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主观谈论画画:
●不会上色,上色丑,脏,闷,恶心,怎么办?
不会上色?跟我念:黄配紫,白配青,蓝配红,红配黄,黄配白。记住了吗?记住了就这么涂满看着调比例就行!不丰富,就掺点其中一方的同类色。想有诡异和瞎了的效果,就加大其中一方的对比色。
●想画的好是不是基本功很重要?是不是一定要学素描?学素描很枯燥怎么办?
基本功要有,素描要学,主要是为了有更多的拓展机会,免得想尝试新东西的时候在形体上有障碍。但是有基本功,会画素描,未必就要在作品里展示基本功,展示素描能力。我个人虽然素描画得还凑合,但是实际画画是以色彩和构图为主的,个人感觉在表现上,实体感(素描)和色彩是很难并存的,二者...
超主观谈论画画:
●不会上色,上色丑,脏,闷,恶心,怎么办?
不会上色?跟我念:黄配紫,白配青,蓝配红,红配黄,黄配白。记住了吗?记住了就这么涂满看着调比例就行!不丰富,就掺点其中一方的同类色。想有诡异和瞎了的效果,就加大其中一方的对比色。
●想画的好是不是基本功很重要?是不是一定要学素描?学素描很枯燥怎么办?
基本功要有,素描要学,主要是为了有更多的拓展机会,免得想尝试新东西的时候在形体上有障碍。但是有基本功,会画素描,未必就要在作品里展示基本功,展示素描能力。我个人虽然素描画得还凑合,但是实际画画是以色彩和构图为主的,个人感觉在表现上,实体感(素描)和色彩是很难并存的,二者比例一定要拉开才好看。我喜欢3分素描+7分色彩,或者1素描+9色彩(反过来也行)。4:6属于比较均衡了,我很少画。虽然信息量够大,但是画面形式感不如极端配比的强。通俗的说,如果你靠别的能出彩,素描不想画就不画吧,基本功不想练就不练吧,害,画画没有强制义务教育,好看or感人就完事儿。
●怎么画场景?怎么画大场景?
场景的构成内容至少有:前中后景(或者至少有前后景)+一个亮点(可以是人物,建筑,发光物,或者一个可以塑造的东西)先别上色,能把这些东西在黑白状态摆得舒服就行了。上色,太复杂了看具体情况吧。
●学画画如何进步?
不主张怀着今天不会画画明天就会饿死的心情学画画,应该说不主张怀着这种心情做任何喜欢的事……
如果想把一件事做精做好,一定得跟它慢慢磨合,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样是艺术家大佬,有的人是表达情绪强,有的人是形式感强,“好”是可以有很多维度(方向)的。所以深入一个爱好的时候一定得留出自己倾听和反应的时间,才能好好的消化学到的东西。保持兴趣,慢慢进步。
●画好必须要有量吗?量变引起质变吗?
打个比方,堆量就好像搬砖。你一顿搬,搬得都是一样的砖,心理上会很厌倦,只不过力气变大了,搬砖路径优化了,优化成直线以后就会厌倦它了。对有创造力的人来说,纯粹搬砖是难以忍受的。
实际上要求多画,量变引起质变,不是指的搬砖,而是指的玩积木。玩积木的重点不在于搬,积木有可能并不重,重点是你上哪找积木,找什么样的积木,找来搭个啥玩意儿,如何让搭的积木不垮还很特别。
之所以(我个人建议)学画画要慢,就是留点时间去找积木,避免滑入搬砖轨道。如果滑进去了,很容易产生厌倦,伤害身体,得不到原本期待的精神滋养,然后开始迷茫抑郁放弃画画。
反之,如果保持灵活,慢慢边想边画,去挑选自己喜欢的积木,可以改造积木,甚至有了万物皆可积木的思路,就永远也不会厌倦画画了。
能永远不厌倦的画画,想画烂都难呢。
●为什么画着画着就失去了快乐?
