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论宝玉的功名观》
作者:红楼梦学会 张志 教授
△宝玉只是不喜读时文八股。实际上他最敬重孔子和四书。
如果笼统地说宝玉“整天都在玩,从来不读书”“宝玉最讨厌四书五经”,那就冤枉了宝玉。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
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
“松柏不敢比。连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那...
作者:红楼梦学会 张志 教授
△宝玉只是不喜读时文八股。实际上他最敬重孔子和四书。
如果笼统地说宝玉“整天都在玩,从来不读书”“宝玉最讨厌四书五经”,那就冤枉了宝玉。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
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
“松柏不敢比。连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那他混比呢。”
想来想去,别无他法,且理熟了书预备明儿盘考。口内不舛错,便有他事,也可搪塞一半。想罢,忙披衣起来要读书。心中又自后悔,这些日子只说不提了,偏又丢生,早知该天天好歹温习些的。如今打算打算,肚子内现可背诵的,不过「学」、「庸」、二「论」,是带注背得出的。至上本《孟子》,就有一半是夹生的,若凭空提一句,断不能接背的,至「下孟」,就有一大半忘了。算起「五经」来,因近来作诗,常把《诗经》读些,虽不甚精阐,还可塞责。【脂批:妙!宝玉读书原系从[闺]中[滥]而有。】
别的虽不记得,素日贾政也幸未吩咐过读的,纵不知,也还不妨。至于古文,这是那几年所读过的几篇,连《左传》、《国策》、《公羊》、《谷梁》、汉唐等文,不过几十篇,这几年竟未曾温得半篇词组,虽闲时也曾遍阅,不过一时之兴,随看随忘,未下苦工夫,如何记得。这是断难塞责的。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虽贾政当日起身时选了百十篇命他读的,不过偶因见其中或一二股内,或承起之中,有作的或精致,或流荡,或游戏,或悲感,稍能动性者,偶一读之,不过供一时之兴趣,究竟何曾成篇潜心玩索。[妙!写宝玉读书非为功名也。]
那么,宝玉为什么不愿读这类书呢?
①其一是时文八股与宝玉"空灵娟逸"的性情格格不人。时文八股在形式上板滞,写作上有很多的限制,必然要束缚作者的手脚。在内容上又空洞无物,必须根据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不许作者自由发挥。这样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拘板庸涩"的,用宝玉的话来说,就是"甚无趣味"。
②其二是时文八股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为时文八股是"代圣人立说",所以使人"拘拘于方寸之间",不能"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不能"另出己见,自放手眼",寄己之情,抒己之怀,"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
③其三是时文八股乃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所以宝玉才有"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等愤激之语,后来甚至扬言:"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难怪脂砚斋说:"宝玉目中犹有'明明德'三字,心中犹有'圣人'二字,又素日皆作如是等语,宜乎人人谓之疯傻不肖。"
所以,宝玉不喜读书,其准确的含义应是不喜读时文八股。
何况小孩不愿读书又是常事, 脂砚斋也在"宝玉最不喜务正"处批道:"这还是小儿同病。"
△那么,又如何看待宝玉不喜科举呢?
——我们知道,不少人读写时文是为了通过科举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这样,"科举"同"时文八股"也就都成了"后人饵名钓禄之阶"。宝玉在厌恶时文八股的同时,也厌恶把科举作为阶梯的饵名钓禄之徒。所以,宝玉之不喜科举,其准确的含义也应是不喜以科举为手段来饵名钓禄。
正因为宝玉并非不喜读一切书,也并不反对科举制度本身,所以,他才并不反感所有的读书人,包括一些通过举业求取功名的读书人。
这一点,可以从宝玉题"稻香村"的一副对联中看出。是联云:"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此联前一句是化用《诗经·周南·葛覃》"薄浣我衣"诗句,借以称颂妇德。下一句的"好云",喻稻香村"喷火蒸霞一般"的杏花。"采芹"出自《诗经·鲁颂·洋水》"思乐洋水,薄采其芹" 。洋水,指洋宫之水,洋宫即学宫,后人把考中秀才入学宫称为"入伴"或"采芹"。"采芹人"指贾府的读书人。
如果联系此联的谶语特点来看,那么,称颂的妇德当指李纨之德,读书人即是贾兰。这说明宝玉以及作者曹雪芹是肯定像贾兰这样的读书人的, 贾兰必定是一位"辅国治民"之才,而不是"沽名"的须眉浊物。 如果再从李纨判词里作者把贾兰比成"一盆茂兰",并说"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等来看,还说明曹雪芹也是颇为赞赏贾兰的。"谁似"二字,就把贾兰脱俗的地位表现出来了,"茂兰"二字,更是肯定他的象征写法。
所以,宝玉不反对所有的读书人,包括一些正派的走科举之路的读书人,不仅是他的真实思想,而且还符合曹雪芹及脂砚斋的审美理想,这是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
△还必须特别强调,宝玉所题,绝不是在虚应故事,而是真心诚意,因为他多次批评众清客所题拟的对联、匾额不符合"省亲别墅"的特色,并且还当着清客的面顶撞了严父贾政, 不过,贾政也不是真生气,而是如脂批说的"爱之至、喜之至,故作此语 罢了,然而,这也正好说明宝玉是何等的认真、何等的"忘情" 。从宝玉来说,他"亦料定"这是贾政有意要试他的"功业进益如何",所以使出了全力,有脂批为证:"明知是故意要他搬驳议论,落得肆行施展。"
