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人間不值得 人間不值得 的推荐 silver92126.lofter.com
东都港区白雪公主

愿望势必达成的背影御守,制作方法大放送!

只要在晴天打上黑伞,站在十字路口,如果突然起雾,就可以在雾中寻找一个身穿黑衣的美艳少年,拍下他的背影照片,在照片背面上写上你的愿望,装进御守里虔诚的许愿,不久后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


相信研心EDU 高校的不少学生已经尝试过并取得了成果吧,你们的身边或许也有这样的人,对吧?但是请记住,想要获取美丽的果实也是有代价的,如果你愿意接受这个代价,那就来吧。

只要在晴天打上黑伞,站在十字路口,如果突然起雾,就可以在雾中寻找一个身穿黑衣的美艳少年,拍下他的背影照片,在照片背面上写上你的愿望,装进御守里虔诚的许愿,不久后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

 

相信研心EDU 高校的不少学生已经尝试过并取得了成果吧,你们的身边或许也有这样的人,对吧?但是请记住,想要获取美丽的果实也是有代价的,如果你愿意接受这个代价,那就来吧。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土豆吃光了,来份蒂凡尼的早餐

那天清晨,被饿醒的我,来到厨房,发现库存的土豆全被吃光了······ 依着对土豆早餐的欲望,我坐在了某商场中的某快餐店里。眼前桌面的餐盘中,就躺着我朝思暮想的炸薯饼。

[图片]


捏起一块薯饼轻轻咬下去,外壳破裂的酥脆声伴随着软糯的土豆馅,以及那焦香鲜美的口感,在我的口腔里跌宕起犹如热浪般的体验,随着下滑至咽喉,进入食道和肠胃......
啊,我的身心得到了导七和弦解决后的和谐。 再次看着这块薯饼,现在它不过是一块快餐店的薯饼罢了,或许等到它温度下降后,就会软趴趴的,失去当下的神武和荣光...

那天清晨,被饿醒的我,来到厨房,发现库存的土豆全被吃光了······ 依着对土豆早餐的欲望,我坐在了某商场中的某快餐店里。眼前桌面的餐盘中,就躺着我朝思暮想的炸薯饼。


捏起一块薯饼轻轻咬下去,外壳破裂的酥脆声伴随着软糯的土豆馅,以及那焦香鲜美的口感,在我的口腔里跌宕起犹如热浪般的体验,随着下滑至咽喉,进入食道和肠胃......
啊,我的身心得到了导七和弦解决后的和谐。 再次看着这块薯饼,现在它不过是一块快餐店的薯饼罢了,或许等到它温度下降后,就会软趴趴的,失去当下的神武和荣光。想到这里,我加快了吃薯饼的速度,顺便看到周围正在准备开门的商铺,大多都是珠宝手表化妆品的店面。


Tiffany珠宝店的logo瞬间被我捕捉到。
真应景,属于我的“蒂凡尼的早餐”。 


记得这部经典电影的开头,清晨的纽约,空无一人的第五大道上,女神奥黛丽·赫本饰演的霍莉·格莱特在蒂凡尼珠宝店的橱窗前吃着可颂面包,拎着咖啡,然后缓缓地离开,留给我们一个寂静美丽的背影。
她在纽约寻梦,也许是为了心爱的弟弟,为了梦想的美好生活,她将自己用珠宝和美貌“武装”了起来;


她吃的是面包,用来果腹;心中想要的是珠宝(金钱),用来填补内心的不安和欲望。 正如影片中这首流传经典的《moonriver》这般,将“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受寄情于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Moon River》《月亮河》英文:Johnny Mercer译作者:王雨然 Moon river, widerthan a mile
月亮河,宽不过一里I'm crossing you instyle some day
来日优雅地见到你Oh, dream maker,you heart breaker
哦,织梦人,那碎心人Wherever you'regoing, I'm going your way
无论你到哪里,我都陪着你Two drifters, offto see the world
两浪人,去环游世界There's such a lotof world to see
可以看到很多的美丽We're after the samerainbow's end, waiting round the bend
我们在同一彩虹末,凝望在彼岸My huckleberryfriend, Moon River, and me
我可爱的朋友,月亮河,和我 这曲调悠远宁静,仿佛晨光与月晖相约,晕染出的温柔终将长夜梦境化成黎明前的第一缕晨光,在天空漫照·····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回到那片我们热爱的土地上,彼此凝望······ 如今千千万背井离乡为了寻梦的人们啊,都在奔名赴利不停歇的往前跑,等到岁岁年年后,转身望去,月亮,还挂在夜空,就像一场梦。为了热爱的他和她,我们哪怕要穿越过银河,任凭寻梦融入时间的溪流,即使永不停息,也心甘情愿。 


想到这里,又咬了一口薯饼,说到漂洋过海的寻梦之旅,眼下这美味的小小土豆可谓是成功改变了世界的“寻梦人”了。想到它的历史,不禁令我心生敬佩,于是正襟危坐起来,庄重的咽下了它。 土豆的原产地在遥远的南美洲安第斯山区,那里的印第安人在数千年前就有种植土豆的历史了。后来,随着西班牙殖民者们对安第斯山区的征服和殖民,也就是十六世纪时,土豆才被殖民者作为“战利品”带回了欧洲大陆。


明末清初时,土豆才传到了我国,而且它可以种在其他谷物都嫌弃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这些地方,很快便成为人们群众的主粮之一,又逢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帮助清朝的康乾盛世养活了上亿的黎民百姓······土豆的“乐事”说来话长啊······ 这小小的土豆,是印第安人对全人类的馈赠,因为它的漂洋过海而来的梦想,因为它守护每一粒泥土的坚强,因为它养活了更多的人,而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  


我吃的是薯饼,用来果腹;心中想要的是土豆,用来填补昨晚梦境中的不安和欲望。 大脑里响起《蒂凡尼的早餐》,延续着moon river的旋律,和土豆一起,音乐和美食融入了我的生命。

文字丨Shawn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Yvonne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黑胶唱片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图片]


母盘的制造


刻录唱片母版,是将刻纹刀加热到一定温度,根据驱动电流产生振动,在胶盘中雕削出声槽坑纹。根据刀杆振动的方向可将声槽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制式。纵向刻纹是留声机初创期的主要制式,现除玩具唱片外已不在使用,横向刻纹成了后来单声道唱片唯一的制式。


(视频:黑胶唱片的生产流程)


由于刻纹刀刃呈三角形,因此声槽剖面呈V字形,相邻两槽的间距(俗称陆地)不能太窄,否则会产生串音。唱片表面每厘米径向长度内所刻录的声槽数目称为声槽密度。声槽左右两壁的夹角叫包含角,通常在90°左右;槽的宽度与深度不仅取决于刻制时入刀的深浅,也跟声音信号的变化密切相关。75转唱片声槽...


母盘的制造



刻录唱片母版,是将刻纹刀加热到一定温度,根据驱动电流产生振动,在胶盘中雕削出声槽坑纹。根据刀杆振动的方向可将声槽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种制式。纵向刻纹是留声机初创期的主要制式,现除玩具唱片外已不在使用,横向刻纹成了后来单声道唱片唯一的制式。


(视频:黑胶唱片的生产流程)


由于刻纹刀刃呈三角形,因此声槽剖面呈V字形,相邻两槽的间距(俗称陆地)不能太窄,否则会产生串音。唱片表面每厘米径向长度内所刻录的声槽数目称为声槽密度。声槽左右两壁的夹角叫包含角,通常在90°左右;槽的宽度与深度不仅取决于刻制时入刀的深浅,也跟声音信号的变化密切相关。75转唱片声槽密度低,槽口较宽,故称粗纹唱片(Coarsegroove record;Standard play),这种唱片因噪声大,记录讯号时间短,早在数十年前已被渐渐淘汰。而取而代之的是 密纹唱片(Microgreove record;Long-playing record,简称LP),它的声槽较细密,最窄的宽度仅1/20mm,但它噪声小,保真度好,而且能够记录较长的时间。


刻录声槽颇似犁地开沟,刀杆与胶片表面需保持一定的倾斜度,由于立体声唱片的声槽里包含了纵向和横向两种纹理,因而选择最佳的垂直刻录角对降低失真、改善音质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衡量倾斜度的方法是在刀杆活动支点和刀尖之间的联线与胶片平面的夹角,称为垂直刻录角,这个角究竟多大为宜,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上才明文规定以20±5°为标准。



立体声唱片


立体声唱片是在一个声槽里同时记录两个声道的信号,一般把左声道的信号刻录在声槽的内侧一壁,右声道则刻于外侧一壁。每个声道的刻录方向皆垂直于各自的壁面,并与刻纹刀的中心线保持45°的关系,故称为45°/45°制式。



唱片纹槽是一根连续不断的阿基米德螺线,由外至内依次为:导入槽、声槽、导出槽和终止槽。导入槽的螺距较宽,播放时,唱针由这里开始导入声槽;相邻的节目之间夹有历时3、4秒钟的无声槽,称为过度槽,螺距也较宽,令人明显易辩;声槽的末尾和引出槽衔接,唱针经此滑行至终止槽;终止槽是一个闭合的圆环,防止唱针继续向内滑移而划伤片芯及损伤唱针。片芯上印有节目内容、转速以及立体声/单声道的识别标记等,片芯当中的圆孔多为7.24mm规格的,也有38.20mm的,后者多用于自动换片的唱机。



唱片上的声槽螺距很紧,可以看成是若干个套叠在一起的同心圆。唱片的半径跟每个同心圆都有交点,通过这些交点可以作出若干条相互平行的切线。灌唱片时,刻纹头水平方向的轴线始终跟这些切线保持平行,因此,朝着圆心自外向内移动的刻纹刀轨迹必然是与半径吻合的一根直线。播放唱片时,理论上的最佳循迹状态是唱针的轨迹应该是与之相符的一根直线,针尖无论处在轨迹上哪一点,唱头水平方向的轴线都应该跟这一点的切线相重合。



唱片有16、33、45、78 R.P.M.(转/分)四种标称转速,外径也有175、200、250、300mm四种尺寸,不同的转速和尺寸各有其不同的用途。


早期的唱片常以虫胶为主要原料,因质脆易裂,现已改用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树脂为主要成分,质地硬中带韧,物理性能经久不变,唱片电声技术指标也得到提高。


唱片的制造工艺


(1)压纹法,将已压成一定厚度的塑料薄片烘软,在施加压力的模板下成型。 它主要用于生产薄膜唱片,片厚常在0.5mm以下;这种唱片最薄的仅有0.15mm,也能双面压纹,可供装订在书刊里;


(2)塑纹法,把热熔的唱片材料置于施加了压力的母盘模腔内冷却成型即可,产品多为现时流行的密纹唱片,声槽部分的厚度为0.6~1.2mm。


唱片不仅易用机械方法大量复制(如薄膜唱片每分钟可生产20~30张,复制速度与节目长短无关)。而且唱片还有存放时间长、耐辐射、耐强磁场等显著优点。一百多年来,唱片的出现为人类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声音档案,历经多番创新改革,迄今为止,仍然在声音质量和使用普及方面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者:並木一筋
来源:知乎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音质不好总失真?教你几招轻松搞定!

