实不太会是一个标准的声线反应。在这个分类 正确的聆听环境 当中,我们先分细一点来解说一点有关国中与高中物理的延伸(别睡着喔......)再来解释房间环境所造成声音的影响与监听喇叭耳机之间的差异与设置。
频谱 Frequency Spectrum
频谱对于声音工程师而言是一个必定一定要学会且非常好用的工具。(就有点像是摄影师一定要会看测光表与色调表现一样。)
除了音压与频率以外,通常透过于频谱还可以看出非常多信息,包括声音的频段、泛音、音压、起音(Attack)、衰减值(Decay)、延音(Sustain)、释放(Release)(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ADSR )等。
ADSR
起音(Attack)控制声音从零开始起跳(100%最大振幅)所需要的时间。
衰减值(Decay)控制从 100%最大振幅开始降低所需要的时间。
延音(Sustain)控制声音按住所产生的稳定平稳振幅电平。
释放(Release)设定声音从延音电平衰减成 0% 所需要的时间。
附注:这项目主要是在介绍频谱,但还是快速的带过一下 ADSR的意思,下次我们再来好好研究与探讨一下这个深深影响效果器与合成器等,对于声音世界绝对非常重要的名词吧!
顺便一提,当一个声音只含其一个频率,这样的状况之下人耳就会听到那个频率的音高;而当一个频率结合了许多不同强度的和声,则成了音乐。
频率响应 Frequency Response
那我们上面学着看频谱的用意到底在哪呢?
毕竟在执行精准声音工作的时候,耳朵不是万能,再厉害的耳朵都有疲惫失误的时候,人类的耳朵无法像机器一样精准的直接将各个频率与各个振幅大小显示与记录下来。因此使用频谱表的频率响应来测量我们房间是否拥有一个正确的聆听环境,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了。
最简易的房间频率响应测量方式,取喇叭的水平直角的角度向外延伸,取一个近距离残响反应、中距离残响反应、远距离残响反应,然后便可取得平均值。
以士昕的录音工作室残响图表来做示范(感谢好友 Jimmy Chang 帮忙技术支持与教学。)可以看到其实声音频段于 100 Hz 至 10kHz 之间的频率并没有产生太过大的声音衰减(+-10 dB内)这样指的是不管是装潢或者是房间摆设并不太会影响到这频段间的声音表现。而 10 Hz 至 100 Hz 与 10kHz 的低频率与高频率本来就会因能量递减的原因而自然衰减,因此在这个房间处理声音工程还算可以得到一个标准声音的场地。
D.A.P Studio 的频率响应图
残响值 Reverberation Time
只要在一个空间当中,我们发出的声音碰到物体就会产生吸收与反射。
在处理声音的过程当中加入残响可以增加声音的圆润度与丰满度,但是要是我们根本什么都没加,在声音发出的同时就被房间本身所残留的残响值直接的影响了声音,造成了渲染效应,这样怎么可能会调出好听的声音!?为了减削这样的状况发生,我们就必须依照残响值的计算来做装潢与隔音板扩散板加装。
在开始聊这较沉闷的话题前,我们先来看看残响值对于声音影响的改变有多巨大,让大家瞬间了解残响对于声音的影响与力量!
(可以听的出声音在不同环境所产生的不同差异吧?基本上录音室、展演空间、歌剧院或者相关展演中心,一定都会经过所谓的残响测试。当残响质过高时,声音的清晰度与真实度就会受影响,这也是我们最不希望产生的状况;相反的,在一些需要圆滑与丰满音色的音乐展演场地(像是音乐厅或者是展演中心。)反而就需要更长的自然残响时间,因此只要与声音相关的建筑空间,都需要经过缜密的残响计算与测量。
Reverb from the wall
通常一些世界上知名的音乐歌剧厅的残响值都会介于 1.6 秒至 2.3 秒之间(我曾经有看过更高的,但通常声音的模糊度就相对较高,因此可以说利弊兼具。)而一般广播室的残响值通常介于 0.4 至 0.8 秒之间,音乐录音室的残响值大约为0.3 秒至 0.5 秒之间,而为于空旷的教堂里或者是大回廊所测得的残响值甚至可长达 2.5 秒或者是 3 秒以上呢!
残响值的测试方式有很多,最基本的可以在测量频率响应时顺带测量(这算是较简单的方式)而更专业的测试方式也可以透过于特殊的测量机器,于房间中央的反射值、贴近墙壁的声音反射值、贴近地板的声音反射值等地方下去做测试。
士昕个人认为测良残响值与频率响应较不同的地方,一般来说测量残响值较不会以单一频率下去做测试(举例来说测频率响应很常使用 1kHz 做测试。)测量残响值通常会细分到六度音(120Hz, 250Hz, 500Hz, 1kHz, 2kHz, 4kHz)甚至八度音的不同频段下去做测量。
为什么测量残响值时需要使用这么多不同频率下去做测试呢?其实这应该扯到更深的建筑装潢隔音设计了,因为在做隔音设计的理想值来说,一间非常棒的声响室(录音室或者是拨映室)会希望所有频率的衰减值应该是要一样的,这就是原因。
一般专业录音室的残响值,只要在 0.3 秒至 0.5 秒之间都算是合格的残响反应。(这数值会依照不一样的测量方式与工具产生不同的变化,但这数值是士昕个人认为至少要这标准的残响值才合乎标准。) 一些个人工作室会将房间贴满了扩散板或者吸音板,这样的结果容易造成声音的过度吸收与反射相抵,其实这都是不算标准的作法。(但不是错误,记住,声音没有一定的错误,只有声音的制造者想要如何的诠释与表现。)
小知识:我们假定声音的速度一秒约为 343m(这个数字是会依照气温与湿度而更变的)1kHz 的四分音符声音波长约为 86mm,而在 100 Hz 时大略为 858mm。
外面贩卖的吸音绵与扩散板和吸音板,有些会标示在这六频段的吸音率,然而,因为每间房间的装潢底材与隔间大小完全不一样!为了削减声音残响的方式,必须从装潢隔音真正做到吸音与隔音的搭配。在施工层面时就亲自下去计算每一块材料与这房间的残响值计算了,因此单纯只是买外面贩卖的扩散板随意乱增加摆设是有可能导致声音的相位发生怪异情况的。
通常为了增加还原声音的真实性,通常会使用 Scattering 扩散板来处理高频率的声音效应,摆在声音直接打到的地方,透过于不规则的排列能够有效的整理声音的情绪表现;然而,低频率就比较难处理了!通常会在角落制作一些 Bass Traps 低频陷阱来处理低频率的问题,因为低音涉及到能量与波长的原因。士昕不是隔音装潢的专家,因此了解原理但可能设计失误,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是士昕之前设计的 Wall Bass Traps 墙角低频陷阱,透过于低频陷阱放置在录音室的角落,能够有效的帮助低音频率更为圆滑,更为平均。(但通常需要搭配浮动地板来计算与搭配,那又是另外的学问了......)
士昕之前设计的墙角低频陷阱
好,因此掌握了声音工作室的房间状况以后,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在正确聆听环境下,声音的出口的摆置了。这一段较为复杂,中间牵扯到几点大略提及一下,之后会写文章做更细致更详细的解说。
来自:Balanced Audio Lab 平衡音訊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