既然宝玉并不反对博取功名的重要途径——封建的科举体制本身,那么,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一概地说宝玉反对功名。不错,宝玉确实说过"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之语,但是,"不希罕"功名与反对功名,毕竟还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实际上,宝玉是非常敬仰历史上堂堂正正的人物的,如诸葛亮这位"功盖三分国"的有名贤相和"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宋朝抗金英雄岳飞。这些贤臣名将具有功名自不待说,而且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宝玉对他们就充满着崇敬之情。
“……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著,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
【“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
宝玉把孔子、诸葛亮和岳飞这些人都看成是有"正气"的"千古不磨"的人物,他们的"正气"除激励后人外,还惠及草木。宝玉对圣人、贤臣、名将是恭而敬之、无限仰慕的。恰如脂批所说:"看宝玉几番呆论,真是至诚种子。"也正如张毕来先生说的:"他这番话里,不但有对孔子的尊重,还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道理。"
另外,脂砚斋在第一回里还有一条批语也是赞赏、肯定诸葛亮和岳飞的:"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从这条脂批不难看出,芹脂二人对贤臣名将的诸葛孔明和岳飞是多么的崇敬、多么的敬仰。
可见,宝玉并不一概地反对功名,他鄙视的只是沽名钓誉的贪官、禄蠹,如贾雨村之流。他对"辅国治民"的贤臣名将却是非常赞赏的。
△正是因为宝玉并不一概地反对功名,所以他才并不反感那些曾劝说过他应该立志功名的人。
①如秦钟, 宝玉并没有因为秦钟说过这等"混账话"就视他为"国贼禄鬼之流",也没有遗忘这位好友,却仍是为他的死"痛苦不已","归时犹是凄恻哀痛","日日思慕感悼"。每年他的忌日,还"叫茗烟出去到坟上供他去"。有趣的是,脂砚斋对秦钟也颇有好感,也没有把他看成是"禄蠹"。在秦钟"我今日才知自误了"处,他批道:"谁不悔迟。"在"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一处,又有两条批语。一是:"此刻无此二语,亦非玉兄之知己。 二是:"观者至此必料秦钟另有异样奇语,然却只以此二语为嘱。试思若不如此为嘱,不但不近人情,亦且太露穿凿。读此则知全是悔迟之恨。" 脂砚斋后又在第四十七回批道:"忽提此人,使我堕泪。"
②水溶也曾当着宝玉的面对贾政说过:"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然而,宝玉也没有同这位好友"生分",倒经常"往北静王府里去",接受他的赠物。
③有人会说,宝玉不是对宝钗、湘云的劝说就很反感吗? 但这并不能说明宝玉是一概反对功名的,因为他的这番话恰恰是对宝钗的偏见与误解,与事实不符。宝钗确实劝说过宝玉,希望他学习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要出去干一番事业,但这是希望他做一个能"辅国治民"的正统的封建官吏,而不是要他去做贪赃枉法、像螃蟹一样横行霸道的贪官污吏。然而宝玉却误解了宝钗,讽刺宝钗之言为混账话。不过,脂砚斋于此却说出了公道话,说宝玉之言原是作者"写足憨宝玉,殊可发一大笑"之语。就如同黛玉曾对宝钗有误解、"我素日只当他藏奸"一样,而"他竟真是个好人"。因此,如果宝玉真正理解了宝钗的用心,那么,他不仅不会这样看待宝钗,相反会非常赞赏,因为他对能够"辅国治民"的贤臣名将是敬仰的、肯定的。
那么,宝玉具有这样的反对贪官污吏、敬仰贤臣名将的功名观,是不是即是对封建社会的"叛逆"呢?我以为不是。宝玉有这样的功名观,其根源还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敬仰贤臣名将,是因为他们能"辅国治民",符合"为人臣,止于敬"的儒家教导。他反对贪官庸吏,是因为他们能"一言债事"、"一言而丧邦",不符合"为人臣,止于敬"的儒家教导。所以张毕来先生说得好:"贾宝玉崇信儒家的大道理。"因而,宝玉的思想似只能归于儒家一类,是儒家"出色的治国方法",从唯物史观来看,在当时,这些思想又毕竟是"出色的",值得充分肯定。
综上所述,从宝玉敬仰贤臣名将、鄙视贪官庸吏的思想来看,再联系他对读书和科举的看法,我们似可以得出结论说,贾宝玉对功名并不一概地反对,正如他对官僚并不一概地反对一样。
宝玉没有烧四书,黛玉不反感儒家,宝钗反对国贼禄鬼
一、宝玉的儒家思想
宝玉心中是敬重孔夫子,四书的,只是厌恶官场和后来被歪曲的儒学。
【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人之微奥,不过作后人沽名钓禄之阶。】
二、黛玉的儒家思想
1.黛玉偶有颂圣,是教育影响,非渴慕权势
2.黛玉懂得了适当在待人接物上留心。这样并不能说是屈服于世俗。
三、宝钗的入世与出世(儒释道思想)
宝钗反对【追名逐利却不辅国治民之徒】,认为这样还不如耕种买卖,反倒没有大害处。
——...
一、宝玉的儒家思想
宝玉心中是敬重孔夫子,四书的,只是厌恶官场和后来被歪曲的儒学。
【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人之微奥,不过作后人沽名钓禄之阶。】
二、黛玉的儒家思想
1.黛玉偶有颂圣,是教育影响,非渴慕权势
2.黛玉懂得了适当在待人接物上留心。这样并不能说是屈服于世俗。
三、宝钗的入世与出世(儒释道思想)
宝钗反对【追名逐利却不辅国治民之徒】,认为这样还不如耕种买卖,反倒没有大害处。
————————————————————
一、宝玉与儒家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第四回
(个人认为这句话其实信息量很大。
首先,宝玉肯定不讨厌四书,否则不会挂在嘴边做例子。
其次,怎么知道其他书有杜撰?而四书没有杜撰呢?
