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个技巧帮你提升照片神秘感
翻译&加工: @胖电塔
原文:《How To Create Mystery & Intrigue In Your iPhone Photos》
作者:Carl Johan Johansson
导语:这篇文章是我在国外一个手机摄影网站上找到的,but you know, 老外写文章多用一组意思相近的句子表达同一观点,不太适合我朝阅读习惯,所以经我翻译和加工分享给大家。所有建议都是针对于手机拍摄,可以看出照片氛围的营造并不需要长枪大炮般的高端器材,只要有创意,就能拍出好照片。一幅成功的作品有时候要引人发问,让受众对作品本身讲述的故事产生好奇与疑...
翻译&加工: @胖电塔
原文:《How To Create Mystery & Intrigue In Your iPhone Photos》
作者:Carl Johan Johansson
导语:这篇文章是我在国外一个手机摄影网站上找到的,but you know, 老外写文章多用一组意思相近的句子表达同一观点,不太适合我朝阅读习惯,所以经我翻译和加工分享给大家。所有建议都是针对于手机拍摄,可以看出照片氛围的营造并不需要长枪大炮般的高端器材,只要有创意,就能拍出好照片。一幅成功的作品有时候要引人发问,让受众对作品本身讲述的故事产生好奇与疑问。一张充满神秘气息的作品往往可以将身边日常改变成非同寻常,同样地,在很多街头作品中,神秘感是创造意境的绝妙武器。下面就详述一下这九个技巧。
1,制造剪影效果
剪影效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营造作品神秘感的最简单方法。所谓剪影就是主体亮度暗,背景却很明亮,所以明暗对比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为主体亮度很暗,几乎看不到任何细节,这就让受众产生一种好奇感并对此留有深刻印象。
那么如何创造剪影呢?首先要把主体放在明亮的光源前,然后用手指轻点屏幕对焦到拍摄主体上,随后调节参数降低曝光补偿,使得深色主体在明亮背景中显现出来。太阳光这种自然光是一种非常好的光源,在黄金时间拍摄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即日出后一个小时和日落前一个小时,这一时间段太阳在天空中角度较低,光线柔和,天空色彩丰富,所以你可以直接把拍摄主体置于光照背景前。
当然,你也可以把主体置于窗前或者是人造光前制造剪影。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尽量将主体放在干净简单的背景前,这样才能更加突出,复杂的背景会干扰到视觉注意力。最简单的方法是用蓝天做背景,使主体处在较高位置,比如山上,然后低角度拍摄。如果这种情况不允许,可以把手机位置放低然后进行拍摄。
2,仅让主体一部分进入画面
这种方法也很容易做到,就是选择主体的一部分配合合适的背景画面,创造神秘感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趣味性。在这种拍摄方法中,非常适合以人为主体,画面中可以只包含人的手臂,腿或者头发等等,这种照片经常另人产生联想。有时候你可以用这种方法自拍,不过不是那种大头照,可以只拍手,现在正值夏天,完全可以用绿色为背景,然后给自己的手拍个特写。
3,隐藏主体脸部
为什么忍者都很神秘,因为他们总是蒙着面。同理,在拍摄人像照片时,如果想制造一些暗黑或者伤感的画面,这种方法很管用。想获得这个效果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让主体背对着你,如果他能身穿夹克,带着帽子,再有一个明显的身形轮廓,那么效果会更好。
在街头摄影中其实常用这种方法,看到有趣的主体有时候会拍一张背影,这样不必担心主体发现被拍而产生抵触感。有时候可以让主体面向一个大场景,从而使主体和场景产生关联增加故事性。(如下图)
4,让主体足够小