失真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在幅度比例关系、相位关系及波形形状产生变化的现象。音频功放的失真分为电失真和声失真两大类。电失真是由电路引起的,声失真是由还音器件扬声器引起的。电失真的类型有: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声失真主要是交流接口失真。按性质分,有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


线性失真是指信号频率分量间幅度和相位关系的变化,仅出现波形的幅度及相位失真,这种失真的特点是不产生新的频率分量。而非线性失真是指信号波形发生了畸变,并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的失真。音频功放所产生的失真要点如下:

一、谐波失真
这种失真是由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引起的,信号通过这些元件后,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谐波)...


失真是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在幅度比例关系、相位关系及波形形状产生变化的现象。音频功放的失真分为电失真和声失真两大类。电失真是由电路引起的,声失真是由还音器件扬声器引起的。电失真的类型有:谐波失真、互调失真、瞬态失真。声失真主要是交流接口失真。按性质分,有非线性失真和线性失真。


线性失真是指信号频率分量间幅度和相位关系的变化,仅出现波形的幅度及相位失真,这种失真的特点是不产生新的频率分量。而非线性失真是指信号波形发生了畸变,并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的失真。音频功放所产生的失真要点如下:

一、谐波失真
这种失真是由电路中的非线性元件引起的,信号通过这些元件后,产生了新的频率分量(谐波),这些新的频率分量对原信号形成干扰,这种失真的特点是输入信号的波形与输出信号波形形状不一致,即波形发生了畸变。


降低谐波失真的办法主要有:


1、施加适量的负反馈。2、选用特征频率高、噪声系数小和线性好的放大器件。3、提高电源的功率储备,改善电源的滤波性能。



二、互调失真


两种或多种不同频率的信号通过放大器或扬声器后产生差拍与构成新的频率分量,这种失真通常都是由电路中的有源器件(如晶体管、电子管)产生的。失真的大小与输出功率有关,由于新产生的这些频率分量与原信号没有相似性,因此较少的互调失真也很容易被人耳觉察到。



减少互调失真的方法:


1、采用电子分频方式,限制放大电路或扬声器的工作带宽,从而减少差拍的产生。2、选用线性好的管子或电路结构。



三、瞬态失真


瞬态失真是现代声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功放电路对瞬态跃变信号的保持跟踪能力,故又称瞬态反应。这种失真使音乐缺少层次或透明度,有两种表现形式:


A、瞬态互调失真


在输入脉冲性瞬态信号时,因电路中的电容使输出端不能立即得到应有的输出电压,而使负反馈电路不能得到及时的响应,放大器在这一瞬间处于开环状态,使输出瞬间过载而产生削波,这一削波失真称为瞬态互调失真,这种失真在石机上表现较为严重。


瞬态互调失真是功放的一个动态指标,主要由功放内部的深度负反馈引起的。是影响石机音质、导致"晶体管声"和"金属声"的罪魁祸首。降低这种失真的方法主要有:


1、选择好的器件和调整工作点,尽量提高放大器的开环增益和开环频响。2、加强各放大级自身的负反馈,取消大环路负反馈。


B、转换速率过低引起的失真


以上所述,高电平的输入脉冲使放大器产生削波而造成瞬态互调失真。那么低电平的输入脉冲是否会引起失真呢?这就看放大器的响应时间了,由于放大器的响应时间太长使放大器输出信号的变化跟不上输入信号的迅速变化而引起的瞬态失真,称为转换速率过低失真。它反映了放大器对信号的反应速度,这项失真小的放大器,其重放的音质解析力、层次感及定位感都很好。



四、交流接口失真


交流接口失真是由扬声器的反电动势(扬声器发音振动时,切割磁力线所产生的电势)反馈到电路而引起的。


改善方法有:1、减少电路的输出阻抗。2、选择合适的扬声器,使阻尼系数更趋合理。3、减少电源内阻。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中国音响网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唢呐朋克——郭雅志

前阵子跟朋友聊天,她说起去年有一期《天天向上》里请了我国民乐F4做嘉宾,F4现场激情改编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琵琶绵密,古筝清丽,二胡悲怆,唢呐凄绝,听得大张伟泪洒现场。她说你不是喜欢民乐么,你真得看看。于是我看了这支视频:


古筝王中山、二胡高韶青、琵琶方锦龙,都是中国民乐的扛把子,他们的演奏炉火纯青,然而所有弦乐的铺垫似乎就为等这一声唢呐破阵而来,乐器界的流氓,酒神之狂热,幽灵般的哀婉,令人叫绝。而视频中吹唢呐的这位长发男子,就是 郭雅志


当一位艺术家被扣上了“民族”的帽子,他就容易不招年轻人待见,年轻人不够珍视传统还是第二位的,那些“民族文化”的徒...


前阵子跟朋友聊天,她说起去年有一期《天天向上》里请了我国民乐F4做嘉宾,F4现场激情改编大张伟的《阳光彩虹小白马》,琵琶绵密,古筝清丽,二胡悲怆,唢呐凄绝,听得大张伟泪洒现场。她说你不是喜欢民乐么,你真得看看。于是我看了这支视频:


 古筝王中山、二胡高韶青、琵琶方锦龙,都是中国民乐的扛把子,他们的演奏炉火纯青,然而所有弦乐的铺垫似乎就为等这一声唢呐破阵而来,乐器界的流氓,酒神之狂热,幽灵般的哀婉,令人叫绝。而视频中吹唢呐的这位长发男子,就是 郭雅志


当一位艺术家被扣上了“民族”的帽子,他就容易不招年轻人待见,年轻人不够珍视传统还是第二位的,那些“民族文化”的徒有其表才是招致厌烦的根源。然而这个定律并不适用于郭雅志,因为被国内外音乐界奉为“天下第一吹”的郭雅志先生,其实是一位 如假包换的朋克


 〇

 银 河 系 第 一 唢 呐 手 


1966年,国际上甘地出任印度总理,国内呢有人说文艺界被黑线专了政,郭雅志在这一年出生于山西榆次的一个艺术世家,自幼便学习中国传统民乐和西洋乐器,1990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中国顶级音乐学府任教,1993年发明唢呐活芯获文化部颁发「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本是一条顺风顺水的“学院派民族艺术家”道路,但郭雅志有自己的想法, 他一不想固守在“学院”,二不愿仅陶醉于“民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他这人“不安分”。


于是郭雅志生涯的第一个拐点到来了。1997年香港中乐团招人,他果断辞掉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职来到香港,并于1999年应邀出任香港中乐团唢呐首席,并担任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唢呐管子教授及硕士导师、香港艺术发展局音乐评审员。1998年,克林顿访华,他受邀在欢迎克林顿的音乐会上演出;同年,他代表文化部参加了在纽约举行的ProMusicis国际大奖赛,在音乐大师云集的卡内基大厅历史性地斩获总决赛唯一大奖。

彼时郭雅志已是国际上享有声誉的管乐大家——

日内瓦论坛评论: “他是舞台上的焦点,令人印象深刻”
波士顿电台称他为: 中国的的刘易斯.阿姆斯特朗

2012年是郭雅志生涯的第二个拐点,先是荣获香港“2012年度艺术家奖”,接着凭借自己在香港投资房地产获得的收益,以及苦学3年的英语,时年46岁的郭雅志得以远赴美国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继续学习深造爵士乐,2015年获艺术家文凭(Artistic Diploma)。



在美求学期间他受邀参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节、2014年芝加哥夏季音乐节。并连续几年参与了美国各地及孔子学院举办的中国新年晚会,获颁中国文化传播贡献奖。CCTV曾专题报称:香江人物郭雅志“唢呐也时尚"。2016年香港的电台穿越中美两地为他制作了专访记录片《大师》。
而且其实你 七大姑八大姨都听过郭雅志演奏的曲子,且不说《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从1988年至1998年十年间每年春晚的唢呐音乐就都由郭雅志来演奏。



以上还只是履历的罗列,下面咱就正经唠扯唠扯,一个学院派,一个正规乐团的管乐首席,他怎么就是一朋克了?




 一

  摇 滚 与 爵 士 


因参加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而广受关注的九连真人乐队,曾在节目中改编李宗盛的《凡人歌》,其中便安排了唢呐和小号对吹的桥段,引得网友直呼“唢呐牛逼”;另一档乐队类综艺《一起乐队吧》中,也有乐队在改编Radiohead著名K歌金曲《Creep》时加入了一段唢呐solo。



唢呐同摇滚乐是天作之合,现在这对组合也越发地时髦了,时髦的东西为什么有时候讨人嫌, 就是因为赶时髦的人里一百个有九十九个是隔着铁窗瞧新鲜的,是装的,而你一时间辨不出哪位是装的。这教人沮丧。


郭雅志《1987唢呐歌曲》,1987


中国最早探索这对组合的音乐人,是崔健,而在郭雅志早期的专辑《1987唢呐歌曲》中,便有一首唢呐版的《一无所有》。唢呐是火与土的交合,八十年代,萌芽的中国火,和你相爱相杀的黄土地。 用唢呐演绎《一无所有》,合适。


提到近几年唢呐在大陆摇滚乐的回潮,你很难忽略一支乐队: 假假條


假假條乐队于2016年发布的首张专辑《时代在召唤》


假假條主唱刘与操是郭雅志在伯克利读书时的同学,当时二十岁的与操拿着自己第一张专辑《时代在召唤》的小样找到了郭雅志,希望郭老师可以帮自己录制专辑中的唢呐部分。郭雅志欣然应允,于是便有了《盲山》中泣鬼神的《怀乡曲》唢呐独奏。

后来这张专辑获得虾米音乐2016年度专辑第一名。
那一年的榜单里,第二名是 草东没有派对,第五十名是 周杰伦


有人说郭雅志的眼光真毒,没有因为当时假假條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乐队而忽略了与操的才华;也有人说《时代在召唤》这张专辑固然博采众长又自成一派,但如果少了郭雅志的唢呐,它会失色不少。我认为两种说法不矛盾。


郭雅志将假假條乐队请到中央音乐学院演出

(从左至右:郭雅志,贝斯手宇飞,与操,鼓手福荣)