古代书籍应当不会在每一个典故下面都注明出处。其实考验的是读者本身的知识量。宝玉说,四书没有杜撰,说明他得对于四书的所有典故出处非常了解,才能说得出这句话。
同时,也得有非常庞大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够知道其他书籍的一些典故是杜撰的,而不是出自某处自己还没有读过的书)
“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
【庚辰双行夹批:宝玉目中犹有"明明德"三字,心中犹有"圣人"二字,又素日皆作如是等语,宜乎人人谓之疯傻不肖。】
——第十九回
《礼记·大学》中谈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因他自幼姊妹丛中长大,亲姊妹有元春、探春,伯叔的有迎春、惜春,亲戚中又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等诸人。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只是父亲叔伯兄弟中。
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
——第二十回
宝玉拿起海来一气饮干,说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
——第二十八回
【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
——第三十六回
(对宝玉来说,四书烧不得。)
【“松柏不敢比。连孔子都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可知这两件东西高雅,不怕羞臊的才那他混比呢。”】
——第五十一回
【“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
——第五十九回
【“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
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
——第七十七回
前期宝玉与宝钗关系疏远,宝钗不露自己的思想抱负,才导致宝玉以为宝钗劝学是让他追求功名利禄,才会把好意劝解的宝钗误认为蠡禄,故而甩脸子走人。(但宝钗的想法其实是:男人如果读书明理,那就应该去辅国治民,为社会做出贡献。)
后来薛宝钗借咏颂螃蟹,以斥责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叛逆行为。全诗以蟹取喻,用笔老辣,极尽讽刺。
【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红楼梦38回)
宝玉是全书里最为厌恶蠡禄的人。而此刻,他为薛宝钗的螃蟹咏拍案叫绝。
可见,宝玉是非常认可先秦的儒学的,尤其是孔子的主张。(不等于后来的儒学)
1.孔子“仁者爱人”的主张。
第二十九回,宝玉说“老太太,张爷爷既这么说,又推辞不得,我要这个也无用,不如叫小子们捧了这个,跟着我出去散给穷人罢。”张道士觉得不妥,结果“宝玉听说,便命收下,等晚间拿钱施舍罢了”。
这个例子说明,贾宝玉不仅同情那些女儿,也同情所有穷人,是非常乐善好施的一个人。
2.孔子并不主张读了书就一定要做官。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孔子真正的读书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所以孔子是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中得到精神的愉悦感,得到一种领悟人生哲理,自我升华,提升性灵的满足感。
贾宝玉读书就完全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更多是为了兴趣。
他对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南华经》等作品很熟悉。
PS:宝钗觉得男儿应该“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样当然很好。读了书之后,学以致用,让国家繁荣富强,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3.孔子非常欣赏《诗经》。
第七十三回,写到宝玉因为参与诗社,所以那阵子《诗经》读得比较熟。
孔子说得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在《论语·季氏》还记载了孔子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诗教。
贾宝玉看到香菱刻苦学诗,非常高兴,觉得这是“地灵人杰”,是“天地至公”。可见,贾宝玉是真正继承了孔子的诗教精神。
宝玉因为起诗社所以又去专门读了《诗经》,不过在贾政看来,宝玉读《诗经》是“掩耳盗铃”。
4.贾宝玉和孔子一样热爱自然,崇尚天人合一。
《论语·雍也》里写到:“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可见,孔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且强调人在自然当中获得智慧和精气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孔子对曾皙的理想“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十分赞赏,说“吾与点也”。可见,孔子的思想是很通达的,是可进可退的,是非常愿意亲近大自然的。
宋代理学家张载就在《正蒙·乾称篇》里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个命题。后人将其压缩为“民胞物与”。可见,儒家不仅讲究要爱人,也热爱山川自然,草木虫鱼。
贾宝玉就十分热爱自然,他愿意和林黛玉一起葬花,给落花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听到林黛玉最爱李义山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后就决定保留破荷叶,愿意和星星月亮交流,愿意和鱼和燕子说话,看到杏树就惜春伤春,看到雀儿就希望公冶长出现在身边。贾宝玉的这种表现带有一种青春期的感伤气质,也体现出贾宝玉悲悯众生的情怀。
因此,贾宝玉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思想的精髓的。
5.
有的人觉得贾宝玉批判“文死谏武死战”和《论语·卫灵公》里记载的:“子曰:‘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我觉得这是误解。
贾宝玉是批判那些以沽名钓誉为目的而去死谏死战的人。
那些人为了“忠烈之名”或“汗马之名”而去“死名死节”,在贾宝玉看来“竟何如不死的好”。
贾宝玉说得很好,“必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拼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拼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
最后贾宝玉得出结论: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可见,贾宝玉是觉得那些人为了自己能够流芳百世就去送死,根本就不是“杀身成仁”,成就的只是一个虚名而已。他们的牺牲,无法唤醒昏君,无法保卫和平,也不是为了辅国治民。
真正为国为民,为了大仁大义而自我牺牲的人绝对不是沽名钓誉的人,他们的牺牲,成就的是真正的仁义,而不是虚名。
“你们那里知道,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
若用大题目比,就有孔子庙前之桧,坟前之蓍,诸葛祠前之柏,岳武穆坟前之松。
这都是堂堂正大随人之正气,千古不磨之物。”
时文八股在形式上“拘板庸涩”,并不能表达真情实感,这与宝玉“空灵娟逸”的性情格格不入,这正是宝玉不喜八股的原因。
【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人之微奥,不过作后人沽名钓禄之阶。】
在宝玉心中,是敬重孔子、诸葛亮、岳飞这样的圣人、贤臣、良将,以及《四书》《礼记》的,
他只是厌恶追名逐利的官场罢了。
摘录自张志《红楼别论·论宝玉的功名观》:
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通部中笔笔贬宝玉,人人嘲宝玉,语语诱宝玉,今却于警幻意中息写出此八字来,真是意外之想。此法亦别书中所无。】
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
【宝玉亦知医理,却只是在颦、钗等人前方露,
亦如后回许多明理之语,只在闺前现露三分,
越在雨村等经济人前如痴如呆,实令人可恨。
但雨村等视宝玉不是人物,岂知宝玉视被等更不是人物,故不与接谈也。宝玉之情痴,真乎?假乎?看官细评。】
————————————————————
二、黛玉颂圣,与待人接物
1.黛玉是儒家的,也是从家族讲。在介绍林如海时,有一句脂批:
【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
林黛玉的父亲是探花,老师是进士,从小又假充男子教养。
她自小就有一个自觉:
【读至凡书中有‘敏’字,他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时若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
这种具有儒家规范的避讳在小黛玉的身上应现,绝非偶然,而是周围全方位的儒学氛围熏陶。
红楼梦众多女子,明明白白写读过四书的唯有林黛玉。在第五十回大家制灯谜,李纨编了一个四书的:观音未有世家传,最后是黛玉猜出了答案:虽善无征。
关于“腐草为萤”的儒家谜语,是黛玉猜到是“花”。
第六十四回,宝玉见黛玉告祭,疑心黛玉是“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上秋祭的坟。虽然宝玉是想错了,但既然宝玉能在脑海中用《礼记》解释黛玉,黛玉平日就绝不是对四书之类反感的人,甚至她的确是一个很有礼法的人,故此才有宝玉觉得她在顺取《礼记》。
黛玉很多次写诗,也都是儒家语调,比如: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颂圣处之一:省亲夜
“这里乃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
世外仙园匾额
林黛玉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颂圣处之二:50回的灯谜
【黛玉也有了一个,念道是:
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
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颂圣处之三:75回的月下联诗
【湘云笑道:“这也难不倒我,我也有了。”因联道: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
