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TER for ipad —— 让兴趣,更有趣

点击下载 关闭
一尾小鱼游 一尾小鱼游 的推荐 sldfjlk.lofter.com
小住的绝佳C位小黑狗

“我已经有意中人了,她是个将军”

“我已经有意中人了,她是个将军”

伟大的八爪鱼大人

回家的路上,我多耽搁了十分钟。

因为我撑着伞,

三分钟给了光雾中飘摇的雨,

三分钟给了拂林而来的风,

三分钟给了紫罗兰色的天,

剩下的一分钟,我见青山多妩媚。

回家的路上,我多耽搁了十分钟。

因为我撑着伞,

三分钟给了光雾中飘摇的雨,

三分钟给了拂林而来的风,

三分钟给了紫罗兰色的天,

剩下的一分钟,我见青山多妩媚。

露小白

海上钢琴师之愿余生没有遗憾

明侦回来了,用它独有的烧脑,逻辑和引人深思的方式,在第五季第一期,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以及惊喜背后的沉重与沉思。

这是一个关于父与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沟通和理解,或者说释怀的故事。五对父子终其一生的纠结和遗憾。

井邦(太叔叔)一直责怪父亲只疼爱哥哥(张二-太爷爷),甚至在暴风雨中也先救了哥哥而抛下自己;撒金刚(爷爷)5岁被父亲逼着放弃钢琴而改练健身,他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谈自己最爱的钢琴?白谱(爸爸)苦练钢琴只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扬;何船长(儿子)从小到大都没有父亲的陪伴。

所有的儿子对于父亲都有或多或少的怨恨,他们都需要父亲给自己一个理由。

而他们的父亲呢?井邦的父亲照顾哥哥(张二太...

明侦回来了,用它独有的烧脑,逻辑和引人深思的方式,在第五季第一期,给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以及惊喜背后的沉重与沉思。

这是一个关于父与子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沟通和理解,或者说释怀的故事。五对父子终其一生的纠结和遗憾。

井邦(太叔叔)一直责怪父亲只疼爱哥哥(张二-太爷爷),甚至在暴风雨中也先救了哥哥而抛下自己;撒金刚(爷爷)5岁被父亲逼着放弃钢琴而改练健身,他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谈自己最爱的钢琴?白谱(爸爸)苦练钢琴只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扬;何船长(儿子)从小到大都没有父亲的陪伴。

所有的儿子对于父亲都有或多或少的怨恨,他们都需要父亲给自己一个理由。

而他们的父亲呢?井邦的父亲照顾哥哥(张二太爷爷)是因为哥哥体弱多病活不了很久,他没有救井邦是因为当时他有救生圈而哥哥只有一根绳子,等父亲救完哥哥再去救他时已然错失,父亲在深深后悔与自责中终了;撒金刚的父亲(张二)因为得知自己和后代都有家族遗传病,不可以久坐,必须健身才能活得长,所以不给儿子(撒金刚)弹钢琴,逼着他天天健身;白谱的父亲(撒金刚)因为自己父亲不让自己弹钢琴而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儿子(白谱)身上,让他天天练钢琴,但其实他并不在意儿子是不是次次都拿第一;何船长的父亲(白谱)因为自己得不到父亲(撒金刚)的肯定而产生恐惧,怕影响到自己孩子(何船长)而选择远离。

所有的父亲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他们希望孩子能明白自己的苦心。

于是,父亲们在离世之前都给孩子留了一封信(遗书)来诉说其中缘由,可惜,孩子们都没看到。

就这样,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从小陪何船长长大的妈妈离世,在妈妈生命中的最后五年,何船长因为工作而没有回过一次家,再回家时和妈妈已是天人永隔。带着深深的悔恨,他拿着妈妈的照片来到了传说中可以和亲人重逢的鼓浪屿号邮轮,时空穿越,阴错阳差之下,所有的父子们再度重逢。

只是,当所有疑问解开,当所有人都释怀,发现,这只是一场梦……

如果,在彼此生前就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是不是就不会抱憾终生?