如果你拍摄的主体特别小时,看不清主体任何细节,会让受众好奇你拍的究竟是谁,会让人疑问站在远处那个人究竟在作什么。这种手法适合于大场景下,会产生一种视觉张力,给人想要靠近主体的欲望。
把主体置于画面很远处还可以有效增强景深效果,让主体位于引导线的最远处,受众的视觉路径会从前景近处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兴趣中心。(如下图)
5,应用浅景深
我在上两篇介绍手机摄影中的文章中提到过,现在手机的光圈越来越大,甚至已经达到1.8,玩单反的朋友会知道,1.8大光圈会产生漂亮的背景虚化。无奈手机的传感器很小,所以虚化效果不明显,但是足够创造出神秘的主体模糊。这种方法很容易操作,让需要产生神秘效果的主体位于远处,近处选择一个合适的物体,用手机对焦到近处物体上,远处主体自然模糊起来。为了更好达到模糊效果,需要手机离前景物体足够近,主体与前景保持足够距离。这样,近景的清晰与远景的模糊共存于一个画面,会让人好奇于远处的主体。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玩法,就是在雨天,让主体处于窗外,然后对焦到玻璃上的雨滴,窗外主体被模糊了,会产生朦胧神秘的美感。
6,利用引导线
引导线构图是构图技巧中一个很常见的技巧,同时也可以用它增加画面神秘感。所谓引导线就是一条简单的线,可以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它能够把你的视线从一点引导到另一点。如果引导线在前景开始到达背景结束,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那么如何利用引导线创造神秘效果呢?不是任何引导线都有这种效果,只有当你看不到这个线的尽头时,这种效果才显现出来。
例如下面这幅照片中的公路一直延伸到迷雾中,看不到尽头,迷雾非常适合营造神秘感,它会形成一道自然的掩盖屏障。
另外一种方法是可以利用引导线延伸到拐角处,就如下面这幅地铁隧道,由于你的眼睛看不到拐弯处更远的样子,所以产生了好奇与疑问。
最后一种方法是让引导线延伸到光亮处,如下图,结合剪影效果,让人看不到主体的任何细节,效果自然而出。
7,找寻抽象物体
抽象摄影包括拍摄物体的线条,形状,颜色,结构等。通常情况下,只拍摄物体的一部分可以使得抽象画面具有神秘感。拍摄一个部分时,受众会猜想这个物体的整体究竟是什么。
有时候会把这个部分充满整个画框,有时候会采用不寻常的角度拍摄以达到不寻常的作品。寻找具有重复结构的建筑,采用低角度拍摄,可以去除地面干扰物进入画面,又能创造出神秘的抽象摄影。
8,使用道具
在摄影中使用道具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它们可以增加趣味,颜色,以及一些美丽的元素。那么如何用道具增加照片的神秘感的,答案很简单:让不该出现的东西出现。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会看到这样明亮鲜红的椅子出现在乡村小路上的,所以会让看照片的人产生疑问。
伞也是摄影道具中的明星,特别在人像摄影中常常可以看到手持花伞的美女,如果用伞遮挡住身体的一部分也可以产生一种神秘感。
9,摆出匪夷所思的POSE
这点其实很容易理解了,如果你的POSE让人匪夷所思,那么画面的故事必定蹊跷离奇。这是最后一点,我也不用过多语言叙述了,上几幅图,大家一看就懂了。
这张照片初看感觉非常行为艺术,拍摄者用错位的方法创造出“头脑中生出的树干”,增加神秘性同时又有一定的故事表达。
这种拍摄手法其实在lofter里很常见了,拍摄人故意裁剪掉地面部分,给人一种在空中在云里的梦幻感觉。
写在最后:
从上周开始决定以后每周三翻译一篇国外的优秀摄影文章,我把这个系列称为"海外汇“,今天这是第一篇。现阶段这个系列暂时写手机摄影类的文章,可能包括手机拍人像,拍风景,拍纪实等等以及手机后期,主要是想和博客的主要内容(街头摄影)做个互补。选题为手机摄影的原因也是想和各位传达要打破器材限制的局限,用创意和热情不断发觉自己的摄影潜能。
吐槽——最恨经典语录
文/刘可忆1985——?
