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经考据+分析】先知推演剧情分析和细节考据
这个分析超棒超全面!!一点都没失望地让人细思极恐,尤其是对“未婚妻”和伊莱的互动上解释的非常合理,那个神话故事够黑我喜欢(合着伊莱跑庄园来躲过一劫了😂)
*本次考据将包括:德鲁伊和凯尔特文化简介、鸟的意象(既为何选择鸟做预言之媒介)、伊莱预言的运作与实现方式、Geis和誓言、先知所处年代推断、新德鲁伊主义、格秋家庭从事的工作和其所处阶级、英国1846年废除谷物法、伊莱形象和姓名细节、伊莱是否取回了预言能力等内容。
*资料来源于外网、相关文献和维基,可能有所疏漏,欢迎补充指正
*先知的故事推演争议可能会比较多,这里主要基于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和娱乐。一...
这个分析超棒超全面!!一点都没失望地让人细思极恐,尤其是对“未婚妻”和伊莱的互动上解释的非常合理,那个神话故事够黑我喜欢(合着伊莱跑庄园来躲过一劫了😂)
*本次考据将包括:德鲁伊和凯尔特文化简介、鸟的意象(既为何选择鸟做预言之媒介)、伊莱预言的运作与实现方式、Geis和誓言、先知所处年代推断、新德鲁伊主义、格秋家庭从事的工作和其所处阶级、英国1846年废除谷物法、伊莱形象和姓名细节、伊莱是否取回了预言能力等内容。
*资料来源于外网、相关文献和维基,可能有所疏漏,欢迎补充指正
*先知的故事推演争议可能会比较多,这里主要基于个人看法,仅供参考和娱乐。一切请以官方剧情为准。(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撕cp和想法之类的,评论区里请友好交流)
*憨厚的老实人伊莱·克拉拉(爆笑),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推演真的很有趣、很惨、很可爱。
*多图+长文,请注意流量
————————————
例行的太长不看版本:
推演故事:
伊莱·克拉拉出生于英格兰西南部的一个小镇(推测地点应该位于康沃尔郡),家境贫穷。他受着周围质朴环境的熏陶长大,心地善良,并在幼年或少年时期救下了一只受伤的椋鸟。
在同椋鸟和其他动物的接触过程中,伊莱渐渐和动物们建立了联系,并在某天将椋鸟放归山林时,成为了新生德鲁伊教的祭祀——既Druid。德鲁伊教的起源极早,然而经过了与罗马人的战争、基督教的极力打压后,已经灭绝,直到十八世纪才得以重建(然而本质上类似于共济会等慈善团)。
和这些人工组建的新式德鲁伊不同,伊莱是天生拥有力量的先知,并因此获得了凯尔特自然神与动物神们的信任,成为了新生的、真正拥有预言能力的德鲁伊。他能够从鸮眼中的灵魂那里得知未来的预言,但同时也背负上了誓约——他所知道的预言不能记载在有形之物上。
年岁流转,伊莱在某次上流阶级对所有人开放的宴会上遇到了格秋(她们一家可能是当地乡绅或者贵族)。出于某种心态(可能是知晓了格秋一家面对经济困难),伊莱向其透露了部分自己预知未来的能力,并且做出了谷物价格会下跌的预言(对应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
格秋将预言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帮助其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许是看中了伊莱的预言能力,也许是其他原因,社交季结束后,格秋与伊莱定下了婚约。然而此时的伊莱却因为违背誓言,失去了预言的能力。
摆在伊莱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婚约,二是重新找回自己的预言能力。伊莱不能放弃婚约(也许是遭到了某种胁迫),所以听从了格秋的话,决定去寻找让预言能力回归的“窍门”。
随后,也许是格秋、又也许是其他人给他寄去了庄园的邀请函。同时,伊莱自己发现了逃避誓言的某种方法,并又一次听到了久违的预言的声音:“你会收到邀请,无论是什么,答应他。”
最终,他选择了前往庄园。
形象设计和出身:
伊莱的服饰和猫头鹰设计都参考了十六世纪复兴的德鲁伊长袍结合背景和时代来看,这身衣服可能是他自己做的
他的原生家庭和德鲁伊并没有太多关系(毕竟当时明面上的德鲁伊教更类似于共济会,普通民众加入他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是由于自身的能力被选中,成为了德鲁伊。他的预言并非“自发感知”,而是借助身旁的猫头鹰(或者鸟类)而获得的。当然,这类预言师在德鲁伊的定义中也属于先知。
——————————
接下来会对部分推演涉及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普+剧情分析,如果不感兴趣可以跳过,但如果想获得完整的阅读体验,推荐还是看一看。
——————————
凯尔特神话和德鲁伊
凯尔特神话是现今英国大不列颠群岛周围所特有的神话体系,其起源可以追溯至铁器时代的多神崇拜,曾经和北欧神话(奥丁)与希腊神话(宙斯)并列,并且发展出了如今的爱尔兰神话(库丘林)、威尔士神话(先知推演中提到的神话故事)、大不列颠神话(圆桌骑士)等等
