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北京故事》
“我不知道两个男同志是否有可能终生厮守,但有人说他们最多好不过一年,我不能赞同,因为我曾和一个男孩非常愉快的生活了将近四年。”
“明亮的眸子里充满了忧郁,不安和怀疑”,这是蓝宇第一次出现时,捍东对他的眼睛的描绘,也是对他性格最直接的概括,蓝宇的形象就是一个充满忧郁的、缺乏安全感的、敏感的,但同时又单纯、善良、热血的一个学生形象。从蓝宇16岁第一次出现,到28岁发生意外离开,他的眼神是贯穿了全程的线索。蓝宇的眼神,最终在救出捍东后,从透着不安、怀疑变得看捍东时自信、坦然。
在面...
“我不知道两个男同志是否有可能终生厮守,但有人说他们最多好不过一年,我不能赞同,因为我曾和一个男孩非常愉快的生活了将近四年。”
“明亮的眸子里充满了忧郁,不安和怀疑”,这是蓝宇第一次出现时,捍东对他的眼睛的描绘,也是对他性格最直接的概括,蓝宇的形象就是一个充满忧郁的、缺乏安全感的、敏感的,但同时又单纯、善良、热血的一个学生形象。从蓝宇16岁第一次出现,到28岁发生意外离开,他的眼神是贯穿了全程的线索。蓝宇的眼神,最终在救出捍东后,从透着不安、怀疑变得看捍东时自信、坦然。
在面对捍东的玩世不恭,蓝宇总是忧郁的、茫然的,然后通过沉默表达出来。捍东第一次和蓝宇说分开时,他是这样描述蓝宇的:“他微微皱着眉头,抬起困倦的眼睛疑惑地看着我,呆呆地坐在床上”,“他的眼睛里透着茫然,不知所措,仍没有一句话”,“可他沉默着”。捍东认识林静平后,蓝宇刚察觉出不对劲时,捍东描述他“明亮的眸子里又透出那种使我迷恋的忧郁神情”。捍东和蓝宇说他要结婚时,蓝宇的眼光一如几年前捍东说玩腻了时,流露出惊恐和茫然。
同时蓝宇也是一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他对捍东的爱总是小心翼翼的,会因为捍东对他的一点好,就马上高兴起来,即使在那之前捍东刚伤害过他。第一次分手后,捍东发现蓝宇生病带他去医院,数落了蓝宇几句,蓝宇便会觉得像小时候一样,生病以后会有好事情,“他笑,看起来很高兴”。蓝宇被王永宏弄伤后,骗捍东说是遇上抢劫了,捍东教训蓝宇“钱是王八蛋,命才是最重要的”,蓝宇又马上高兴起来,“‘你再亲我一下!’他笑着说,完全没听进去我的话”。捍东让蓝宇去看心理医生治疗所谓的精神疾病后,蓝宇听到捍东说不让他再去了,说见不到他这么受罪时,蓝宇立刻就从“心理治疗”带给他的痛苦中脱离出来,恢复了朝气、灿烂的笑容,“他看着我,慢慢地笑了,突然猛的从沙发上窜出去,扑到我身上,拼命地搂我、亲我”。
在蓝宇和捍东最初认识的一段时间,蓝宇每次去找捍东的时候都很认真,这和捍东是完全不一样的,捍东去见蓝宇的心态是去见一个情人,或者连情人都谈不上,而蓝宇每次去见捍东都是去见一个喜欢的人甚至是爱的人的心态,最直观又细节的体现是去见面穿的衣服。一次是在春节的时候,捍东遇到正在打工的蓝宇,在一起去捍东的住所前, 蓝宇特意回到学校把身上穿的干活的腈纶棉袄换下,换上捍东在上一次送他的宽松仔裤配灰蓝色外套,还特意洗了脸,眉毛和头发带着水汽;另一次是蓝宇和捍东重逢了以后,捍东逗蓝宇说他不怕冷,大冬天的时候还穿着单衣服,蓝宇先是反驳他从来没有,后来想起来是当时去见面的时候,那是穿了他最好的一件衣服。