平生最恨那些打着自尊自爱的幌子却说些荼毒众人的经典语录。”其中有一句‘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释“最惹人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环境,甚或是迥异的人生轨迹,所谓懂,大多是来自曾有过的相同感受,或是本心对其他生命个体的一种友善和宽容。这种被人懂得几率本就是因罕见而难得。有了误解,不开化,反而丢下这么一句,难道每个人都有一双X光的火眼金睛么。所谓懂还是不懂你的人最大区别,不过是一个听了你的解释会相信,一个则压根儿没想着听你解释。如果有些人是你不想失去的,就解释两句吧。至于压根不想懂你的人才是不需要半个字的解释。
2014.2.19. 8:20 可忆
文/刘可忆1985——?
平生最恨那些打着自尊自爱的幌子却说些荼毒众人的经典语录。”其中有一句‘懂我的人不需要解释“最惹人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环境,甚或是迥异的人生轨迹,所谓懂,大多是来自曾有过的相同感受,或是本心对其他生命个体的一种友善和宽容。这种被人懂得几率本就是因罕见而难得。有了误解,不开化,反而丢下这么一句,难道每个人都有一双X光的火眼金睛么。所谓懂还是不懂你的人最大区别,不过是一个听了你的解释会相信,一个则压根儿没想着听你解释。如果有些人是你不想失去的,就解释两句吧。至于压根不想懂你的人才是不需要半个字的解释。
2014.2.19. 8:20 可忆
假如说,父母在不远游。
其实纵观龙应台的三本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就能很清楚触摸到一个女性作家在家庭生活中脉络。
更是实证了那句话,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
第一次读龙应台是大学的时候,真真儿的惊艳到了。并不是说她的辞藻惊艳,而是原来一个女性作家的文字力度,也能够如此厚重。
无论是《目送》中那句经典的形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还是《亲爱的安德烈》里这段话: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
其实纵观龙应台的三本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就能很清楚触摸到一个女性作家在家庭生活中脉络。
更是实证了那句话,我们都是时代的孩子。
第一次读龙应台是大学的时候,真真儿的惊艳到了。并不是说她的辞藻惊艳,而是原来一个女性作家的文字力度,也能够如此厚重。
无论是《目送》中那句经典的形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还是《亲爱的安德烈》里这段话: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其实在我大学刚刚毕业那会儿,看到上面这段话的时候,心里一惊。我的母亲从没有给过我这种观念,实际在她那一辈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观念里,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后来我看《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时候,心里有一个观点也越来越明晰。就是在这个浮躁的大环境里,你不应该随波逐流,从而选择追逐着金钱和利益走。而应该跟随你的心、你的兴趣,那么总有一天金钱和名誉会跟上你。即使没有跟上,那么可能穷困潦倒就是你的价值。而其实心里要想摆清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我不喜欢看那些心灵鸡汤和打了鸡血的成功学,就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大家好像都太急躁了。我总是试图跟自己强调,慢一点,再慢一点。在快节奏里,去过慢生活。
龙应台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是最近看完的,起初觉得太细碎了。整本书看完之后,才恍然大悟。那种一个母亲在抚养和哺育自己的孩子时的心情,细腻的就像把水揉进面里。同时推荐大家看一部法国电影,叫《幸福时刻》。
然后我们可能才会了解,成长和生活,哪有那么的理所当然和轻贱。
其次就是一个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力,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是中德混血。我总是记得龙应台说:“而你我之间,安德烈,是有差距的;那个差距既是时代之差,也是文化之异,甚至是阶级的分野。”
然后在《孩子你慢慢来》的最后,安德烈写道:“那是第一次,我发现,德国是一个母亲不熟悉的异国文化,在这个异国文化——我的本土文化里,我比她还行。”
然后果然《孩子你慢慢来》也好,《亲爱的安德烈》也罢。都在实证龙应台在《目送》里形容子女与父母关系的那段话。
所以在中国的教育哲学里浸渍的我们,假如日后为人父母,是否也应该多学学放手呢?