只是如果,道理我们都懂,当自己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时,却发现这样的故事依旧不断地重复着。

为人父母时,因为自己梦想的缺失而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并用着自以为好的方式来爱他。

为人子女时,父母的梦想和我有关吗?你爱的方式我接受不了?拼劲全力,只想获得你的肯定;沉默以对,因为实在无法沟通。

两代人的差异和隔阂某种程度上大到不知如何去填补,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各自都选择了沉默,特别是父子之间,爱自肺腑而止于口舌,就这样,误会越来越深。

诚然,这是一个恒古常新的话题,并不会因为一期综艺节目而有所改变什么。只是觉得,父母终究是父母,而父母孩子缘只有今生没来世,一旦离开他们的庇护,那种深深的孤寂是无法释怀的。所以,当一切都还在的时候,有什么一定要说出来,一遍不行说第二遍。没有人能轻易的掌握到最优解,我们都需要在误解中寻找理解,用尽情的表达填补无尽的隔阂,对父母是,对孩子也是。

我们已然不惑,而父母也已花甲甚至古稀,孩子正成长。生活继续,不奢求无风无浪,只愿余生没有遗憾,无论是谁。


对三冬

【晨】万万的2018年1月12日早餐分享
我喜欢七分熟的煎牛排、
全熟的通心粉、
锦簇的思慕雪~
早早早^_^

@慢食堂 @美食精选 

【晨】万万的2018年1月12日早餐分享
我喜欢七分熟的煎牛排、
全熟的通心粉、
锦簇的思慕雪~
早早早^_^

@慢食堂 @美食精选 

糖心糯米糍
早安~这几天阳光明媚,天天都要...

早安~这几天阳光明媚,天天都要有好心情~

早安~这几天阳光明媚,天天都要有好心情~

瓦力怪叔叔
净如寒雪入口滑,饱人心腹暖人身...

净如寒雪入口滑,饱人心腹暖人身。
恣思红尘媲此物,唯有闲茶与佐酒。@慢食堂 @美食精选 

净如寒雪入口滑,饱人心腹暖人身。
恣思红尘媲此物,唯有闲茶与佐酒。@慢食堂 @美食精选 

作_小_妖

0113~咖喱番茄瑞典肉丸,丸子是宜家買的,番茄真是燉什麼都好吃,配了三色藜麥飯。
聽說撒哈拉都下雪了…北京的雪🌨去哪兒了😂

0113~咖喱番茄瑞典肉丸,丸子是宜家買的,番茄真是燉什麼都好吃,配了三色藜麥飯。
聽說撒哈拉都下雪了…北京的雪🌨去哪兒了😂

乌龙

七评靖王-总结篇-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泪如何不丈夫


[图片]

这篇人物评是靖王系列的一个总结,也简单将书里的靖王形象和电视剧的演绎做一个对比。昨天我在想,或许,几年后或是更久,琅琊榜会翻拍。就像金庸的那些名著一样,也会有新一代的梅长苏、新一代的靖王。如果真的会发生,相信会有新的人物演绎与形象。

说到底,如今的影评、人评,既是献给靖王,也是献给王凯。

我个人是先看的电视剧,才去补看的书。但我并不是要说哪一个更好,因为各有特点,我只想比较一下其中的差异与更动。

简单的说,书里的靖王更沉稳、更内敛,更像一个金戈铁马二十载,塞外孤月映战衣的冷峻将军,虽然实际年龄是三十一,但是长处独行苦寒地,风刀霜剑严相逼,心理年龄已经似乎三十五六,用更出戏的话说,就是不会再爱...




这篇人物评是靖王系列的一个总结,也简单将书里的靖王形象和电视剧的演绎做一个对比。昨天我在想,或许,几年后或是更久,琅琊榜会翻拍。就像金庸的那些名著一样,也会有新一代的梅长苏、新一代的靖王。如果真的会发生,相信会有新的人物演绎与形象。

说到底,如今的影评、人评,既是献给靖王,也是献给王凯。

我个人是先看的电视剧,才去补看的书。但我并不是要说哪一个更好,因为各有特点,我只想比较一下其中的差异与更动。

简单的说,书里的靖王更沉稳、更内敛,更像一个金戈铁马二十载,塞外孤月映战衣的冷峻将军,虽然实际年龄是三十一,但是长处独行苦寒地,风刀霜剑严相逼,心理年龄已经似乎三十五六,用更出戏的话说,就是不会再爱了。