可惜的是,由于凯尔特人喜欢对话,尊崇能言雄辩者。因为纯粹的宗教神祕主义使然,他们选择不以文字记录故事传说、尊奉语言的力量为神圣。这也使得凯尔特人的重要传说随著他们的语言渐渐消失,没能留下真实可信的文献资料。(这点和伊莱的预言不能写在纸面上是对应的)
而罗马入侵之后,他们原有的多神教崇拜或是被改写为希腊神系,或是改信基督教。中世纪后期,天主教同化吸收了凯尔特神话,凯尔特文明代表的德鲁伊教正式灭亡,中断了约莫两千年后才重新被复兴。
现在所说的“凯尔特神话”多数指的是“爱尔兰神话”,凯尔特原本的神话大多已经遗散而不可寻不可考,只保留了诸神的姓名,而不知其故事(比如现在克苏鲁神话幻梦境诸神诺登斯,其出处同样是凯尔特神话)。现在人们考据原本的凯尔特神话故事,多半是通过其延伸出的神话体系和仪式去反向推测其共同点。
(遗留下来的凯尔特神明雕像)
然后来聊聊德鲁伊教
德鲁伊教就现代的标准看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它更像是一种阶级的划分。在凯尔特语中,德鲁伊(Druid)意思是“熟悉橡树的人”。而凯尔特人只有两种比较重要的阶级:战士与德鲁伊。德鲁伊不仅是僧侣,也是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他们以魔术教导年轻人民,在罪案发生时或者有土地争执时又成为了法官。他们拥有权力而备受尊敬,是君王的顾问及百姓的统治者。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德鲁伊教更像是贤者的集会。(梅林原型就是德鲁伊的贤者)
此外,据说他们拥有把人变成动物以及与神明精灵及动物对话的魔力。他们可以透过鸟飞行的方式、祭品内脏的外观预言未来,德鲁伊还采行能力主义制,换句话说,有能力的人才能当上德鲁伊,才能享受凯尔特人民的敬重和一系列阶级特权。
遗憾的是,德鲁伊教和凯尔特文明一起消失灭绝了。公元1717年,由于新德鲁伊信仰和浪漫主义的推广,自称德鲁伊大祭司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约翰·托兰重建了德鲁伊教,而后的亨利·荷力恢复了其古代教条,使其成为一类似共济会的慈善团体。不过新德鲁伊教和久德鲁伊教无论是仪式还是理念上都相去甚远,过去凯尔特的荣光已经无法再现了。
——————————
鸟、猫头鹰和橡树
这里将会详细介绍鸟、猫头鹰和橡树的文化意向,以来解释为何d5选择了猫头鹰(也就是鸮)来做伊莱的预言向导。
首先是鸟:
鸟是一种被广泛崇拜的动物,自古以来便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宗教信仰和神秘仪式当中。 除了和太阳、天空以及自由挂钩外,鸟还因为陆空两栖的特性和转化与升华扯上了关系。很多文明相信,鸟是灵魂的一种容器或一种形象,人死后会化作鸟——就中国来说,精卫填海这则故事就是这种思想的反应。
然后是猫头鹰:
猫头鹰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在宗教和象征领域里,它非常极端,同时具有了吉祥和不祥两种意向。欧洲人们常常会把它和雅典娜联系起来,认为猫头鹰是智慧、明智和自我反省的象征。
然而,也许是因为其在夜间出没的习性,各个文化(东方比较常见)也会将它和死亡、不幸联系在一起。
无论如何,猫头鹰变化成人或人死后化作猫头鹰的故事在各个文化中也是常见的,这里举三个例子:
《哈姆雷特》中人变成猫头鹰的故事
印第安传说《猫头鹰奥科图》
在凯斯瓦部落高大的寺院中,住着太阳神的侍女们,巴恰卡宁是其中最美丽的一位,她还养了一直长着七彩羽毛的猫头鹰,名叫奥科图。奥克图的歌声优美动人,让林中的百鸟羡慕。
天神指使部落向四周扩张,效用的战士们开始了远征,有一天,他们押解回来一位年轻英俊的俘虏。巴恰卡宁对他一见衷心,并很快怀上了他的孩子。俘虏为表衷心,表示要回去劝说自己的部落归顺。谁知道一去不返。巴恰卡宁产期快至,心中悲伤思念,决定动身寻找孩子的父亲。
她悄悄出城去,没想到被天神发现,降下瓢泼大雨。她走在茫茫森海之中,又冷又饿,没几天就骨瘦如柴。奥克图不忍心看主人受苦,飞上天向天神求情。然而无论它如何祈求,天神都没有降下仁慈。
几天后,婴儿降生了。奥克图再次冒死向天神求情,天神见它不肯退让,边说:“孩子的灵魂不能留在人间,但是可以栖生在你孩子的身上。”
奥科图飞回了大地,发现巴恰卡宁和她的孩子都已经死去。她自己的孩子——小猫头鹰完全变了模样,长得像那死去的婴儿,从它嘴里只能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呻吟声。看到这一切,猫头鹰奥科图便使劲朝着旁边的棕榈树飞去,让树上的锐刺穿过自己的心脏。从此以后,森林里就再也没有像奥科图这样歌声动听的猫头鹰了。奥科图的后代只能在惨淡的月色下痛苦地呻吟。
(吐槽一下,这个资料来源于我小时候看的《孩子必读的一百个经典短故事》(到底是谁把这种故事编进去的啊混蛋!))
