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tag致歉,但还是想说一下
画oc就往暴力迪吧oc这个tag里发,不要往主tag里发,这是什么很难以接受很让人费解的要求吗?我知道很多老师喜欢oc和同人放在一起发,这没问题,但你直接一大把纯oc图扔主tag我觉得不合适。更何况还有连正传和游戏都没补直接当“内华达风格oc捏人”进来放八杆子打不着边的所谓内华达oc的。主tag就应该是发同人的大家交流角色理解的,没有听说过哪个作品的tag被以该作品为背景的oc塞满,想看原作角色的图反而需要在tag里翻找的。这是打算干脆就把暴力迪吧这个tag以后作为octag使用?
占tag致歉,但还是想说一下
画oc就往暴力迪吧oc这个tag里发,不要往主tag里发,这是什么很难以接受很让人费解的要求吗?我知道很多老师喜欢oc和同人放在一起发,这没问题,但你直接一大把纯oc图扔主tag我觉得不合适。更何况还有连正传和游戏都没补直接当“内华达风格oc捏人”进来放八杆子打不着边的所谓内华达oc的。主tag就应该是发同人的大家交流角色理解的,没有听说过哪个作品的tag被以该作品为背景的oc塞满,想看原作角色的图反而需要在tag里翻找的。这是打算干脆就把暴力迪吧这个tag以后作为octag使用?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阿德勒的哲学,先看《被讨厌的勇气》,然后接下来的十年里每两年再读一次”没想到五年前导师给我的建议,现在我会这样写出来。实际上,这本书和后续的《幸福的勇气》在关键时期,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的思维体系
其实我后台会经常收到私信或者评论里会跟我倾诉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困惑都让我想要帮助,但实际上我的能力有限,而很多的问题信息量不够的情况下,我只能引导这些朋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不是去向别人寻求答案,而是从内心去发现去直面这个问题的根源,所以写这篇是来推荐这本书,顺便借这个领域的哲学,引导大家自己来探索自己的课题,不要被别人的课题绊住,同时更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内...
“你可以去了解一下阿德勒的哲学,先看《被讨厌的勇气》,然后接下来的十年里每两年再读一次”没想到五年前导师给我的建议,现在我会这样写出来。实际上,这本书和后续的《幸福的勇气》在关键时期,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的思维体系
其实我后台会经常收到私信或者评论里会跟我倾诉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困惑都让我想要帮助,但实际上我的能力有限,而很多的问题信息量不够的情况下,我只能引导这些朋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不是去向别人寻求答案,而是从内心去发现去直面这个问题的根源,所以写这篇是来推荐这本书,顺便借这个领域的哲学,引导大家自己来探索自己的课题,不要被别人的课题绊住,同时更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内心。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全书是通过年轻人与老者的辩论来阐明阿德勒的哲学。读这本书的感觉就是……毛骨悚然吧。因为,读的过程中,我感觉我内心的想法下一秒就被年轻人说出来写在了纸上的,然后再被老者的观点所折服。书不厚,很好读,快得话不出三天。刚开始我总想很快读完它,但在真正读完的时候又忍不住回过头再慢慢地看一遍。我把这本书送给过一些朋友,他们中一些人的反应并没有我这样激烈,我觉得应该是,我当时长期处于一个非常理科思维的环境,又恰好陷入了和年轻人一样的瓶颈,遇到这样一本极其简洁又充满逻辑之美的哲学书一下就捕捉到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所谓“人生之书”的美感。所以,如果人一生只能读一本哲学和心理学的书,我会推荐这一本。
首先,是否被理解,是别人的事儿。是否真正倾尽全力地去思考了,表达了,无憾了,其实百分之百,只是自己的事。
建立在这个前提下,我粗略地表达几点这个哲学带给我的一些启发吧~
一、目的论而不是因果论
曾经我也是因果论的完全支持者,现在我也赞同因果论,但不会让自己过于陷进去。有段时间自己内心的噪音非常大,我一直苦苦地为这些噪音找原因,觉得如果我知道原因就能消灭它。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求积分的过程,此刻的你就是所有离散的经历的求和。这样想固然不错,可是那些离散实在太过细微,过于执着会止步不前。后来邂逅了阿德勒的哲学,接触了目的论。阿德勒认为,如果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心理创伤,觉得现在无法改变,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的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阿德勒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我们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这是一种“目的论”。后来,我决定直面心里的噪声,我不再执着地找原因,而是想办法去改变现状。那些所谓的伤痛记忆依然是伤痛的,但我自己对它们所赋予的意义早已不是完全的消极。阿德勒认为: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无法改变的原因都是自己找的借口。人们会用各种借口来逃避改变,未来难测,而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我认为阿德勒的目的论最大的意义是用来窥探自己的内心,从分析自我出发来找到应对现实困境的出路。目的论始终强调去找到自身的“目的”。这种“目的”常常是不可非常隐蔽的,它发源于潜意识的情绪和渴望,将其找出来审查批判一番,非常有利于自我认识