蓝宇整个人的状态在捍东彻底和他说分手的时候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在捍东想要开他时,一向极端敏感的他变得迟钝,一向的忧郁和茫然变得冷酷而坚决,总是沉默的蓝宇开始以满不在乎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痛苦。“他变了,和以前我认识的蓝宇不一样了,他看我的目光不再是忧郁、迷恋、欣赏。他谨慎地观察我,还带着点玩世不恭。”在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蓝宇和捍东只维持着性的关系,他们无法谈及感情,每每谈及感情,蓝宇的冷淡会骤然取代他的兴奋。也是从这里以后,捍东和蓝宇都像对方生活里的一剂毒品,得不到时拼命想,享用时又如坠云雾中的快感,清醒后却是无边的痛苦。这样的状态在捍东出事又被救出后有所好转,捍东和蓝宇不只是之前那样维持着性的关系,他们又逐渐多了交往,蓝宇不再像之前那样冷酷,却也和八年前截然不同了,总是真真假假、嘻嘻哈哈、无所顾忌,他用这些将那个认真、忧郁的自己包裹起来,等着捍东再次要和他分开。
蓝宇是个保守、传统的人,但却始终正视自己的感情,他从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欢捍东,从内心接受这种喜欢,也没有在和捍东分手的时间里试图去和女孩子谈恋爱或结婚。他有一种捍东永远都不能具备的勇气,他从来都有面对他人异样眼光的勇气。印象很深的是,捍东说喜欢同性是精神疾病,让蓝宇去看心理医生时,他问“那你为什么喜欢男人”,蓝宇没有回答,过了好一会儿,他淡淡地说“我只喜欢你”。
捍东是个浪荡公子,却始终是不愿意正视自己是喜欢同性的,他认为喜欢同性是不正常的人,也无法接受将自己喜欢同性的事实展露出来,所以他会和林静平结婚,他会享受和林静平在一起带给他的荣耀,这些荣耀是蓝宇永远都无法给他的。“我不会荒唐到爱个男孩吧”,这是捍东最早注意到自己对蓝宇的感情不同寻常时所想的,他在欺骗蓝宇,也在欺骗自己“我有把握自己是个很正常的男人,只是玩得太花而已”。捍东爱蓝宇吗,毫无疑问是爱的,所以在他和蓝宇十年的相处里,他在不断地和自己作斗争。在心理医生说喜欢同性是精神疾病时,他跟心理医生说自己和蓝宇只是生活作风混乱,却在内心发现自己从未爱过任何一个女孩。在母亲知道自己和蓝宇的事情后,搪塞着这只是有钱人的玩法,但面对母亲哭红的眼睛,他在挣扎“蓝宇、他的爱、我的感情,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蓝宇和捍东认识的十年间,从“乡哥”的包间到“临时村”再到“北欧”,他们在“北欧”度过了最愉快、最轻松的将近四年。又从“庆贺”小屋到“邡庄”,两个人彼此纠缠、挣扎几年后,蓝宇终于过上了他一直都想要的和捍东在一起的平稳日子,捍东也习惯了和蓝宇在租来的房子里的踏实生活。只可惜只有几个月,这种他们两个人用了十年时间才过上的日子,终究再也没有了。
其实我也在想,蓝宇走后,捍东可以惦记蓝宇这么久,是不是只是因为他死在了捍东最爱他的时候。说实话,我不知道如果蓝宇没有死在28岁,那在往后的日子,捍东会和他厮守终生,还是会出于各种或荒唐或合理的理由,又一次将他抛弃。但我希望可以是前者,小蓝宇的忧郁、茫然、敏感和他强装出的玩世不恭都太让人心疼,我太希望在捍东经历了生死之后,在得到了老太太的认可后,小蓝宇可以永远过上他想要的和捍东厮守的日子,他可以和捍东光明正大的相爱,再也不用小心翼翼。
雪中悍刀行杂感
近来把《雪中》看完了,感觉还不错。《雪中》在我看来是群像式的写法,就由主角穿行于清明上河图中,很多时候读者不能把握配角的命运走向,却能明白他们一时间的心态情感。在众多群像中,除了市井江湖外,最传神的要属书生群像。应了那句“故事不真心态真”,内有许多值得玩味的传统心态,又或者说是他自身书生气的照影。烽火写人属于工笔式,不花大量篇幅人物形象出不来。或者说他本身也有意识地犹抱琵琶半遮面。徐凤年这个人物,我看了一半,才大概明白这人想要什么。这种写法,写群像难免吃力,女性形象也普遍疲软,往往只有一瞬间的心态动人,剩下的时...