在音乐上,郭雅志和刘与操是古典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据我所知,很多音乐人已不是了。理想主义者希望能改变自己从事的事业,而不是一味孝敬它,一味供着它。你也可以把这种人叫作 朋克

理想主义者总是被指为倨傲的、不知天高地厚而好高骛远的,殊不知他们恰恰是最谦逊的。 对音乐谦逊的音乐人,才能创造新的声音。


郭雅志不仅能够将唢呐的武威之气熔进摇滚乐,也能为爵士乐加入唢呐特殊的雅气。爵士乐是郭雅志的心头爱,当年放弃乐团职位远赴美国学习爵士乐可不是一拍脑门儿就去了, 为什么要去学爵士乐?作为一个民乐出身的音乐家,郭雅志把问题想得很清楚。


他认为 爵士乐和中国传统民乐在精神上层面极为相契——爵士乐有二字真言: 即兴。而中国传统民乐讲究的正是一个 口传心授,强调演奏者自己的即兴发挥。郭雅志不止一次用阿炳的《二泉映月》举例,这首二胡名曲就是阿炳即兴创作出来的。

去年的广州爵士音乐节

郭雅志与美国伯克利明星爵士乐队的演出海报


郭雅志和他在伯克利的同学组成了一支“郭雅志与美国伯克利明星爵士乐队”,郭雅志在乐队里吹奏中国管乐。你想想,外国人平时听的都是萨克斯、小号和爱尔兰风笛,突然听到唢呐,肯定会受到所谓的“文化震惊”。这是唢呐特殊音色的优越性,也是占了东方主义的便宜——西方人对东方事物的猎奇心。


但郭雅志不一样,他的音乐是跳出民族套子依旧优秀的作品,同那些用民族元素装点门面的音乐简直云泥之别。看看他的队友们是怎么评价他的:


前些日子我预先听到了郭雅志老师将于十月底发布的新专辑《龙在吟》,这张专辑融合了爵士乐,时尚、丰富且富有野心。专辑的制作人、词曲写作者吴懿铖先生在创作手札里写下的这段话,非常地令人动容:

郭老师的演奏博采众长,不仅有原汁原味的中华传统调调,更融合了 爵士、拉丁、放克,以及世界音乐的元素。专辑创作之前,郭老师就表示想出品一张多元、时尚、有别于他以往录音作品的专辑。

(...)不禁联想,早在隋唐时期中原汉族的音乐就和西域的音乐做过一次亲密的融合,以唢呐、二胡为代表的乐器传入中土,燕乐二十八调也成了宫廷正宗, 为何现在人们提到中国音乐却只剩五音,          为何汉室的音乐就不可以是舞蹈性或建立在律动之上的,为何千百年来我们的音乐只能做诗歌的点缀或文字的附庸?

这张专辑,我想带听众们一起去感受和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才是中国音乐原本的样貌 未必忠于“传统”,却可能更接近“传统”;分明是现代的电声乐编制,却可能更好地和远古对话;丝路啊丝路,你曾带给我们的绝美, 难道依然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吗?

(...)慢慢地,我发觉所谓的“东方意境”其实在哪儿的音乐里都有,我发觉印度人和日本人做的音乐有时比中国更“中国”。或许,“音乐无国界”真的不止是一句说辞。(...) 至少我们可以拥有先人的胸襟吧


“依然还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吗?”

“至少我们可以拥有前人的胸襟吧。”

 说得多么好。


郭雅志新专辑(台版封面)



 二

  港 乐 和 迪 斯 科 


郭雅志的身影也闪现在香港流行乐坛中。他多次被黄耀明、李克勤及刘美君邀请到演唱会做独奏嘉宾。

2008年,李克勤在香港红馆举行一连11场《你的克勤演奏厅演唱会》,专门邀请了郭雅志做现场乐手。

2012年4月19-22日,郭雅志作为特邀嘉宾参演达明一派在红磡体育馆的演唱会。


红磡,多少音乐人梦想着站上的舞台,郭雅志却已经数不清去过多少回了。



郭雅志与黄耀明


如果你听腻了那些大同小异的迪斯科舞曲,那你一定要听听这张专辑——《戏剧唢呐迪斯科》,不只是另辟蹊径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它很 幽默。我坚信幽默是艺术里最可贵的品质之一。


郭雅志《戏剧唢呐迪斯科》,1988


我和与操还说要是开个迪厅里面专门这种音乐,得多来劲啊,估计不止是年轻人去蹦了,大爷大妈们一听到迪厅里会放《谁说女子不如男》和《京剧打虎上山》,肯定争先恐后。市场广阔着呢。


前些天就是在听着《戏剧唢呐迪斯科》这张专辑时,我读到了一本叫《中国唢呐艺术研究》的书,里面讲道:


在我国众多的传统器乐形式中,唢呐音乐可谓是俗乐中的俗乐。说它俗,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它的生存和发展紧紧地和民俗结合在一起。2.它的“恩主”是社会各阶层中文化层次最低的农民及城镇市民。
3.操此业的唢呐艺人在过去更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不但一般人看不   起,就连笙管乐艺人也对他们嗤之以鼻。至于唢呐艺人中的乐户,那就更惨了,死了连祖坟也进不了。
4.有关唢呐的历史文献极少。
5.以口传为主。


这是唢呐这种传统乐器的文化背景,但作为一个朋克, 当你看到一面墙“立”在面前,你想的不是靠上去,而是“破”了它。郭雅志便做到了,它让唢呐音乐这种“俗乐中的俗乐”成为交响乐团的编制,也通过与流行音乐的融合让唢呐走进了年轻人的俱乐部。


说到唢呐,不要再只想到红白事了


他怎么就做到了呢?


不仅是因为他吹奏功夫了得,更因为他对唢呐的改良使得这一切新的组合变得可能。




 三

 民 乐 界 的 爱 迪 生 


想象着嵇康临刑前不是弹奏一曲《广陵散》,而是吹奏一支中气冲天的唢呐曲,那么大概率就不会有“《广陵散》于今绝矣”这一说了,因为只要你在现场听过,你就绝对忘不了这首曲子。


甚至如果你熟悉的某首歌被改编成了唢呐版,你很可能会忘记这首曲子原来的模样。比如前些天登上微博热搜的话题“唢呐版柯南主题曲”



人说:“死笙活笛没良心的唢呐”,意思是笙的演奏有时不灵活,笛子比较灵活,但唢呐就太疯了,声响常常压制其他的乐器。“乐器界的流氓”并非浪得虚名,唢呐确实是一大杀器。


在说活芯唢呐之前,我们先说说唢呐。


关于唢呐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器考》中认为唢呐发源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随着回教的东流传入中国、印度等地。学界多沿用此说法。


第二种说法,以周菁葆1984年所撰《唢呐考》一文为代表,该文介绍了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壁画中的唢呐,并提出唢呐起源于新疆。


唢呐的起源不能确定,但确定的是,全世界各地的唢呐构造大同小异——哨、芯子、杆、碗口。



而郭雅志对唢呐的改良就在芯子这个部分。


传统唢呐只能吹一个调,并且在种种方面已经显得落后。郭雅志一直在思考如何使唢呐适应现代需求,不能光吹民间小调啊。就像钢琴没有了黑键就只能弹C调了,太单调。 


在录制尹相杰和于文华的《纤夫的爱》时,郭雅志发现这唢呐吹不了降E调啊,他捣鼓了半天,最后临时动了动唢呐的芯子,把D调降到了降E调。


这次录制给了他启发,他发现自己可以在唢呐芯子上进行改良。于是他花了两个晚上把唢呐活芯的图纸画出来,并于1992年2月2日在北京通过了文化部教育科技司组织的技术鉴定。



唢呐活芯是一个可以自由伸缩的唢呐铜芯,用来辅助传统唢呐演奏半音及转调。有了活芯后的唢呐,是杀器中的杀器,只要演奏者技术水平足够,它便能够适应乐曲中密集的转调,还能在华彩乐段中施展神通,不会被传统唢呐的构造限制住。


江南笛王赵松庭称赞唢呐活芯“东西小、思路巧,改革很成功!


唢呐大师胡海泉也说:“……既能保留传统的演奏风格又能吹奏十二平均律的乐曲,这就是他改革最成功之所在。”


而不仅仅是唢呐,郭雅志还对其他中国传统管乐器进行了改良,例如“多管葫芦丝”,大大延伸了葫芦丝的音域,并增加了复调和和声功能。


郭雅志在《天天向上》中吹奏多管葫芦丝


郭雅志可以说是为民乐事业真真正正地立了功。




 四

 未 来 


电影《百鸟朝凤》剧照


该如何更好地适应现代的需求?

不仅是唢呐,整个中国民乐都面临这个问题。


问题不止于此。


民族文化在当今到底是一种文化的优越还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还是两者兼有?二者的关系究竟如何?前者的优越是不是眼界狭隘所致?后者的胜利是不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在“中国风”乘着古风的潮流再度袭击华语音乐界,到底怎么区分噱头和认真有想法的音乐融合?民族音乐的研究从来没有断过,但音乐教育始终处在幼儿期,这是不是一种畸形?

