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Eclecticismer Eclecticismer 的推荐 soraaaaaaa.lofter.com
遇见,最美的文字

没有朋友的朋友圈

文 / 明爱暗恋补习社长


我常觉得,微信朋友圈是近年来最伟大的社交发明。人人网既庞大又臃肿,你大力扑腾起的浪花,很快就被淹没在跨越太平洋的代购里。微博离现实太远,又顾及转发量,说什么都得字斟句酌,情绪攥在手里,像受潮的一团盐巴。而且这些账号吧,都太公开了,太透明了,谁和谁互动频繁,谁和谁成了好友,都一目了然,就像韦小宝同时被康熙帝和天地会关注了一样,讲什么都施展不开手脚。


朋友圈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需要从蛛丝马迹的互动中,去猜想、挖掘、定义两个人间的关系。每次新增一个联系人,迅速地浏览一遍对方的朋友圈后,总能发出“原来他们俩也认识”的感慨,同时也得出“原来他还有...

文 / 明爱暗恋补习社长


我常觉得,微信朋友圈是近年来最伟大的社交发明。人人网既庞大又臃肿,你大力扑腾起的浪花,很快就被淹没在跨越太平洋的代购里。微博离现实太远,又顾及转发量,说什么都得字斟句酌,情绪攥在手里,像受潮的一团盐巴。而且这些账号吧,都太公开了,太透明了,谁和谁互动频繁,谁和谁成了好友,都一目了然,就像韦小宝同时被康熙帝和天地会关注了一样,讲什么都施展不开手脚。


朋友圈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需要从蛛丝马迹的互动中,去猜想、挖掘、定义两个人间的关系。每次新增一个联系人,迅速地浏览一遍对方的朋友圈后,总能发出“原来他们俩也认识”的感慨,同时也得出“原来他还有这一面”的结论。是谁发明了“圈”这个精妙的说法,它封闭又敏感,拒绝接纳新成员,又时刻渴望被窥视。


你只知道你的朋友列表里有谁,却永远无法囊括对方的联系人,所以你回复时,既战战兢兢,又胆大妄为,你不知道有谁沉默地盯着你们的互动,也不知道他回复别人时,又是怎样的声口。就像我加过的一个文艺青年,朋友圈里满是豪言壮语,“不想被任何名利捆绑”,几天后我又在一个富二代朋友晒的新车照片下看到他的回复,充斥着兄弟啊牛逼啊改天一起聚聚啊这些热忱的字眼,最后还不经意地带了一句:“最近有什么靠谱的实习吗?”


朋友圈最伟大的功能,就是分组,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你没法判断对方是公开还是分组,还是就你一人可见。这功能给了多少人伪装的机会——有人跟男友稳定交往三年,对外一直宣称单身;有人在这个组里装完孙子,又到那个组里去扮大爷;有人盗这个组的图去那个组装逼;有人喝完这个组的酒又去那个组励志。


它给了一些人活在平行时空的机会,给了收取不必要的艳羡的权利,也给了从日常生活中叛逃的可能。你能看到的,永远只是一个分组里的内容,就像你能辗转听说的,只有故事的一个版本。谁都在管中窥豹,谁都在扮演陌生,谁都想要借虚假的朋友圈,活出现实里不存在的风生水起。大概人都有一千张脸吧。所以她简洁地回完“去洗澡了”之后,又放下自尊蹲下身子,去捡另一个人的话头,小心翼翼地问“你在干嘛”;他在知乎挥斥方遒洋洋洒洒过万赞后,又起身去茶水间泡一杯速溶咖啡,独自打发又一个加班的夜晚。


所以,每次我一不小心,闯进两个圈子间的交叉地带,都会格外唏嘘,因为没有防备到陌生人的到来,所以那些亲昵的生硬的掏心掏肺甚至套近乎的回复,都还没来得及删除。我置身于他们的互动间,像是参观了一群人熟睡时的面容,既陌生,又脆弱。


朋友圈所呈现的,大多是提炼后的人生。旅途中可能抓拍了七八十张照片,最后能通过层层遴选的,不过那么三两张。通宵做presentation,八小时里脑内奔腾过千万匹草泥马,最后公开的,却是PPT页面和一句“年轻就属于奋斗”。和伙伴一道做项目,不管过程多么跌宕起伏抱怨过多少次对方的不靠谱,结束时还是要po集体照,感慨“相聚是缘,有你真好”当然,围观群众也很上道,女生自拍一律默契点赞,发侧颜挑战的就高喊“女神”,发凌晨两点落地窗前万家灯火的就恭称“X总”,至于考前拍概率论封面声称终于要开始预习的,评论里都会默契地回“学霸轻虐”。