而王凯所饰演的靖王,情感更饱满,更丰富,更鲜活。当然他的铠甲戎装并不缺少铁血勇毅的英武之气,也有斩将夺帅的豪情,但更重要是,他将萧景琰的忠孝与情义,热血与赤诚都溶进了骨子里,一言一语,一行一动,都叫人分明觉得这断断不是千人千面、灵活机变的明诚,而是忠肝义胆、端方有执的靖王殿下。

从年龄和形象上来说,王凯所演绎的靖王,更似刚到三十岁,或者二十八九岁,虽则隐忍砥砺多年,心却还未全然变冷。

或许跟书中的刻画比较起来,剧中的萧景琰稍欠了些沉毅稳重,但却也多了数分的热忱与柔情。

对我个人来说,更爱剧中的靖王,因为更真实、更丰润,更让人心折。

下面列举几个书中和剧中的桥段差异:

一、宫门长立,初见峥嵘

 

书中:木有这一段。
剧中:短短六分钟,说尽靖王独行路。


这一段很短,只有六分钟,但已经足以将靖王的端直风骨、暗路独行,稍稍揭开序幕一角。我个人认为精彩之极,也是我这一系列长评的开篇,我第一篇长评写过了,这里不多说了。

2.  相救庭生,麒麟择主


书中:梅长苏在街上偶遇庭生,因为庭生受伤就带回住处为他治疗。靖王听说了以为庭生有麻烦,就直接硬闯进当时梅长苏寄居的谢侯府想要带走庭生。这时梅长苏才与靖王第一次相见,并且很快在单独对谈中提到了麒麟择主。

 

这里靖王闯入谢家,从性格上来说,其实已经勇猛的有点鲁莽了。当然他急着要救庭生,但是这样一定会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另一个方面,在书中当梅长苏与靖王对话中提到了太子、誉王、夺嫡和站队,这几个敏感的政治问题时,严肃的靖王其实稍微显得有些阴沉。节录几个原句:

【靖王脸色有些冰冷地审视着坐在树下长椅上的人,表现的相当警觉。】

【靖王眸色幽深,语音中寒意森森:“那么先生是要选太子呢,还是要选誉王?”】

【“选我?“靖王仰天大笑,但目中却是一片悲怆之色,”你可太没眼光了……“】

这样的靖王,更符合寒心已久、骨子里几乎有些阴鸷之色的形象。

 

然而王凯的塑造并不是这样。首先剧中与庭生和梅长苏的见面是在宫中,又有霓凰相伴,靖王对梅长苏的态度是比较冷淡,但是还不至于有太强的敌意。到了麒麟择主一场,所有的对话当中,靖王的声音都是平静和淡漠的。

【他说:我远离朝局中心,居然不知先生与太子和誉王都有交情,还真是失敬啊。】说到失敬,还将茶杯稍微举了举,轻轻哼了一声,把不屑和嘲讽之意显露得又清楚又随意。

梅长苏解释了两句,几句过渡的对话之后。

【靖王还是问了:“那么先生是要选太子呢,还是要选誉王?”】同样的云淡风轻,嘲讽满满。梅长苏说:我想选你。【靖王先是愣了几秒,随后轻笑了两声,再复大笑,然后摇了摇头坐下:“选我,那先生可就太没有眼光了。”】

 

同样的台词,但风格和气质还是很大的不同。书中的靖王是带着敌意和寒意的。当然从情节上来讲是合理的,当时的靖王以为庭生在梅长苏手中有危险,但另一方面,整个人的形象是从骨子里散发着冰寒和防备。

而王凯的靖王,却是淡泊而明朗的。他面对梅长苏虽不亲热,却保持着温和与基本的礼敬,对于党争和权位,他表现出来的是嘲讽。当没梅长苏说选他,靖王的长笑中有着苍凉的荒谬,却没有怨怼的悲怆。

 

我更喜欢这样的靖王,虽然沙场百战,虽然暗夜独行,但他的心还是疏朗开阔,君子自持。

 

三、天牢惊闻,夜谈相见

 

天牢之中谢玉的一番自白,算是给赤焰一案的真相拉开了序幕。书中对靖王的描写不多,基本上是从梅长苏的视角,从天牢离开之后,接下来大概几个小时之后见到了靖王。

书中描写:【靖王坐在密室中他常坐的那个位置,低着头似在沉思。听到梅长苏的脚步声后方才抬起头来,神情还算平静,只是眼眸中闪动着含义复杂的光芒。】

除去书中没有的【进宫见静妃,含泪掩面】一段,大部分的情节和描述都是一致的。

直到当【梅长苏躬身施礼,沉声道:“苏某既奉殿下为主,殿下所命一定遵从。虽然事过多年,知情者所余不多,但苏某一定竭诚尽力,为殿下查明真相。】

而靖王的反应是:【“如此有劳先生了。“靖王抬手虚扶一下,“先生大才……”】

 