王尔德的《渔夫和他的灵魂》中同样有猫头鹰会变成人的故事暗示
“.....等着我来。如果有一条黑狗朝你跑来,你就用一根柳条去抽打它,它就会走开的。如果有只猫头鹰对你说话,你可不要回答它。等月亮圆了的时候,我就会来到你的身边,我们便在草地上一起跳舞....”
因此,伊莱推演中,灵魂寄宿在猫头鹰的身体内是非常传统、非常德鲁伊的设定。
最后是橡树
橡树以它独特的生命力与形象成为了各个文化中植物崇拜的对象,德鲁伊本来的意思也是“橡树贤者”,可见其在凯尔特文化中的地位之高。
——————————
Geis和违背誓言所带来的惩罚
geis是凯尔特神话(主要是爱尔兰神话)中常出现的东西,也可拼作geas/geiss/ges,复数形式geasa,译作怪忌、禁制或誓约。它在凯尔特神话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却又是最隐秘的部分。
在这类神话中,一般身负异能的人都会立下一定的誓言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或能力(一般来说这些誓言都非常奇怪),比如库丘林的誓约是:
一、因为自己名字的缘故终身不食用狗肉,不靠近火堆;
二、不能拒绝比自己身份低贱者送上的食物;
三、不能拒绝吟游诗人的要求。
梅芙就是通过让库丘林违背了这些誓言,失去了保护自己的力量,最终杀害了他的。
同样的,在推演中提到的勒乌·鲁·吉夫斯的故事也是违背了誓约险些被妻子和其情人杀害(这个故事稍后在推演中会详细提到,官方用了一个很诡异的译名藏起了一个爆点hh)
伊莱的誓约从推演中可以看到,是“不得将预言记载在任何有形的事物上”。伊莱违背了这个誓约,因此失去了预言的力量。
——————————
伊莱形象设计细节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先知的设计参考了十七世纪德鲁伊新教的服装扮相:长袍
因为文化断代问题,古代德鲁伊的穿戴信息是很有限的。不过通过收集中世纪以及后来的爱尔兰和苏格兰民间传说,历史学家们发现德鲁伊人基本上都穿着白色的衣服(不是长袍--现在形象大部分是长袍是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Pliny)的描述中误译的结果)。
此外,这些民间传说还提到:德鲁伊通常会穿束腰外衣、披风、或束腰裙。无论如何,关于德鲁伊的服饰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几乎没有确凿的证据。
从公元16世纪中期开始,在英国,复兴德鲁伊教将他们自己对古代德鲁伊教的形象浪漫化了。他们想出了自己的德鲁伊教服饰风格,通常包括漂白的白色长袍,束腰用的腰带,有时还会使用nemyss(一种古埃及头饰)。
(nemyss↑)
早期的新德鲁伊也相信并举行各种仪式(在20世纪早期有照片记录),目前存在着大型的德鲁伊盛会,参与者一般会穿着“标准”的纯白色长袍。
不过很多人可能已经发现伊莱的与众不同了,他的长袍不是纯白色的,是蓝色的,这是为什么呢?
在德鲁伊长袍的相关资料和社群里我发现了很有意思的询问:
“如果我家周边没有裁缝店,我该怎么买到长袍啊?”
“亲,这边的建议是学习古人,自己做。”
是的,十八十七世纪的新德鲁伊们出于仪式感,长袍很多是自己手动做的
考虑到推演中伊莱显露出的窘迫的经济状况,他自己动手制作身上这套德鲁伊长袍的可能性非常高。
此外,仔细观察伊莱身上的长袍,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边缘破破烂烂的,看起来用了很久的样子....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伊莱要用蓝布而不是白布呢?
那个做长袍的建议贴下面还有这样一个建议:
“我建议你用些天然布料做衣服,这样穿着会比较舒适。预算有限的话可以使用棉布、牛仔布或者阔幅布。如果需要穿很多次的话可以试试深色系的,不太容易被弄脏。”
而在19世纪,合成蓝色染料和颜料逐渐取代矿物颜料和合成染料。 深蓝色成为军服的常用颜色,后来在20世纪后期成为商业西装。蓝色布匹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平民也可以消费的起。
既然又便宜又耐脏,为什么不用呢?
