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一个普通的电影及戏剧爱好者,自学《剧本》一书,将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案例,做系列的案例分析读书笔记。理性探讨,观点仅代表个人,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a.主题分析篇:https://www.lofter.com/lpost/30941867_1c69d1ce0
b.故事情节装配【开端】篇:https://www.lofter.com/lpost/30941867_1c6ac610c
c.故事情节装配【中间】篇:https://www.lofter.com/lpost/30941867_1c6b93fe6
参考书籍:《剧本——影视写作的艺术、技巧与商业运作》【美】理查德•沃尔特 著 杨劲桦 译
(下文缩略写做《剧本》,分析中将大量引用书中描述和文字)
今天我们将继续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情节装配的【结尾】篇,结构参考如下——
(文字约3700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继续硬核干货~)
【结尾】
故事总被一种引力拉动着,在充满张力的故事中,巧妙的剧本仿佛根本停不下来,但与其让观众满足,不如让观众在结尾时觉得有点意犹未尽,有期待才叫人回味无穷。在电影经过【大低潮】后,故事的主角以及影院里观众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准备好向结尾的高潮冲刺了。
剧本的设计原则,【结尾】应当迅速、短促、突然,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在这个部分,留给主角和观众的时间都不多了,需要把【开端】【中间】部分铺垫的原因与最终的结果,完成组装,以极快的节奏,推进结果。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结尾】时长约30分钟,完成的场景及内容依次包括:
敖丙身份被揭开,后黑化,冰镇陈塘关——“换命符”揭晓,哪吒“王者归来”——哪吒、敖丙、太乙、申公豹,四人缠斗,图中夺笔——敖丙化龙PK哪吒化火为莲(最高潮)——哪吒拜别父母,只身赴劫——哪吒敖丙,共抗天劫,混元珠合体——七色宝莲,魂有定所。
不算不知道,一算30分钟干了这么多事儿,对节奏和剧情的把控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每个场景的时间分配,台词的长短,分镜的组合,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推算。还不能一股脑往前冲,观众会累,必须让他们的情绪高低起伏,循环往复,于是乎:
紧张担忧(敖丙身份被揭黑化)——温情泪点(换命符揭晓)——紧张+搞笑(四人缠斗,图中夺笔)——高燃热血(哪吒火莲PK敖丙冰盖)——虐心(哪吒拜别父母)——惊喜感动(共抗天劫,混元珠合体)——温情希望(宝莲已开,魂有定所)。
经过这样一轮,如同音律变化般的起起落落,观众会被牢牢地锁住在座位上,目不转睛,无法自拔。这就是很多观众,包括我在内,上头上到反复刷的重要内因之一。
2. 平衡:解决和平衡开端与中间展现的矛盾与情节。
时间紧,任务重就是【结尾】的特点。难就难在,有限的时空里,要解决和平衡【开端】与【中间】所铺垫的所有矛盾和情节,并表达与升华主题,观众所有的情绪与期待都堆积于此,不容有失,否则便狗尾续貂。
《哪吒之魔童降世》从哪吒投错胎后,便开始渲染人族与妖族的矛盾,敖丙少年体登场后,铺垫解释了龙族(也是妖族)与天庭的互不信任,分别为明暗两条线。等到【结尾】部分,三方的对立矛盾,直接投射到已经命运错位的灵珠与魔丸身上,即哪吒与敖丙的终极对决。但大战之前,观众与角色们的信息还不对等,所以上来,先要捅破观众知晓,但部分角色们不知晓的——敖丙为灵珠的身份。之后,“回以一枪”,告诉观众不知道的,但部分角色知道的——长生云给李靖的“换命符”,“他是我儿”。
在完成信息交换融通之后,饺子作为编剧,也没有立马奔向大战,而是安排了一段看起来十分搞笑的“四人缠斗夺笔”(这个动作设计真心牛,我会在之后的【动作设计及场景】篇里详细分析)。很多人单纯地认为这段就是为了搞笑,或者缓解气氛,还致敬了饺子自己之前的作品《打,打个大西瓜》。但这个说法并不公平,也不准确。实际上,这个段落中的动作、台词,对于塑造四人的性格特征有非常重要的强化作用。哪吒、敖丙,还是善良的孩子,其实也没啥心机,两个人打斗都像闹着玩。太乙、申公豹也像中二少年,互扯头发,恨的不是对方,是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都没有要“至对方于死地”的程度,大战的氛围还不够浓。
直到四人出图,李靖殷夫人想趁其不备,制伏敖丙,停止冰阵对陈塘关的威胁时,刚才“惊魂未定”的敖丙,下意识失手抡锤,砸向李靖殷夫人。哪吒飞身挡下,二者矛盾才真正对立。因为父母的安危,才是哪吒真正的底线。备受煎熬的敖丙,没有退路,只得化龙,想迅速结束战斗。哪吒也不得已,半开乾坤圈变身,大战这才真正地,一触即发。
哪吒这里的第二次挣脱乾坤圈,就是全片非常感染我的一个段落。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完全无视乾坤圈的存在,说“不能全开,会失去意识”,于是他主动将它戴在自己手上,那一刻他真正成长了。正如片尾曲中唱到的,“如何才体会成长,不过是将自由亲手埋葬”。卢梭曾经说过“没有约束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没有自律,何谈自由。当哪吒真正意识并学会控制的自己的魔性,他才真正学会摆脱魔性,挣脱命运,成为一个真正人,甚至未来的神。
而哪吒烈火中变身之后,抬头望向天空冰面的眼神,直接把我戳死了。那不是一味的决绝愤怒,反而是一闪而过的恍惚、犹疑与忧伤(在大屏幕上,非常明显)。没错,这才是必须与自己“唯一的朋友”对决前,一个懵懂少年内心真正的状态表达。而对决后,火尖枪的枪头对准敖丙龙状态的眼睛,他的瞳孔微微的颤动,与哪吒前面的表情,正是互相呼应。好友拔剑相向,少年们内心又怎会没有触动?
