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无人之境 无人之境 的推荐 silence0826.lofter.com
小土刀

被误解的PPT

休息时间随意翻看了一本快速做好PPT的教程,内容是相当丰富,几乎涉及了做PPT的方方面面。但是我越看越生气,因为一个个技巧后面没有灵魂,即使学会了表面功夫,你的PPT会看起来高大上,但是仅仅是看起来而已。最重要的东西被掩盖在浮华的视觉效果之下,花拳绣腿终究不能打江湖,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被误解的PPT。

曾经我也很喜欢找各种各样的模板,里面五花八门的炫目动画和千奇百怪的音乐音效。但是后来我发现,就像最厉害的武功绝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而是那些精准致命的一样,真正好的PPT,绝不是好的模板加上文字,而是完全服务于一个目标——表达。

先来妄自菲薄说说什么是美,我非常认同古希腊人的观点:只有适度...

休息时间随意翻看了一本快速做好PPT的教程,内容是相当丰富,几乎涉及了做PPT的方方面面。但是我越看越生气,因为一个个技巧后面没有灵魂,即使学会了表面功夫,你的PPT会看起来高大上,但是仅仅是看起来而已。最重要的东西被掩盖在浮华的视觉效果之下,花拳绣腿终究不能打江湖,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被误解的PPT。

曾经我也很喜欢找各种各样的模板,里面五花八门的炫目动画和千奇百怪的音乐音效。但是后来我发现,就像最厉害的武功绝不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而是那些精准致命的一样,真正好的PPT,绝不是好的模板加上文字,而是完全服务于一个目标——表达。

先来妄自菲薄说说什么是美,我非常认同古希腊人的观点:只有适度和节制才能通向美。就像0.618的黄金比例那样,事物真正以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形式放在正确的位置时,就是美,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漏。

一个好的PPT,首先必须是美的。美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能表现在字体,可能表现在排版,而美的内在形式,则是其逻辑。PPT首先是表达的工具,高效表达的基础就是逻辑。用人来比喻的话,内在逻辑是骨架,具体内容是肉体,而具体效果则是衣服。假如你的逻辑和内容摆出来就是美国队长那类,具体效果都是浮云,即使只穿个裤衩,世人依然会为之赞叹;可是如果本身就是老弱病残,那么哪怕穿上龙袍,大家也会以为是偷来的。

所以很让我生气的一点是这样一本“教程”,居然不把上面所说的内容说清楚,而是一上来就讲图片字体排版,未免太天真了。

当拿到一份题目,要做PPT进行展示时,首先要确定的是,你要表达什么。这非常重要,问题的准确定义是内在逻辑的起点,脱离了这个,PPT就成了空中楼阁。确定了要表达的东西,然后要思考的是这些内容需要用什么形式去展现,展现时的不同层级是什么,这就是你的架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PPT是高富帅还是矮穷挫。另外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观众的层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有不同的接受度,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表达是说者清晰听者易懂,掉书袋卖弄,着实没有太大意义。

当这些考虑清楚了,才是需要具体去看排版字体图片动画音效的时候。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的,脱离了内容,形式就没有意义。好的表达形式有助于传达内容,能让你的PPT肌肉线条更加漂亮。而具体的形式,也不是小技巧的堆积,依然是思考的结果。

图片:表达的内容情绪是怎么样的,不同的情绪应该搭配不同的色系;颜色是潜在影响观众情绪的元素之一,如果需要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一点千万需要考虑。考虑清楚之后,其实大概就知道需要什么图片了。

字体:英文字体和中文字体有很大的差别,英文字体最起码要知道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的区别和使用场景,中文的复杂一些,但最起码的宋楷行草要知道吧,不同字体同样有不同的情感导向,这些都要搭配着表达的主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动画和音效同样也是为表达服务,而这些元素,加上整体的排版,就是形式,也就是PPT的衣装。不一定需要浮夸华丽的衣服,简洁大方就很好,形式是宾,内容和逻辑是主,不要喧宾夺主。