上述问题你可能嫌大了,那么下面是一些个具体的关切——

如果说郭雅志的音乐实践和乐器改良是唢呐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滥觞,那么下一步怎么走?既然有了这么多唢呐和摇滚乐结合的案例,唢呐是否可以成为摇滚乐的编制?如果是的话,电声唢呐有无可能


这些问题无解,因为一部分人瞧不上咱们这些下九流的东西,没心思解,一部分人巴不得看看热闹,一部分人不希望你找到解,因为群众的无知就是他们的饭碗。最后剩下一部分人,是一边做事一边摸索的,理想主义者——没错,在很多情境下,它的同义词是:朋克。

可喜的是,刘与操和郭雅志已经在研发电声唢呐了,这两位朋克,一老一小,又要联合起来搞事情了。



话聊到了这份儿上,你也看出我为什么佩服郭雅志了,他做过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继续做下去的事情,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本身能做的至高贡献——丰富声音的可能性,并让民族音乐与时代发生化学反应。

他绝不是一位被圈养的音乐家,一门儿心思只知道给自己的老祖宗磕头上香,传宗接代,一问流行文化的事儿就傻眼,还觉着流行文化不入流。

有位老人家说过,“敢教日月换新天”,不少人觉得这话十分中二,我却以为很赤子,应当被纳入一个年轻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的自我教育之中。而郭雅志便是榜样之一。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进化耳朵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古典音乐界的名师与高徒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老师,这是一个陪伴我们一生的特殊角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再从大学到研究生,以及你凭自己的兴趣主动归于门下成为他的私塾弟子的老师。还有工作以后,带领你从职场小白到技术娴熟的“工作老师”,当然也有更多曾经帮助过自己教导过自己的人,他们都可谓是你的老师。
在古典音乐界也有这样一群为了音乐教育事业奉献的人,他们是优秀的音乐家,同时也是那些伟大艺术家们成长道路上重要的领路人。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这个教师节,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古典音乐家的师徒情谊。


海顿 & 莫扎特

 Franz Joseph Haydn ...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老师,这是一个陪伴我们一生的特殊角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初中到高中,再从大学到研究生,以及你凭自己的兴趣主动归于门下成为他的私塾弟子的老师。还有工作以后,带领你从职场小白到技术娴熟的“工作老师”,当然也有更多曾经帮助过自己教导过自己的人,他们都可谓是你的老师。
在古典音乐界也有这样一群为了音乐教育事业奉献的人,他们是优秀的音乐家,同时也是那些伟大艺术家们成长道路上重要的领路人。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这个教师节,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古典音乐家的师徒情谊。



海顿 & 莫扎特

 Franz Joseph Haydn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如果说莫扎特有老师的话,最值得做他老师的人一定是海顿,他们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彼此从对方身上都学到很多东西。莫扎特在谱写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就承认从“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那里学到很多。
1782年到1785年,莫扎特完成了六首从第十四首至第十九首弦乐四重奏,他把这六首四重奏题献给他从孩提时代就热诚仰慕的海顿。他对海顿说:“这是我对您的报答,因为正是您给我揭示了写作弦乐四重奏的艺术。”作为师长的海顿特别谦逊地说:“从莫扎特的每一部作品中,我都学到了一些东西。”后来他对莫扎特的父亲说“在上帝和尘世面前,你的儿子不论是他的人还是他的名,都是我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降B大调第十七首弦乐四重奏有一个和海顿的一首弦乐四重奏相同的标题“狩猎”,虽然标题的内容主要是体现在第一乐章里,但是这个第四乐章“非常快的快板”反映的正是收获的喜悦。


从海顿和莫扎特这种特殊的师生关系上,我们可以去想象理想的师生是什么样子,音乐给我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安东尼奥·萨利耶里

 Antonio Salieri 



说到古典音乐领域的师生情,就不能不提到旅居维也纳的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利耶里。
他不仅是当时奥地利皇室的宫廷乐长,几乎与莫扎特齐名,还当过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的老师,可见萨利耶里在当时的维也纳乐坛地位有多么重要!其实,他的实力与在音乐史上的价值也不可低估。他谱写了许多歌剧都堪称18世纪晚期歌剧发展史上特别重要的里程碑。
另外,他可以写三种语言的歌剧,可以说是相当“国际化”的作曲家。我们有很多人知道萨利耶里这个人,主要是在奥斯卡获奖电影《莫扎特传》中,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就是萨利耶里,他被虚构成出于嫉妒而给莫扎特下毒的坏人,尽管现在已经证明纯属无稽之谈。


不过,历史记载的萨利耶里和莫扎特的关系确实不够好,主要是萨利耶里一直霸着宫廷乐长的职位,使得莫扎特在维也纳一直没有上升的空间。关于二人的关系,确实存在着富有戏剧性的传说,它们往往被文学虚构成了更生动的故事,比如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就写过戏剧《莫扎特与萨利耶里》,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柯夫还把它谱写成了歌剧。不管怎么说,萨利耶里也是一位称职的老师,舒伯特就是他晚年培养的一个杰作。


今天借“教师节”这个机会,让我们来一睹这位被遗忘或者说被忽视的“老师”的杰作。
虽然萨利耶里以创作歌剧著称,他的器乐作品也同样精湛,比如《C大调长笛和双簧管协奏曲》到处洋溢着清新明快的气息,一旦听过便不可忘掉,无论是作为长笛协奏曲还是双簧管协奏曲,它都有资格入围“史上十大最优美”之列。当两件不同木管乐器与乐队进行双重竞奏的时候,长笛高冷,双簧管柔和,这两个音色互补的乐器,却是道出了生动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贝多芬 卡尔·车尔尼

 Ludwig van Beethoven & Carl Czerny



接下来我们为学习钢琴的学生们推荐一位史上最有名的钢琴老师的作品,这位钢琴老师恐怕所有学习钢琴的人都绕不过去,他就是连钢琴琴童都十分熟悉的人物——卡尔·车尔尼。

不管学琴的人是不是喜爱弹琴,你都要跟随着车尔尼老师写的练习曲一步一步地弹下来,而且就是在这种“枯燥乏味”中,你的弹琴技艺不知不觉便有了长进。当车尔尼还是贝多芬学生的时候,也是很刻苦的,据说能够背谱演奏贝多芬的全部钢琴作品,所以他是贝多芬最引以为傲的学生。后来车尔尼成为李斯特的老师,李斯特便成了贝多芬的传人。车尔尼除了创作那些令琴童“恐惧”的练习曲之外,作为贝多芬的学生,他还谱写有安魂曲、交响曲、奏鸣曲以及一些室内乐作品。
今天欣赏一下他的交响曲,《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缓慢的行板,在音乐慢慢的行进中,似乎蕴藏着一种将要爆发的力量,就仿佛我们听到了车尔尼的老师——贝多芬的音乐一样。



舒曼 & 勃拉姆斯

Robert Schumann & Johannes Brahms 



音乐史上著名的师生情还有勃拉姆斯和舒曼。勃拉姆斯是通过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引荐,去杜塞尔多夫拜访了舒曼和克拉拉夫妇之后而确立了师徒关系。在舒曼的鼓励和帮助下,本来就才华横溢的勃拉姆斯可以大展身手,迅速成长为欧洲乐坛的领袖级人物。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找对师父混好圈子是有多么重要!舒曼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凸显着一种自由和美好,他的《阿拉伯风格舞》是一首如诗般的作品。他认为要做艺术家,首先应该是一位诗人,这首作品表现的愉悦情感和自然状态就体现了舒曼的这个音乐理念,奠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  



里姆斯基-科萨柯夫

 Rimsky-Korsakov 



俄罗斯音乐界也有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他就是谱写《舍赫拉查达》又叫《一千零一夜》的里姆斯基-科萨柯夫。

在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的时候,他的爱徒既有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这样的学院派大师,也有另辟蹊径的意大利印象派作曲家雷斯庇基,以及更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斯特拉文斯基和普罗科菲耶夫等。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是特别无私的人,他不仅对学生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对朋友也是做到仁至义尽,他几乎是用毕生心血先后为已故的“强力集团”战友穆索尔斯基和鲍罗丁续写完成他们最重要的歌剧作品。

▼ 强力五人团


《舍赫拉查德》是里姆斯基-科萨柯夫最著名的管弦乐作品,内容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浓郁的东方情调,仿佛用音乐讲述着发生在东方故事。第三乐章“年轻的王子和公主”是其中最具抒情性的乐章,音乐忽而温柔细腻,忽而激情炽热,在优美典雅的旋律中,仿佛看到王子和公主正在翩翩起舞的画面。
有如此杰出的老师,他的学生当然也差不了,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首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异国学生、意大利作曲家雷斯庇基的一首作品“春天”,选自《波提切利的三幅画》第一首。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波提切利有三幅画最著名,“春天”、“三博士来拜”和“维纳斯的诞生”,雷斯庇基正是用音乐描述了这三幅画的内容。熟悉“春天”的朋友可以对着这幅画来听音乐,画中有穿着带翅膀靴子的墨丘利,他正在驱散乌云;美丽、青春、幸福三女神身着薄如蝉翼的纱裙,沐浴着阳光,正携手翩翩起舞;维纳斯居于中央,她的另一侧是花神芙洛拉、森林女神克罗莉丝和西风之神赛弗尤洛斯。在罗马神话中,西风之神因为控制不住自己对森林女神克罗莉丝的欲望而强暴了她,森林女神克罗莉丝于是就变成了花神芙洛拉。维纳斯上方飞翔的小爱神,已经蒙住双眼即将射出他的爱情金箭。
▼ 意大利作曲家 雷斯庇基


听着如此内容丰满的音乐,是不是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作品,都是向一代又一代言传身教的大师做一次榜样式的音乐致敬,因为他们创作的这些经典音乐不仅一直陪伴着我们,同时也是我们深入学习音乐的动力。
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里,希望借音乐向这世间每一位教导过我们的老师们致以最真挚的问候,祝老师们节日快乐!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高解析音乐的迷思:音质越高,就能让音乐更好?

取样频率较广的高解析音乐真的能帮助音乐加分吗?


我们都知道虽然MP3格式的普及曾对音乐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在那个个人计算机硬件存储容量小,以及网络带宽速度缓慢的时代来说,无疑地是个重大的发明。而如今硬设备上的问题都已大抵解决,再加上音响和耳机技术的持续进步,为何今日我们还继续聆听低音质且过度压缩的音源呢?高音质且无损格式的音乐不是更好吗?


理论上来说比特率和取样频率越高,声音能呈现出更细腻的表现,并且也会让音乐更逼真。近年来推出的「高解析音乐」(High-Resolution Audio,简称Hi-Res Audio)定义为以 「96kHz/24bit」和...


取样频率较广的高解析音乐真的能帮助音乐加分吗?


我们都知道虽然MP3格式的普及曾对音乐产业造成极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在那个个人计算机硬件存储容量小,以及网络带宽速度缓慢的时代来说,无疑地是个重大的发明。而如今硬设备上的问题都已大抵解决,再加上音响和耳机技术的持续进步,为何今日我们还继续聆听低音质且过度压缩的音源呢?高音质且无损格式的音乐不是更好吗?


理论上来说比特率和取样频率越高,声音能呈现出更细腻的表现,并且也会让音乐更逼真。近年来推出的「高解析音乐」(High-Resolution Audio,简称Hi-Res Audio)定义为以 「96kHz/24bit」和「192kHz/24bit」或更高的数字格式制作,比起传统CD的「44.1kHz/16bit」高出好几倍。当然有人会说出「反正音质好坏我也听不出来」这样的回答,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回归到:究竟一般人的耳朵有没有办法辨别出这些细微的差别呢?