还有一个细节,和接下来的地理考证有关
上面是伊莱的手套,下面是坎贝尔的手套。两者非常相似,都属于重工作的护手手套(这类装备一般来说就是矿工之类的职业会使用)伊莱会有,说明他所在的地区有这类工种存在(而且可能是大规模的)
五千老师的补充:以前的训鹰人手上也会戴很厚的手套防止抓伤,伊莱的手套也会起这样的作用。
还有一个细节是闭上了一只眼睛的猫头鹰
这个细节也很重要,我们之后再讲。
(伊莱眼罩上的那个图形确定是原创的了....具体含义我就不考证了(瘫倒))
——————————
伊莱出生地考证
有关伊莱出生地的直接描述,只在官网的手机版人物介绍上有:
但如果从推演和他的人物细节上再去推测,这个地方应该还有以下特征:
1、有贵族存在,并且有时间较长的社交季存在(格秋提到过)
2、受到1846年谷物法废除的影响,是英国小麦的产地或者中转地之一(伊莱推演里的预言)
3、有从事重工种的人口存在,且该重工种可能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伊莱手套细节)
经过查找,我个人认为康沃尔郡最符合要求
首先是名字:
康沃尔郡的名称Cornwall直接来源于凯尔特语,是英国为数不多的以凯尔特语命名的郡,且位于西南部。而在约公元前1000年,有一群凯尔特人来到这里,他们就是现代康沃尔人的祖先。(这里也是传说中亚瑟王的故乡)
此外,当地的支柱产业是锡矿开采,康沃尔的锡曾是英国最早出口的产品之一,以其极高的纯度受到赞誉,开采历史悠久。
同时,康沃尔也是英国著名的“贵族郡”——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英国皇室的直接领地。英国皇室惯例将国王的长子封为康沃尔公爵(兼威尔士亲王)。而康沃尔遍布英国贵族的豪宅庄园,也是英国人最向往的生活区域。《蝴蝶梦》的作者达芙妮·杜穆里埃是康沃尔人,书中的庄园描述就是基于康沃尔的庄园;而阿加莎·克里斯蒂也一直生活在康沃尔,书中很多豪宅府邸的描写也直接来源于现实采风。(所以可想而知,这里贵族的社交季会特别的长)
最后是小麦,虽然并不是支柱产业,但是这里也曾是伦敦谷物市场的直接货源地之一过。
——————————
补充完了上面说的那些,让我们开始正式的推演。
1.椋鸟
说明:嘿,你还好吗?
结论:日记1:那是一只黑底白点的小可怜,它落在一棵橡树下,翅膀受了伤。冬天快来了,我不能让它躺在那里等死。
伊莱这里所救助的是欧洲椋鸟
欧洲椋鸟:身长22cm ,翼展39cm ,体重85g 。雌、雄鸟相似,迁移鸟。羽毛最显著的特点是黑底白点,冬天全身羽毛显示白色斑点和暗黄色。未成年时是煤烟灰棕色,腹部暗棕色带苍白斑纹。
推演一中提到了橡树和椋鸟,两者都是凯尔特故事中常常出现的角色。
伊莱大抵是在年幼或者少年时期救助了一只椋鸟。心地善良的他把椋鸟带回了家中,并且加以养护。此时他身上“德鲁伊”的特性大概就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伊莱虽然还没有注意到,但椋鸟和橡树大概都已经知晓了他温柔的本性——也许这就是后来椋鸟传信给伊莱,带他去成为德鲁伊的起源。
2.留恋
说明:与动物建立联系是件奇妙的事。
结论:日记2:它的翅膀已经痊愈,试飞很顺利,但它看起来并不想离开。如果无法在冬季来临之前重返鸟群,它的处境会很危险。明天再去发现它的地方试试吧。
时光流逝,椋鸟的伤口也已经恢复了原样。伊莱希望它能够尽快重返鸟群,并且决定带它去发现它的地方看看。
这一段推演透露出了伊莱熟悉动物习性的信息——侧面反映了他在山岭间长大,出身并不富贵但也并不贫乏。而且就文字描述来看,伊莱很喜欢和动物一同度过的时光。可能这时,伊莱自身奇妙的力量也已经觉醒了一部分,和其他更多的动物建立了联系。
3.信使
说明:椋鸟为智慧之人传讯。
结论:日记3:在那棵橡树下,它终于振翅飞上枝头。可每当我试图离去,它就又会飞到我的肩膀上。看起来它希望我留在这里
此处说明的视角不再属于伊莱,而属于后文中“凯尔特”与“德鲁伊”的第三视角。椋鸟在故事里像是一位甄别善恶的信使,选拔出了它认为可以信赖的人,带到神明们的面前。
4.杜伊德
说明:这是艰难的复兴,尤其是在一片被罗马人征服过的土地上。
结论:它带来了一位真正的杜伊德先知。
(所以网易文案为什么要用这么奇怪的译名啊喂!)