这种互动,也未必不出于真心。就像街上有人爬梯子,行人都会下意识搀扶一把,当他人用心也用力地证明自我时,我们也乐于从点头之交,进化为点赞之交。这种看似虚伪的社交下,其实藏着一点“搵食不易”的同理心,一点礼尚往来的私心,一点想开疆拓土人际关系的野心,这些心意或者心思拼凑起来,也够大家和和睦睦地在朋友圈里天天见。


有时我也会懊恼地想,朋友圈里,其实压根就没有朋友啊。真正亲密的人,总是即时性地跟你分享喜怒哀乐,做完美甲就兴冲冲地问你好看吗,打牌赢了六十块都要汇报,哪顾得上纠结,到底要为这张抓拍选用哪款滤镜。就像逢年过节,你跟大部分人转发老套的祝福短信,末尾还不忘署名,生怕这一点社交的努力白费。


而跟最要好的朋友,和最喜欢的人,却不必假借节日的名头问候,你们自然地把话题延伸下去就好,在你们毫无重点、絮絮叨叨的对话间,月亮落下去,太阳升起来了,这便是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快乐”。人世间最郑重其事的庆祝方式,都该是朴素而随意的,不必有蜡烛,也不需要烟火。


真正的感情,从来不是靠点赞维持的,就像存在感,也不是靠刷屏累积的。只是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太过稀薄,才想攥一把叫好声在手里,假装永远身处闹市,永远有人醉笑陪君三万场。有时我甚至觉得,朋友圈就像一个买家秀,不管是秀恩爱还是秀绩点,发自拍还是拍豪车,都只是为了证明,我的决策都正确,我的品位都高端,我此刻走在命运的阳关道上。那就大方点赞吧,反正淘宝不能无理由退货,人生的每一个岔路口,也没法回头。


所以,一旦某个人停止了晒图,我总愿意相信,他是不必再向朋友圈索要安全感了。这安全感可能来自于强大的自我建设,也可能只是因为,被人端端正正地摆在了聊天页面的置顶。我有个女朋友,做了多年的单身公害——对,就是那种深夜传自拍配歌词,传泳衣照说“哎哟又胖了怎么办”,情人节只晒花不见人,暧昧对象够集齐一个电话簿,签名仍然是“我要稳稳的幸福”的女生。一整个暑假,在铺天盖地的旅游照支教照摆拍照旧同学合照中,都没瞥到她的踪影。我激荡着八卦之心,兜着“不会被屏蔽了吧”的揣测,委婉地向她提问,她却是难得地直白:“太麻烦了,懒得发。”


我当然不信。聊天页面来来回回地显示“对方正在输入”,过了好一会,突然弹出来一大段话。


“那天给他看小时候的照片,不小心滑到了去云南的旅游照,都是原片。反正你也能想象,有些笑得眼睛都没了,有些是麒麟臂,有些抓拍腿短得像柯基。我都做好分手的准备了,真的,虽然本人也就这样吧,可那些照片就跟整容医院前期对比照一样,能够拆散任何真爱。结果他来了句,你好可爱啊。”


“不是讽刺也没有敷衍,你看得出来,他是真觉得那个肉呼呼的小姑娘可爱。”“我现在就想扎着马尾陪他上自习,不想再硬凹姿态,证明自己活得千姿百态。要是有个人能够接受你的原片,你就懒得再为无关紧要的人,动用修图软件。”


我愣了一会,然后退出了聊天页面,随手点开了朋友圈的那个小点。


quantum

《聽見天堂》(《紅色天空》)觀後感

[图片]
[图片]
[图片]
想來我好像很少看意大利的電影,這次看來確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鏡頭美,不做作,深刻。


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抱怨什麽。當一個剛剛愛上電影的孩子隨即失去自己最寶貴的視力,他的世界是否會隨之暗淡無光?至少我本人不敢想像如此殘酷的人生。換做是我,我會自暴自棄,然後被生活麻木化。


可是,如果墮落,就什麽都沒了。


我們常說,上帝在為一個人關上一扇門后會打開另一扇窗。對於米可來說,失去了眼前的嘈雜意味著自己更加能夠捕捉到世間萬物的交響曲。於是,在一所盲人學校中他製作自己的聲音短劇,投身其中,終成一代聲音剪輯大師。...