PPT最重要的是自然,自然表达,而不是用各种元素去填充。最后再强调一次,是逻辑-内容-形式,而不是反过来。

另外我更喜欢用Keynote。

日落虞渊

噢,较真死

我也许失去了一个朋友,然而糟糕的是,我暂时还没有后悔。我唯一在思考的是:较真究竟该不该呢?诚然,事事较真惹人讨厌也没有必要,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个宽容和善的人。但有那么几个方面简直是我的雷区,一旦谈及必定较真到底。而一较真,措辞就凌厉,稍有不慎就闹得一拍两散。

给大家解释一下背景吧:昨天上午,我在微信上收到了一位朋友发来的信息,意思是转发给X个人就能怎样怎样,神不保佑自私的人,云云。这不是她第一次这样干了,而我,自小学时初次看见这种信息就对其深恶痛绝,于是热血上涌,在朋友圈发了几段话来驳斥之:

我为什么喜欢上微信而不喜欢上QQ,就是因为恶心够了QQ上那些传(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谣的人、发诅咒信息(不...

我也许失去了一个朋友,然而糟糕的是,我暂时还没有后悔。我唯一在思考的是:较真究竟该不该呢?诚然,事事较真惹人讨厌也没有必要,所以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个宽容和善的人。但有那么几个方面简直是我的雷区,一旦谈及必定较真到底。而一较真,措辞就凌厉,稍有不慎就闹得一拍两散。

给大家解释一下背景吧:昨天上午,我在微信上收到了一位朋友发来的信息,意思是转发给X个人就能怎样怎样,神不保佑自私的人,云云。这不是她第一次这样干了,而我,自小学时初次看见这种信息就对其深恶痛绝,于是热血上涌,在朋友圈发了几段话来驳斥之:

我为什么喜欢上微信而不喜欢上QQ,就是因为恶心够了QQ上那些传(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谣的人、发诅咒信息(不转会怎样怎样)的人……微信好歹干净点。
然而我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这么发达的科技,这么好的学校,这么高大上的班级,应该不会有人传那种弱智开光啊诅咒啊什么的了吧,结果我真的是一厢情愿。
今天我把话说清楚了,你最好别给我发,发了我也打死不转。人可以用诅咒来逃避内心的惶恐,但别指望笑到最后。我把话说清楚了,别怪我用词太狠。因为你在做我最恶心的事情之一,而且不止一次,所以别指望我像平时一样温柔。
我实在不理解你为什么会相信这种信息,如此之假,我随手都可以捏造几十个。你就这么不相信你自己吗?你就这么怕那些无事生非的碌碌鼠辈的诅咒吗?如果世界的规律已经脆弱到了可以被这些废物左右,那么它也到了走向末路的时候了。
也许你只是想积德,可仔细想想,你积得了吗?就算真有神明存在,它会保佑一个传播诅咒信息的人吗?如果你真的想积德,就别转,让谣言止于智者。这才是你,一个现代人,一个优等生应该做的事。
最后说句抱歉,我措辞如此凌厉。可对于有些事,我温柔不起来。我依然把你当朋友,至于你怎么看我,就追随你自己的心意吧。
新年快乐。

这事当然不会就这么完了,于是,几小时后,我收到了她的信息:

不过XX(我的名字)不是我说你。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你可以看不惯。你可以不信。但你在朋友圈上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吐槽很让人反感。那东西又没招你惹你。我又没说你不转那条会倒霉之类的。你这么在意只可能因为你信。却又懒得转发。有时转发这个又不是真的信。只是表达一下祝福,如果按照你的马克思观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不需要了。什么万事如意根本就是放屁。你把老祖宗全都骂一遍最过瘾了。转发的东西我也不喜欢难道我把她们集体骂一遍。到你那不转就行。又不是谣言。。以后社会上这么多你所胃的封建迷信和谣言就是满天发的你不是要疯掉了。。你这样永远不会有真正交心的朋友。不过嘛。你也不需要。