这里的杜伊德就是德鲁伊的意思。
在前文中提到过,凯尔特文化因为传承方式和罗马入侵的原因而消失了
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Claudius)率领四万大军,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了。随着罗马军队的四处征战,凯尔特文化在欧洲大陆逐渐消失,一点点并入罗马文化之中,只有在罗马人永远没能到达的爱尔兰,和罗马人永远没能真正占领的苏格兰,他们延续着自己的王国。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才不得不放弃在不列颠的军事存在。
这里再稍稍提及一些新德鲁伊信仰
新德鲁伊信仰(英语:Neo-druidism或neo-druidry)是指一种现代信仰型态,主张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可追溯至17、18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最早的新德鲁伊信仰,是基于许多关于石器时代塞尔特文化的错误历史记载,与真正的古代凯尔特文化没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在伊莱所处的时代里,并没有所谓真正的德鲁伊——凯尔特文化和诸神们都被人遗忘并消逝了。
所以,可想而知,当椋鸟将一位真正有预言能力、亲和自然的德鲁伊人选带到诸神们的面前时,祂们该有多么的兴奋。这里的视角和结论都是“祂们”所说所想,而伊莱也因为自己温柔善良的本性和能力被祂们相中,成为了新生的、真正的、也是那个时代唯一的德鲁伊。
(由于德鲁伊“能者为之”的观念,我认为伊莱自身就有一定的预言和与动物沟通的能力,只是在这之前自己没怎么发觉)
5.轮回
说明:人类的灵魂是不朽的,经过一定年限后,他们将进入另一个身体。
结论:日记4:鸮的身体可以容纳尚未轮回的灵魂,他们的预言从不出错。从那双明亮的眼睛里,我总能看到不属于普通鸟类的智慧与平和。
按照前文所述的,“鸟类常被看做人类灵魂的载体”。推演里采用了鸟是人类灵魂轮回转世媒介的说法。伊莱通过诸神的帮助,可以和鸮进行详细的沟通,并且解读它告知的预言——而这也就是伊莱先知的本质。
至于这里的鸮是否拥有独立的“人格”?我认为还是有的,它不只是其他灵魂的容器(只是一个俯身的媒介)。此外,从游戏里伊莱拥有多只役鸟来看,伊莱一次可能可以解读不止一个预言,只是用多了会有副作用,对应特性劳神。
6.誓约
说明:作为交换,立下不可违背的誓言。
结论:“无论鸮睁眼或闭眼,圣洁灵魂的言语都不应被记载于有形之物。”
这里就是前面提到的,伊莱身上的geis(誓约)。伊莱从众神那里获得了稳定的预言能力和德鲁伊的身份,但同时,他也需要遵守实验。
他这里的誓言翻译过来就是:“预言不能记载在有形的东西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前提,之后在判断现在伊莱是否还有预言能力时会用上
无论鸮睁眼或闭眼
7.格秋
说明:如此奢侈,如此令人着迷,也如此沉重。
结论:日记5: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她,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刻之一。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会如此特别,但我们一起度过的时间是如此迷人,以至于失去她成为一种不可忍受的选择。
伊莱在某次上流阶级主导的社交场所遇见了格秋,并且单方面的一见钟情,坠入爱河。这里先不去解读格秋方面的情感,只从伊莱这边看,他确确实实是沉迷进去了(恋爱中的青年.jpg)
但是,这里是康沃尔。阶级的隔阂在这里显得尤为严重。伊莱即使是喜欢对方,让她成为自己的未婚妻也不大可能和现实——因此,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向对方透露自己的预言能力,并且告诉了她一个有关小麦市场的预言。
值得玩味的是这句“失去她是不可忍受的选择”。后面的推演会提到,格秋一家也许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伊莱是出于帮助的目的对她说了预言也是有可能的。
8.预言
说明:“你不应该告诉她。”
结论:格秋的信1:感谢您对小麦市场的预言,这使我的父亲避免了巨大的损失。谁能想到呢?在短暂的时间内,运输时间竟缩短了如此之多。一切都如您所言“因为巨大变革的到来,农作物会变得唾手可得”!期待在社交季结束后与您见面。
说明里的声音应该来自鸮——伊莱的行为正在违背他立下的誓言。
格秋也许是相信,也许是当做某种趣事,把伊莱的话告诉了她的父亲(这段看来,他们在那之前应该见过至少两次以上,但是关系还不是十分亲密——应该是对彼此熟悉的程度)
至于这里伊莱做出的预言,应该就对应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
谷物法(Corn Laws)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法律,中世纪就已存在,但1815年以后成为重大政治问题。谷物法于1815年至1846年强制实施的进口关税,藉以“保护”英国农夫及地主免受来自从生产成本较低廉的外国所进口的谷物的竞争。
谷物法管辖范围保护任何需要磨制的谷物,特别是小麦。 谷物法直接影响着英国人的主食价格,工人需要花多大比例的薪水用于吃饭。因此谷物法长期是工业企业家集团激烈对抗的焦点。
1845年爱尔兰马铃薯灾荒,几百万爱尔兰人饿死,更多的人流落他乡。解救灾荒让外国粮食自由进入英国成为势在必行。于是第二年谷物法被废除,进口粮食不再付关税。
那么,格秋的父亲究竟是什么身份,会在谷物法被废除后差点遭遇巨大损失呢?