早期由于计算机硬件存储容量小以及网络带宽速度缓慢,使得便利性高的MP3格式普及至今。


为了回答多数人同样的疑惑,英国卫报找来从2007年就开始制作高解析音乐的Linn Records提供音源,并且请自家的音乐编辑试听,与常用的几种音乐格式相互比较:分别是128kbps和320kbps的MP3格式、CD和24bit的高解析音乐。


经过两位专业的音乐编辑试听后,他们得出了有趣的结论。其中一位编辑认为自己能够分辨出音源的不同,MP3与CD有着明显的差异,但CD和高解析音乐相比之下,差异并不如他想象中的巨大,他必须非常专注地聆听才能感受到;而另一位编辑则认为即使能够分辨,但重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好比说当他聆听Nick Drake的《One of These Things First》专辑时,他认为好坏并不是取决于高低频率的音质,而是像吉他拨弦和贝斯声在线这种差异。他还补充说:“高解析音乐的超清晰表现对我来说是过于尖锐和冷调,反倒削弱了歌曲的温暖和凝聚力。本次试听在同样的硬件条件下,我反倒最喜欢CD呈现的声音。”



高音质是否能够帮助音乐,其关键还是需视录音质量和每个人主观的感受来认定。


这样微妙的结论反映出,虽然高音质呈现出较不扁平的声音使音质更饱满和宽阔,但某些歌曲却与CD差异不大,其中的关键还是需视录音质量和每个人主观的感受来认定。歌曲可能会因为Hi-Res的特色让音乐更加分,更有真实的临场感;反之也有可能曝露出歌剧主唱与交响乐团是分开录音的事实,让这个特色变成缺点。



高解析音乐能让你「声」历其境,也可能让你听出录音瑕疵。


除此之外,高解析音乐比现在普遍使用的格式成本还来的高,一张专辑售价落在约新台币九百元左右,足足是CD售价的三倍之多。而与MP3的存储空间相比,高解析音乐将会占用设备存储空间约2~5GB,比起低音质MP3的60mb还高出将近30倍。


不过近年来有越来越多支持高解析音乐播放的装置出现,像是Samsung、Sony和LG这些品牌生产的音乐播放器和智能型手机,网络上也有如Apple、Amazon和Spotify提供类似高解析音乐的服务平台。


笔者认为,这样的重大变革就如同影片格式的蓝光与DVD之争,科技势必会持续向前前进,但要能被现代人普遍接受,也许还有一段路要走。


文丨Mumu Dylan

来自丨mplus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中国音响网




文中音乐十面埋伏来自瑞鸣音乐专辑《国乐·炫技》。长轮摭扫凤点头,点将排阵大小战!这首史来最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武曲,汪洋恣肆地浓画出整整22个世纪前楚汉相争的磅礴惨烈,指甲将琴弦刮煞出兵戈相击刀光剑影,久远阴霾的天空被厮杀和呐喊熊熊燃烧。四面楚歌寒彻了人心,萧索吟弦颓然叹一声“非战之罪天亡我”的激愤,那个悲歌慷慨的身影被历史和宿命压倒,倒得太肃杀,太凄凉。琵琶于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汉代,它由古代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无论是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的字里行间,还是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都能看见它翩然的身影。琵琶曲分文武,武曲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文曲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如《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等。




《国乐·炫技》


堂皇名篇叹为观止

国手鸣琴惊艳天籁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招募丨瑞鸣招募自由撰稿人啦!欢迎你的加入~

你喜欢音乐吗?

你了解瑞鸣吗?

你擅长文字吗?


如果以上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那就来投稿吧~


如果你的作品在我们公众号上出现

那么恭喜你还会获得一笔稿费


投稿邮箱:3429592747@qq.com

投稿格式:姓名+联系方式+作品名


您可以写乐评、影评、书评等等

只要与我们的音乐有关即可

如有任何疑问可咨询QQ 3429592747


瑞鸣期待您的加入~



你喜欢音乐吗?

你了解瑞鸣吗?

你擅长文字吗?


如果以上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那就来投稿吧~


如果你的作品在我们公众号上出现

那么恭喜你还会获得一笔稿费


投稿邮箱:3429592747@qq.com

投稿格式:姓名+联系方式+作品名


您可以写乐评、影评、书评等等

只要与我们的音乐有关即可

如有任何疑问可咨询QQ 3429592747


瑞鸣期待您的加入~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为了让唢呐当主角,他的努力你想不到

1987年,肯尼·基(Kenny G)的畅销单曲“Songbird”让全球乐迷疯狂爱上萨克斯风这件乐器,他把萨克斯风在音乐领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而对于跨界管乐演奏家郭雅志来说,他的志向在唢呐。


为了让唢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音乐会上的主角,他将唢呐这件民乐器带进了《纤夫的爱》、《父老乡亲》、《好汉歌》等家喻户晓的流行乐,还透过唢呐活芯的发明,大大提升了这件乐器的功能,将唢呐吹出了国门,吹入了世界的视野,堪比民乐界的肯尼·基。


在郭雅志的世界里面,唢呐可以是这样:


或者这样:


除了唢呐外,别的中国民族乐器也...

1987年,肯尼·基(Kenny G)的畅销单曲“Songbird”让全球乐迷疯狂爱上萨克斯风这件乐器,他把萨克斯风在音乐领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而对于跨界管乐演奏家郭雅志来说,他的志向在唢呐。


为了让唢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成为音乐会上的主角,他将唢呐这件民乐器带进了《纤夫的爱》、《父老乡亲》、《好汉歌》等家喻户晓的流行乐,还透过唢呐活芯的发明,大大提升了这件乐器的功能,将唢呐吹出了国门,吹入了世界的视野,堪比民乐界的肯尼·基。




在郭雅志的世界里面,唢呐可以是这样:


或者这样:


除了唢呐外,别的中国民族乐器也一样可以这样:(请留意图中外国音乐家们专注的眼神和惊讶的表情)


还有这样:


“世界变得很开放,也变小了,我们应该用更开放的心态,把我们的民族音乐跟世界的不同音乐进行融合。”郭雅志说,世界音乐融合的时代已来到。

郭雅志,著名管乐演奏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陈家齐、胡海泉、任同祥、王高林、刘炳臣、宋立春、胡志厚、尹二文等唢呐、管子名师,精通吹奏唢呐、管子、箫、埙、笛子、巴乌、葫芦丝、少数民族土著吹筒和西洋萨克斯管等近30种吹奏乐器。


上世纪90年代,郭雅志把传统民乐和流行音乐进行结合,影响了中国流行乐坛,后在中国香港中乐团担任唢呐首席十多年,为了寻求中国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的融合,7年前又义无反顾地奔向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追寻自己的爵士梦。

12月9日,他将携伯克利音乐学院的精英爵士音乐家们,一起在星海音乐厅举行一场融合中国、土耳其、美国等各国音乐的跨界爵士音乐会。


郭雅志从小学习唢呐,自言特别喜欢唢呐的原因是它具有中国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符号。然而,唢呐要不被许多人认为是很有乡土气息的乐器,要不只能存在民族乐团中的唢呐声部,偶尔能有独奏的机会。

如何让唢呐和城市生活接轨?在上世纪90年代,郭雅志开始进行了很多尝试。


首先,他把唢呐带进了流行音乐。像脍炙人口的《纤夫的爱》、《父老乡亲》、《好汉歌》等原版录音中的唢呐,都是他录制的。在电影《一个也不能少》中,他也演奏了民乐。


后来到了中国香港中乐团,他还跟小提琴组成了二重奏,演奏一些经典的流行歌曲,如《当爱已成往事》、《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等。


在李克勤的演唱会上,他还作为嘉宾进行表演,让很少有机会接触唢呐的观众们感受到新鲜,过了一把瘾。



尽管也会用唢呐吹奏外国的歌曲,郭雅志认为唢呐的民族特色并未因表现的内容不同而被改变。他想做的事情,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寻求民族音乐的新路。


“很多人对爵士乐不了解,甚至觉得是靡靡之音,其实爵士乐只是一种形式,像民乐、古典乐一样,不理解只是因为不了解。”在郭雅志看来,好的形式,就要为我们所用,去打开民族音乐更大的、更没有界限的世界。


对话

Q:为什么想把唢呐和爵士乐结合在一起?

A:有时候我很担忧,传统音乐有可能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但是大部分人对流行音乐感兴趣,流行文化把世界上的东西交融在一起,跟生活很接近。流行音乐有很多元素来自爵士乐、摇滚乐,两者有许多相通点,乐器相同、有的演奏方法也一样。我认为,民族音乐要得到新生,可以通过流行音乐实现,与爵士乐融合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Q:唢呐跟爵士乐结合的难度大吗?

A:有一定难度。传统的唢呐不能自如转调,遇到奇怪的调,比如降A调或升F调,根本无法演奏,而爵士乐的12个调子都是开放的,随时转调。经过很长时间的尝试,我发明了唢呐的活芯,就是一个装在唢呐上的像活塞的装置,令唢呐的每一个音都能升高半音,再弹回来恢复原状,这样唢呐就可以演奏任何一个调了。道理很简单,就像在钢琴的白键上加上黑键一样。解决了技术的问题,我就能跟爵士乐玩了。


在音乐演奏上也要解决一些问题。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四平八稳,而爵士乐有变化、有动感,所以要对传统的歌曲进行改造。在12月9日的音乐会上,我也会把一些传统的曲子如《百鸟朝凤》跟爵士乐结合在一起玩一下。这些都是很有趣的尝试。



↑ 唢呐活芯

装了活芯的唢呐 →


Q:您怎么看爵士的即兴与民乐的结合?

A:中国的民乐本来并不缺乏即兴的特性。比如阿炳的演奏就是即兴表演,只是后人把他演奏的即兴版本固定下来,于是所有二胡演奏家演奏的都是阿炳当天表现出来的效果,完全没有学到他即兴演奏的方法。这就是我们现代民乐人所丢失的最宝贵的东西。


当然这些是有原因的,当下大部分中青年音乐家都毕业于音乐学院,学习的都是西方的音乐理论、乐谱、作曲方法,没有得到老祖宗口传心授的精华。


我们特别迫切,希望把传统音乐的自身的东西寻找回来,表现音乐家即兴发挥的能力和个性。希望民乐能够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



签售预告

在12.9本场音乐会后,郭雅志将会在星海音乐厅大堂举行唱片签售会。郭雅志的唱片《八千里路》包括CD、 蓝光HQ和黑胶唱片,当晚将在大堂乐读空间出售。如果您也有郭雅志的正版唱片,也可以一起带来哦!