黛玉笑道:“分瓜可是实实的你杜撰了。”湘云笑道:“明日咱们对查了出来大家看看, 这会子别耽误工夫。”黛玉笑道:“虽如此,下句也不好, 不犯着又用`玉桂'`金兰'等字样来塞责。”因联道: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
湘云笑道:“‘金萱’二字便宜了你,省了多少力。这样现成的韵被你得了,只是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况且下句你也是塞责了。”黛玉笑道:“你不说‘玉桂’,我难道强对个‘金萱’么?再也要铺陈些富丽,方才是即景之实事。”】
如果说省亲夜是不得不颂圣,那么这私下的两处,就可以见得,黛玉其实也会颂圣。
所以黛玉会有颂圣之为,不是因为什么渴望权势攀附富贵——只是因为她自幼受到的教育影响而已。她不会引以为耻,也不会刻意避讳,因为没什么可避讳的。
PS:儒家伦理五至尊:天地君亲师。
至于为什么同样读书识字的女孩们不会常有颂圣之言——因为三春湘云等人,都是接受一般女儿家的教学,而不是“假充男子教养”。
黛玉偶有颂圣,是因为教育影响,非渴慕权势。
2.黛玉同样懂得了适当在在待人接物上留心。
这并不算屈服世俗。
第四十五回,黛玉与宝钗“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之后:
【就有蘅芜苑的一个婆子,也打着伞提着灯,送了一大包上等燕窝来,还有一包子洁粉梅片雪花洋糖。说:
“这比买的强。姑娘说了:姑娘先吃着,完了再送来。”
黛玉道:“回去说‘费心’。”命他外头坐了吃茶。
婆子笑道:“不吃茶了,我还有事呢。”
黛玉笑道:“我也知道你们忙。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会个夜局,痛赌两场了。”
婆子笑道:“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横竖每夜各处有几个上夜的人,误了更也不好,不如会个夜局,又坐了更,又解闷儿。今儿又是我的头家,如今园门关了,就该上场了。”
黛玉听说笑道:“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
命人给他几百钱,打些酒吃,避避雨气。
那婆子笑道:“又破费姑娘赏酒吃。”】
此时贾府的婆子们还只是小赌解闷,所以还上升不到后来“抄检大观园”时的混乱程度。
黛玉此举,一来是知道宝钗并非“藏奸”之人,心中感念宝钗的关心爱护;
二来,也让我们读者知道了黛玉的成长。
黛玉从当初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蜕变为了关心下人,待人宽厚。
————————————————————
三、宝钗的入世与出世
前期宝玉与宝钗关系疏远,宝钗不露自己的思想抱负,导致宝玉以为宝钗劝学是让他追求功名利禄,才会把好意劝解的宝钗误认为蠡禄,故而甩脸子走人。
(袭人原话,宝钗的话没说完便被宝玉打断,这才导致宝玉误解了宝钗的意思:——“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
【袭人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此际不同湘云一语,湘云也实难出一语。]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些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袭人善解忿。]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
袭人的话,似乎是指宝钗与湘云一样,劝宝玉去会贾雨村,让他追求仕途经济,会会为官做宰的人(此处特指贾雨村)。但在同一章,立刻就解除了这个误解。
【袭人笑道:“不是这个,是有客要会。”
❗️❗️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宝钗说话很留情面,但往后看看,习惯了宝钗的说话方式,就会发现这已经是在讽刺贾雨村了。
❗️❗️【热客】指冒暑而来的宾客,后亦以指趋炎附势的人。
出自晋朝程晓《嘲热热客》诗:“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主人闻客来,颦蹙奈此何。”
《螃蟹咏》首联,点明了食蟹的季节和环境;颔联为诗中的警句;颈联写了对付螃蟹之法;尾联写螃蟹的下场。
宝钗借咏颂螃蟹,以斥责不守礼法、背弃仕途的叛逆行为。全诗以蟹取喻,用笔老辣,极尽讽刺。
【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红楼梦38回)
宝玉是全书里最为厌恶蠡禄的人。而此刻,他为薛宝钗的螃蟹咏拍案叫绝。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分内究是何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蒙侧批: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说法,代圣讲道,看书者不可轻忽。]
[ 该批:读书明理治民辅国者能有几人?]
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红楼梦45回)
❶读书,不是男人的分内事,更不是女子的分内事。❷男人如果读书明理,那就应该去辅国治民,为社会做出贡献。❸如果男人读书,不能明理,反倒因此学坏了——那是书误了他,更是他糟践了书。❹男人读书如果不能明理,那还不如别读书了,去干点别的,当个农民商人也行——不要去祸害人。
❺社会对女子的要求本分是女红针织。❻这个时代里能读书识字的女人很少,我们是稀少的幸运儿,所以我们应该珍惜——不要糟蹋了读过的书(学坏)。
宝钗对‘读书’制定了最基本的义务——你读了书就应该明理,学好。否则,你就不要去读书了,那是在糟践那些书。
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读书,独善其身也好。
宝钗劝宝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以荣华富贵为目的考取功名利禄,而是取中他是个有灵气的,希望他明辨是非,能辅国治民、振兴家业。
还有一点:宝钗提女子本分(女红针织),是为了体现女性得到读书的不易,进而提点黛玉。
我们其实一直能从宝钗身上看到她乐观向上的一面。就像是她的元宵灯谜:“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如她的柳絮词“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正如脂砚斋评宝钗之语:“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别离亦能自安。”
PS:很多人认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说明宝钗野心勃勃
其实是断章取义了,可能并没有看到宝钗创作这首词的意图。
【宝钗笑道:“终不免过于丧败。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
众人笑道:“不要太谦。我们且赏鉴,自然是好的。”】
柳絮本就是个很衰败颓丧的命题,预示着大观园群钗像柳絮一样就要四散纷飞了。所以,柳絮词展现的只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心态罢了。
宝钗认为如果这样写柳絮,必然落入同一个腔调,必须反过来写才有新气象。
这首词可以说是为赋新词强做英雄调。大家喜欢这首词,也正是因为她能把这样一个局限性很强的题材写得与众不同。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也正体现了宝钗“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别离亦能自安。”的乐观心态。
“送我上青云”,此处的“青云”,可不是地位富贵哦。
诸位应该听过一句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宝钗认为只要内心足够理性强大,即使处于浊世也能清者自清。就像宝钗留心家里的生意,但是依然装扮素雅不穿金戴银。
宝玉身上是有佛性的,这在红楼梦中也是有一个逐渐暴露的过程。偶然将他引入这种佛教之悟的,其实是宝钗。
第22回,听文曲贾宝玉悟禅机。
【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的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庚辰双行夹批:是极!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真有学问如此,宝钗是也。]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
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
宝钗便念道:“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
宝玉原本不喜欢这样的戏。但是博学的宝钗告诉他,戏里也有好文章。便把《寄生草》背给了他听。宝玉听完后很认同其中的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句话在佛教里的意思是“不受身外之累”。
可见宝钗的超脱思想。
【湘云也拍手笑道:“宝哥哥可输了。”黛玉又道:“你道‘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来,还未尽善。我还续两句云:‘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钗道:“实在这方悟彻。当日南宗六祖惠能初寻师至韶州,闻五祖弘忍在黄梅,他便充作火头僧。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说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惠能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曰: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今儿这偈语亦同此意了。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
再观《寄生草》一事,宝钗为何说与宝玉?这是宝玉开悟之始,其初悟浅劣,宝钗心知其需再点,后再点之。众姐妹提点下,宝玉是否再悟,不得知。然此景恰可谓宝钗劝谏之影。
她劝宝玉好好读书,绝非出自传统“读书高”思想的条件反射,而是真心期望、期望宝玉能成为对天下世道有改变提升等作为之人。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这是宝钗对黛玉提及的肺腑之言。其抱负品行一语见地,又何曾有似“国贼禄蠹”之说?倒是这话,本身恰是嘲讽“国贼禄蠹”的(更有讽辣至极者如《螃蟹咏》者,在此自不必言)。
“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这是宝钗所求之好。历史上什么时代的发展前进不依赖于此呢?