想來我好像很少看意大利的電影,這次看來確有一種特殊的味道。鏡頭美,不做作,深刻。

 

有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抱怨什麽。當一個剛剛愛上電影的孩子隨即失去自己最寶貴的視力,他的世界是否會隨之暗淡無光?至少我本人不敢想像如此殘酷的人生。換做是我,我會自暴自棄,然後被生活麻木化。

 

可是,如果墮落,就什麽都沒了。

 

我們常說,上帝在為一個人關上一扇門后會打開另一扇窗。對於米可來說,失去了眼前的嘈雜意味著自己更加能夠捕捉到世間萬物的交響曲。於是,在一所盲人學校中他製作自己的聲音短劇,投身其中,終成一代聲音剪輯大師。

 

電影講了一個純粹的關於孩子的故事,充滿了絢麗的想像和悠長的詩意,而沒有繼續贅述後來的成功,想必也有深意吧:

 

當你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勇敢追逐,生命之花必然會在某一天燦爛綻放。


忍冬Lonicera
梦里遇见秋一样的你 醒了是飘着...

梦里遇见秋一样的你 
醒了是飘着片片红叶的现在

梦里遇见秋一样的你 
醒了是飘着片片红叶的现在

时间札记

不醉已归

文/怡势

  林久不定期地在一些晚上喝酒,只是为了催眠,也不知道自己醉了没有,很少做梦。

  他和很多人喝过酒,但是,醉的次数很少,不是他能喝,而是他不愿喝就不举杯。

  初中的时候他就开始喝酒,那时候大家去唱歌,他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越喝越开心,满瓶子起来,空瓶子下去。酒精发挥作用了,就假装有点忧伤,唱难过的歌曲,矫情起来,几曲过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发呆和打瞌睡。这是他的一个优点吧,喝完酒不会麻烦别人。

他觉得最适合醉的时候,例如告白前,考试之前,休假之前,喝酒之前和喝酒之后的他,判若两人。

  初中的年底聚会,一帮人出去吃饭喝酒,说好是通宵,说好的以后谁都不要忘了谁,留号码,还...

文/怡势

  林久不定期地在一些晚上喝酒,只是为了催眠,也不知道自己醉了没有,很少做梦。

  他和很多人喝过酒,但是,醉的次数很少,不是他能喝,而是他不愿喝就不举杯。

  初中的时候他就开始喝酒,那时候大家去唱歌,他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越喝越开心,满瓶子起来,空瓶子下去。酒精发挥作用了,就假装有点忧伤,唱难过的歌曲,矫情起来,几曲过后,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发呆和打瞌睡。这是他的一个优点吧,喝完酒不会麻烦别人。

他觉得最适合醉的时候,例如告白前,考试之前,休假之前,喝酒之前和喝酒之后的他,判若两人。

  初中的年底聚会,一帮人出去吃饭喝酒,说好是通宵,说好的以后谁都不要忘了谁,留号码,还要再聚,教师节也要记得给老师发祝福,诸如此类承诺。然后和一帮同学一圈圈地敬酒,还清醒着的,去找旅馆开了房间,到了房间里,几个大男人就趴在床上,千姿百态地躺着,只管舒服。一直到第二天,林久是第一个醒的,和大家告别,清晨的街上风吹着,有点冷,头有点疼,去粥店喝粥,想起这样的宿醉,以后估计难再有,好像酒杯举起来,再放下的时候,大家都走散了。

  进入高中,寄宿的形式,由于爸妈都在外,学校一个月放一次小假一次大假,小假是学生可以利用第二个星期日的下午用三个小时的时间出校采购生活用品,大假就是正常的周末休息。家里的橱柜里存着父亲留着的两瓶红酒,林久带了一瓶去学校,在家留了一瓶。高中的他,不善与人交流,只顾着默默写东西,在文学社里说得很少,写得却多。他们的寝室在公路边,晚上熄灯,老师查寝之后,林久就被窗外的路灯照得睡不着,那时候他就找出藏在箱子里的红酒,喝上几口,等酒意上来了,自然就睡着了。室友老王,是林久最好的朋友,和小卖部的姐姐熟络,时常在晚自习溜去小卖部谈天玩笑,那时候别说喝酒,就算是晚自习不在位子上,也可能被询问去了哪里。但是老王就能带着林久去小卖部带着,那时也不怕被老师抓到,因为小卖部有个仓库,每次路上有动静的时候,他们两个就躲进仓库里。小卖部的姐姐对老王和林久很好,有一天竟然也带了一瓶酒来,老王自顾自喝起来,姐姐问林久喝不喝,林久说,那来一点吧,喝了几口竟然一下子就脸红了。他在小卖部很少说话,跟着老王来小卖部只是因为班级太吵,没办法待下去。很多时候,都是听姐姐讲这一天里,遇到的来小卖部买东西的各种事情,有时候也会写一些在自己的文章里。除了老王和姐姐,林久和其他人也不怎熟,少了初中那种饮酒的乐趣,林久觉得自己喝下去的,是满杯的孤独。