爵士中国

郭雅志与美国伯克利明星爵士乐队

时间:2018年12月9日20:00

地点:星海音乐厅交响乐演奏大厅

购票链接:https://m.ticket-easy.cn/item/68288?code=021BSJVU1YoyRX0wv0SU1d7UVU1BSJVO&state=snsapi_userinfo

VIP380/280/180/80(普通票)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星海音乐厅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琴韵古意弦如语:瑞鸣携您欣赏洛杉矶古琴音乐会

2018年为梅庵古琴传承百年后的下一个百年之元年,“亲情中华”新百年梅庵元年古琴巡演音乐会日前在洛杉矶开启美国首场演出。中国古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家珍,以及中国梅庵琴派代表人物王永昌倪诗韵等古琴艺术家同台献艺,为南加州侨胞带来珍贵高雅的琴音乡韵,以嗣乡愁。


中国古琴国家级传承人赵家珍教授。侨报记者尚颖摄


古琴大师级艺术家赵家珍表示,这次是受中国梅庵派古琴传承人杨永昌大师邀请来美参加“亲情中华“古琴音乐会公益巡演活动。


她介绍,琴是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弦乐器,被称为中国乐器之王。琴的音乐高雅超逸,意韵悠远,数千年来,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


2018年为梅庵古琴传承百年后的下一个百年之元年,“亲情中华”新百年梅庵元年古琴巡演音乐会日前在洛杉矶开启美国首场演出。中国古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家珍,以及中国梅庵琴派代表人物王永昌倪诗韵等古琴艺术家同台献艺,为南加州侨胞带来珍贵高雅的琴音乡韵,以嗣乡愁。


中国古琴国家级传承人赵家珍教授。侨报记者尚颖摄


古琴大师级艺术家赵家珍表示,这次是受中国梅庵派古琴传承人杨永昌大师邀请来美参加“亲情中华“古琴音乐会公益巡演活动。


她介绍,琴是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弦乐器,被称为中国乐器之王。琴的音乐高雅超逸,意韵悠远,数千年来,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必修乐器。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称号。



赵家珍表示,从古琴申请联合国非遗项目成功,以及2008年奥运会以来的广为宣传,古琴在中国国内越来越火。而且随着国内物质生活的丰富满足,国人对精神文化层次的追求越来越高,古琴以其高雅抒怀的文化意韵广受喜爱。为满足越来越多人学习古琴的意愿,她成立了“赵家珍古琴艺术中心”,作为学习古琴的艺术平台,吸引了众多热爱传统音乐文化,喜爱古琴的朋友。


她颇感欣慰地表示,在古琴的专业领域,她的学生众多,成就斐然,也带出了许多国内卓有成就的古琴演奏家,青年古琴演奏家巫娜便是其中之一。但是,古琴在海外的宣传很少,所以她也希望借此次的古琴巡演活动,在海外宣传推广中国的古琴音乐文化。


赵家珍与瑞鸣音乐创始人叶云川(左)。侨报记者尚颖摄


在音乐会现场,赵家珍也带来了与瑞鸣音乐制作人叶云川联合出品的其古琴音乐专辑“琴”:古意盎然弦如语,琴韵天成云作心。


这辑制作精美的古琴音乐,以古琴凝练唯美地诉说着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独特哲学观。同在音乐会现场的瑞鸣音乐制作人创始人叶云川表示,这部古琴专辑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1400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用古琴音乐艺术传达,完美呈现,余韵悠远。以此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推动中美文化交流。



赵家珍师从于古琴名家吴景略张子谦龚一吴文光,曾被纽约时报评为“世界一流演奏家”。她在音乐会中独奏《潇湘水云》作为压轴曲目,也是最有难度的古琴曲目之一,被称为“琴曲之王”。为南宋郭楚望所作,描写潇湘两条河流与对面九嶷山水光云影,雾气空濛的景象,抒发了作曲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北方被异族侵占的惆怅之情。



赵家珍表示,洛杉矶首站演出之后,古琴艺术家们本周将在纽约有三场巡演,包括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古琴演出。



据古琴音乐会承办方美国江苏经贸文化联合会介绍,“亲情中华  文化讲堂”是中国侨联精心打造的文化交流项目,以“亲情中华”为品牌,以“文化讲堂”为载体,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要形式,进一步搭建中美两地文化交流的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图文来自侨报网

部分图片来自@叶云川-瑞鸣音乐微博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奇思壮采,震古烁今 | 他评

当别人还在世界音乐的道路上徘徊不前时,瑞鸣已是一骑绝尘!

文/战羽


世界音乐/Worldmusic,广义上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狭义即指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融汇结合的音乐类型,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 pop)。


而“历史上首次以古朴唢吶、管子对话全美首座巨大管风琴” 的《八千里路》音乐专辑正是这种操作!


瑞鸣《八千里路-郭雅志与世界音乐》封面


尽管,常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但这音乐上的奇思妙想,却不是什么土豪劣绅有钱便能染指的,唯有贫乏的心才会限制了想象力!


似乎越来越明晰了,自《藏密》《黑白风景》《琴迷歌...

当别人还在世界音乐的道路上徘徊不前时,瑞鸣已是一骑绝尘!

文/战羽


世界音乐/Worldmusic,广义上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狭义即指民族音乐、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融汇结合的音乐类型,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 pop)。

 

而“历史上首次以古朴唢吶、管子对话全美首座巨大管风琴” 的《八千里路》音乐专辑正是这种操作!




瑞鸣《八千里路-郭雅志与世界音乐》封面


尽管,常说贫穷限制了想象力,但这音乐上的奇思妙想,却不是什么土豪劣绅有钱便能染指的,唯有贫乏的心才会限制了想象力!

 

似乎越来越明晰了,自《藏密》《黑白风景》《琴迷歌剧夜》《月儿弯弯照九州》《城市的十二个花园》瑞鸣对于世界音乐的探索从未停止,这或者可以看作是那个用《琴》《伶歌》《虞美人》《粉墨是梦》打造深具传统民族特色音乐王国的多维搭建。

 

更多的维度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可能。




《八千里路》专辑录音花絮-艺术家合影


《八千里路》专辑主要集结了三种不同地域及时空维度的古老乐器:唢吶、管子和管风琴,当然还有来自中国、以色列、希腊、土耳其、美国五个国家独特乐器襄助,包括乌德琴,箱鼓,吉他,古筝,笙,笛子,四弦吉他,美洲土著笛等乐器跨越千年岁月不远万里聚集在梅休因纪念音乐厅(Methuen Memorial Music Hall)。


随着极具苍茫历史感的中外乐器珠联璧合,气势恢弘的乐思畅想正逐渐显现轮廓,如今尚未聆听已心生崇敬向往,而那扇神秘的世界音乐殿堂之门也由此缓缓打开。


至此,专辑取名“八千里路”的寓意已逐渐明了,其固然有千里迢迢奔波劳顿之寄予,却更带一层跨越千年历史的丰韧与厚重。




《八千里路》专辑录音花絮-管风琴


然,八千里路音乐构建之奇思壮采才刚刚开始!

 

专辑时长61分06秒,共选曲12首,收录国外歌谣9首,国内民谣3首,题材涉略广泛而丰富,国外歌谣既有传统名曲如“奇异恩典”“晴空中的云雀”等,也有“葡萄干和杏仁”“一起跳舞”“印第安往事”等乡间小调,国内民谣分别是“兰花花”“东北小调”和“送亲歌”,看曲名似有浓郁乡土气息迎面而来,却在不经意间成就“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终极奥义。


专辑最令人称奇的是所有曲目的吹奏部分都是由郭雅志完成,可谓一个人撑起演奏部分的半壁江山。




《八千里路》专辑录音花絮-郭雅志老师


首曲“情迷土耳其”便极具创想,以充满异域风情的乌德琴声作为铺垫,如电影叙事般缓缓拉近的镜头,穿过历史的天空,已然置身于风情万种的伊斯坦布尔集市。


当第十秒唢呐吹出熟悉又陌生的声线破空而来,一时竟无法招架,这与印象中的那个热闹喧嚣甚至稍显张狂的唢呐完全不同,矜持内敛却配合得体,毫无违和。


在初步的开场介绍之后,当1分53秒牛筋BASS交织着箱鼓敲击的节奏跟上,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曲风还暗藏爵士乐的编排操作,实在令人大感意外,箱鼓的敲击回响已然勾勒出梅休因纪念音乐厅旷阔的空间,音场搭建自是极好,在唢呐奏出主旋律之后一段由乌德琴对话箱鼓的即兴演绎深具爵士乐精髓,简直堪称全曲精华,异常出彩。最后再由唢呐重拾主题三次重复之后逐渐将全曲引向高潮,并在炽热处嘎然而止,别出心裁的编排令人欲罢不能回味无穷。




《八千里路》专辑内页


在初次领略专辑中唢呐异乎寻常的表现力之后,不禁对第二首“奇异恩典”十分期待,那原本出自苏格兰的基督福音歌谣,又该如何演绎?

 

但耳畔却分明传来葫芦丝的声音,悠悠曲调竟然同苏格兰风笛音色高度契合。如果你对葫芦丝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描绘“月光下的凤尾竹”,那么“奇异恩典”中的演绎则完全打破葫芦丝长久以来局限于表现云南风情民谣的地域属性。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因为1分05秒管风琴首次登场,尽管只是辅助伴奏却是内力暗涌深阔宏远,那婉如喷薄而出的低频,凝结成墙由远至近贴地而来,庄重肃穆之感油然而生。正当感怀这份崇敬时,忽闻唢呐高亢嘹亮之声拔地而起,画风旋即为之一变,整体曲境由此变得激越起来,气势磅礴的管风琴,似为这感恩与赞美更添一份自豪和振奋,一曲终毕荡气回肠。




《八千里路》专辑内页

 

管风琴有着强悍的低频和超低频表现力,声浪排山倒海给人以极大的震撼,也成为评判音响系统优劣的试金石。除了第二首“奇异恩典”还有第12首“仙纳朵”也采用了管风琴配乐,成为专辑中两首仅有的绝响。


余秋雨曾说过: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

 

郭雅志的吹奏在拥有高超技巧的同时,更多地融入了人文思辨与探索创新,闻之有豁然开朗之感。纵观整张专辑,并非所有选曲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乐器编排演奏,第六首“东北小调”和第九首“印第安往事”分别采用东北大唢呐和美洲土著笛单个乐器演绎,一气呵成表现抢眼。




八千里路实物图

 

尤其“东北小调”里唢呐表现力之丰富令人大开眼界,虽名为小调,却吹奏出大格局,全曲以柔缓开篇如泣如诉相当悲戚,引得心绪一片萧瑟,有黯然神伤之感,行曲过半开始节奏渐快,似开启高能,那吹奏时上下翻飞,摇头晃脑的形态跃然而出,其欢快流畅同前半段凄凄惨惨形成强烈反差,在最后的音乐小节复又归于平静,感受跌宕起伏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大师吹奏技艺的顶礼膜拜。

 

印第安往事”显然是一首伤感的歌谣,非常简单的旋律,在美洲土著笛特有音色的加持下,每个音符纯粹而自然,有一种说不尽的苍茫与空旷,是对往事的追忆,还是对远古的呼唤,只是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激流翻滚热泪盈眶,颇具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悯情怀,只是最终呈现的意境之美,早已化作专辑中深刻而独特的存在。


博尔赫斯说:时间是遗忘,也是回忆...