首先排除商人和企业家,对这些中产阶级来说,废除谷物法对他们有百利而无一害,更不可能造成损失。
谷物法被制定的背景在工业革命时期——可以说是英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粮食,外国进口的大量低价的粮食毫无疑问会冲击英国市场,并且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这部分人就是英国的土地占有者
简单来说,勋爵、男爵和乡绅(贵族阶级)
土地法一开始就是他们为了支撑奢华的生活而制定的,好从中收取高额的利润。格秋一家的背景毫无疑问是这些贵族——因此谷物法的废除会对他们的粮食贸易造成巨大的打击。
不过,对于这些贵族来说,当时的打击可不止这些
传统农业衰落、工业振兴、商业发展,他们越吃老本越穷,而又碍于自身的形象和阶级没法去从事一些更加脚踏实地的工作。格秋一家的情况应该也与之相似,所以格秋才会去参加漫长的社交季,以此为家族牟利。
而伊莱这一知晓未来之人存在的出现,对他们来说就像是救命稻草——这里先不谈格秋的想法。至少对于格秋的父亲来说,他确实迫切需要伊莱为他指明未来的道路。(大概也是出于这层考虑,才让格秋成为他的未婚妻吧)
9.寂静
说明:即使再大声,也不会得到任何回应。
结论:日记6:那个声音消失了。我知道一切,这就是违背誓约的惩罚
违背誓约的惩罚应验了,伊莱不再拥有预言的能力,茫然无措。他写信告诉了仍在社交季的格秋——他现在要么放弃格秋,要么找回自己的能力。
10.解决之道
说明:我不愿意后退,也不能后退。
结论:格秋的信2:亲爱的伊莱,听闻你的遭遇我感到万分抱歉。至于你提到的誓约,就像威尔士的英雄勒乌·鲁·吉夫斯一样。无论白昼或黑夜均不可,那便在黎明或黄昏,不论行走或骑马均不可,那就让他一只脚跨在山羊上一只脚放进锅里。总有一些窍门可以解决此事。
简单介绍一下这里提到的故事,出自威尔士神话:
勒乌·鲁·吉夫斯(Lleu Llaw Gyffes)是威尔士的一位英雄(有认为他担任太阳神一职)。他和妻子布洛黛薇(Blodeuwedd)结婚,然而布洛黛薇却背叛了他,和彭林领主格罗翁(Gronw Pebr)私通。
她决意要杀死自己的丈夫,便用花言巧语哄骗他,让他告诉自己他怎么样才会被杀死。
吉夫斯告诉她,他不会在白天或晚上被杀,也不会在室内或室外被杀,不会在骑马或走路时被杀,也不会在穿衣服或裸露身体时被杀,更不会被任何合法制造的武器杀死。他向她透露,他只能在黄昏时被杀死,用网裹着,一只脚放在坩埚上,一只脚放在山羊上,在大家都在做弥撒的几个小时里,被锻造了一年的长矛刺死。
布洛黛薇根据她丈夫所说的故事,和情夫一起密谋准备杀害丈夫。然而在长矛击中吉夫斯的瞬间,他变成了一只老鹰飞走,被朋友所救。一年后,吉夫斯回到了自己的领地,并且用谋害自己的长矛杀死了格罗翁。他让妻子背对自己,并且把她变成了一只猫头鹰,完成了自己的报仇,并且继承了情夫原有的领地。
是一个放在推演里问题很大的故事,而且——我们都知道d5文案的翻译有毒,所以这个差点被自己妻子杀害的“勒乌·鲁·吉夫斯(Lleu Llaw Gyffes)”比较流通版本的翻译是什么呢?