在这个细节中,书里是梅长苏躬身明志,靖王抬手虚扶,这是典型的君臣之分、主从之别,并没有什么不好或者不对,但剧中的设定改为了梅长苏跪倒,而身为皇子、身为主君的靖王也一跪相谢。

 

两厢对比,书中的靖王更沉稳,更内敛,刚毅之中已经有了为人君的自觉。虽然他对梅长苏礼敬有加,心中却是将他当做值得看重的幕僚、近臣,就如同刘备倚重孔明、朱元璋尊重刘伯温一样。

但剧中的靖王,他心里对权位的渴望极低,他甚至抗拒这种夺权,他唯一的目的就是给赤焰翻案,所以他对梅长苏的感觉是平等的一个相助关系,君臣之分很淡,更多是意趣相投的友谊。而直面梁帝的残暴,靖王的眼睛里再度充满了泪水,虽然没有落下来,一句:“大家都是亲父子啊。”其痛其哀,叫人不忍细思。书中虽然也有描些到靖王说道这一句的颓唐与伤痛,但到底是王凯的演绎让这样身为人子的痛楚鲜活跃然了。

 

引用一句《鹤唳华亭》中的话:“人间有五伦。君似君,臣似臣,父似父,子似子,有情有义,亲亲相爱,这是为人。夫妇异梦,手足互残,朋友相欺,不仁不信,违背伦常,即有人身,却也算不得成人。”

 

靖王此刻的心情,大抵如此。他的哀痛并不来自于自身的冷遇,而是天家父子之间的无情。

 

王凯于这一场之靖王的塑造和演绎,对于我这样不懂任何表演理论的普通观众而言,是百分一百二的满分了。

 

四、卫峥夜语,天人相隔

 

有关相救卫峥的冲突,我在第五篇长评里已经写了,就不多啰嗦一次。而卫峥救出之后的这场相见,靖王再次洒泪。这也是我这篇长评题目的由来,剧中的靖王相对于书中的靖王,眼泪实在是多了很多。

但这并不是软弱,而是真正的热忱与人性。


 

书中,在卫峥讲述完事情的经过后,靖王的反应是:【萧景琰依然禁不住心痛如绞。】【他的朋友……与他在战场上相互以性命交托的朋友,那个临走时还笑闹着要他带珍珠回来的朋友。真的再也回不来了……】这都在他心里,但是他没有说出来,想来他的神情是很骇人的,因为梅长苏和蒙挚都连忙去劝他。靖王的回应是【“苏先生之言,我明白。”靖王抬起头,双眸通红,苍颜似雪。】

是十三年的风沙砥砺而成,还是十三年的孤独造就,当年那个四处去找鸽子蛋大小珍珠的水牛景琰,已经在至悲至痛之时,流血不流泪了。

 

而剧中的靖王,却是起身远眺,并不顾及到身边的臣下、卫官与谋士,他眼睛里含着的泪,他心里刻进去的痛,都直接在言语中道了出来:“回不来了,回不来了。原来小殊,真的回不来了。”他摇着头,眼泪也落下来:“这十三年来,七万亡魂未安,污名未雪。纵然我萧景琰现在七珠加身,荣耀万丈,到底有何意趣,有何意趣!”这段隐含在心中的哀痛化作口中的言语,而一脚踢翻的灯台更是将他心中无限的悲愤流露出了些许。

 

这是性情至真至诚的靖王,是鲜活生动的靖王,是会将心中所思所痛,呈现于人前的靖王。

 

五、东宫调兵,殿前相认

 

有关终于确认了梅长苏身份的一段,或许是最让人遗憾的修改。

书中的描述实在精彩,不论是靖王策马基本而去的暴烈迅疾,还是他自马上坠下之后那静默无声的犹疑。都是将内敛、沉稳、刚毅的萧景琰,积蓄已久的情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宣泄出来,好似惊涛拍岸,钱塘江潮。

而书中最让人难过的部分,莫过于彼时已经是太子的萧景琰沉默之后,最终好像失去了力气一样并没有去向梅长苏面质,而是默默回宫。这样坚毅高峻的他,居然在上台阶的时候脚下无力、跌坐在地。

所谓暴风不终朝,骤雨不终夕。这样强烈的情感暴发,真的是会抽空人的气力与精神。


 

而剧中相认,完全是另一个情景与桥段。

首先是太子萧景琰得知了梅长苏被召入宫之后,同意了蒙挚和霓凰的逼宫救人。

这个过程里有一句轻描淡写的话,让我很难过。

霓凰问:“苏先生为你殚精竭虑,太子殿下可愿意为他一战?”