  所以林久就这么不高不低,成绩漂浮在班级里也没有起色,一直到高三,有一个自主招生的机会,早就不想在学校待下去的他,索性尝试着报名了。当时有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要提前毕业,但是班主任说:“我知道,这次自主招生,很多人可能只是想借着短期的假条出去玩玩,但是!不要以为出去走了一趟大学,自己就是大学生了,该回来的,还是要回来,资质轻重,知道么?”林久就是班主任说的那种人,当时的学习环境太差,班级同学很少有能学的下去的,林久就这样出去以玩的心态,考了一回自主招生。竟然就误打误撞考上了一所学校,当时他没有犹豫,提着行李箱就离开了学校。看着早就已经空了的陪伴自己很多个夜晚的酒瓶,在学校的一个角落里,一甩手狠狠砸碎了。他就此和高中告别,不再停留在家中。毕业证书是亲戚代领,一路上,只给老王写了明信片,告知行程,毕业照没有出现他的身影,就连毕业宴会的当天,所有人在酒桌上刷着各种动态的时候,他也是在山顶看着浮动的白云,哪怕是一人饮醉,也不想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环境里,睡去。他一点也不后悔,哪些说好了留下联系方式的人,迟早也会换了联系方式,迟早也会不联系,迟早也会忘记。真正想记住的人,不论过了多久,只要一听到这个声音,或者有一点对方的消息,就能问候,然后跨越长长的时间轴,变回最深知的样子,毕竟有些人在林久心里,光芒依旧。

  后来大学,因为报道有些迟,不能和同班的人同住一个寝室,混寝到其它专业,也算是一种缘分。即使继续着自己的沉默,却也享受这类安静。想要联系的人,继续联系着,和室友相处平和,生日的时候,喝酒吃蛋糕唱歌抽风,然后又睡去,恍惚回到了当初彼此最信任的时候。林久以为自己不会醉,哪怕醉,也要醉在最可靠的人身边。这样子,就算醒来,也会有厚厚的安全感。大二了,部门聚餐,很多学弟学妹来敬酒,林久还逞能,和他们对着啤酒瓶喝,突然感到不适,原来是自己收敛了那么久的酒意,已经不能再喝了。他放下酒瓶,只有笑笑,然后学弟学妹又去找下一位学长学姐。林久觉得,酒越喝越远了,那些能让他喝完倒头就睡的人,也越来越少,清表敬意地举杯,只是客气的流程。于是他又回到自己一个人喝酒的日子,只求一个好梦,但是似乎很少醉生梦死过,这样的境界,于他还是太远。

  如今他还是喝酒,分不清人和狗,安稳睡了一夜,旧时光里的人,出现在梦中,不醉,却已归。

mijin.x

我们身体中的暗物质——《暗物质》

很巧合,刘烨主演的,这一段时间《北平无战事》放的很火,个人也非常喜欢,并不是因为刘烨而看的,而是一直想看,排到最近看的,真的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本片根据中国留学生卢刚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来到美国留学的大学生,醉心研究,然而,在毕业的时候,却并没有获得导师的认可,他所写的论文也并没有获得最优秀论文奖,而与之相对比的是那个迎合导师迎合美国社会的留学生却混的顺风顺水,十年寒窗,却并没有获得期许的工作与成功,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使得他最后拿起了枪……

《暗物质》片中展现的刘星是因为承受不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还有与导师的相处,以及他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