是莱伊·劳·吉费斯
是的,发音就是“伊莱(Eli)”倒过来的“莱伊(Lleu)”
(开始胃疼.jpg)
这封信不一定是未婚妻格秋写的,但是在整个推演中,和伊莱关系亲密到能够直呼其名的人,也只有格秋。
让我们重新来理一下关系:
1、格秋的家庭遭遇经济危机,必须找寻出路
2、伊莱的能力被证实是可靠的,伊莱是他们的救星
3、然而由于违背了誓约,伊莱失去了他的预言能力
4、格秋和她的家庭都要求伊莱把他的能力找回来
5、格秋在给伊莱的信里引用了一个“妻子试图杀害丈夫”的典故(而当时还有其他同类型的誓言典故,这个非常偏且国内没有翻译,主人公名字又和伊莱相倒,文案是故意使用这个故事的)
结合伊莱自述的“我不能后退”,我认为,伊莱在这时有可能因为自己的预言能力惹上了一定的麻烦,格秋的家庭无论如何都是贵族,而伊莱则是一介平民(而且可能生活质量堪忧),往不好的方向发散去想,他们如果强硬的要求伊莱去做什么,失去了能力的伊莱也确实不可能拒绝。
无论格秋自身对于伊莱的情感如何,我认为在这里宏观去看,伊莱确实从这段关系里受到了很大程度的伤害和威胁:他先是失去了自己的能力——然后又被要求去把它找回来——而这一切最后获利的还是格秋的父亲、他们的家族。
11.复响
说明:那个声音又在我脑中响起了。
结论:“你会收到邀请,无论是什么,答应他。”
推演11和推演10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跨度,我们可以推测伊莱在收到格秋的回信后,期间经历了某些事情,让他重新可以听到声音——这个声音应该是伊莱用其他手段走了偏路子取回的,和庄园还没有直接关系。
而预言的声音为这位黯然失措的先知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到庄园去。
“你会收到邀请,无论是什么,答应他。”
或许,不光是为了未婚妻,伊莱更是为了这失而复得的声音才来到了庄园
————————
这里来谈一谈伊莱在最后如何取回预言的能力。
我们再来详细看他的誓约:“无论鸮睁眼或闭眼,圣洁灵魂的言语都不应被记载于有形之物。”
不把预言写下的前提条件是无论鸮睁眼或闭眼
也就是说:
1、鸮睁眼,写下预言 X
2、鸮闭眼,写下预言 X
但我们再观察游戏里伊莱的猫头鹰
没错,它是半睁半闭的!
3、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写下预言 ←new! O
也许这么说脑洞有些大,有些想多的感觉hhhhh但是从文案来看伊莱的设定和细节其实都做得相当到位,有人也一直奇怪为什么猫头鹰在游戏里的表现老是如此(现实里猫头鹰也不是老半睁半闭眼的),这样确实是一种可行的解释思路——而如果这样说,伊莱在游戏里的表现和展露的能力也可以得到解释。
然后最后再推测一下伊莱为何会去庄园。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伊莱背后却是有类似于神一类的超自然力量存在——这点上他和祭祀有相似之处。不过祭祀是克苏鲁神系的(门之钥),而伊莱是凯尔特神系的。
那么凯尔特和克苏鲁就没有关联了吗?——不是
之前已经在文中提到了,克苏鲁部分神明的名字直接取材自凯尔特神话,在现实中有联系。
而游戏里两者也确实有些很微妙的联系。比如我在【正经考据+分析】黄衣之主推演细节分析补充中提到过:
1.水神
描述:是谁,跨过了愿望的底线?
结论:一张传教宣传单:开渔时向湖中许愿,然后播撒下足够祭品,若祭品被卷入湖底深处,便证明神接纳了渔民的供奉,来年水神将庇佑你得偿所愿。
就祭祀仪式上来看,湖景村最开始祭祀的神明大抵是凯尔特神系的神明
这种将祭品沉入水中的祭祀方式同时又是发源自德鲁伊教的一种祭祀方式“三重死亡“:首先,用斧头将人牲打晕,再迅速用由动物肌肉扎成的有三个结的绳子将其勒杀,并同时割开其喉咙,最后面朝下地将牲人放在四尺深的水里,表示最后是淹死的( 只有被挑选成为德鲁依王子的人才可接受这个仪式,而死者也通常是自愿接受的)
之所以最后会将被祭祀者放入水中,是因为初期德鲁伊教认为水源是“连接现实与生灵居住处的媒介”——简单来说就是道路。一端是人们生活的现实,隔着湖面的另一侧则是神明生活的宴饮之地。
此外,游戏里的凯尔特神系和游戏里的克苏鲁神系有一些相似之处——神明都被遗忘了很久,寻找信徒让自己的宗教复兴。
↑以上大部分都是脑洞,这里提供出来给大家发散一下思路。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有趣的剧情。
谢谢看到这里的你❤
——————end
【窄门】
17.
如果找不到一个真实的真相,那么就让谎言变成真理——然后终日用自欺欺人的痛苦进行自我麻痹,瑟缩在黑暗的房间角落,看着窗外的太阳升起、划过天空又落下,直至月亮开始在寂静无人的夜晚低声诉说,才借着夜色小心翼翼地打量一眼镜中的自己,质问着,“你是谁?”
“我早上照镜子的时候都会感到一股寒意,你到底是什么人?是谁?镜子能反映出所有真实的东西,但是它却不能照出真实的你。”或许不是时间过得越久,人心就会离得越远,而是逐渐靠近,尽管缓慢,但是总归会有无限贴近的那一天,因为他也开始时常思考起来:这镜子里面显示出的就是真实的自己么。每当他这样站在镜子面前,看着里面略显陌生的面庞时,真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忘...
17.