 

梁帝并不是没有其他的儿子,他自己也不是没有其他的兵力。太子起兵进宫,是多大的罪名,一旦失败,将有多少人九族连坐、砍头、流放、全家为奴。

不是为了梅长苏不值得。

而是,霓凰这个问法、这个口气,让人难过。

多的不说了,霓凰也是可怜人。

 

而萧景琰平静的回答,却更让人心痛:“郡主是今日才认识景琰么?”

自来青宫储君的意思,就是下一任皇帝。跟皇长子、嫡皇子之类的身份都不同。皇长子或是嫡出皇子再高贵,与其他的臣民也一样同属皇帝的臣子,说再直白一些就是出身高贵的同事。

但是太子跟其他人,是君臣的分别。可萧景琰到了这个时候,仍然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他从头到尾都不是为了权位,他以名自称,因为他对梅长苏、对郡主的尊重从来没有变过。

 

君子有执,有敬,有容。

 

随后他说:“郡主在外领兵,我就放心了。”

他又说:“如果此时起兵进宫,宫里的母妃和苏先生无人护卫,怎么办?所以唯今之计,是我照常奉旨入宫。”

 

难道他入宫真的一点凶险也没有吗?

那又何必以午时为界限呢?

 

萧景琰早已经成长了,但他的血并没有冷,他的心并没有硬。他能够狠得下心,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带兵威胁他残暴多疑的父皇,但他更愿意以一己之身去护卫他的母亲,他的朋友。

 

君子之义,他从未失去。

即便他身登九五至尊之位,权倾万里河山,他也仍然是忠直孝义的萧景琰。

 

六、毒酒一杯,利剑一刃

 

这两段同样是书里没有的情节,也就在此文一并议过。

 

养居殿中,萧景琰接过了本应交给梅长苏的毒酒,他说:“父皇立我为太子,命我监理朝政。我一直以为父皇是真心相信我,愿意托付江山。没想到,一个已定案的逆犯,几句胡言乱语,就让父皇如此猜疑。今日之事,乃是夏江与我之间的恩怨,本就与苏先生无关。父皇若是觉得心中难安,处置我便是了。“

面对梁帝的再问,他说:“儿臣行事素来如此,不愿他人替我受过。“



其实,他心中的滔天巨浪已起,因为他已知了梅长苏就是林殊。但是生死在前,他没有流露任何情绪的变化,只向梁帝表达自己身为儿子、身为储君的立场。

 

这样的景琰,真的如果提前知道了梅长苏的身份,就会不管不顾、咆哮宫门吗?即便他处处以林殊安全为先,他们就真的没有机会揭穿真相、斗倒太子和誉王吗?

 

但我想这就是人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某一个决定是绝对正确,又或者不正确。我们做了选择,我们就要承担。我们既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家族、亲友、兄弟,我们也为他们的决定和命运一同承担。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如果。

 

在倒掉毒酒之后,景琰在母亲的跟前终于痛哭。三十一岁的储君,即将执掌天下的男人,伏地嚎啕。

 

其哀其憾,五味皆苦。

 

下一个场景,同样是书中没有的,就是金殿鸣冤时,梁帝的那一剑。

 

萧景琰挡在了梅长苏跟前。

 

当梁帝的剑尖抵在他的心脏上,他是可以死的。这并不是无惊无险的一个过场,只要梁帝向前送两寸,大梁就要换太子了。

 

萧景琰说:“儿臣以皇长兄为楷模,但儿臣绝不会是下一个皇长兄。“

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不会功高震主,同时我也不会束手就擒。

 

这时的梁帝已经再经不起一次杀子换储君的折腾了,他老了,他也知道自己控制不了局面了。

所以扔下了剑,披头散发地走了。

 

原地未动的景琰,脸上有泪滑落的痕迹。

 

是终于看见了在翻案之事上梁帝的让步?是终于对祁王、林家、赤焰军有了交代?还是也有混杂着天家骨肉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父不似父、子不似子的哀痛。

 

到底,是与自己的亲生父亲、越来越疼爱自己的父亲刀剑相向、性命相逼。

 

在大公大义上,萧景琰从来没有过半分的动摇、犹疑,只是他心里的极哀极痛,到底有谁知道?