看完后觉得心有点累,她完全会错意了啊……不过也可以看出在这方面我俩的观点是背道而驰。

如果是以前的我,绝对会吵回去,争个至死方休。奈何多年下来断断续续吵了多少场架,往往落得解释也没解释清楚人还更生气,又浪费时间。所以我慢慢变成了一个懒得争吵的人。

“观点不同,就这样吧。我也不想吵架,到最后谁也不认同谁还觉得很累。不过我要重申一下我是不信的
,只是很反感。”

我把这段话发过去,结果系统告诉我她已经把我删了。

好吧。

再一次清晰地认识到,在某些方面我真是个很较真的人。即使大多时刻都想追求厚德载物,然而一碰到关键领域较起真来就落个不欢而散,好像之前的事都白做了。

还有两个方面我是特别较真的,一个是写文章,一个是绘画。

在网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对它们抱着一种很缺乏诚意的态度。比如,有些人觉得自己写得不错画得挺好,就凭着这些浮空的自负,轻佻地对待自己的作品。“随便写了写,没认真”“我不喜欢这个,XX要我画我才画的”“只是无聊码码字,我真的只是无聊”“网络上嘛,认真对不起自己”“我不是没灵感,就是懒得写/画”……类似的话我已经看了太多,并且痛心愤怒。

写作与绘画在我眼里是很神圣的事。水平不高不要紧,但你必须认真对待——我是这么想的。可是太多人不认真了,自以为是却缺乏真正的热爱。我不相信当一个人真心热爱某一项事业,会懒得去投入,会不想做得更好,会随便弄出一个作品糊弄读者,却还觉得自己是行中的佼佼者。我恨他们不认真,却自称为写作者和画师。我恨他们,受了一点追捧,就自以为达到顶峰,从此听不见任何意见。那不是在创作,那是在糟蹋艺术。

不认真,就别来,行吗?

仓巴

他们的故事

他们相识已经几年了

彼此总在猜想着对方的心思

他们有各自的世界,也有各自的圈子

他们的朋友偶有交集,却大都不相识

他们觉得彼此不是一类人,来自不同世界

他们日复一日擦肩而过,或者在一个聚会彼此挖苦

时间让他们熟悉了对方每一个眼神和说话的语气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坐在一起好好的聊过天

更不会把苦恼和无奈跟对方诉说

他们在彼此的目光里愈加的熟悉又神秘

他们有时候相信有一种光的指引让他们的影子重合在一起

但是他们又觉得似乎这不合乎现实,是自己想多了

时光流逝,时光让他们沉闷,岁月会改变许多东西,一切都是未知

他们中的一个人有时候会从百叶窗里望着另一个人穿过马路

也会到彼此的空...

他们相识已经几年了

彼此总在猜想着对方的心思

他们有各自的世界,也有各自的圈子

他们的朋友偶有交集,却大都不相识

他们觉得彼此不是一类人,来自不同世界

他们日复一日擦肩而过,或者在一个聚会彼此挖苦

时间让他们熟悉了对方每一个眼神和说话的语气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坐在一起好好的聊过天

更不会把苦恼和无奈跟对方诉说

他们在彼此的目光里愈加的熟悉又神秘

他们有时候相信有一种光的指引让他们的影子重合在一起

但是他们又觉得似乎这不合乎现实,是自己想多了

时光流逝,时光让他们沉闷,岁月会改变许多东西,一切都是未知

他们中的一个人有时候会从百叶窗里望着另一个人穿过马路

也会到彼此的空间里看看对方有什么新的消息

他们就像两盏对望的灯,遥远又亲切,天涯又咫尺

每当夜幕降临了,他们在彼此的光辉里静静对望

每当太阳升起,他们又是如此理性,如同陌路

那许多的惊异眼神永远看不透他们

即使许多人对他们开各种玩笑他们也都装作熟视无睹

他们相信天空从来就是不完整的

美丽的夜空也充斥着黑洞的幻象

他们的恐惧不是来自夜晚和亡灵

别人相信有一只手会从他俩中间伸出

在绝望到来之前,那只是一个最美好的愿望

在他们心中永远没有结局

日落虞渊

浅谈:我眼中的读书

这是一封旧信。很遗憾,她没有回答我。
也罢了。写这些东西,像钓鱼一样,无非是想抒发情怀以及寻找知己。她不是,也无妨,权当命运。

梨花茜:

出于习惯我总是在半夜写东西,今夜(确切来说是昨夜)突然想起了你这个借书游击队队长跟我讲的借书战记,进而不由想起令堂对你的封杀,因为觉得那些书你看了也没用,至少是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毫无用处。印象中你应该算是一个博览群书(别翘鼻子)的人,主打西方文学,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欣赏白居易。但我并不知道你是怎么读书的,以前也没想过这事。

而现在我莫名地思考了起了这个问题,也许是出于手机即将被收的危机感,我自知能打字的时间所剩无几。而有些话因为需要斟酌,或者需要环境,只能用文字表达,无...

这是一封旧信。很遗憾,她没有回答我。
也罢了。写这些东西,像钓鱼一样,无非是想抒发情怀以及寻找知己。她不是,也无妨,权当命运。

梨花茜:

出于习惯我总是在半夜写东西,今夜(确切来说是昨夜)突然想起了你这个借书游击队队长跟我讲的借书战记,进而不由想起令堂对你的封杀,因为觉得那些书你看了也没用,至少是对作文水平的提高毫无用处。印象中你应该算是一个博览群书(别翘鼻子)的人,主打西方文学,中国古典诗歌方面欣赏白居易。但我并不知道你是怎么读书的,以前也没想过这事。

而现在我莫名地思考了起了这个问题,也许是出于手机即将被收的危机感,我自知能打字的时间所剩无几。而有些话因为需要斟酌,或者需要环境,只能用文字表达,无力口语叙述。大概是我境界太低,能在闹市看书,但不能在乱哄哄的饭堂里说一些带有思想的话。

你是怎么读书的呢?读完以后,记住了什么,能记住多久,思考了多少?这不是反问句,只是单纯的询问而已。因为我觉得,有的话一秒钟就能看完,有的诗一分钟就能记住,有的书一天就能刷完。但在这短暂的阅读之后,它们给我留下了多少东西,确切来说是我留住了它们多少东西,直接决定了这一次阅读是否有价值。而我希望,我留住的,不仅仅只是一句“很好看”或者“很特别”,而能够有让我用漫长的时光去慢慢懂得的一些记忆。

因为记忆力还过得去,有许多词句段落以及情节,虽然当年并不懂得,却没有遗忘。在成长的过程里,我有时会想起它们,很自然很轻微地思考着,那究竟表达了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写。举一个令我倍感惭愧的例子,小学一二年级时学的“离离原上草”,我一直到初高中交接的时候才幡然领悟了那种感觉。小时候一直觉得那首诗很“白”,没什么意思又不押韵。过了那么多年,惊回首的一瞬犹如被洪流穿过,油然而生一种旷古的悲凉与感动,就为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个例子基本上代表了我的阅读生涯,即一次次新的记忆,然后缓慢地懂得。有的至今懵懂,有的懂了部分但还不深,像能体会到那种意味,却如雾里看花,无法一语见地地指出它的核心。我曾经多年认为童话无非是哄孩子相信善良的故事,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很想写一个童话。不是因为童心大发,而是不愿直接表述现实中某些过于沉重的东西,想用某种经过抽象变得具体的简单的世界观、人物和情节去承载那难以言说的事实。

你又是怎样阅读的呢?我们不曾讨论这个,我也不了解你个人的思考。书读多了可以晒命,可以看似渊博,但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让你改变了什么,才是最关键的。每一位作家的性格差异,所处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命运的万千模样,都会在他们的作品里留下深深的痕迹。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观察,他们的选择,让他们变得伟大并且唯一。这些你有去回想过吗?