近来把《雪中》看完了,感觉还不错。《雪中》在我看来是群像式的写法,就由主角穿行于清明上河图中,很多时候读者不能把握配角的命运走向,却能明白他们一时间的心态情感。在众多群像中,除了市井江湖外,最传神的要属书生群像。应了那句“故事不真心态真”,内有许多值得玩味的传统心态,又或者说是他自身书生气的照影。烽火写人属于工笔式,不花大量篇幅人物形象出不来。或者说他本身也有意识地犹抱琵琶半遮面。徐凤年这个人物,我看了一半,才大概明白这人想要什么。这种写法,写群像难免吃力,女性形象也普遍疲软,往往只有一瞬间的心态动人,剩下的时候面目模糊。
如果说猫腻是文青中的草莽,是典型“上京应考而不读书的书生,来洛阳是为求看你的倒影”,故而他的小说中主角最意气的时刻往往是“我不同意”,是直抒处胸中一口闷气的那一刻。那么烽火就是文青中的书生,中规中矩的庸常,却也有其可爱之处。故而徐凤年最最风流的时刻,恰恰是他最落魄最潦倒的时刻。既是书生,便难免酸腐。就好像书中的言情让人无比尴尬,净弄些虚头巴脑的“不知所起,不知所终”的玩意儿。书生式的种马也最让人讨厌,得了便宜还不卖乖。酸的一面或有时还让他沾沾自喜,但腐的一面他确实在极力对抗,选择写网文本就是对抗的一种。可规矩于他而言实难以突破,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总困于结尾。传统文学面对不可解的矛盾倾向于以悲剧收尾,或是干脆只写众生相,作者本身却回避选择。网文要求,或者说烽火本身也要求他自己不能回避这种选择,但他的性格偏向于体悟矛盾中的无可奈何,也倾向于承认矛盾的发生有其不可回避的地方,故而始终欠缺解决的手段或者决心。官子无力,性情使然。
烽火太刻意营造一种宏大的悲壮了,这种倾向在前半部分还有市井江湖的部分调和,借着“江湖儿女江湖老,江湖恩怨江湖了”“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人在江湖漂,哪能总挨刀”“书上说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书上还说了,人生何处不相逢”把文字的根基落稳了。到了后面就沉浸于自己刻意营造的悲壮而显得飘忽。
但他市井江湖的部分写得真精神。烽火太善于写日常中邋遢又心肠好的老人,把蒸汤包的笼屉看得比江湖顶层豪客的壮志更重要孩子,出不了头油滑的江湖客,伤心又无能为力的母亲,郁郁不得志如丧家犬的书生,迫于生活陪着笑脸的妓女。往往借助反差的效果写出江湖中的辛酸气。写小人物的梦想与侠气,有温华。真心喜欢过青楼头牌,抱着木剑不肯放手,一心要练自己的剑的小人物忽经高人指点练出不俗剑术,却发现高人施恩只为设局让他杀自己的朋友,就一剑断了自己的经脉,把恩怨断了个干干净净,也断了自己的江湖梦,跛着腿回到哥哥嫂嫂把他拉扯大的小镇,做个逢人三分笑的店小二。他写亡国太子苏酥的那段也好。两个临危受命大臣,一个成了教书匠一个成了铁匠,二十年后觉得机会来了又做起了复国梦。可苏酥二十年来的生活就是日日操心柴米,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满身痞气与一条巷子里的土棍扯皮打架,打不过就溜,偶尔起了好心肠语激泼皮,助被欺负的小娘子脱困便又挨上一顿打。他只会觉得复国梦的荒谬,他最大的梦想也就是行侠仗义过一把侠客瘾。故而哪怕是稀里糊涂成了个傀儡政权的皇帝,也只是央着薛官心让他得以狐假虎威路见不平就威风凛凛地拔剑出场,由薛官心暗中出手相助,帮他圆个江湖梦。徐凤年陈锡亮初见的那段文字也是又香又糯。徐凤年未表明身份坐在报国寺的许愿池旁乘凉,陈锡亮空有死当谥文正的心却因为是个穷书生也没有门路参与曲水流觞,看到徐凤年衣着华贵小心地问能否坐在一起。于是两人一道吃起了镇在泉水里的西瓜闲聊。当陈锡亮受旧识许慧朴相邀得以去听王霸之辩,徐凤年倒说要沾陈锡亮的光同去。待他们起身准备入辩论场时,一个小乞丐小心翼翼挪到池边,想要捡二十文钱和吃剩的西瓜皮,却无端被役吏子弟欺辱。陈锡亮挺身相助无用,徐凤年仗势抽刀吓退众人后将小乞丐扶起,却也只捡起给小乞丐她想要的二十文钱,并让裴南苇这上了胭脂评的美人捧那两半吃剩的瓜皮,带着小乞丐一同去听王霸之辩。书中两处西瓜,与清粥醋白菜都让人觉得颇有滋味。烽火很认真地让他的主角走了趟底层江湖,也让他的主角随时能蹲下来与人闲聊,并不是纡尊降贵的故作姿态。
徐凤年这个人物,在成长时多受其父亲故旧的打量品评,甚至更为直白的轻视,他对其父那些看不透的下属颇多提防,反倒天生就更亲近与他没有利益纠葛的小人物。烽火认真写了个与母亲的仇恨,与自己的父亲徐晓,与北凉,与自己的人生终究和解了的主角。《雪中》真正落实了的人物,除了徐凤年,就是徐晓这么个恂恂如田舍翁的北凉王,阳刚如京戏中的花脸。虽说《雪中》语言有些地方毛病明显,前世今生的牵扯纯粹是鸡肋,众多人物不知为什么一个个仿若深情无比,然而这两个人物,有趣的书生群像加辛辣的市井江湖确实打动了我,让我很轻易的原谅了他的毛病。我对网络作家,就是相当没原则的啊。
ps:这个近来已经不近了。这是我16年看完《雪中悍刀行》时写的一个小豆腐块,今天想到温华时翻出来一看,觉得比记忆中的来得长,那就顺手贴一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