 

追剧至此,只能说王凯已经将一个有血有肉有肝胆,忠直孝义,崎岖独行的靖王完完全全演活了。

 

七、与子同袍,不得同归

 

比残忍更残忍的真相,就是与子同袍,不得同归。

 

将军为国百战死,林殊的终途是壮烈而可敬的。

而曾经与他一同笑傲沙场,冲锋陷阵的萧景琰,则要背负着所有人的期望,用另一种方式战斗。

 

原著的结局里,刚毅隐忍的萧景琰终于在大战结束后,独自在静室中抄写阵亡将士的名录,继而因着最后一个名字而悲泣大恸。

 

而剧中的结局,则是继任的梁帝,写下长林军三字,让将士们继承赤焰与林氏一族的遗志,为了清明天下,为了黎民苍生继续保家为国。

 

两个结局相比,我还是喜欢剧中。书中的景琰,是在林殊故去之后终于放声一哭,但这不是林殊要的。林殊更希望看见的,是剧中的景琰,不负他们的期望,也不负他们的牺牲,能够为了肩上的责任与江山走下去。

 

但原著结局中有一点我很喜欢,就是景琰亲手抄录所有阵亡将士的名录。

这是对那些舍家为国,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的将士的尊重。

不是每个人都有林殊的天纵英才,但每个人都有精忠报国的热血与赤诚,当值一敬。

 

结语、无情未必真豪杰,有泪如何不丈夫

 

琅琊榜结束了这么久,我的靖王系列长评也终于写完了。如果说在动笔之前就知道要写这么多这么长,我大概会连开始动笔的勇气都没有。

 

但如今写完了,我也觉得很欣慰。这所有的文章,是献给山影如同文艺复兴一样的精良制作,是献给王凯精彩的演绎,也是献给让人心折的靖王。

 

纵观整部戏,靖王哭着的时间绝对比笑着的戏份长,跪着大概比站着的时间多。

到底有多久没有看见这样的风骨与良心,有多久没有看见这样的豪情与忠义?

 

靖王是铁血男子,他的哭戏却比谁都多。

因为他的侠肝义胆,他的君子之德,他的忠勇刚毅,与他的事亲至孝,事友以义共同组成了他的至情至性。

只有心怀忠义的人,才会痛他人之痛,伤他人之伤。

他因着赤焰之冤而落的眼泪,比一切文辞华美的悼词更珍贵。

 

明明在梁帝跟前,靖王一次又一次的屈膝。

然而他对正直公理的坚定,对忠孝节义的持守,比任何人的脊背都要直。

 

这很容易吗?我们有多久不敢说真话?我们有多久不得不走后门?我们有多久不敢见义勇为?

这很遥远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一部好的作品,不是只有悲欢离合,更重要的是天道与人心。

一个好的人物,不是只看容颜声音,更重要的是品貌与风骨。

 

靖王长评,至此终卷,以致山影,以致王凯。

以致一切与我一样心折于靖王的忠直与三观的观众。

也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有执有容。


乌龙

六评靖王-何以相见不相识,君子端方,近乡情怯

在所有梅长苏与靖王相对交锋的大戏中,日日对面不相识的这个纠缠,是整部戏最大的魅力之一。首先要分清的一点是,靖王并不是完全没有认出,他只是没有去向梅长苏正式确认。
至于靖王迟迟没有与梅长苏确认身份的原因,最主要是两点:君子端方,近乡情怯。

什么是君子,这个观念在今天已经很模糊了。
而什么是聪明,什么是傻,这个概念也模糊了。
用一个远一点、出戏一点的例子。于正聪明吗?各种移花接木、山寨抄袭,天雷滚滚血洗影视江湖地。不管多少骂名、多少批评,但是他成名了,赚钱了,发达了。
这样的成就和收入有多少人佩服、多少人羡慕我不知道,但这等所谓的聪明,君子不耻。
 
说回靖王身上。
重要的话说三次,他不傻,他不傻,他不...