如果找不到一个真实的真相,那么就让谎言变成真理——然后终日用自欺欺人的痛苦进行自我麻痹,瑟缩在黑暗的房间角落,看着窗外的太阳升起、划过天空又落下,直至月亮开始在寂静无人的夜晚低声诉说,才借着夜色小心翼翼地打量一眼镜中的自己,质问着,“你是谁?”
“我早上照镜子的时候都会感到一股寒意,你到底是什么人?是谁?镜子能反映出所有真实的东西,但是它却不能照出真实的你。”或许不是时间过得越久,人心就会离得越远,而是逐渐靠近,尽管缓慢,但是总归会有无限贴近的那一天,因为他也开始时常思考起来:这镜子里面显示出的就是真实的自己么。每当他这样站在镜子面前,看着里面略显陌生的面庞时,真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忘记那个叫江户川柯南的孩子。
不止是江户川柯南,他还会忘记很多很多。忘记樱花飘落时分穿着粉红色蓬蓬裙的少女:她如何轻轻踮起脚尖,轻盈如同一只百灵鸟,又是如何抬手抚起自己的头发,眼眸中光彩流转,低语说,“工藤你头发,上面……沾到樱花了。”然后忘记波光粼粼的海平面与空无一人的船甲板,戴着红色呢帽的孩子,日光在她身后闪烁,却不知是在上升还是坠落,像是误落人间的小天使,他走上前去拽着那个天使的翅膀再也不让她离开。最终忘记的是轻浮且看不见明天的誓言,从日常的时间点串连成线,直至移动着延伸出的平面再旋转着的空间与不断逝去的时间,整个宇宙都被湮灭遗忘。
整个世界都被淹没在雨里,工藤起身去关阳台的窗户,心里面已经是湿哒哒的一片大海,他不想要地板也变得一样湿哒哒地泛着潮气。这样原本就有些颓丧的自己会变得更加颓丧。而手机的网页似乎总是在推送一些娱乐八卦和心灵鸡汤,如果不去拿起,说不定它就会那样一直震动着,然后从桌角的位置摔下来。果然,他看了一眼,自己依然是故事的主人公,昔日的名侦探如今一蹶不振彻底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用于消遣时间的谈资。
不乏有着众多粉丝基础的个人运营账号抛出所谓细节分析帖,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有理有据仿佛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实则却是毫无根据的凭空臆造,于是下方的评论区域起了各种纷执,甚至还要在 SNS 的平台分成两个阵营,唯粉与 cp 粉吵得不可开交。
可是这件事情他又有什么错?不是都说要追求一个自己爱的、也爱自己的人么?那么为什么工藤新一就必须和毛利兰在一起,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呢?难道爱情这种听起来自私做起来更加自私的东西会突然变得崇高起来而要考虑先来后到——要和第一个遇到的人在一起,后面遇到的都是一种错误;事实上,工藤新一并不想要遇到毛利兰,只是对方努力地缠上来,他的人生都在努力逃避着,因为:没有人会像他想的那样爱他,明白了这一点他就再也不去想了。
阳光又帅气的高中生名侦探,母亲是著名影视演员,父亲是推理小说作家,没有人会在乎究竟是工藤新一还是工藤慎一或是工藤真一,他们在乎的只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一个设定、一个用于满足青春时期的少女的幻想的人物。毛利兰只不过是那些人的代表罢了;谁都可以成为毛利兰,谁也都是毛利兰。
像是从此分离成为两个人,一个人继续表演着那种欺骗性的假象,而另一个人却更加渴望自由。
“侦探这个职业见惯了生死,时间一久就会漠视生命。”——这是工藤优作告诉他的。那个时候患有厌食症的工藤新一只愿意一个人坐在桌前看书,发现作者是自己的父亲以后,他一路小跑着去问,“爸爸为什么想要成为作家了呢?侦探不好吗?”
或许真的是会漠视生命。他见惯了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的面前失去生命,虽然也会感到遗憾与惋惜,但是这并不能够成为一种压抑在内心的痛苦。尽管那个天使似的孩子却说,“工藤,太痛苦了,我无法承受。”
于是当毛利在自己的面前彻底没了声息,是那种熟悉的恶心反胃的感觉,他唯一想到的只不过是要去洗干净自己的双手,以及,静静看着某个人逐渐远去却不能有任何作为的无能为力。
人和人之间的空间不是刻意预留出来的,而是自然汇入的,并且无孔不入。或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时候工藤明明忙得要死,却还能遇见一个人;当他无法把时间给一个人的时候却能完全给另外一个人。他并没有在故意操作什么,只是因为人和人的走近从来不需要安排,也无法被刻意阻挠,像水一样。毛利兰走不进工藤新一的生活,不要去责怪工藤不愿意为她打开那扇窄门,而是两个人彼此本就不是一样的人。
工藤新一觉得既然自己依然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他必须要爱一些人,伤害一些人,再忘记一些人。但是总是忘了这些事情究竟是怎么开始的,偏偏执着于控制它结束的方式。“事情不应该这么结束”,于是千千万万段感情继续着,以奇形怪状的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