宝钗渴望的是“兼济天下,得而变之”的人,这种人在曹雪芹所生活的、一潭死水的封建时代晚期体制下,已经很少很少了,真可谓“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宝钗由《寄生草》所希望点到的,也正是她希望宝玉能够提升到的心境、能获得的“悟”。在大观园里,她看到了宝玉与一般“浊物男子”不同的纯善、才情、新理念,她看到了这种变化发生的可能。她希望自己可以引领宝玉走上一条不同于尘世浑浊的正确仕途,成为真正于国于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她知道那是宝玉于国于家而言最好的出路,或许也明了暮年的“宝玉”(所代表的作者)会对现在“富贵闲人”的自己心生无尽的悔意。
而这“富贵闲人”四字,也正是宝钗给宝玉取的别号。好一个“闲”字,正可谓是对了那句“锦衣纨绔之时,饪甘餍肥之度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回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宝钗“博学”,既在于书海,亦在于人生。她是宝玉一诗之“一字师”,亦是宝玉一生之“一字师”。
脂砚斋和其他批书者不同的态度最主要基于一种最基本的立场不同。作者在写书时是一种追悔与羞愧的态度,所谓:
【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饪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
所以对于薛宝钗这样的【因为少年时劝诫于他而不认同的人】,在回忆过往时,慢慢变成了一个宝贵和赞美的对象。
脂砚斋是作者亲友,人生经历大体相类似,批书时往往有恨不得放下书大哭一场的冲动,所以他对薛宝钗的态度也是宝贵和赞美的。
作者和脂砚斋的立场是一种于现在望过去,但是写书的时候又不能这样写,中年人已经明白了过去的错误,但是少年人还没有明白,他不能把中年人的想法放在少年人身上,所以红楼梦里贾宝玉依然不认同薛宝钗。
很明显,作者和宝玉是不同的,宝玉是那个锦衣玉食,骂天下国贼禄蠹,誓不读书厮混闺阁的公子,
而作者已经是寒冬噎酸荠,雪夜围破毡,一技无成,半生潦倒,追悔莫及的大叔了。
这种境况的不同使作者有了与少年时代不同的感悟。
后来的一些批书者没有脂砚斋这样的经历,也不能领会作者追悔的态度,自然是把自己代入早期的贾宝玉,爱宝玉之爱,恨宝玉之恨了。
“停机”意象后的桑蚕纺织—一个“贞女”的意象
说“停机德”背后前,先说停机德。乐羊子远游求学,一载归家,妻子问他为何回乡,乐羊子回答说,无他,思乡尔。他妻子于是道: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这便是“停机德”,以停机断织来喻学业不可中断。
停机德常被认为是劝夫的妇德,但我觉得,这种判定无疑是男权的,是剥离女性主体地位的。事实上我更愿意把这种行为看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道德的“感召”,而不是称为一种狭隘于男女关系下的“规劝”。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要乐羊子妻趋近的,一个却是要趋近乐羊子妻的。...
说“停机德”背后前,先说停机德。乐羊子远游求学,一载归家,妻子问他为何回乡,乐羊子回答说,无他,思乡尔。他妻子于是道: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这便是“停机德”,以停机断织来喻学业不可中断。
停机德常被认为是劝夫的妇德,但我觉得,这种判定无疑是男权的,是剥离女性主体地位的。事实上我更愿意把这种行为看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道德的“感召”,而不是称为一种狭隘于男女关系下的“规劝”。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要乐羊子妻趋近的,一个却是要趋近乐羊子妻的。她应是灯塔一样的人物,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一个范式。
原典中乐羊子听到妻子如是说,他的反应就是受其感召: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事实上,如果去读原文,很容易发现作者在描写乐羊子妻的言行时,都是用一种把她当定点一般的语气。她不需要苦口婆心,但是一字一言,一举一动,金石掷地,明月照雪,她对面位的那个人,闻之见之,心中就海摇山动,这便是被“感”,而不是被“劝”的描写。
对丈夫: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对婆母: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姑竟弃之。
对想要侵犯她的盗贼: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
文虽短,但在作者写的那清淡寥寥的几句——“乃捐金于野”“竟弃之”“亦不杀其姑”的背后,完全可以使读者想见做出或乃或竟或亦时那当事人备感震动的脸庞。
一直强调这一点,是想要恢复乐羊子妻的主体性,是让人明白,在这个已被异化的意象背后,它原要表明的是人性中道德的明净力量,而不是被工具化的规劝。我想说她是一个很坚定的形象,坚定到她其实并不需要去“劝”。
这种坚定的感觉,就是这个“贞”字。
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
“贞”字,基本释义是坚守自我的德操,在易经中,又进一步引申为君子四德,它被表述为万物最终所能达到的一个最理想的形态——坚固贞正。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停机德广为流传,除了朴素道德情怀对这类贞正故事的推崇,其实也有文学意义上,这个比喻本身就能带给人类最直白的心理感受。它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比喻,就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类的话,当它说出来的时候,因为比喻的喻体本体的逻辑极度融洽,人们能很轻易接受其中的道理,很轻易就被说服。而在比喻和喻体外,说话人也随之带上了这句话的烙印。乐羊子妻以停机来规劝乐羊子学业,但她所有言行,岂非都在不断地践行她所说的“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贫不改其志,威不夺其操,从不中道即归,把贞正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种坚定的力量感,是“贞女”形象的最重要的核心。其实,中国有一大批和蚕桑纺织有关的贞女形象,她们无一不具有一种被桑蚕纺织的劳动所锻炼出的丰满殷足之美,无一不具有坚固贞正的道德信念。可以说,这类形象——总是和桑蚕纺织有关的贞女形象的产生,既反应了中国千百年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更反应人类通过劳动生活提炼道德情操的文明进化。真正的道德,本就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那些蚕女织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采桑压线,岂非就是“停机德”所提到的喻体的最好体现。乐羊子妻的一匹布,“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在这个过程中,但凡她停下了一次,这匹布都不会出现在乐羊子的面前。往往最平凡的劳作里,实现了人类最贞固的坚守。
贞固桑女的形象,最经典的是秦罗敷。原是乐府的一首诗《陌上桑》,讲采桑女罗敷采桑南隅,道上遇一使君,使君出言调戏,罗敷正言相拒的故事。《陌上桑》中,罗敷以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的回答推拒使君,并大段夸赞自己的丈夫,说其夫是“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全诗爱情意味很浓。而傅玄的《艳歌行》中,罗敷的道德意味则更浓,她对使君的推拒更威严凛然,甚至有一种激愤的情感:
使君自南来,驷马立踟蹰。
遣吏谢贤女:“岂可同行车。
”斯女长跪对:“使君言何殊!
