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林一百八同人】
刚收到一个私信说想听听有关搞同人的心态问题,我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思考方向。其实从这个发问就能引申出同人心态/倾向的基底,就是对大他者移情,或崇拜后的攀附(大他者是拉康派精神分析的一个名词,不熟悉的各位可以百度百科)。同人心态在我看来总基于癔症,是一种女性性特征,为了在漂浮延宕无根的内在焦虑当中寻找一个能被锚定的自我认同礁石,所以会突然瞄准一个可被明现的社会化符号进行攀附,例如小时候对某个动画角色特别的喜爱,又或是追星,反复推崇一类符号风格的集合,例如中国的日本的欧美的等等。
同人心态有两点“症结”,一是对主体性的压抑与隐匿,她代表了一种臣服性,或者说的直白一点是......
【少林一百八同人】
刚收到一个私信说想听听有关搞同人的心态问题,我觉得这是个很有趣的思考方向。其实从这个发问就能引申出同人心态/倾向的基底,就是对大他者移情,或崇拜后的攀附(大他者是拉康派精神分析的一个名词,不熟悉的各位可以百度百科)。同人心态在我看来总基于癔症,是一种女性性特征,为了在漂浮延宕无根的内在焦虑当中寻找一个能被锚定的自我认同礁石,所以会突然瞄准一个可被明现的社会化符号进行攀附,例如小时候对某个动画角色特别的喜爱,又或是追星,反复推崇一类符号风格的集合,例如中国的日本的欧美的等等。
同人心态有两点“症结”,一是对主体性的压抑与隐匿,她代表了一种臣服性,或者说的直白一点是含有寄生性的。她的欲望在于对“父性秩序”的托举,如此才能够沉溺于一个整全当中回避具体的决择创伤,不再愿意回到叫嚣的歇斯底里当中面对选择困难症。这种创伤的生成往往基于家庭中没有太多否定性的,或者是控制欲太强的爱,使人丧失了具备自反性的主人话语,于是此处不得不发生倒错-“原来我的欲望就在于满足大他者的欲望”。
至于第二点,需要用一点辩证视角来看,就是在这种臣服性之后,正是主体性生成之处。同人的盛行其实总基于独特的个体化解读、表达,就是并不是为了直接复制那个神圣的原教旨,而是要经过一个温和的否定性,发生具体的裁决。例如同人图中角色必然的形变,同人文中不同的交叉的情感链接,与其说是喜欢那个故事中的角色,不如说是喜欢被自己中介过后的那个“新的”角色。此处具体的裁决变动,正是能表征你自我认同的部分,否定了某个同人倾向,其实就等于否定了那个生成倾向后具体的人,而人是不能接受存在认同的丧失的,所以在很多讨论当中争端往往起始于此。
由此我们可以再推进一步棋子,就是如果你能被某个具体的符号表征出自我认同,那也无可厚非,因为同人总基于一种肯定的爱的托举,我们确实需要被欲望,也要坦荡地欲望着谁。只是这种外在同一性总会因其必然的不完整而产生裂口,那么在裂口当中流出的尚未被表征的剩余,才是仅能由自己判断表达的“崭新”,也就是原创性的所在地。它既是未知的也是令人兴奋乃至恐惧的,所以面对此处的勇气则需要一种男性性的强迫症视角,让主体性在此介入、审判,在局限的重复中察觉最小差异。
激进的同人其实就是原创,各位其实可以仔细感受此处的转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