我觉得一个艺术家的生涯的开始,应该是具有自己的态度,不管是对美,还是对所有事物。这个态度就是所谓的“灵气”。
经常可以看到高中生,或者刚刚开始学画画的人,灵气逼人,但是后面就越来越迷茫,这样学,那样学,最后不知道怎么走了,忽然就开始爬。是因为每个人都会在成长中产生很多迷惑,在还没有学会处理好新接触到的世界和自己的关系的时候,会很犹豫,很迷茫,很弱小。这时候不是说没态度了,而是因为之前的态度鲜明只因为接触的世界很小,这只是一个孕育(一个新的更加贴合真实自我和外界的)新态度的过渡阶段。在这阶段画不好是很正常的。画不好,当然就不快乐了。
●如何重拾画画的快乐?
上一段有讲,画画不再快乐是因为,犹豫,迷茫,不知道什么是对的,画不好。这时候学习画画的技法技术也是很难吸收的,甚至会成为绊脚石,虽然内心只是很真诚的想要自救,却会发生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惨剧。
心病还要心药治,关键是要赶紧从这种迷茫和波动里找到自己坚定的部分。解决这种迷惑,看书和社交有一点作用,但不是发生迷茫以后才看书和社交,而是在游移之前。因为当你自己迷惑的时候,任何观点在你面前都是同等的虚无。只有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尽情的去和喜欢的朋友交谈,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接受喜欢的人的影响,在崩塌来临之前尽可能的增加自己的分量。崩塌之后也许还能流下一点点痕迹,追着这个痕迹,才可以找回自己原本的路。
有人说已经晚了,瓶颈已经产生了怎么办?除了看书和社交,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去行动,去做。别人要求你的也可以,自己想做的事也可以,体验会告诉你,你到底在想什么,不想什么。虽然这个办法有很大的变数,你可能犯下自己难以挽回的错误,也有可能福至心灵,大彻大悟。但是行动比看书要有效得多。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书上写的和别人说的,都是他们想说的。而在行动里思考却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思想。当你从自己的角度开始剖析事情的时候,你就有态度了,你就在世界中心了,你就能画好画了。你就快乐了。
●没有风格怎么办?如何养成自己的风格?
同理,上面一段可以通用到临摹,模仿和原创里。别人的风格,流行的风格,都是别人想要的风格。你自己画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适不适合吗?学习,临摹,模仿,是为了学习他人所长,感受这个世界上其他人输出的对美的态度,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形成自己的风格。
不要麻木的画画,多学新东西,感觉不喜欢不适合的部分,就别硬着头皮学了,换个其他感兴趣的学。慢慢就会有风格了。
●为什么大家都很强调风格?
因为大家希望看到不同的美丽。
●如何看待模仿者和原作者?
创造风格是艺术家的责任和原动力。为什么呢,就像学认字是为了写作文,不是为了抄作文。抄作文的本质是鹦鹉学舌,如果前面没有人说话,它就不会说了。写作文的本质是把内心的情感和知识&观点表达出来。有时候一些机灵的模仿者,能够模仿得惟妙惟肖。不论在画画还是在别的行业里,肉眼很难分辨出来。可是这个世界上有两种表达者,一种是真正掌握知识的人,一种是聪明的学舌者。对自己有要求的艺术家会争取成为真正掌握美学知识的表达者,而不是学舌者。当然,为了学习是免不了模仿的,小朋友学说话是为了长大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成为复读机。
●你现在画的算古风还是日系?
古风可以算,也吸收了一些版画,岩彩,壁画,装饰的效果吧。其实仔细看还是能发现,日系是日系,装饰是装饰,一般不会混在一起的。各种风格适合不同的题材。
●可以临摹学画画吗?
可以,我一开始学画画就是部分写生部分临摹,可以学习别人的表达技巧。
●可以自学画画吗?
完全0基础建议找个实体画室呆一阵。如果发现自己天生下笔就能画得个九分像,那可以自学。
●美院有必要上吗?学位重要吗?