使君自有妇,贱妾有鄙夫。
天地正厥位,愿君改其图。”
傅玄诗中,罗敷不再夸耀自己的丈夫,甚至开始以“鄙夫”称之。她对使君的拒绝,来自于一种绝对的道德信念——天地正厥位,“贞女”的形象进一步确立。
罗敷外,另有一个贞女,是秋胡妻。它是一个悲剧性故事,贞的意味更一步被严格化。此事见于《列女传》,讲鲁国秋胡,娶妻五日便去陈国做官,五年才归。归家路上见一采桑女,心悦,戏之。归家后见到母亲,母亲把媳妇唤出,秋胡发现原来妻子竟是路上调戏过的采桑女,不禁大为惭愧。秋胡妻说:
妇曰:“子束发修身,辞亲往仕,五年乃还,当所悦驰骤,扬尘疾至。今也乃悦路傍妇人,下子之装,以金予之,是忘母也。忘母不孝,好色淫泆,是污行也,污行不义。夫事亲不孝,则事君不忠。处家不义,则治官不理。孝义并亡,必不遂矣。妾不忍见,子改娶矣,妾亦不嫁。”遂去而东走,投河而死。
痛斥丈夫不忠不孝不义不理,秋胡妻的大义正气,远超“贞女”范畴,其羞愤投湖的选择,无疑也具有比乐羊子妻因受盗贼逼迫而举刀刎颈更强的殉道感。秋胡妻可以说是此类贞女形象之最了。
除了桑女,织女中也有一个贞正的故事,乃是一则成语——投梭之拒,是《晋书·谢鲲传》:
“邻家高氏女有美色,鲲尝挑之,女投梭,折其两齿。”
此女投梭拒爱的举动,表明性子无疑是既贞又刚烈。
黛玉的愁女形象,愁一是来自她的泪,二是泪意象背后广阔的雨意象,雨的凄凉迷蒙,如天在哭,如泪一般同样勾起人心底的忧郁。宝钗的贞女形象,贞来源于作者赋予她的“停机德”之典,就像我不断强调乐羊子妻的主体性,我同样不认为它在宝钗身上仅仅体现为劝夫这一狭隘命题。特别是当我了解中国传统桑织文化中如此多的贞女形象后,了解到一种朴素道德所能给予的乐观展望后。脂砚斋批宝钗命运:“历着炎凉,知着甘苦,虽离别亦自能安”,那么宝钗安什么呢?我们看甄士隐出家后,其妻的描写:
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封氏闻得此信,哭了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少不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鬟服侍,主仆三人日夜做些个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我无意拿封氏当宝钗命运的写照,但封氏的书写中无疑透露了当时一个很有趣的民族心理,就是女子立身立命的关键,原在针线。这种意识是由经济生产基础所决定的,不由个人意识而更改,实际上曹雪芹也无意更改,他多次借宝钗之口说纺绩针黹是你我(女儿家)的本等,这是薛宝钗的自我认同,也是一个民族一整个农业时代的共同认同。男耕女织,王与后都不例外:
王者所以亲耕、后亲桑何?以率天下农蚕也!
而在这些认同后面,无疑也是曹雪芹基于民族基因为宝钗打造的性格与命运——一个“贞女”的性格与命运。
说的教条一点,贞即是事之干,那么贞本身就有“乐业”的内部逻辑。乐业是什么,业是本当之事,以受其本分,乐其本分,才能坚定其志,才有“贞固足以干事”。这种特质,它并没有什么审美上的内涵,但一定要是直白的,肯定的,认真的,贯彻的。它是一个人终年只与自己相对,心情,念想,感受,头脑,是如织一匹布,经纬固密,扒梳着它也剔绝着自己。所以我老是想起来这副肖像:
宝钗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来。日间至贾母处、王夫人处省候二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园中姊妹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
蘅芜苑的夜色比水还凉,屋内一片雪洞氛围比水还清,而灯下的倦绣的人,就比水还净。净近于洁,洁近于贞。在使白昼成为白昼的夜和使夜成为夜的白昼里,常年如是如闻,常年不动如一霎梦幻。所以我老是想到每一个织女绣娘,抬头望见三更楼头月而停下手中针线的那一刻,晓风残月,此去经年,明明心跑了好远,但一辈子分明已握在手中了,握在那亮如银的针、密如云的线中。其实她们根本不知道什么道德情操,什么坚固贞正,就像明月从不知道自己就是明月。灯塔从不知自己为谁而亮。
第63回~70回的衔接问题
(二尤故事是不是中间插进去的?)