二、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
在一个人际互动中,双方各自主导的那一部分叫做课题,每个人只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而不应该干涉对方的课题,谓之课题分离。区分双方课题的依据:做出某个选择之后的结果由谁来承担。
阿德勒认为人的绝大多数烦恼都是来自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于课题无法分离。课题分离的两大障碍:①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获取他人的认可而无法自由地决定自己的课题;②对别人的课题强加干涉,企图控制别人。追求课题分离必须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若不付出这些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自由。所以说,自由就是被讨厌的勇气。课题分离之后,人际关系便不再是千头万绪的纷扰,回归简单的本质。课题分离听起来是非常冷酷的理论,乍一看甚至有点灭绝人性,可是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寒光闪过,人际关系中千丝万缕的纠缠羁绊被尽数斩断,世界变得简单而高效。事实上,阿德勒并不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完全要切断联系各行其是,这是一个度的问题。阿德勒的建议是:距离不可太近,杜绝互相干涉,但是也不可太远,应该保持伸手就可以触及的距离。用在上面父母的例子当中就是,对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还是毫无用处那只能漠然视之,自顾行路了,更多超出界限的努力只是在虚耗生命。
三、横向关系中如何互动: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批评和表扬是生活中常见的人际互动方式。阿德勒明确反对这种方式,他认为:既不应批评,也不应表扬。
我当时看到觉得,这是什么熬干了的鸡汤?然而越读却越惊叹于阿德勒对“评价”背后的逻辑的洞察
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而评价就暗含了一种俯视的视角,破坏了平等的立场。就像你不会“表扬”你的老板。我和阿寻曾经讨论过怎么看待评论这件事。not take anything too personal &don’t give a f*ck about others’ unmerited opinions
特别地,不是基于“渴望了解的表扬”,“希望表扬”其实隐含了一种权力结构。“我表扬了你”背后的潜台词是“我可以表扬你”,再往前一步其实就是“我有资格评价你”,和“我需要你的评价”。如果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其实是把解释的权利部分让渡给了别人,当以上情况不是表扬而是批评的时候,这种权利结构对自己内心的危害一下就显现了。也就是说,“表扬”的另一个可能的危害在于,它还是一种预期的表达。当我说你“好看”的时候,它传达出了一个潜在信息:我希望你能保持这种好看,否则我就有可能不喜欢你了——而这里的“好看”还可以替换成聪明、成绩好、认真、孝顺...等等任何不加了解的标签。而当我们感觉有可能没法满足这种预期的时候,就可能陷入焦虑和自责里。
那么横向关系中应该如何互动?
首要原则是不评价。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别人的行为这样回应:使用“谢谢”、“真是帮了大忙了”、“我很高兴”之类的语言来表达真诚的感谢和喜悦。阿德勒把这叫做鼓励。在横向关系中,从不企图控制对方或者为对方作决定,只在必要时基于课题分离来进行“援助”,而最终的决定权是在他人自己手中。正所谓“你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马河水”。阿德勒心理学始终强调的是自我改变,一切最终取决于自我。
阿德勒思想给人的冲击非常大,因为他的理论很多都与常识相悖。但我觉得首先接触这个哲学的途径不是看百度看摘抄看别人的分析,而是自己去看书。
阿德勒的思想其实已经不只是心理学的范畴,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人生哲学,他教我们用目的论来分析问题,课题分离,建立横向关系,最终获得共同体感觉,在这一过程中要始终关注当下。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一再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不管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自己的整个人生中,我们都有能力做出自己的选择,人应该对自己负责。
后台有很多朋友问我关于心理学的问题,从而希望得到人生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心理学不是一门提建议的学科,它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理学。理学的本质,是为了揭示世界运行的规律,而不是为了替人做主。它更像是观察和解释者的角色,而非一个指挥家。它关心的是,事物之间本来的联系是什么样子,符合怎样的规律,而不关心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心理学真正关心的是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最后,我补充一点,其实许多事,人本身就知道,可脑子想不清楚,语言也讲不清楚。但语言,思维,把它能讲清楚的事情,讲清楚了,就把框的边界,画在这里了。人一看,里面也就这么些东西了。框外面,管它是不可说,还是大混沌,竟也不怕了。人活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中,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一样,不能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