这一切细腻的设计在大屏幕上观赏,更是无比抓人走心。我丝毫不觉得这些动作眼神设计,逊色于真人电影,真人演员,甚至更佳。这就是我爱这部电影的原因,那些真挚的情感,那些细腻的动作情感,被主创们,用最动人的方式创造着,演绎着。
3. 模糊不定:有价值的影片提炼和表达重要的疑问。
一旦结尾到来,一旦故事结束,当电影院的灯光亮起,电影应该唤醒人们的人性,在观众内心深处制造一种感觉:刚才银幕上放映的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故事。但艺术作品的高尚使命不是去解决自思想诞生之后,就占据人类头脑的中存在的问题。艺术不寻求答案,而是在提出问题。有价值的电影提炼和表达重要的疑问,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电影结局应该是——
“好像给出,又好像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二人的困境,依旧客观存在······)
虽然编剧有责任给观众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故事,故事里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但编剧也可以要求观众动一动脑子。模糊不定会恰到好处地出现在电影里,尤其是结尾处。就连《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最后,饺子也不忘让负责旁白的太乙真人说了句:“如果你问我,人能否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也不晓得······”。是的,就算主题是“打破成见,扭转命运”,“我命由我不由天”,也不意味着你只需要高喊这句口号,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命运”本就是个相当无解的命题,就像曾经触动我的一个评论——“有些家庭,就算你出生时是个妖怪,我们也能用名师加持,父母花钱造势造条件,把你培养成人上人。可是如果出身不好,就算天资聪颖,就算寄托了全村人的希望,你依旧摆脱不了自己那根犄角”,好无奈,但也好现实。戏剧为了起承转合,可以做许多艺术化的处理,但现实不行,看完电影的我们,依旧要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鸡飞狗跳。但,太乙对爱徒哪吒的后半句评价是——“但不信命就是哪吒的命!”结局犹未可知,为何不放手一搏。人生中,对信念的挑战越大,成长也越大,绝大多数普通人都会经历和面对,成长巨浪的拍打侵蚀,无数次感觉自己将在无尽的绝望深海中溺亡。所以,那些奋力对抗命运,对抗枷锁的角色故事,愈发能够引发我们的共鸣,就像幽暗深海与迷雾丛林里的一丝光亮,虽微弱,却顽强,给予我们信心与勇气。电影,并不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手段,它更像一把钥匙,开启我们对自我的叩问与鞭策,“我思故我在”。诱人而模糊不明的结尾,使我们始终对剧情和剧中角色,保持着期待与好奇心,因为那也是对未知自我的兴奋与期许。
4. 正面与负面的空间:前者有限,后者无限。精准的结尾就是确定正负空间的最后边界。
正是这份兴奋与期许,成功地勾连起电影的正负空间,让故事回味无穷。
正负空间的概念源自平面艺术,电影,以及其中的每个场景,也可以被认为具有正负空间。电影从头到尾,充斥着人物、对白和行动,这些就是“正空间”,也就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一切。但剧本开启前,就会有隐含的故事背景,人物并不是从第一个画面中凭空跳出来的,在我们看到他们前,他们必然已经存在(这也是很多编剧或演员,会为角色编写人物小传的原因)。同理,当影院的灯光亮起,电影的故事会在观众的脑海中,继续着,这些正是“负空间”。
正负空间的不同在于,前者有限,而后者无限。情节在电影中呈现,而故事却包含可以向前和向后延展的背景。负空间里精准的正空间起始点,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开端”;而正负空间的最后边界,就是“结尾”。
取材于《封神演义》的哪吒故事,显然不是一部电影的体量,能够涵盖完全的。根据饺子导演的初步构想,是三部曲,《魔童降世》在开端设计“三年后天劫下凡摧毁魔丸”的定时锁后,故事的“正空间”就结束于此。哪吒、敖丙虽肉身已毁,但魂魄犹在,这就让观众非常自然地去脑洞第二部,乃至第三部的故事,因为编剧给留下的创作空间非常大。故事往内核里再探讨,实际上是人族、妖族、天庭三方的博弈,这才是最为核心的矛盾。这个分庭抗衡非常有深度,什么成见、误解,命运的纠缠,最终归结于此。故事再往下可以很有深度,就看饺子以及整个团队如何把控,是想探索深一些,大胆一些,还是继续浅显易懂。
我个人感受,饺子是一个善于用看起来人畜无害,温暖感动的动画形式,去包裹相当深刻,值得探讨的主题。这在他第一部技惊四座的《打,打个大西瓜》(非常推荐大家去补看)中,就窥见一斑,说明他是个非常有想法的创作者(鬼才导演不是浪得虚名)。只不过在这第一部个人长片里,囿于各种原因,以及商业考量,不得不有所取舍妥协。那么,到了第2,3部,就看他有多大的勇气,多强的执行力,能够把这种核心矛盾讲述到何种程度了。
(鬼才导演饺子处女作——《打,打个大西瓜》)
静观其变,静候佳音!
至此,《哪吒之魔童降世》剧本故事情节装配篇,共上、中、下,三篇分析,全部完结。下一个阶段,我们将进入剧本【角色设计】赏析,又是一个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