如果考上了就去上吧。如果不是艺术生,家长有安排等,只是喜欢画画未必靠画画吃饭,那就别上了,反正画画可以自学。学位还挺重要,不过甲方和观众不关注学位,找工作有用。
——以后再增加——
自尊的跳读
用啤酒杯喝白开水,
举着勘照灯坐在床边阅读
偶然性地陷入
黑色单字间隙的空白处
悖反呈现出橙色的颗粒感
而我们用平滑逃离
因为太常暴露在空气中
对于头晕这样的词缄口不言
又一次,我失去连续性
灯光在刚刚灭了
如果不是我在亮着顶灯的房间
我将面临灾难、那些充满煤炭的哭泣
而此刻我利用悲惨来分心
起初谁也不会想承认自己放弃观看直白的影像
直到有了第一次例外
事实上,我怀疑“第一次”这个词的合法性
现在我陷入了那些引力
像经历草原上干燥的滑坡
只能捣碎那盏灯——牧民的智慧
然后坦然接受
看向结论时一言不发的理由
用啤酒杯喝白开水,
举着勘照灯坐在床边阅读
偶然性地陷入
黑色单字间隙的空白处
悖反呈现出橙色的颗粒感
而我们用平滑逃离
因为太常暴露在空气中
对于头晕这样的词缄口不言
又一次,我失去连续性
灯光在刚刚灭了
如果不是我在亮着顶灯的房间
我将面临灾难、那些充满煤炭的哭泣
而此刻我利用悲惨来分心
起初谁也不会想承认自己放弃观看直白的影像
直到有了第一次例外
事实上,我怀疑“第一次”这个词的合法性
现在我陷入了那些引力
像经历草原上干燥的滑坡
只能捣碎那盏灯——牧民的智慧
然后坦然接受
看向结论时一言不发的理由
「 王尔德的孤独童话 」
——我向你伸一只手
你哭着说你孤独异常
㈠
你是天上月亮
星星披围身旁
孤独如你
只有一个月亮
我是那个阴沟里的孩子
永远仰望头顶的那片星光
孤独如我
一颗流星也不愿降落身旁
㈡
“星星如此自私
不往沟里塞点光
只给它的月亮...
——我向你伸一只手
你哭着说你孤独异常
㈠
你是天上月亮
星星披围身旁
孤独如你
只有一个月亮
我是那个阴沟里的孩子
永远仰望头顶的那片星光
孤独如我
一颗流星也不愿降落身旁
㈡
“星星如此自私
不往沟里塞点光
只给它的月亮。”
当他失落地垂头
却发现一只萤虫一直停在膝旁
只有那只萤虫
和孩子一起背叛太阳
问他:你是否觉得受伤?
萤虫忽闪忽闪
给了那个孩子曾无比渴望的星光
㈢
从此那个阴沟里的孩子
捧着地上的萤火
觉得天上太远
不再渴望星光
不再羡慕月亮
露天电影
露天电影
在农村长大,公社有电影队,每月轮流到各村演一次。因为小时候文化气氛淡薄,没有其他“消遣”的娱乐项目,别说电视,收音机都没有,便无形中养成了对电影的酷爱。看场电影就像过年似的高兴,尽管大都是“革命”的黑白片,而且那时都是露天电影,附近的村子也经常“光顾”,时常需要“披星戴月”,但也有一个优点——不用买门票。
露天电影的布景很简单,一般选择在街中间,两根铁杆间隔竖起来,用绳子拉住,一头固定在地上,中间用来搭银幕。晚上放电影,下午就布置好了。这天,父母也给了我们孩子“空闲”,我们总围着电影车“帮忙”,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个个很兴奋。那时经常停电,电影队配有小发电机,每次停电就发电。发电...