八千里路实物图

 

聆听八千里路音乐专辑,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不是那些古老的乐器本身,而是通过不同搭配和不断尝试去发掘各种音乐的可能,以充满想象力的乐思意境去描绘和刻画生命的伟大与机缘的奇妙,而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音乐类型,固有的模式一旦突破,必然极具华彩震古烁今。


那么,是什么限制了你音乐思辨和欣赏的能力,令你还如此贫乏?或者,“八千里路”可以给出足够令人信服的答案。




八千里路实物图背面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田纳西华尔兹 - 王韵壹

高冷or小众?反正更多人爱上了她|黑胶

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黑胶唱片受CD剧烈冲击一片颓势。1998年,中国国内最后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最终在CD的海洋中湮去。然而时隔20年不到,便轮到CD唱片舔尝昔日对手之痛了,这一次它面对的强敌是流媒体音乐,CD销量日渐惨淡。黑胶唱片占实体唱片份额虽小,却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


-该黑胶唱片为大卫1957年在中国的绝版录音-


“黑胶唱片复苏了!”美国老牌音乐杂志《公告牌》正为此大声疾呼。当流媒体音乐以“去物质化”的承载形式,让听者可以随身带着音乐到处跑时,人们又为什么想要重新拥抱黑胶唱片呢?


“它的复兴,是因为大家听腻了生冷干涩的数字...

高冷or小众?反正更多人爱上了她|黑胶

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黑胶唱片受CD剧烈冲击一片颓势。1998年,中国国内最后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最终在CD的海洋中湮去。然而时隔20年不到,便轮到CD唱片舔尝昔日对手之痛了,这一次它面对的强敌是流媒体音乐,CD销量日渐惨淡。黑胶唱片占实体唱片份额虽小,却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


-该黑胶唱片为大卫1957年在中国的绝版录音-


“黑胶唱片复苏了!”美国老牌音乐杂志《公告牌》正为此大声疾呼。当流媒体音乐以“去物质化”的承载形式,让听者可以随身带着音乐到处跑时,人们又为什么想要重新拥抱黑胶唱片呢?


“它的复兴,是因为大家听腻了生冷干涩的数字声音后,发现黑胶唱片中的传统模拟声音有一种温暖自然、且无可取代的特质”,台湾师范大学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黄均人说。即便黑胶唱片在今日复盛背景下依然小众,然而黑胶复苏的背后,是人们对音乐产品的需求层次变得越来越丰富,小众也好,高冷也罢,黑胶唱片在数字时代的逆袭,无疑有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价值态度。

厌倦过度数字化,年轻人爱上“古老”黑胶唱片

年轻人,正逐渐成为黑胶唱片的忠实收藏者,他们对一切过度数字化、机械化、程序化的工艺感到厌倦,他们向往以最自然的方式去拥抱生活。黑胶唱片,便成了他们“抵抗”过度泛滥的商业化与高科技的一种有力途径。


“新生代正成为黑胶唱片收藏的潜力人群”,美国音乐学会研究所所长周尚则向记者印证了黑胶唱片在年轻群体手中的“触感”。当1990年CD几乎霸占美国音像市场后,很多美国家庭纷纷将家中的黑胶唱片卖给书店或二手唱片行,这些黑胶唱片通常是成堆成堆地卖,一张从1到5美元不等。和今天百元起步,动辄千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相比,非常廉价。如今,当年那些卖家的子女们会去二手店中“海淘”,开始陆续将黑胶唱片买回去。


与上世纪不同,黑胶唱片作为一种“雅玩”已在适应市场的过程中逐步降低“门槛”。如今,年轻消费者是如何看待充满了怀旧情调的黑胶的呢?据有关媒体的调查发现,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消费者更多是将其视为“实用艺术品”,而不是“收藏品”。



一款价格万元之内的黑胶唱机,配上若干张二三百元的黑胶唱片,想要进入黑胶爱好者行列,这样的入门级“标配”并非高不可攀。市场上既有5万元起价的中高端唱机,也有万元以下便可购买的新式唱机。很多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音像公司从事欧美专业黑胶唱机生产公司的代理业务已达数年,他们表示,这几年“黑胶唱片”的生意让他们获益颇丰。


由于和普通消费者的“距离”在消除,黑胶唱片变得更加具有亲民感。在复刻原来的老唱片、以交响乐为“经典”表现题材之外,有不少美国当红流行歌手特意选择以黑胶唱片的方式发行单曲。2014年6月,美国摇滚乐手杰克•怀特的个人专辑黑胶版本在一周之内卖出4万张,刷新了美国单张唱片黑胶销量的纪录。


-瑞鸣音乐黑胶唱片-


在一些黑胶唱片中,乐迷甚至可以同时获得CD与数字下载方式,满足精品收藏与便携聆听的需求。中国台湾地区还保存着很多购买黑胶唱片的传统渠道--二手唱片店、音乐书店等。2007年,台湾诚品书店举办了第一届“黑胶文艺复兴活动”,此后更是举办多届黑胶展。一些由资深黑胶发烧友写给“入门者”的书籍陆续出版,销量可观。

找回经典魅力,音乐“匠心”凸显审美需求

黑胶唱片的魅力犹如一些人眼中的“高级定制”“手工造”。它代表了流水化生产之外的一种精雕细琢的工艺态度。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原副总编辑陈建平介绍,不仅仅是因为黑胶唱片的制作过程较CD更为费时、费力、成本更高,从音乐的创作、演绎、声音的录制、生产,乃至于装帧和美术设计,都是黑胶唱片艺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画家潘天寿所绘唱片封面-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唱片公司开始在黑胶唱片整体设计中重视“美术设计”,邀请一些知名画家、书法家来题写唱片封面,当时很多密纹唱片的封套都由名家设计绘制。1964年9月,中唱为庆祝国庆15周年制作的《北京的旋律》就集合了著名画家黄胄、叶浅予、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为10张唱片封面作画,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题字。


为何黑胶唱片至今被一些人奉为音乐圭臬?因其曾是“经典音乐创作”的代名词。清末,黑胶唱片正式进入中国,众多唱片公司开始在中国灌录发行黑胶唱片,直接开启了一段音乐创作的“黄金时代”,内容涵盖了京剧、地方戏曲、流行歌曲等多种音乐艺术形式。


-瑞鸣昆曲黑胶唱片《春色如许》-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等京剧表演大师以及周璇、白光、姚莉等歌坛女星,曾是各大唱片公司力邀合作的对象。在一些绝版的珍贵唱片中,留下了他们动人的歌声和珍贵的时代记忆。在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版库保留的,百代、胜利、大中华、高亭蓓开等公司留下的近4万张金属模版中,很多几乎已经失传或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之列的剧种赫然在列--如滦州影戏、山东剧(五音戏)、四明南词等。


当然,质疑黑胶唱片被过分“神化”的声音也不时传出。有人说,数字音乐已完全有能力不输于黑胶唱片带来的音质质量,即便是拥趸们想要的“还原声”也能做到。“奢侈”黑胶不够环保是另一弊端,毕竟生产黑胶唱片所需的镍、铬等元素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不难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黑胶唱片依然面临高冷的困境,然而多元化的市场空间和审美需求毕竟是令人欣喜的。



黑胶唱片回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对音乐产业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追求。黑胶唱片,是把音乐当作一个艺术精品来打磨的:从创作、演艺、录音、生产,到装帧甚至是发行,黑胶唱片生产线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这是一种打造品牌的态度。这些珍贵的传统精神,值得今天唱片工业好好学习。

内容来自文汇报

记者 童薇菁

转载自视听前线音响短评


瑞鸣音乐《被遗忘的时光》专辑封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非经瑞鸣允许请勿转载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谈黑胶丨混入“黑社会”也不易

先提请各位读者不要被“黑社会”三字所迷惑。正像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话,在音乐发烧圈把音源选择从CD又听回到黑胶唱机称作入“黑社会”了。


回想自己的发烧旅程,虽然米少玩不起高帅富的器材,但音源的选择也从卡带玩到CD机,再玩到PC- HiFi,再到数字转盘,也算是尝过各种梨子的滋味了。唯独对黑胶唱机的印象停留在遥远的幼时。那时也听过电唱机甚至手摇唱机,还记得在我母亲单位里听手摇唱机,得不时更换唱头上的钢针。


近年来从杂志上看到南方的音响展往往选择黑胶唱盘做信源开声,特别是今年初再读《构筑家中的音乐厅》一书中对不同信源的描述,认为与数码系统相比,调整的好,黑胶系统在感染力上应更胜一筹。理...

先提请各位读者不要被“黑社会”三字所迷惑。正像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话,在音乐发烧圈把音源选择从CD又听回到黑胶唱机称作入“黑社会”了。


回想自己的发烧旅程,虽然米少玩不起高帅富的器材,但音源的选择也从卡带玩到CD机,再玩到PC- HiFi,再到数字转盘,也算是尝过各种梨子的滋味了。唯独对黑胶唱机的印象停留在遥远的幼时。那时也听过电唱机甚至手摇唱机,还记得在我母亲单位里听手摇唱机,得不时更换唱头上的钢针。


近年来从杂志上看到南方的音响展往往选择黑胶唱盘做信源开声,特别是今年初再读《构筑家中的音乐厅》一书中对不同信源的描述,认为与数码系统相比,调整的好,黑胶系统在感染力上应更胜一筹。理由就是模拟录音比数码录音更精确地记录了乐曲的演绎。道理是对的,因为无论如何,再高规格的数码录音也还是对音乐演奏的近似描述。所以春节一过就开始动起黑胶的念头。


实际上自己想玩黑胶还是早就埋着伏笔的,1994年我在县里工作时,我们的科技副市长是中科院下派的氟化工专家,也是国际氟化工协会的常务理事,每年都要出去开会。有次去德国开会前我和他随便说了一句,方便的话请他给我带张唱片回来。没想到他带回一盒莫扎特的黑胶,里面装有七张唱片。那时已经是CD开始大行其道,根本找不到像样的黑胶机来试听。于是这盒黑胶也放在我的书柜里沉睡了20多年。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想要玩黑胶,事前的功课还是得好好做。于是翻书,上网,看音响杂志,凡是与黑胶相关的内容都好好浏览了一番。终于搞清楚现在要玩黑胶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基本条件是要有转盘、唱臂和唱头、唱放。辅助条件是要有水平仪(调整转盘是否安放平整)、测速盘(类似黑胶唱片样的一张圆盘,用来精确调整转盘的转速)、黑胶唱片刷子(清扫唱片用)、唱针清洁器等。在构筑自己的黑胶系统过程中,长了知识,破除了过去那种觉得黑胶的调整非常有难度的“恐黑”症和神秘感。遑论水平高低,至少是可以去碰的。于是终于在4月下旬动手,将构筑一套黑胶系统所需的器材和配件一一购齐。