63回到70回中间是个双层套娃
(1)63回上宝玉生日~70回桃花社,中间插入了二尤故事,即【63回下贾敬去世~69回尤二姐去世】
(季节月份之所以能够顺畅理解,是因为作者是在插入二尤故事之后才梳理季节月份。)
A. 柳五儿气病后续
B. 芳官改名“耶律雄奴”“温都里纳/那”“金星玻璃”
C. 凤姐的病“恃强羞说病”“下红之症”
D. 李纨的帕子
E.薛蟠娶亲
(2)64回中间,被刻意插入了“五美吟”部分
A.“五美吟”处时序混乱
(突兀的“暑月”“...
第63回~70回的衔接问题
(二尤故事是不是中间插进去的?)
63回到70回中间是个双层套娃
(1)63回上宝玉生日~70回桃花社,中间插入了二尤故事,即【63回下贾敬去世~69回尤二姐去世】
(季节月份之所以能够顺畅理解,是因为作者是在插入二尤故事之后才梳理季节月份。)
A. 柳五儿气病后续
B. 芳官改名“耶律雄奴”“温都里纳/那”“金星玻璃”
C. 凤姐的病“恃强羞说病”“下红之症”
D. 李纨的帕子
E.薛蟠娶亲
(2)64回中间,被刻意插入了“五美吟”部分
A.“五美吟”处时序混乱
(突兀的“暑月”“七月瓜果之节”)
B.黛玉久病初愈(但是前文62、63回没有提及黛玉生病)
【雪雁方说道:“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今日饭后,三姑娘来会着要瞧二奶奶去,姑娘也没去。又不知想起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提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啊词啊。”】
【黛玉方慢慢的起来,含笑让坐。宝玉道:“妹妹这两日可大好些了?气色倒觉比先静些,只是为何又伤心了?”】
C.薛姨妈此时不在潇湘馆
(薛姨妈因为老太妃薨逝,贾母王夫人等人去皇陵,于是进园与黛玉同住。所以等贾母王夫人回来,薛姨妈可能就搬出潇湘馆了。但是贾母王夫人回来紧跟在“五美吟”一节后,薛姨妈不太可能在此之前已经搬走。所以认为笔者认为“五美吟”一节是中间插入的,拼合时却忽略了薛姨妈这个点。)
58回,薛姨妈搬进潇湘馆
【薛姨妈只得也挪进园来……况贾母又千叮咛万嘱咐托他照管林黛玉,薛姨妈素习也最怜爱他的,今既巧遇这事,便挪至潇湘馆来和黛玉同房,一应药饵饮食十分经心。黛玉感戴不尽,以后便亦如宝钗之呼,连宝钗前亦直以姐姐呼之,宝琴前直以妹妹呼之,俨似同胞共出,较诸人更似亲切。】
59~60回,薛姨妈与黛玉同住,宝钗需要到潇湘馆来问候薛姨妈。
【黛玉又道:“我好了,今日要出去逛逛。你回去说与姐姐,不用过来问候妈了,也不敢劳他来瞧我,梳了头同妈都往你那里去,连饭也端了那里去吃,大家热闹些。】
【当下来至蘅芜苑中,正值宝钗、黛玉、薛姨妈等吃饭。】
62~63回,宝玉过生日
白天:【这里探春又邀了宝玉,同到厅上去吃面,等到李纨宝钗一齐来全,又遣人去请薛姨妈与黛玉。】
晚上,子初刻刻十分(23:10):【老婆子忙出去问时,原来是薛姨妈打发人来了,接黛玉的。】
二尤故事虽说是插曲,占的篇幅却也不算太少,从第六十三回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到第七十回尤二姐出殡下葬,一共占用了七回多一点。
不但如此,二尤的故事是雪芹细心安排,谨慎布局而写成者,一环套一环,十分紧凑。故事从宁府贾敬服食灵砂中毒身亡开始,这层安排有两项作用:
第一,前文没有详细提及尤老娘尤二姐尤三姐等人(11回贾敬生辰提到尤氏母亲,13回可卿葬礼含糊提到“尤氏姊妹”),必须介绍三人出场。介绍三人出场容易,但还要制造借口使三人在宁府长住一段时期。
贾敬一死,正值贾珍、贾蓉、贾琏等都因为老太妃的丧事而在皇陵上,尤氏在庙中主持丧事,宁府家中无人照料。于是尤氏要将继母接来看家,继母又将两个女儿带来。
第二,更重要的功用是为贾琏结识尤二姐安排机会。
在平常日子里贾琏没有机会接近二姐,更没有环境及自由在外娶小纳妾。贾敬一死,乃有百日停灵祭吊之事,贾琏不但可以接近尤二姐,而且可以借故帮助贾珍办理丧事外宿不归。
第65回贾琏偷娶了尤二姐,常常不回家,“有时回家中,只说在东府有事羁绊,凤姐辈因知他和贾珍相得,自然是或有事商议,也不疑心。”
雪芹充分掌握了这百日祭吊之期,把诸事都压缩在这几个月内。故事的发展才天衣无缝。
第66回,贾琏奉贾赦之命去见平安州节度使,此人要他“十月前后务要还来一次”。贾琏前后赴平安州,也是雪芹的精心布局。
第一次赴平安州,途遇柳湘莲,为尤三姐定亲,然后发展出三姐自刎殉情,湘莲遁入空门之事。
第二次赴平安州,则是为了安排凤姐计赚尤二姐入贾府。
这两节文字都是雪芹着力描写的精彩文字。
蓝字:不重要
黑字:一般信息
红字:重点
灰字/括号:推测
橙字:某个系列相关情节
绿字:值得质疑的信息
绿字:删去才比较顺畅的信息
橙色色块:像是中间插入的情节,很突兀
绿色色块:像是中间插入的情节,去掉后上下文反而接得上
钗钗可能的梵语名字
和朋友聊到曾经的朋友为《红楼梦》中主要角色起的拉丁文名字,其中钗叫Aurelia (金色的)Nix (雪)。聊着聊着,我这个梵语半吊子也起了一个给钗起梵语名的冲动。
(由于本人梵语水平实在不高,还在为了动词十类和名词八格头疼,只能边查边写。所以本篇大家权当娱乐便好。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姓氏薛可以音译为Sve(很抱歉我打不出变音符号,此后整篇文章都是如此),也可以引申为“雪”。正好有个梵语词汇“Sveta”意为“雪白”,白色在宗教中有纯净、真理、觉悟、慈悲的含义,从音译意译上都很适合钗。所以我将其作为薛姓的翻译,转写为姓氏可以写作Svaitya...