在所有梅长苏与靖王相对交锋的大戏中,日日对面不相识的这个纠缠,是整部戏最大的魅力之一。首先要分清的一点是,靖王并不是完全没有认出,他只是没有去向梅长苏正式确认。
至于靖王迟迟没有与梅长苏确认身份的原因,最主要是两点:君子端方,近乡情怯。

什么是君子,这个观念在今天已经很模糊了。
而什么是聪明,什么是傻,这个概念也模糊了。
用一个远一点、出戏一点的例子。于正聪明吗?各种移花接木、山寨抄袭,天雷滚滚血洗影视江湖地。不管多少骂名、多少批评,但是他成名了,赚钱了,发达了。
这样的成就和收入有多少人佩服、多少人羡慕我不知道,但这等所谓的聪明,君子不耻。
 
说回靖王身上。
重要的话说三次,他不傻,他不傻,他不傻。
什么叫傻?
道理已经讲清了,但就是听不明白,弄不懂,客观的说就是理解力低。这种才叫智商不足。
如果沟通并不清楚,彼此立场不同,靖王站在自己的角度不赞同或者不支持,叫君子有执。

如我其他长评中一一整理过的,靖王与梅长苏的正面质疑有三次:
1,郡主中情丝绕陷险境
2,私炮坊爆炸平民死伤
3,静妃受辱、卫峥被捕
在每一次的质疑中,梅长苏所透露给靖王的信息都是有限的,所以靖王产生了怀疑。如果靖王真是智商低,那他根本就不会怀疑梅长苏,因为就应该想不到有表象之下的其他可能性。
 
至于相见不相识,首先从线索来看。
疑点1:救助庭生
疑点2:沉思时手指的细节
疑点3:对待翔地记的态度奇怪
疑点4:少年称呼,水牛
疑点5:静妃的关切与信任
疑点6:静妃诊脉、落泪、密谈
疑点7:九安山拔剑、林间小路
疑点8:景琰,别怕
凡此种种,都源于同一个真相,但是,这些线索的关系层层递进。
我不想再强调台前幕后的视角,因为关心则乱,人皆难免。我自己在看伪装者的时候也不免对明台几番心生怨怼,究竟是要好好退一大步才能客观去想。对于这些线索越来越明晰地指向同一个真相时,到底为什么靖王还是迟迟没有识破最后的一层纸。

再重复一次,君子端方,近乡情怯。
所谓以己度人,是大部分人的本能。君子以君子之心待人接物,也就是会出于尊重而信任对方的言语。
换句话说,我正视着你,郑重诚恳地问你,你以同样的姿态回答我,好,那我相信你。
 
线索1和2还是比较模糊的信息,在那个阶段,靖王接受了梅长苏的解释。
线索3,也就是翔地记的事件比较长,这时候靖王的怀疑已经很强烈了。但是因为他不知道林殊生母的闺名,虽然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还是没有发现。
到线索4和5的时段,靖王的怀疑开始清晰并且有针对性了。他并不是没有怀疑,他只是不能确定。

太皇太后能确定?这个都不必多说了。
霓凰能识破梅长苏是因为更聪明吗?如果梅长苏冷了脸退一步说:郡主请自重,男女授受不亲。霓凰又能如何?
静妃能确定吗?静妃的确聪明,但是静妃的确定更来自于核心的线索,及对火寒毒的了解。

更不要说,在线索5-6之间还发生了最严重的冲突,因为救卫峥而引发的冲突。
如果在那之前靖王心里已经深深怀疑梅长苏是林殊,当他看见梅长苏诚恳地说:殿下,谋大事者,需懂得割舍。
他还能相信这是林殊吗?
如果靖王还能认为,这样的人就是林殊,那么他对林殊的认知和信任何在呢?
如果说,梅长苏这句话不代表因礼舍义,不代表不救,而是代表了相信靖王会信任他背地里去救,我只能说这种猜测既没有逻辑也是拉低了所有的人的智商和情商。

