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像我一样,差点错过爱情
我一直都觉得,爱情其实就是白开水,你不会一下子爱上它,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它,然后离不开。没有浓浓的味道,却清新自然。爱情,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天长地久!
我告诉你说:“我今天扫楼梯时,差点儿从楼梯上摔下来。”本来我以为你会安慰说:“亲爱的,小心点儿。”但你说:“扫慢点,不就得了。”
我伤心,我觉得你一点儿不爱我,不在乎我。
后来,我发现我们的楼梯异常干净,干净的都不用我扫;一个月后我才发现,那是你每天抽出5分钟的结果。
我告诉你:“我的车子坏了,我走了半个小时才到车站。”本来以为你会关心地说:“你怎么不坐出租车,累不累?”但你说:“反正很...
我一直都觉得,爱情其实就是白开水,你不会一下子爱上它,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它,然后离不开。没有浓浓的味道,却清新自然。爱情,不需要轰轰烈烈,只要天长地久!
我告诉你说:“我今天扫楼梯时,差点儿从楼梯上摔下来。”本来我以为你会安慰说:“亲爱的,小心点儿。”但你说:“扫慢点,不就得了。”
我伤心,我觉得你一点儿不爱我,不在乎我。
后来,我发现我们的楼梯异常干净,干净的都不用我扫;一个月后我才发现,那是你每天抽出5分钟的结果。
我告诉你:“我的车子坏了,我走了半个小时才到车站。”本来以为你会关心地说:“你怎么不坐出租车,累不累?”但你说:“反正很近,你也随便减肥。”
我生气,觉得你不爱我,不关心我。
第二天,我发现你留在桌上的你的车钥匙,以及为我准备的丰富的早点。
(阅读文字微信:timetellyou)
我告诉你说:“我想去北海道,荷兰等地,欣赏那一大片壮观地花海。”本来以为你会关心地说:“你想去哪,我们来计划。”即使敷衍几句也好,但你说:“真无聊,花大把的银子去那种无聊的地方。”
我生气,觉得你不爱我,不懂我。
后来,我发现家里的旅游杂志,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报道,只要有赏花介绍的那一页,页角就有折痕,里面就有你的笔记记录。
我告诉你说:“我跟朋友出去,晚上会晚点回来。”本来以为你会关心地说:“跟谁出去,小心点儿,记得拨电话或早点儿回家。”但你说:“随便你,你高兴就好。”
我生气了,觉得你不爱我,不关心我。
后来,我负气拖到深夜3点多回家,我看到你坐在沙发上的睡容。
我告诉你:“我的大姨妈来了,肚子好痛。”本来以为你会安慰我说:“忍一忍,一天就过去了。”但你说:“女人真麻烦,受不了。”
我伤心了,觉得你不爱我,不疼我。
后来,家里的零食柜里多了好多巧克力及红豆,是你买的,但你一直没吃。直到一个月过去了。你在我月事的前后一星期,天天煮着红豆汤。
我告诉你说:“我真高兴嫁了你,你是最好的老公。”本来以为你会开心地回答我说:“我也是这么觉得,你是最好地老婆。”但你说:“嫁了都嫁了,不然,你还想怎样?”
我生气,觉得你不爱我,不懂我。
后来,我无意中发现你在睡前用卫生纸擦拭床头那张40英寸地结婚照,然后望着照片傻笑好久。
这就是爱情。
纯粹非电影化叙事——《私人定制》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脱离不开戏剧文学等其他艺术的限制,先天不足,导致电影诞生后的一百多年,还不能有令所有人心动的艺术品出现。冯小刚导演的新作《私人定制》用成品告诉我们,如果某人的博客微博写烦了,没人看了,还可以像这样,拍个片子,让片子里的人帮你念你想写出来的内容,顺便圈点门票钱。
可以这么说,私人定制,即使不看片子,您光坐在电影院听,您的体验跟实实在在睁大眼睛看没什么大差别。
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我看的不多,不管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还是口碑不佳的《夜宴》,又或者是野心之作《唐山大地震》《1942》,这些作品我从来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印象一般,...
纯粹非电影化叙事——《私人定制》
电影自诞生以来,就脱离不开戏剧文学等其他艺术的限制,先天不足,导致电影诞生后的一百多年,还不能有令所有人心动的艺术品出现。冯小刚导演的新作《私人定制》用成品告诉我们,如果某人的博客微博写烦了,没人看了,还可以像这样,拍个片子,让片子里的人帮你念你想写出来的内容,顺便圈点门票钱。
可以这么说,私人定制,即使不看片子,您光坐在电影院听,您的体验跟实实在在睁大眼睛看没什么大差别。
冯小刚导演的作品我看的不多,不管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还是口碑不佳的《夜宴》,又或者是野心之作《唐山大地震》《1942》,这些作品我从来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印象一般,他的作品带着知识分子的小拧巴,不管是多大的题材,总是能缩小到几个人,搞得非常平民化,但是最后又不能很好的升华。这次《私人定制》看完,当我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觉得冯导还是那个冯导,冯导的导演功力发挥的一直很稳定,冯导作品的好坏跟编剧的关系相当大。
不知道现在95后的小青年是否知道王朔这个人,《私人定制》这部电影非常的王朔,不管是贫不拉几的对白,还是对于某些事件嘲讽的语气,都深深的带着王朔的意味,但是,这是本片的特点也是本片的败笔。靠听都能听明白的文学作品,配个画面,不叫电影。即使是纯粹商业的电影,您这照着文字来,是不是太懒了?当然,这个路子,我对今年的春晚非常的期待。王朔的调侃在当下看来有些正统了,这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嬉笑怒骂,发展到今日已经是无奈的自嘲了,人们从看不惯到现在的无奈接受,从最初的批判,变为现在的讽刺,态度的转变让《私人定制》这片子多多少少显得有些小小的old fashion。
《私人定制》不是对于《甲方乙方》的延续,更不是《顽主》的致敬,它只是圈钱而已。
当然,对于商业电影来讲,只要观众喜欢,标准其实可以非常的人性化,但是问题是,观众已经不是九十年代那种观众了,当观众冲着听几个新鲜段子的心态去看电影,结果发现又把以前听过的段子又听了一遍,那种感觉好比出去找小姐,却找到自己老婆,虽说不能说什么,但是心中难免不痛快。《私人定制》看完之后就有这种感觉。
国产电影这几年虽说烂片不断,一次又一次的刷新烂片的底线,但是诚意之作,探索之作也不少,冯小刚导演作为贺岁档的金字招牌,这次在以往的基础上,演员阵容强大了,但是作品水准在以往的基础上确实退步了。本来三个故事挺好,为什么在影片的最后又加入了一段环保新主张?三段故事,针砭时弊,分别反映了当下人们的心态以及社会中出现的问题,雾霾也是问题,但是放到片尾实在是太过于突兀,散文一样的画外音让人烦恼,升华主题也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人失去耐心,莫名其妙,在开始的时候稍微的点一下,可能效果会好的很多。
总之,《私人定制》是冯小刚导演的水准之作,只是这次,编剧有些失控了。
推荐指数:两颗星
适合人群: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