和朋友聊到曾经的朋友为《红楼梦》中主要角色起的拉丁文名字,其中钗叫Aurelia (金色的)Nix (雪)。聊着聊着,我这个梵语半吊子也起了一个给钗起梵语名的冲动。
(由于本人梵语水平实在不高,还在为了动词十类和名词八格头疼,只能边查边写。所以本篇大家权当娱乐便好。如果出现了任何问题,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姓氏薛可以音译为Sve(很抱歉我打不出变音符号,此后整篇文章都是如此),也可以引申为“雪”。正好有个梵语词汇“Sveta”意为“雪白”,白色在宗教中有纯净、真理、觉悟、慈悲的含义,从音译意译上都很适合钗。所以我将其作为薛姓的翻译,转写为姓氏可以写作Svaitya
而钗的名字我选了以下几个意象。发钗(或发冠、发髻),雪,金,神圣的,至高的(群芳之冠)。具体的名字可以说是非常不日常,宗教感会更强一些:
1.Srisuvarna或Srisuvarni,意为神圣的金(我个人会比较喜欢这个。因为Sri这个词代表吉祥、至高,是个非常美好的词,可以当做宝。suvarna是金,可以联想到钗的黄金璎珞)
2.Hemasikha,意为金色发冠(这个有种precious hairpin感)
3.Hemasubhra,意为金色的光辉(subhra有纯洁和光明的意思)
4.Suvarnadevi,黄金神女
5.Subhradevi,纯洁(或光辉)神女(devi是女神和贵族女性常用的名字后缀)
6(更加简化和日常的)Hema (黄金,有一位著名女星也叫Hema),Suvarna (黄金),Subhra (纯洁,光辉)
一个小彩蛋:梵语中雪可以表示为Hima。那么雪满山中高士卧,高士的居所在哪里呢——
当然是Himalaya(雪的居所)!
程高本“顽石=神瑛”论的逻辑混乱之处
不行,我还是觉得好搞笑,程高本改的这逻辑也太怪了(一定要看一看甲戌脂批本的第一回啊!)
[图片]1.和尚道士来时,巨大的顽石为什么要自己缩成一块扇坠大小的美玉?
(这点是因为脂批本体系的庚辰本漏抄了两面,进而影响了后来的梦觉本,所以和梦觉本母本相同的程高本也被影响。)
2.和尚道士为什么平白无故说要带石头下凡?石头没说想下凡啊?
3.石头不是因为没能补天而嗟叹吗,怎么逍遥自在?
4.既然石头逍遥自在,能够到处跑,那为什么还要等着和尚道士呢?自己飞去红尘不就好了?
5.石头既然已经留在天上当神瑛侍者,那怎么又跑到青埂峰来当石头了?...
不行,我还是觉得好搞笑,程高本改的这逻辑也太怪了(一定要看一看甲戌脂批本的第一回啊!)
1.和尚道士来时,巨大的顽石为什么要自己缩成一块扇坠大小的美玉?
(这点是因为脂批本体系的庚辰本漏抄了两面,进而影响了后来的梦觉本,所以和梦觉本母本相同的程高本也被影响。)
2.和尚道士为什么平白无故说要带石头下凡?石头没说想下凡啊?
3.石头不是因为没能补天而嗟叹吗,怎么逍遥自在?
4.既然石头逍遥自在,能够到处跑,那为什么还要等着和尚道士呢?自己飞去红尘不就好了?
5.石头既然已经留在天上当神瑛侍者,那怎么又跑到青埂峰来当石头了?
6.绛珠为啥突然假设“若他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道。”绛珠怎么知道神瑛想下凡?完全没说呀?绛珠未卜先知?
怎么,现在神瑛没想下凡,在天上报恩就不行,非得要等哪天神瑛想下凡了才能报恩?
7.“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都要下凡。”
因为什么事?因为绛珠要下凡的事?
可是问题是神瑛还没有说他想下凡呀?绛珠这么着急干什么
8.“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人世。趁此机会,就将此物夹带于中。”
“今日这石正该下世,我特地将他仍带到警幻仙于案前,给他挂了号,同这些情鬼下凡。”
不是,绛珠不就是因为神瑛如果下凡了所以才要下凡的吗?怎么石头反而变成“夹带”的了?换句话说,石头都还没说想下凡挂号,绛珠先挂号干什么?
石头为什么“正该下世”?无论是作为石头还是作为神瑛侍者,他都没有说想下凡呀
9.石头你不是自己都能够飞上天去找警幻吗?那干嘛不自己找警幻挂号?还要再从天上跑到青埂峰变回石头嗟叹,然后好不容易等到和尚道士,再带你到天上,找警幻?
有没有发现,程高本虽然把文字简化了,但是逻辑更加混乱了
然而,以上问题,当你看到古本(甲戌本)的第一回时,就会豁然开朗:
1.因为根本不是顽石自己变成小块美玉的,是和尚施展幻术
2.的的确确是石头听了和尚道士的谈论,动了凡心,并且还有央求。和尚道士还劝说别去,但是劝不动(程高本完全没有这段)
(第1.2点是因为脂批本体系的庚辰本漏抄了两页,进而影响了后来的梦觉本,所以和梦觉本母本相同的程高本也被影响。)
3.4.9.因为石头根本就不逍遥自在,不能到处跑(像是自创的,结果出bug了)
5.因为石头跟神瑛侍者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石头一直都待在青埂峰,神瑛侍者一直都待着太虚幻境的赤瑕宫
6.7.因为事实上是神瑛侍者先思凡,才有绛珠说想跟去报恩(被程高本删除,瞎改)
8.因为石头跟神瑛侍者不是一个人,毫无关系。所以时间顺序是:神瑛侍者挂号,绛珠挂号,其他风流冤孽挂号,和尚道士帮忙把石头夹带进来
古本第一回很明显的区分了神瑛侍者与顽石,他们分别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只是因为都思凡,所以在人间被绑定在了一起,一个成为了贾宝玉,一个成为了他含在口中的通灵宝玉
也就是说,红楼梦是石头视角的故事。
相关链接:
程高本篡改举例
https://harry520ginny.lofter.com/post/1f0038dc_2b72ce619
庚辰本漏抄两面,是怎么发生的?
https://harry520ginny.lofter.com/post/1f0038dc_2bd9ef375
程高本的石头从不开口说话
https://harry520ginny.lofter.com/post/1f0038dc_2be1b1274?incantation=rz4eIzrFXkdt