梅长苏希望的是靖王不要参与,不要插手,因为这件事情风险太大。梅长苏没有把握一定能平安救出卫峥,更没有把握让大家都全身而退。所以他诚恳地希望靖王不要管。
在这个情况下,靖王相信了他的诚恳。当然,也愤怒于这样的诚恳。因为这个诚恳里面并没有包含对靖王信任,靖王只能看见梅长苏的诚恳不救。
如果二人的来往真的止步于断铃一刻,此后靖王应当不会再怀疑梅长苏是林殊了。
幸好,梅长苏让步了。有些话说开了,卫峥也救出来了。

接下来的事情,离窗户纸只剩两三步了。
静妃的失态自然是大写的可疑,但靖王为什么不去偷听他们的对话?
他对静妃的孝顺与尊重,让他决定不去听。
 

 
我想,大概就是这样的靖王,催生了我一篇又一篇的长评。
君子是什么?君子慎独,君子不党,君子自省。
靖王之所以一再强烈表示对阴谋的反感,就是因为他要保持自己品性的正直与清洁。有多少政客金盆洗手的姿态不过是表示伯仁之死与我无关,杀人者是我的秘书,谋人者是我的妻子,害人者是我的幕僚。推卸责任这件事,自古至今,全球通用。
靖王不是这样的,他对于罪恶和阴谋的不能容忍,不是因为会不会被发现被追责,而是从心里不耻、不愿。
君子高洁,独处独行之时,也是谨慎自持的。

梅长苏说:那些罪孽与痛苦,靖王承受不了,就让我来背负。
但是靖王愿意吗?靖王愿意叫别人替他背负吗?梅长苏真能替他背负吗?
从头到尾,梅长苏并没有减轻过靖王的痛苦,甚至相反的,桩桩件件,似水流年,都是一刀一刀插在靖王心上。但这并不是梅长苏的错。这只是他们的命运罢了。

有人说,靖王对梅长苏所有的不信任和斥责,将来都要变成插回自己心上的刀。
但我想问,即使靖王信任了梅长苏,从来不曾斥责他不信任他,靖王心上就没有刀了吗?
难道他不会去想,为什么小殊你不信任我?为什么你们都要瞒着我?我可以将我的性命托付给你们,你们呢?
说到底,梅长苏在所有的筹谋里,并没有将自己真正的信任交给靖王。

靖王一生忠义正直,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义。
然而林殊眼里,或许始终拿他当19岁的萧景琰,又或许是林殊也没有更多人可以失去了,所以觉得靖王知道的越少越安全。林殊可以有一千种合理的理由,有勇有谋有担当,但到底,靖王没有得到他原本可以担当的信任。
谈不上谁的错,只能说世上从无双全法,也从来没有人真正的算无遗策,十角俱全。

慨叹了许多之后再回到一下主题,靖王的君子自省。
在许多的冲突争执之后,靖王是有立场、有资格去质问林殊的: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不信任我?为什么一开始不说?
但靖王没有,靖王想的是,我怎么可以不信任他,我怎么可以没认出他。
君子责己。
这样的担当,如何教人不心折。
 
九安山告急,拔剑指路,梦中呓语。
线索再次清晰了,然而靖王没有去跟梅长苏确认身份。
为什么呢?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整整十三年他都以为天人永隔,生死两分。如今这人就在眼前,有血有肉却面目全非。他越是想相信也会越怀疑,如果问了又不是呢?
霓凰当初为什么要逼问?说个最简单的逻辑:你是不是林殊?你是你娶我呀!

而靖王呢?
倘若林殊还在,他也入主青宫,君臣之分,朋友之谊,与眼前他和梅长苏的相处又有什么分别?不过是名字不同罢了。如果梅长苏要告辞而去,或者病危将死,我相信靖王一定会把那个心中的疑问问出来。但既然看来梅长苏尚好,他或许在等更多的证据,或许想先集中处理了赤焰的案子,又或许是他想不明白。
既想不明白林殊何以脱胎换骨,也想不明白这一众至交亲友均相欺。

静妃说:小殊对你的期许,与他人不同。
然而这并不能解释何以相欺。这更不能说明如今的做法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是人生,没有人能保证某个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人皆有短,人皆有限,在人力所及的范围里,但尽其谋,各由其命罢了。

若说靖王其他种种磨砺皆来自外人,这日日相欺,却是来自挚友、母亲。
但靖王没有责怪其他人,君子自省,他只有怪自己。

倘若林殊无病,我想靖王大概会暴打林殊一顿吧。
只可惜那样的飞扬时光终究是镜花水月,除非梦中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