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哀 幽玄 侘寂 意气」日本电影中的传统美学概念
「本篇文章为简单科普向,因为最近补了多部日影,想为读者介绍一下平日写短评出现的一些概念,供交流用。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在日本一系列传统文论与美学概念中,“物哀”与“幽玄”无疑是最重要、最基本、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概念,不仅是日本古典文学最高审美范畴,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个关键词,所以要分析日本电影中某些虚实交织的意境,首先要大致了解日本几个古典美学概念。
笔者把电影中出现的表达概念细分成4个,分别是物哀、幽玄、侘寂、意气,尽量结合几部大众比较熟悉的电影来讲。
1.物哀「mononoaware」
物哀是本居宣长提出来的审美观,意指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的“真情流露”,触景生情,感物...
「本篇文章为简单科普向,因为最近补了多部日影,想为读者介绍一下平日写短评出现的一些概念,供交流用。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在日本一系列传统文论与美学概念中,“物哀”与“幽玄”无疑是最重要、最基本、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概念,不仅是日本古典文学最高审美范畴,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两个关键词,所以要分析日本电影中某些虚实交织的意境,首先要大致了解日本几个古典美学概念。
笔者把电影中出现的表达概念细分成4个,分别是物哀、幽玄、侘寂、意气,尽量结合几部大众比较熟悉的电影来讲。
1.物哀「mononoaware」
物哀是本居宣长提出来的审美观,意指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的“真情流露”,触景生情,感物生情,互相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
「物,mono」就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れ,aware」,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体。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寄托到景物上,许是鹅毛大雪,亦或漫天晚樱,“伤感樱花之早凋,秋色之渐浓如人生之幻灭”等。可以说,美的终点是哀,美到极致,便是物哀。
日本文学《源氏物语》与《雪国》成了“物哀观”的集中体现。以《源氏物语》为例,书中大部分语句都体现了物哀之美,如:
月色如洗,雪光夺目,庭前景色十分凄清……顾盼月色,沉思往事,心中十分悲恸。——《源氏物语·第十回 杨桐》
回顾远方,只见云雾弥漫,群山隐约,眼泪就像桨水一样流了下来,难于抑制。——《源氏物语·第十回 杨桐》
这种对京都、须磨、明石、宇治等四季景色的描写,在诗文与书信的交相辉映下情景交融,令人陶醉。
对应到电影中,经典日本电影《情书》也大量渲染了“物哀”观,主要以雪、雾气、枫叶、黄昏勾勒特定的意境表达。
2.幽玄「yuugenn」
日式“幽玄”源自佛教用语,可追溯到中国汉代悲歌,后在日式主流美学中占据主要地位。
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对“幽玄”有以下阐释:
掩藏、遮蔽、不显露、不明确;
神秘性不可预测的超自然性;
非理性的、不可名状的、飘忽不定的形质;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幽玄”表示一种暗含的、包蕴的、内聚的、收拢、沉潜的状态。要拥有这种状态,就要“入幽玄之境”,与中国文论中的“含蓄”、“隐秀”相近,但带有更多的神秘性。
黑泽明的电影《岸边之旅》中,无论是从主题,还是对意象的刻画,都体现出了所谓的“幽玄之境”。
除开本身表达的阴阳交汇、生与死的灵魂修行等内涵,这部电影的剧情是不能用常理和正常行为逻辑解读的,很多镜头都晦涩难懂,比如通往异界的黑色深渊灵穴、岛阴先生离世前床后的一面花墙。
女主角就像一个“解”,让所遇到的苟留于世的灵魂都能完成未竟的遗憾,契合了“幽玄”内涵中的“超自然”、“非理性”。
影片无论从调色、取景和意境,都是对日本四大美学概念之一“幽玄”的最佳诠释。极致的幽玄,境生象外,意在言外,以一种非合理的、不可言喻的深远,表现生死阴阳间的神秘主义。
3.侘寂「Wabi-sabi」
“侘”(wabi)大致意思是“简陋朴素的优雅之美”,而“寂”(sabi)意思是“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两者结合后,不单单指向美学层面,也牵涉了哲理的范畴。
日本电影表达此类主题多会出现「和室仮」、「枯山水」、「茶道」等,场面调度有意设置榻榻米、竹、石、纸、木以形塑「空、间、寂」的传统美学概念。
在找到的资料中,出现了这样一张外景与室物交融的「和室仮」图片。
而笔者在电影《人间失格》(2010年)中,也找到了一个构图非常相近的镜头:小木桌、茶杯、和室仮、盘膝而坐、纸门外余晖残存。
同样,日剧《靛蓝色的心情》也有此类渲染。庭院里,黄昏初上,黄叶遍地,木岛理生转过头望向窗外,光影从高领毛衣位移到他轮廓分明的脸上,勾勒出一半黄昏,一半阴影。
另一半黄昏逐渐消逝,他整张脸都隐藏于阴影之中,眉心微蹙,在万籁俱寂中流露出一股饱满的欲感、哀感与疏离感。
4.意气「iki」
日本的意气并不是“意气风发”的意思,“意”在日语中指“来自身体的、基于本身的”,实质便是一种江户时期市井文化中产生的“身体美学”,在日式审美中备受珍惜。
拿一部观众都比较熟悉的电影《艺伎回忆录》为例,片中章子怡饰演的小百合后期成为名妓,被欣赏的正是年轻肢体的舞动之美。
按照日本传统审美习惯,年轻女子的身体之美都归属于“色道”范畴,这种审美思潮在当时“浮世草子”、“洒落本”、“滑稽本”、“人情本”等市井小说,乃至“净琉璃”、“歌舞伎”等市井戏剧中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反映和表现。
如若有兴趣的小伙伴还想进一步了解日本美学,推荐以下这三本书
参考:
日本幽玄.[日] 能势朝次 / [日] 大西克礼. 王向远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6
源氏物语.[日] 紫式部. 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8
(喜欢请点蓝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