露天电影
在农村长大,公社有电影队,每月轮流到各村演一次。因为小时候文化气氛淡薄,没有其他“消遣”的娱乐项目,别说电视,收音机都没有,便无形中养成了对电影的酷爱。看场电影就像过年似的高兴,尽管大都是“革命”的黑白片,而且那时都是露天电影,附近的村子也经常“光顾”,时常需要“披星戴月”,但也有一个优点——不用买门票。
露天电影的布景很简单,一般选择在街中间,两根铁杆间隔竖起来,用绳子拉住,一头固定在地上,中间用来搭银幕。晚上放电影,下午就布置好了。这天,父母也给了我们孩子“空闲”,我们总围着电影车“帮忙”,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个个很兴奋。那时经常停电,电影队配有小发电机,每次停电就发电。发电机的声响很大,有时电影中的对话都听不清楚,但人们仍津津乐道。那时都是老式的放映机,演完一个拷贝需要中断更换,电影放映人员水平也不高,有时拷贝更换错了,开始不长时间就出现“完”字,人们哈哈一笑,接着重新换拷贝再看。每次观影,我们小孩子都要抢着在银幕最前面“占”位置,有时搬块砖坐着就看,脖子往往仰得酸疼。跑到邻村看电影,也尽量往前挤。长大后才知道,最理想的位置是放映机旁边。当然,什么位置都看过,那年冬天,《少林寺》放映,跑到五公里外的乡里去看。观众十分踊跃,为维持秩序集中到一个大院子放,我挤不进去,就趴在院墙上看,北风溜溜,冻得腿都麻了。当然,还被雨淋过,甚至有一次从邻村看完电影回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好在河新修、不深,爬出来一身泥污回了家,母亲见了还吓了一跳。当然,大多数时间,看露天电影天气都不错,一般都月明星稀。如果天气不好,下雨或雪,或者刮大风,露天电影就无法演。因为电影,结识了一大群小伙伴,包括邻村的,小学课余还“喋喋不休”的争论。还在银幕前睡着过,记得一次跑了几个邻村看《东进序曲》,因为看了几遍,到本村演时,就“呼呼”睡着了,电影结束才迷迷瞪瞪回家。
有段时间,村里放露天电影的次数多了,时间也不固定了。谁家有个红白事,一般都演电影,当然,是有偿的,需要交给电影队几十元钱,听说电影队也承包了。上世纪90年代初,我考上大学,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尽管考的学校不理想,但村里的10多户本家仍非常兴奋,非要给我祝贺,按结婚的标准,凑钱为我放了一场电影。特意把银幕搭在了老家胡同口,让我和父母坐到了正中间。电影放映前,介绍了放电影的缘由,并详细公布了各家的捐钱细账。片名已经记不起来了,好像是欢快的戏剧片。那晚,我好荣耀啊。后来,电视普及了,村里外出打工的逐渐增多了,电影基本就“销声匿迹”了。据说,乡里也建起了电影院,露天电影更见不到了。
上中学去县城,仍然爱看电影,走进了影院,也失去了看露天电影的兴趣,但也有另外的“趣事”。那时随着思想解放,电影也逐渐走向开放,一次有本杂志介绍电影《原野》,说是一位观众看到“激情”的镜头,禁不住站起来往下看,想看的更真切、更“全面”。我在影院就看到这真实的一幕,和同学说起来乐的哈哈大笑。其实那部电影在当时确实比较开放(当然,和现在的一些电影镜头相比“小巫见大巫”),据说因为导演凌子(原名叶向真)是叶剑英元帅的女儿才被允许放映。
参加工作在都市,也都在影院观影。近年来,电影又红火起来,影院也越来越豪华,但还有打瞌睡的“记录”。结婚前,和未婚妻看《泰坦尼克》,看了半小时左右,睡着了,醒来又看了半小时就结束了。15年后,带着女儿和妻子又看《泰坦尼克》,我又“故态重演”。女儿嗔怪我:“这么优秀的电影,也能睡着。”妻子在一旁哈哈大笑:“你爸爸欣赏水平真高,上次就睡着了。”
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的露天电影。
给未来的自己
点燃这一页
急切地,请与我交谈
告诉我,那晚衣架上的窥视来源于你吗
在错误的时间,我们曾经
或即将分享同一个六月
在这一页,河水流淌而同时凝固
点燃,让时间迷失在蒸发的墨水中
我曾凝视黑色河水中的自己
幻想倒影延伸至未来
以至于苏醒,与我交谈
在镜中,在余光,在玻璃的背面
哭我,笑我,注视我
从六月的缝隙中
我分出三根手指
与他们分享半张纸页,然后点燃
于灰烬中寻找一个背影
从容地,与我交谈
点燃这一页
急切地,请与我交谈
告诉我,那晚衣架上的窥视来源于你吗
在错误的时间,我们曾经
或即将分享同一个六月
在这一页,河水流淌而同时凝固
点燃,让时间迷失在蒸发的墨水中
我曾凝视黑色河水中的自己
幻想倒影延伸至未来
以至于苏醒,与我交谈
在镜中,在余光,在玻璃的背面
哭我,笑我,注视我
从六月的缝隙中
我分出三根手指
与他们分享半张纸页,然后点燃
于灰烬中寻找一个背影
从容地,与我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