我们身体中的暗物质——《暗物质》

很巧合,刘烨主演的,这一段时间《北平无战事》放的很火,个人也非常喜欢,并不是因为刘烨而看的,而是一直想看,排到最近看的,真的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本片根据中国留学生卢刚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的是一个来到美国留学的大学生,醉心研究,然而,在毕业的时候,却并没有获得导师的认可,他所写的论文也并没有获得最优秀论文奖,而与之相对比的是那个迎合导师迎合美国社会的留学生却混的顺风顺水,十年寒窗,却并没有获得期许的工作与成功,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使得他最后拿起了枪……

《暗物质》片中展现的刘星是因为承受不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还有与导师的相处,以及他自己的心里承受能力较差。这大概是每一个中国学生都会出现的问题,天天被父母老师念叨着,考不上大学以后就没有出路,本来应该看世界的少年们,天天光想着大学,以为上了大学就有了一切,心里承受能力有多大?其实,走过之后,高考,不过是人生中小小的一部分,走过高考,你的人生还有更多的山需要翻越,高考和你以后的困难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而大学,不过是你人生短暂的驿站,走出象牙塔,人生的残酷才刚刚的开始。

上高三的时候,我们隔壁班曾经有个学生在一次月考后卧轨自杀,这件事情在我们学校引起了轰动,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学生,为什么就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就如同枪击案件,我们应该谴责凶手,但是却更应该思考凶手为什么会这么做。

片中的刘星的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的人生还没有走到绝路,还有人关心他,是他自己将自己封闭了起来,不愿意接受外界的帮助,最终自己将自己关进了死胡同。乔安娜,他的好朋友,都是关心他的,是他自己,压力实在太大,最终将他自己逼上了绝路。

刘星,他在学术上是一个天才,可是他在人际交往上却并不擅长,他只看到他学术上的优点,却没有意识到人际交往会是他人生的一个障碍。人生最难的就是承认自己并不优秀,承认自己并不特别,承认自己走在大街上并不不引人瞩目,甚至承认自己的以前的人生被浪费掉了好多的时间,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所事事,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第一步。只有认清楚了自己,才能更好的做自己。

附:

卢刚事件中受害人之一的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给卢刚家人写的一封信,这封信值得我们思考很多,关于此类事件,我们更多的应该是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谴责(这是我上学时候的郭老师说的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跟大家分享)

给卢刚的家人们:

我们刚经历了一场惨痛的悲剧,我们失去了我们为之骄傲的亲爱的姐姐。

她一生给人所留的影响,让每一个与她有过接触的人——她的家人、邻居、孩子们、同事、学生和她在全世界的朋友和亲友们——都爱戴她。当我们从各地赶来衣阿华时,那么多朋友来分担我们的悲痛,但同时他们也与我们分享安妮留给我们的美好的记忆和她为人们所作的一切。

当我们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时,我们也在我们的关心和祈祷中记念你们——卢刚的家人们。因为我们知道你们也一定沉浸在沉重的悲痛中,你们也一定和我们一样为周末所发生的事所震惊。安妮相信爱和宽恕。我们也愿意在这一沉重的时刻向你们伸出我们的手,请接受我们的爱和祈祷。在这悲痛的时刻,安妮一定是希望我们心中充满了怜悯、宽容和爱。我们清楚地知道,此刻如果有一个家庭正承受比我们更沉重的悲痛的话,那就是你们一家。我们想让你们知道,我们与你们分担这一份悲痛。

让我们一起坚强起来,并相互支持,因为这一定是安妮的希望。


Wildfire Times

致平凡



Quantum


在男主人公Mason終於長大要離開家的時候,媽媽Olivia卻突然掩面哭泣:

“You know what I’m realizing? My life isjust gonna go”

(你知道我意識到什麼了嗎?我的人生就要這樣過去了)

“I just thought there would be more”

(我只是以為還有更多)


有點揪心。


豆瓣一篇影評的標題很好地表達了這種突如其然的惆悵:“我總以為人生會比這個多”。


確實,我們的生命中沒有什麼所謂的轉折點,也沒有像小說一般精彩紛呈。...