在唱盘和唱臂的选择中,结合过去音响杂志上的介绍,自己选择了北京某公司的以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人物命名的转盘,之所以选择新转盘,主要也考虑到电源线和信号线玩线的便利。如果选择上世纪70-80年代的旧黑胶机,一是机器状态如何很难到现场试听和验收,二是过去的机器多使用专门的信号线和电源线,如果要玩线,则还需作相应改造。通过杭州代理商的帮助,自己很快收到了这款黑胶转盘。唱头的选择也是征求了杭州巴洛克音响公司周先生的意见建议,选择了天龙103R动圈唱头。唱放的选择更是费了一番周折,先是拍了英国 Cambridge Audio剑桥 Azur 651P MM/MC 唱头放大器 ,可第二天店家就告知没有现货发不了。于是在网上所有销售英国Cambridge Audio剑桥 Azur 651P MM/MC 唱头放大器的店家基本都被我问遍了,居然无一家有现货。这也许反过来可以说明,说“玩发烧是小众的玩意,玩黑胶则是小众中的小众。”此言非虚。最终我选择了杰士铭 Jasmine LP2.5DU MM/MC 唱头放大器 ,这个唱放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思,得到过国外烧友的好评。




前段时间由于工作忙耽搁了自己黑胶转盘的装配调试。最近自己下决心抓紧做成这事。其实装配的过程比想象的要简单很多,比如往底座转盘轴承孔加润滑油,高度1mm。这个如果直接拿油瓶往孔里倒,不好控制。于是找来一支注射器,这就很顺利地完成了润滑油的加注。


还有唱头的安装,对初哥而言最要紧的是在没有完成安装前千万别把唱头的保护罩取下,以免损坏娇贵的唱头。自己按照唱头的说明书接好蓝绿红白四色的连线。调好水平、针压,以及侧向力配置后就开声了。也许是好事多磨。开声虽然比较顺,可问题马上出来了。就是这台转盘没唱几句,唱头就老在同一音轨打转,唱臂就走不过去。


于是又开始折腾,除了对照说明书反复检查,对唱头的针压以及侧向力配置在允许的范围内多次调试。周末还请玩黑胶的烧友带上几张完好的黑胶来家试音,但故障依然如故。互联网是个好东西,自己还在淘宝上请教与黑胶相关的店家,就有高手第一时间指出是唱臂不流畅了。之后,我用手机拍摄了机器的故障视频,传过去给生产厂家的技术人员研究。最终公司方面也确认应该是唱臂有问题。第一时间重新给我发了一支新唱臂,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为什么音乐的数字处理方式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如此高的阶段,人们又会对黑胶重新着迷?几天来自己一边听黑胶,一边在思考。


实际上,黑胶播放的底噪还是大于CD,这点很明显。而且时不时可能会冒出一两下炒豆子的声音。那干嘛我们还要将CD和数字转盘先放到一边,舍简就繁又去玩黑胶呢?其实理由有两条,一是好玩。开声前通过您自己动手,调整好机子的平衡,针压,唱头的水平及垂直寻迹角,放上自己心仪的黑胶,随着唱盘的旋转,美妙的音乐自然地流淌出来,这个时候您油然而生的成就感足以抵消先前调教行为所带来的身心疲惫。二是好听,前面有提到,用数字方式处理音乐,再高规格也是对真实音乐的近似表达。


而黑胶作为模拟录音的成熟载体,系统调好了,回放出来的音乐确实比数字音乐更真实自然,因而也更有感染力。




自己的这套系统调试正常时间还很短,但即使如此,已有两点感触。


一是对乐器质感的还原很真实,比如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中单簧管的音色,那种类似鼻音似的共鸣,非常浓郁迷人。又比如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与数字系统比较,小提琴变得不那么犀利,咄咄逼人。琴腔共鸣更加真实,就象风和日丽中的羸弱美女,让人更生怜爱之心。


二是感觉上用黑胶作信源后音响系统的频宽是有变化的,尤其是低频的还原,在蓬松和结实的结合上明显超越CD和数字转盘,让人不由地觉得这才是更真实的低音。每天下班回家,当我打开机器,真空管的光点若隐若现,唱放面板上蓝色的Jasmine标示熠熠生辉。放上一张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从第二乐章开始听,这是一段充满惆怅感的抒情之作,也是很多电影中用来配乐过的名曲,如《走出非洲》就用过这段乐曲。


回想这段时间的折腾,归结到一句话,就是没想到要混入“黑社会”也不易。可是能享用到更让自己感动的音乐,这一切都非常值得。



本文转自公众号丨视听前线音响短评


瑞鸣-听见音乐点亮生活
小夜曲 - 中国爱乐乐团

没什么烦忧,是一首小夜曲治愈不了的

文/中华


戴望舒有一首著名的现代回文诗,讲人世间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这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花拳绣腿的故弄玄虚,这欲言又止的愁肠百结,这一趟感性的语言的神游,是可以唤起万千为爱所困的人的共鸣的。说来也怪,每次读到这首诗,都想介...

没什么烦忧,是一首小夜曲治愈不了的

文/中华


戴望舒有一首著名的现代回文诗,讲人世间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这当然不是简单的重复,也不是花拳绣腿的故弄玄虚,这欲言又止的愁肠百结,这一趟感性的语言的神游,是可以唤起万千为爱所困的人的共鸣的。说来也怪,每次读到这首诗,都想介绍戴望舒听听舒伯特的《小夜曲》。


我喜欢铜管乐器的演奏,对小号从小就深爱。自己有时也断断续续的在学着吹练,谈不上很高的水平,自娱自乐吧。最近常听的就是小号伴奏的舒伯特《小夜曲》。


-《小夜曲》曲谱--


今天我们听到很多小夜曲是器乐曲,但它最早是一种声乐体裁。每到黄昏或夜幕降临时分,欧洲行吟诗人们就来到恋人的窗前,拿着曼陀林,一首接一首地唱。相信很多人对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二幕里的小夜曲还记忆犹新:放荡不羁的西班牙贵族唐•璜,在农家姑娘采琳娜的窗前弹着曼陀林,唱着歌,想用歌声来吸引她,这就是典型的小夜曲。


-歌剧《唐璜》剧照-


小夜曲的歌词,大都出自著名诗人之笔,充满诗情画意。但小夜曲(Serenade)和夜曲(nocturne)不是一回事。到了19世纪,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把夜曲确定为一种新的钢琴曲体裁,强调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夜曲就更像无词歌了。很多人熟悉的肖邦二十一首夜曲是史上公认最为出色的夜曲代表作品。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肖像-


可能加了个“小”字,小夜曲显得不那么正式,不那么沙龙了。比如说,小夜曲除了夜里唱,早晨也可以唱。像舒伯特的《听,听,云雀》,就是一首早晨唱的小夜曲。当然,舒伯特最出名或许也是小夜曲中最出名的就是我这些天一直在听的这首舒伯特《小夜曲》了,各种版本,各种配器,全世界应该不下千首吧。


-《重奏之美》录音花絮-


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在欧州音乐史上有“歌曲之王”的称誉,据说他创作速度极快,一天能写八首曲子。这首《小夜曲》被收入在“天鹅之歌”中,应该是舒伯特去世前动人的“绝笔”,最初的歌词来自德国诗人莱尔斯塔勃的诗。


-《重奏之美》录音花絮-


从乐曲一开始,我就被深深打动了,爱不释手,连续听了很多遍。一开始清脆悦耳的钢琴声,营造出了一个美妙的水滴般的回声效果。优美的旋律仿佛让你走进了一个红海的晚霞之中。周围静静的,只有满山遍野被染红的绿色。旋律的延伸让你慢慢的走,轻轻的抬起头,放眼望去,几只鸿雁在血色的空中飞过,把自己的英姿留在了晚霞之中,形成了一副美丽的画卷。


-《重奏之美》录音花絮-


委婉的号声,像一缕清爽的气流,在轻轻的飘升,升到晚霞的脸庞,轻轻的和夕阳吟语亲吻。被染上金边的云慢慢的飘过,带来了钢琴的弦音,音阶的爬升,旋律的和声,它们一同把亲昵小号的身躯抬高,让它拥揽夕阳,把火红的太阳慢慢的送入地平线下,并随着晚霞的余光飘向远方。


小夜曲以优美的旋律舒展开来,清脆的号音在晚霞中飘荡。使整首曲调优柔婉转。小号,钢琴交替的演绎,像是两位情人在晚霞的光照下,坐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听着身边小溪潺潺流水声,看着远处晚霞的光芒,畅想着未来美好的生活。清亮的小号高音,最终把暇想带入了夕阳晚霞的怀抱。


-《重奏之美》录音花絮-


晚霞正浓,云被染红,整个天地都是红红的。听着这首优雅的乐曲,在草地,在绿荫幽静的小路上,在河边,在大自然中,你会觉得自己平日里的一切烦忧都散去了,整个人的身心,只想长长久久地融入这美好的夕阳之中。


瑞鸣按:音乐史上还有另一首同样柔肠寸断的小夜曲——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年早逝的意大利作曲家恩里克•托赛里的《悲叹小夜曲》。和舒伯特小夜曲一样,这首曲子不但是广泛流传的歌曲,也常被改编为提琴独/重奏曲和管弦乐曲。文章开头听到的就是瑞鸣《重奏之美》里的重奏版本。


相传托赛里与他心爱的妻子分手后十分痛苦,写了一本回忆录,又创作了一首著名的《悲叹小夜曲》。歌中伤心地唱道“往日的爱情已永远地消失,幸福回忆象梦一般地留在我心里”。

-意大利作曲家恩里克•托赛里旧照-


不久,回忆录成了畅销书,《悲叹小夜曲》也成了当时的流行歌曲。一首小夜曲就这样让托赛里名扬四海。有乐迷说,这百转千回的旋律,像清泉淙淙的流淌,又似恋人缠绵的倾诉,每到夏夜里聆听,总能想起自己年轻时代的爱情。


瑞鸣音乐《重奏之美》专辑封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非经瑞鸣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