再反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内心的慨叹总是成片。我时常会想,自己少年离家,十年来不曾陪伴父母,是不是一种错误的选择。说,父母在不远游。而这期间所有的不在场,缺席便是缺席了吧。
这些岁月,再也无能在其他的方面弥补回来。然后就想起,14岁时我爸爸送别我时的眼神和铁青的脸色。和一向强硬的妈妈,坐在木地板上沮丧的神情。
再在这种怅然之中,想起那句目送。
附注:
微信订阅号 汪拾叁
一直希望能跟自己的读者有一个比较深层的沟通,也会推送一些不同于在lofter发布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关注。
永远的 麻小花
2010年末,刚满周月的麻小花进入我们的生活。那晚,初来驾到,她瞪着滴溜的大眼睛沿着墙边绕了一圈,就淡定地住了下来。一起挤在40平米的大单间,麻小花以猫爬架为床,以沙发为床,以床为床,以老公的肚子为床,以我头边剩下的枕头为床,一路睡下去,就成为我们最亲爱的女儿。这个家,瞬间充满甜蜜和呆萌。
甜蜜的麻小花从不拒绝我们的亲近。心情不好,抓过来挠挠,她一脸不乐意,却就老实呆在怀里;心情好了,抱过来亲亲,害羞的麻姑娘总会用双爪推开我们的脸。一会顾不上她,她就咕咕凑过来,站在沙发沿边,挥一只爪子挠我们的背,有时甚至直接从侧面优雅踏上我的书桌,站在键盘上眼泪汪汪看着我,帮我敲...
永远的 麻小花
2010年末,刚满周月的麻小花进入我们的生活。那晚,初来驾到,她瞪着滴溜的大眼睛沿着墙边绕了一圈,就淡定地住了下来。一起挤在40平米的大单间,麻小花以猫爬架为床,以沙发为床,以床为床,以老公的肚子为床,以我头边剩下的枕头为床,一路睡下去,就成为我们最亲爱的女儿。这个家,瞬间充满甜蜜和呆萌。
甜蜜的麻小花从不拒绝我们的亲近。心情不好,抓过来挠挠,她一脸不乐意,却就老实呆在怀里;心情好了,抱过来亲亲,害羞的麻姑娘总会用双爪推开我们的脸。一会顾不上她,她就咕咕凑过来,站在沙发沿边,挥一只爪子挠我们的背,有时甚至直接从侧面优雅踏上我的书桌,站在键盘上眼泪汪汪看着我,帮我敲下一句外星语。
呆萌的麻小花以反应迟钝为招牌。犯错挨骂时,她只会傻愣愣站在原地,似乎是惊呆的小伙伴;犯大错时,轻轻的巴掌拍上她的屁股,她足足可以先呆滞上2秒,再“利索”地溜烟跑开。屡试不爽。
就这样,麻小花和我们一起生活了近1年。
那些日子多么美好。
2011年,麻小花被我依依不舍地送回老妈家。因为对猫毛严重过敏,那时每每和麻小花亲近,都会让我白天喷嚏鼻涕不停,夜里鼻塞无法呼吸。那天,和每次出门一样,麻小花不愿进航空箱,而是紧紧趴在我的胸口,前爪紧紧抓着我的肩头。
可,这成了我们最后的拥抱。2012年初,麻小花得了细小,不了然情况的老妈没有及时送她就医。她不敢告诉我这个消息,而是电话告诉老公,他忍了一天,回家抱着我,让我可以一直哭。
如果在拥有你之前,我可以知道自己会猫毛过敏,多好。
如果在送走你之后,给老妈多普及和猫咪相伴的小知识,多好。
如果你一直在一直在,多好。
……
已经近两年,我一直不敢打开装着麻小花照片的这个文件夹。但如果能画出她,对我是太大的诱惑。
再翻看这些照片,原来依然心痛伤感。但,麻小花,麻麻虽然失去了你,你却变成了永远的,麻小花。
爱你,也是永远的。就连你给我留下的鼻炎,也成为想念你的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