Quantum

 

在男主人公Mason終於長大要離開家的時候,媽媽Olivia卻突然掩面哭泣:

“You know what I’m realizing? My life isjust gonna go”

(你知道我意識到什麼了嗎?我的人生就要這樣過去了)

“I just thought there would be more”

(我只是以為還有更多)

 

有點揪心。

 

豆瓣一篇影評的標題很好地表達了這種突如其然的惆悵:“我總以為人生會比這個多”。

 

確實,我們的生命中沒有什麼所謂的轉折點,也沒有像小說一般精彩紛呈。

 

可是人生就是這樣。平凡之人的生活是可以預料的:上學,畢業,找工作,養孩子,退休……然後好像就是葬禮了。

 

可仔細一想,真的只是這樣嗎?難道那些毫无生气的標誌就能代表生命的一切?也許事實並非如此。在影片更多的地方,導演林克萊頓不僅表現出了對時間的入微刻畫,也表達了一種對平凡人生中不為人察覺的美好的致敬。

 

這部跨越12年的電影的真正主角是時間。在影片中,Mason看似經歷了許多生命中的波折和轉變,但是許多在當年或討厭或依戀的人在時間的洗禮下也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有些人和事看上去若即若離,卻伴隨著他人生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而正是他們構成了一個充斥著奇妙瞬間的人生。

 

Mason在小時候對吉他感興趣,長大了卻漸漸愛上了攝影,并一直堅持著這份成為攝影藝術家的夢想;他換了幾個繼父,但到頭來還是自己的親生父親一直陪伴著他一起歡笑和思考;他認真的戀愛,最終又不得不認真地分手,揮揮手看淡往事。


我們的人生想必也是如此吧:兒時鐘愛的電動玩具多年後被發現於家中塵封的角落,聽著叮叮噹單的聲音我們是否還能感覺到那份欣喜之情?,當年在小學命題作文中用幼稚的筆跡認真寫下的“將來我想要當(大)科學家/作家/畫家”在如今到底是成了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還是茶餘飯後的閒談?那個在全班面前被老師訓斥的日子,現在想來還會有那種在人前抬不起頭的感覺嗎?再次想起那一天他(她)終於一步步走出自己的生命,我們是繼續失魂落魄,還是感謝對方讓自己走向成熟?

 

在影片的許多地方,老林本來可以加上更多“Dramatic”的情節,比如某個重要人物的去世所造成的一系列所謂“生命的蛻變”。但是他沒有。也許這種做法可以吸引觀眾的眼球,但那樣就無法真正引起普通人群體的共鳴。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生命並非是被一次注模成型,而是被時間一點點雕刻出來的。

 

影片中最巧妙地細節在於主角的髮型:從小正太的中髪,披肩長髮到被繼父剪完的寸頭,從初中蓋住半邊臉的長髮,高中的微捲短髮到畢業後的中分加鬍渣。這一系列的改變讓觀眾感受到影片中的少年是一個真正存在的,有些有肉的人物,是我們熟知的一個好朋友,因為我們已經在三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內和他一起走過了十二年實實在在的人生——平凡,卻有一種淡淡的滿足,還有對未來共同的期盼。


對於Mason來說,大學的生活是怎樣的呢?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相信在那裡他將會找到更多屬於平凡生命的意義和快樂。


 最後,我想說電影中使用的一首由美國獨立民謠樂隊Family of the Year創作的《Hero》很好聽,也很感人。雖然歌詞中提到了“American dream”,但是懷有這樣一種通過個人的努力奮鬥而不是依靠家庭背景和他人援助來獲得自由和幸福的夢想,難道不是每一個平凡少年心中不平凡的燦爛火花嗎?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難道不是充滿了獨特的光彩嗎?


Let me go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Just wanna fight like everyone else

 

Your masquerade

I don't wanna be a part of your parade

Everyone deserves a chance to

Walk with everyone else

 

While holding down

A job to keep my girl around

And may be buy me some new strings

And her and I out on the weekends

 

And we can whisper things

Secrets from my America dreams

Baby needs some protection

But I'm a kid like everyone else

 

So let me go

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

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

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Wildfire Times
推薦人:Quantum 電影名...

推薦人:Quantum

電影名稱:Flatland: The Movie

導演:LaddEhlinger Jr.

改編自Edwin A. Abbott的小說。二維世界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在三維世界的角度上看,他們的生命是否卑微而值得憐惜?可是,一切真的這麼簡單嗎?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是另一個大同小異的二維世界——沾沾自喜地看透了一小群人,又被另一群人解剖得乾乾淨淨?


推薦人:Quantum

電影名稱:Flatland: The Movie

導演:LaddEhlinger Jr.

改編自Edwin A. Abbott的小說。二維世界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在三維世界的角度上看,他們的生命是否卑微而值得憐惜?可是,一切真的這麼簡單嗎?我們的世界是否也是另一個大同小異的二維世界——沾沾自喜地看透了一小群人,又被另一群人解剖得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