是谁说过,读书就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既然是交流,就难免有分歧。读一本书,无论是说进心坎里还是意见碰撞,都是很精彩的事。让人宽慰或让人思考。意见一致的时候能够学着更深层地去理解某一件事,意见相悖的时候能够从更多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仔细了解反对派的理由和论证,其实是非常有益的大脑运动啊。

我想你看了那么多书,犹如见了一大群人,形态各异的人。既然如此你的思想应该很丰富,角度应该比常人更多才对,如果读书是一种思辨,那你应该也很能驳斥他人,论证自己。事实上我不知道你做到了没有,若无,或可一试。

唠叨了那么多,折腾到这么晚还握着手机打字,总算是说了一通自己想说的话。一言以蔽之,勿忘二字而已。不要忘了内容,不要忘了思考。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还请求同存异。

Anita
2013.7.10 凌晨
 
 

日落虞渊

认知错位

我一般鲜少跟人推荐作品,就算推,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一下;有心人听进去就好了,大老粗略过就略过吧。

这么做实在很消极,然而我也不想的。现在的感觉是:文艺方面的共同语言太少。无论是同学、父母,抑或在网上认识的朋友,我们似乎总想不到一块去。这大概就是认知错位吧。我不一定对,他们不一定错(其实这方面本也没什么正误之分,感知不同而已),但就是不在一条线上。偶尔心怀希望地谈谈,然而接下来的对话总是很煞风景,于是我就不想再跟这个人多说了。

记得以前我跟我妈说苏轼给亡妻的悼词写得很感人。那段悼词是这样的: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

我一般鲜少跟人推荐作品,就算推,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提一下;有心人听进去就好了,大老粗略过就略过吧。

这么做实在很消极,然而我也不想的。现在的感觉是:文艺方面的共同语言太少。无论是同学、父母,抑或在网上认识的朋友,我们似乎总想不到一块去。这大概就是认知错位吧。我不一定对,他们不一定错(其实这方面本也没什么正误之分,感知不同而已),但就是不在一条线上。偶尔心怀希望地谈谈,然而接下来的对话总是很煞风景,于是我就不想再跟这个人多说了。

记得以前我跟我妈说苏轼给亡妻的悼词写得很感人。那段悼词是这样的: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结果她鄙夷地、幽幽地来了一句:“他有三个老婆,到时怎么同穴?”

我当即噎住。该说什么呢,我自然不能否认他娶过三任,但是我依然觉得这悼词写得很好,情真意切,而不是轻薄子的卖弄悲伤。再者王闰之陪伴苏轼度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我相信他们的感情很深。奈何我妈似乎早就不信历经过几个女人的男人的所谓真情,于是一并给否定掉了。

我不能说她错。但无疑不打算再同她欣赏这个了。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有些人没共同语言是因为读书少,有些人读书多可观点与你背道而驰,最后还是没辙。提及读书少,不得不再讲一件事:

最近某天和一同学出去吃饭。回来路上,聊着聊着就聊起了计划生育。我对她说,莫言的《蛙》就是讲计划生育的。我认为这是本很沉痛的书,而且中国的这个政策及其带来的影响也是万分纠结,难以说清。

“不是写计生吗,那为什么叫“蛙”啊?”她问我。

我愣了一下。其实看这本书前我也不清楚,但看完后大致就明白了。然而糟糕的是,大概是我表达能力太差的缘故,我觉得这个取名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莫言好像在书里解释过,但仅仅复述那段解释是不够的,还得联系魔幻现实主义和小说内容来阐述。于是我很艰难地解释了一通,并收获了她对此书的不屑。

“喂,这也太能扯了吧。”她说。

不由受了打击。虽然我的解释肯定欠准确,但她的态度也着实令人失望。也是我高估她了。她虽然是个学霸,却是极其缺乏文学素养的人。在她眼里大多数文学家都在发神经,扯淡,没事找事;而她喜欢看的,则是市面上流俗的宫斗小说。其实我对网络小说并没有深仇大恨,就像钱钟书“鸿篇巨著他喜欢看,市井杂书也看得津津有味”,雅俗共赏才是人生大乐。但如果只看网络小说,那这人的境界,也就只能达到网民平均水平而已。和这号人谈文学,算我犯傻。

而我的不幸之处在于,难得碰到一个读书多的,偏偏又和我意见不一致。其实这种不一致,深究起来,源于我们不同的人生观。我主张宽容,求同存异,儒表法里道本佛心兵用是我眼中的理想境界;她主张批判,眼界极高,下手极狠,而且,在我看来,缺乏尊重。因为对于不喜欢的,哪怕仅仅是因为她不能理解,就恶言相向,把别人的作品骂得狗那什么不如。我很不喜欢这样。对于没有人文精神的人,我总觉得和他们呆不下去。然而我无力改变她,又不想伤害她,只得三缄其口,默默离开。

说远了。总之,她跟我批过很多人。有一回她怒批史铁生,骂得我实在有些忍不下去,差点和她吵架。给她写过信,想试探试探我们的吻合度(就是我博客里那篇《浅谈:我眼中的读书》),她居然没有回我。严重失望。

网友同样令人失望。前阵买的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到货了,特别高兴,于是在吧上贴了一下。结果我的吧友们见到它好似见我收到了来自火星的邮件,纷纷表示惊讶和无语,说没想到竟然会有这种东西。我当时的感觉……真是被千万只草泥马踏过啊。虽然不曾对他们抱有希望,但这也太……

写到这里,诸君也许会觉得我是一个很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家伙。其实不是的。我并不是什么厉害的人,读书不破万卷,学不富五车,而且社会经验少,目光短浅。我只是读过一些书,并从中获得了很妙的体验,然后有一点自己的思考与心境,如此而已。上文的抱怨,是因为不曾遇见知己。认知错位让我孤独,而我宁愿孤独,也不愿浮躁空洞。

我的态度也许太消极了,但我用避而不谈来保护心中的圣地。以后的日子里我仍将读书,思考,并且指望和刚好对上号的人来一场命运的相遇。
 
 

lifebloom

学习这件事儿,不要试图一次性弄完。第一次理解,第二次才是背。如果可以的话,背完后再回过来理解一遍

学习这件事儿,不要试图一次性弄完。第一次理解,第二次才是背。如果可以的话,背完后再回过来理解一遍

珍妮杂志

见我心。

文/于丹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行,他问他修的师父:“师父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

      师父就对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父说:“我建好了。”

      师父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


文/于丹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行,他问他修的师父:“师父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

      师父就对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父说:“我建好了。”

      师父说:“你再闭上眼睛,在心里造一根毫毛。”

      徒弟闭上眼睛想啊想啊,一根小毫毛想好了,他睁开眼睛说:“我造好了。”

      师父问他:“你造那么大一座城堡,是用你的心造的吗?”

      他说:“是啊,我自己想出了里面的格局。”

      师父又问他:“那你造一根小毫毛,是不是也用的是整个心呢?”

      他说:“对啊,我想小毫毛的时候,整颗心都在那根小毫毛上,也想不了其他东西。”

      师父说:“对啊,人心可以造城堡,也可以造毫毛,这就是心力的大与小。”

      其实,人这一生,有多大的眼界就有多大的世界。有些人抱负远大,就像故事里说的那样,在心里建造一座城堡,因此他学知识,他有梦想,他为社会担责任,他使命在肩,情怀在胸,把心里的城堡扩大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就能够安顿他人,安顿自己。

      也有些人,可能为了一个职称,为了两口子拌一句嘴,为邻居对你一个脸色不好看,心就绊在一根毫毛上,怎么都过不去,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不开心,这就是人心的大与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真正得到个人的幸福与安宁,需要有一个生命的起点,那就是“见我心”——真正看看我心何在,这是我们真正的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